穩定幣就像電子郵件基於互聯網一樣,連接了全球用戶,形成了一個全新的金融操作系統,簡化中間環節,提高資本效率,並將可編程貨幣推向全球舞臺。
原文:Stablecoin Payments: The Trillion Dollar Opportunity
作者:Keyrock,Bitso
編譯:Will 阿望,投融資律師,專注 Web3 & Digital Asset;獨立研究員,專注代幣化、RWA、支付、DeSci
支付體系正在經歷了一場根本性變革。數十年來,跨境交易始終被陳舊的基礎設施所束縛,而新興市場更是首當其衝、負擔沉重。穩定幣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格局。就像電子郵件基於互聯網一樣,穩定幣連接了全球用戶,形成了一個全新的金融操作系統,簡化中間環節,提高資本效率,並將可編程貨幣推向全球舞臺。
在手機錢包和加密貨幣出現之前,跨境支付最早的 “安全工具” 是 1891 年美國運通推出的旅行支票。旅行支票採用 “雙籤” 機制,以確保真實性,並由信譽卓著的金融機構擔保,兼具可靠性與流動性,方便兌換當地貨幣或直接消費。旅行支票在很多意義上是最早的 “無國界貨幣”:便攜、流動、由私人機構發行。
穩定幣則是旅行支票的升級版,它們同樣由企業背書,具備流動性和可信度,卻天生無國界。以 “無國籍” 形式存在的穩定幣不受單一司法轄區的限制,能夠天然與全球碎片化的銀行體系互操作。其真正潛力在於新興市場,全球 85% 的人口生活於此,卻被傳統金融基建長期忽視。穩定幣軌道將使支付更快、更便宜,釋放被遺漏的數萬億美元價值。
Keyrock 與 Bitso 親歷了這場變革:從為拉丁美洲提供實時匯款,到為交易所和場外市場提供機構級穩定幣流動性。穩定幣正在打開金融普惠的大門,成為 SWIFT、預存資金和淨額結算之外的互聯網原生替代方案。個人匯款時間從 “數天” 縮短為 “數秒”,財資管理被徹底重構,機構也在將穩定幣基礎設施嵌入核心運營。
因此,我們編譯了 Keyrock 與 Bitso 的這份《Stablecoin Payments: The Trillion Dollar Opportunity》穩定幣報告,旨在深入探討穩定幣作為支付軌道的全貌——從傳統體系到重塑全球支付棧的新基建,通過剖析其架構、盤點已經落地的現實用例,以及即將撬動 1 萬億美元跨境規模的趨勢,以揭示穩定幣在全球支付領域的革命性潛力及其如何為新興市場帶來變革。


一、全球金融基建的極大鴻溝
金融科技的創新離不開可靠的金融基建——所謂 “法幣積木”:API、支付軌道、託管機構、合規服務商。在發達市場,這些工具隨手可得:美國創業者接入 Stripe、Plaid、Visa,幾周就能上線一款支付應用。
在新興市場,同樣的創業者卻寸步難行。基建碎片化、API 稀缺、全球大行 “去風險” 導致銀行軌道被切斷。打造 “下一個 Venmo” 不僅更難,而是結構性不可行。全球金融體系建立在一個新興市場難以觸及的地基之上。由於積木的缺失,新興市場的創業者無論創意多強、野心多大,都被擋在可互操作金融產品的大門之外。
穩定幣正在彌合這道鴻溝——不只是加速交易,更是繞開舊基建的結構性瓶頸。但既然前景如此誘人,為何 2024 年它們在全球 195 萬億美元跨境支付市場中佔比仍不足 3%?
簡單的答案:監管、流動性、與傳統系統糟糕的互操作性。若這三大難題得到解決,到 2030 年穩定幣有望佔全球跨境支付量的約 12%。只有先把 “錢到底如何流動” 的引擎蓋掀開,機會與瓶頸才會同時顯現。

1.1 全球支付的美元結算
我們的使命是讓價值數字化,為此提供必要的金融產品與基礎設施,以釋放數字資產的全部潛力。我們從做市起步,以統一碎片化的市場流動性;如今把這一基礎延伸到場外和支付領域。穩定幣是第一個主流證據,證明數字化的價值可以更高效、更快速、更便宜地流轉。我們希望成為數字與傳統金融之間的橋樑。
—— Kevin de Patoul, Keyrock CEO
在全球支付中,美元是王道。約 90% 的國際貿易以美元計價,即便交易雙方都不涉及美國。然而美元清算並非人人可用:非美銀行必須通過紐約一小撮代理行(例如摩根大通、花旗、紐約梅隆)走賬。一旦失去其中任何一家的通道,就等於被踢出美元體系。
這種脆弱性在新興市場被進一步放大——美元獲取既可以是非常關鍵,又可以是十分脆弱。這些市場依賴代理行關係接入美元體系;可一旦政治風險或合規擔憂出現,大行就會 “去風險” 直接切斷代理關係,以保護自己的清算資格。
長遠來看,我們認為每家金融機構都必須以某種形式支持穩定幣基建:錢包、鏈上結算、代幣化存款——都在路上。客戶需求已經存在,尤其在與銀行摩擦最大的新興市場。
—— Devere Bryan, First Digital CEO
這正是穩定幣帶來的全新範式:它們不只是更快更便宜,而是把支付棧 “壓扁”——去掉中間商、把合規寫進代碼、實現跨境即時結算。
穩定幣不僅是新貨幣形態,更是貨幣流動的新模型:通過最小化運營摩擦、降低合規成本、釋放被鎖定的流動性,打造一種根本更高效的全球價值轉移方式。它們在美國 M2 中的佔比已從 2020 年的 0.04% 升至如今的 1% 以上;若保持當前軌跡,2030 年可達美國貨幣供應量的 10%,標誌著一個平行貨幣層的崛起。
支付軌道的未來在鏈上。這一願景只有對照穩定幣所替代的舊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

1.2 全球支付基建的歷史:層層累加的遺產
今天的跨境支付體系並非 “設計” 而來,而是經年累月 “堆疊” 而成。幾十年來,每遇一個局部難題,就在舊系統上再釘一層中介或合規規則,最終留下一座效率低下的迷宮。這套老舊體系可追溯至 20 世紀初。當時全球貿易由少數列強主導,銀行基建原始簡陋。
銀行面臨一個根本難題:沒有全球網絡,國際匯款該怎麼做?權宜之計便是 “代理行” 制度——用雙邊關係拼湊網絡。銀行在海外夥伴處開立賬戶,用紙質賬簿和電報軋賬,並相互信任記賬。令人驚訝的是,這套方法至今仍是大多數跨境支付的底層邏輯。

1950 年代,電傳機(Telex)取代電報傳遞支付指令。銀行不斷擴大代理行關係和操作人手,以應對跨境支付量激增。然而直到 1977 年,仍有 80% 的跨境支付通過郵寄完成。電傳提高了速度,卻需要專業操作員,也在銀行後臺引入了新的差錯源。
這個體系最終不堪重負。整體交易量雖然翻了三倍,後臺卻跟不上。1960 年代的 “紙面危機” 導致差錯率飆升,160 家紐交所會員公司倒閉,迫使美國推動國內結算自動化。
1960–70 年代,歐洲美元市場爆發。美國銀行在海外(尤其倫敦)迅速擴張,1958–1974 年間倫敦分行數量翻了五倍。歐洲銀行則組建代理網絡和銀團以追趕。
為支撐全球擴張,銀行不斷增加跨幣種代理鏈路。1970 年,美國上線 CHIPS,為大額美元支付提供清算,便利大型行間結算。但美元體系之外,一切照舊——新興市場仍只能依賴代理行,無緣全球清算。

1974 年,Herstatt Bank 倒閉,全球結算 “安全幻象” 破滅。這家德國銀行接收了德國馬克,卻因時差而尚未付出美元造成違約,觸發全球反思。由此,銀行開始設置更嚴格的截止時間,增設風控部門,疊加更多檢查。監管者則成立巴塞爾委員會,奠定全球審慎監管框架。
幾乎同時,1977 年 SWIFT 上線,以標準化、加密電文取代電傳。但它只解決了一半問題:SWIFT 只傳輸指令,卻不移動資金。結算依舊依賴老舊的代理行鏈路——雖然用戶界面升級了,但是支付通道仍是老舊的。
1980–90 年代,資本洪流遭遇監管浪潮。美國把 1970 年《銀行保密法》的反洗錢(AML)條款層層加碼;1989 年 FATF 成立,向全球輸出 AML/KYC 標準。英格蘭銀行 90 年代初引入正式 KYC,把風險擋在前端,而 AML 工具則聚焦事後監測。每加一條規則,就疊加一份合規與複雜度。
監管帶來的副作用明顯:2011–2022 年間,新興市場代理行關係減少 50%。拉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區受創最重。面對飆升的合規成本與風險敞口,全球大行選擇 “去風險”,直接切斷與整個地區的往來,以保美元清算通道。
每一筆交易都可能變成責任。銀行必須對照制裁名單篩查、監測可疑行為、全程留痕。為管控風險,他們僱傭龐大的合規團隊和第三方篩查機構,讓每筆支付再添成本、再添中間人。
2002 年,CLS 銀行上線,試圖解決外匯結算風險,實現貨幣對兩邊同時交割。最初覆蓋 7 種貨幣,後擴展至 18 種。但多數新興市場貨幣仍被排除在外;CLS 想消除的風險,在世界大部分地區依舊存在。各國實時支付系統在國內突飛猛進,卻在國門前戛然而止。沒有跨境互操作性,銀行仍得用代理行把本地系統縫在一起。
於是我們得到了今天的系統:一筆國際支付可能流經五層甚至更多中介——銀行、外匯櫃檯、合規檢查、本地清算、全球報文。每一層都為解決某個問題而加,卻從未替換掉上一層。
這並非偶然——這套體系是在缺乏實時計算、可信代碼與透明度的年代裡,為 “管控風險” 而生的。但這些約束今天已不復存在。穩定幣,正是支付基礎設施的下一站進化。
二、全球貨幣機器的運轉
全球支付體系由三大傳統支柱支撐:
- SWIFT:傳送支付指令的報文網絡
- 預存資金(Prefunding):事先在目的地市場佈設的流動性
- 軋差清算(Netting):通過交易對沖完成結算
穩定幣把這三層壓縮成一條可編程軌道:比 SWIFT 更快、無需預存資金、在成本與速度上碾壓軋差清算。只有把舊體系如何運作及其短板逐一拆解,這些意義才會一目瞭然。
2.1 我們腳下的舊軌道:SWIFT
跨境金融的核心是 SWIFT——一套讓銀行互發指令的報文系統。SWIFT 本身不移動資金,只是告訴銀行把錢匯到哪裡。實際操作中,一筆簡單轉賬可能要經過一連串代理行,逐跳轉發 SWIFT 報文,直到款項抵達終點。SWIFT 負責國際報文,而 ACH、SEPA、PIX 等本地軌道則在兩端完成真正的資金移動。
在美國、歐洲、新加坡等發達市場,密集的代理行網絡配合 SWIFT 報文,90% 的支付可在 1 小時內到達收款行,86% 只需一箇中介。
這一表現在新興市場卻大打折扣。有限的代理行關係迫使支付繞遠路,延遲陡增。全球來看,僅有 43% 的 SWIFT 貸記報文能在 1 小時內讓最終收款人收到資金。一筆美英之間的轉賬可能幾分鐘就到,而若目的地是非洲或東南亞的小型市場,則可能拖上數日。新興市場往往要承受 2–3 倍的處理時長和 3–8 倍的交易成本。像安哥拉這樣的國家已失去近半代理行關係,支付被迫走更長的中介鏈,結算延遲可達 5 天甚至更久。

造成延遲的因素眾多:代理行網絡惡化、匯率波動、市場集中。但根源在於陳舊的基礎設施、監管摩擦,以及本地軌道與國際網絡(如 SWIFT)之間糟糕的集成。指令常被誤轉,或因合規審查滯留,且幾乎沒有可見性去追蹤卡點在哪、為何發生。這種不透明正是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公司選擇 “繞過 SWIFT 另起爐灶” 的原因之一。
這裡的市場機會巨大。全球有數萬億美元的跨境資金流動,卻仍由 50 年前架構的 SWIFT 網絡主導。隨著穩定幣在支付基礎設施中扮演關鍵角色,現代化改造的窗口已經打開。
—— Jack McDonald,Ripple 穩定幣高級副總裁
2.2 為了 “快” 而付出的代價:預存資金
由於 SWIFT 只傳遞報文,支付公司若想實現 “秒到”,就必須預先在海外本地銀行賬戶裡存放資金。這些 nostro 賬戶本質上是一筆筆 “前置流動性”。當用戶發起匯款時,服務商立即動用當地賬戶餘額向收款人付款,事後再完成跨境資金清算。
匯款公司與新型數字銀行高度依賴此模式。例如,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匯款機構若想在日元市場提供兌付,就會在當地銀行持有日元餘額。客戶匯出美元后,該機構立刻從日元池子付款,事後再結算那筆美元。因為資金已身處目的地國家,收款人可在幾分鐘內拿到錢,繞開了傳統跨境延遲。而匯款人那筆美元隨後再用於回補日元池子,通常通過批量結算完成。
預存資金用資本效率換取速度:它讓到賬幾乎實時,卻迫使企業在數十個海外賬戶裡鎖定大量現金。
藉助穩定幣的原子結算,預存資金的需求會大幅下降,甚至完全消失。穩定幣讓交易雙方無需承擔信用風險,從而釋放資本,消除傳統跨境流轉中最大的低效環節之一。
——Arnold Lee Sphere Lab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A. 資本效率低下
業務一旦擴張,預存資金帶來的運營壓力便呈指數級放大。一家在 20 多個國家運營的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需要管理幾十個當地幣別賬戶,每個賬戶都要留足閒置餘額以應對日常波動。為了支撐小額匯款(如 1,000 美元),這些賬戶裡往往趴著鉅額資金。一旦餘額跌破設定閾值,就必須再補貨,使企業陷入無休止的 “資本補位” 循環。

為滿足新興市場的兌付需求,企業不得不把數百萬美元 “停放” 在當地銀行賬戶裡。交易量越大,所需浮存資金就越多,企業只能追加營運資本或債務融資來持續補倉。這些資金被鎖死在各自孤立的賬戶中,實質上成了 “資本陷阱”。
穩定幣正在重塑金融科技公司的財資管理。與其預存各地賬戶,企業可以改用 ‘按需’ 流動性,在幾分鐘內把資本部署到全球。運營 7×24 小時不間斷,不再需要批量處理,週末也不再停擺。財資可視性從滯後的報表升級為實時數據,CFO 可以即時追蹤全球每一分錢的流向——這在傳統銀行體系裡是不可能實現的。
—— BVNK 聯合創始人兼 CBO Chris Harmse
據估算,約 27 萬億美元被鎖死在預存的 nostro/vostro 賬戶中——這是一筆沉睡在全球支付軌道上的資本。它無法放貸、無法投資,也無法用於任何生產性用途。更糟糕的是,匯款公司往往還要為這些閒置餘額支付利息。按 5% 年息計算,把 10 億美元趴在 nostro 賬戶裡,一年就損失 5000 萬美元的利息或融資機會。業內估計,預存資金的總成本(含人工與管理費用)年化高達 3–5%。拖累不僅是收益損失,還包括:
- 必須持續預測每條走廊的流動性需求;
- 賬戶餘額不足時轉賬卡殼;
- 餘額過高時資金閒置。
正因如此,Wise、Remitly 等頭部玩家都把 “資本效率” 列為核心 KPI。
B. 成本高,週轉低
2024 財年,Wise 的年化資本週轉率僅約 1.26 倍,Remitly 約 2.23 倍——即每 1 美元營運資本僅分別支撐 1.26 美元和 2.23 美元的年交易量。換句話說,Wise 需要約 0.79 美元、Remitly 需要 0.45 美元的浮存才能處理 1 美元的年交易額,凸顯了即便是行業領先者,資本效率也十分低下。
在數十個本地賬戶間不斷補倉,反映了預存流動性的碎片化與低效。除了資本佔用,該模式還迫使金融科技公司承擔:日益增加的換匯費用;銀行手續費;對賬人力成本。部分公司每年在對賬上就花費數百萬美元,這還未計入每個本地賬戶的合規檢查,以及數百個子賬戶的管理系統。
儘管預存資金能提升終端用戶的到賬速度,但成本高昂、難以規模化。
舊有的預存模式把資本困在閒置的 nostro 賬戶裡,帶來結算延遲的摩擦,還要求公司提前預測交易量,浪費營運資本並限制財資表現。我們能在交易發生的瞬間提供即時流動性,實現 T+0 財資能力。流動性隨實際流量動態擴展,結算即時完成,而非等上好幾天。
—— MANSA 聯合創始人兼 COO Nkiru Uwaje
C. 高昂的賬本維護費用
為簡化碎片化流動性並提升運營效率,許多金融科技公司採用 FBO(For Benefit Of)託管賬戶:由金融中介統一管理、替多個終端客戶持有的資金池。公司可在該池內為客戶分配虛擬子賬戶,而底層資金仍由銀行掌控。
然而,銀行無法透視 FBO 賬戶裡每個客戶的餘額,只能完全依賴金融科技公司維護準確的分戶賬。在新興市場,這種不透明讓銀行對 FBO 望而卻步,擔心混賬記錄和反欺詐監管難度加大。
要在單一 FBO 池內管理數百個虛擬子賬戶,金融科技公司必須配備健壯的賬本系統與實時交易監測。一旦缺位,併發交易的對賬極易出錯,造成資金錯配和人工修補。Synapse 在 2024 年 4 月申請破產,正是這一風險的典型案例:超過 10 萬名客戶的 2.65 億美元存款被凍結,原因是賬本失靈導致 6500–9500 萬美元的缺口。
FBO 賬戶雖帶來效率,卻也顯著抬高了啟動與運營成本:需投入先進的賬本工具;需管理複雜的對賬流程;需承擔持續運營費用。僅對賬一項,每年就可能耗費數百萬美元,還不包括自建和維護專有賬本系統的隱性成本。
2.3 軋差清算:機構支付背後的靜默引擎
如果說 SWIFT 與預存資金撐起了大多數零售跨境支付,那麼第三種機制——軋差清算(Netting)則靜悄悄地託舉著機構金融。
軋差的原理是:把彼此之間的債權債務相互衝抵,最終只結算淨差額。銀行不必逐筆實時交割,而是在一天內累積支付指令,日終(或指定時點)一次性清算淨額,通常經由中央銀行或清算所完成。軋差顯著降低了流動性需求:銀行只需準備足以覆蓋 “淨出金” 頭寸的資金,而無需為每一筆付款預留全額。然而,這種效率以時間延遲和對中央協調者的依賴為代價——結算往往以批次形式在當日終了進行。
下圖展示了一種情景:若各家參與銀行因資金不足而無法逐筆完成支付,系統便會陷入 “死鎖”。此類瓶頸通常需由央行出面化解。

傳統軋差機制存在若干技術與操作侷限:
- 依賴單一中央機構計算淨額並強制執行結算,一旦該機構故障,整個體系停擺。
- 准入門檻極高,僅持牌銀行(及極少數大型非銀機構)可加入,絕大多數金融科技公司被排除在外。
- 流程不透明,支付如何被優先排序、何時結算,外界幾乎無法窺視。
- 採用延期批次,若某家銀行在最終結算前倒閉,就會產生期間風險。
為破解這些結構性缺陷,各國央行正積極探索升級銀行間清算的手段。超過 90% 的央行正在研究或試點央行數字貨幣(CBDC),以提升跨境與機構支付的效率。合作項目如 Project Mariana 與 Jasper–Ubin 已測試利用區塊鏈實現去中心化外匯結算、更細顆粒度的軋差機制。
Project Mariana 的架構通過 “橋” 把各央行國內平臺接入共享網絡,把多種幣種歸集到統一的 AMM 資金池。藉助共同層上的原子 PvP(Payment-Versus-Payment),它無需批次軋差即可實現實時協調與流動性效率。傳統軋差依賴集中清算所,而 Mariana 則預示向 “去中心化但同樣高效” 的基礎設施轉型。這些項目反映了一個更廣泛的共識:軋差對流動性管理至關重要,但現有集中模式在可接入性與透明度方面明顯不足。

Ripple 的創立願景是讓資金像信息一樣自由流動。這不是空談——全球各地的銀行每天都在用我們的技術,在全球經濟中創造真實成果。
—— Ripple 穩定幣高級副總裁 Jack McDonald
三、穩定幣 101
在第四部分將穩定幣支付軌道與傳統基礎設施做對比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穩定幣是什麼:它們如何保持價格穩定、發行方如何盈利、以及它們已經擴張到怎樣的貨幣體量。
這些基本原理決定了穩定幣的實際運作方式,解釋了用戶為何信任它們,也揭示了其高速增長的商業激勵。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美國國債市場日益擴大的份額,標誌著穩定幣已成為貨幣體系的新參與者。
“不斷擴張的互聯網金融體系正在升級傳統支付軌道。以 USDC 為代表的穩定幣交易,能夠在原本碎片化的網絡之間實現近乎即時、安全、全球範圍的資金流動。2025 年 8 月,USDC 流通量已接近翻番,突破 640 億美元。無摩擦的價值交換不再是理論,而是正在實時上演。”
—— Circle 全球資本市場副總裁 Claire Ching
3.1 穩定幣的崛起
穩定幣是與法幣錨定的代幣,旨在把美元的穩定性與加密貨幣的可編程性結合起來。第一波穩定幣出現於 2010 年代中期,如 BitUSD 與 NuBits,它們依靠加密資產抵押或算法機制來維持美元錨定。兩者最終都失敗了:BitUSD 在 2018 年跌破 1 美元,NuBits 更是跌到幾美分,凸顯了缺乏多元或穩健儲備時維持穩定有多難。
2014 年,Tether(USDT)以法幣全額抵押的模式上線,聲稱每枚 USDT 都有 1:1 的美元儲備。2017 年,Binance 在崛起為全球頂級交易所時將 USDT 設為主要計價貨幣,這成為 USDT 的爆發拐點。面對美元通道的監管障礙,離岸交易所把 Tether 當成事實上的美元替代品,從而形成了網絡效應:交易所與交易者越多采用 USDT,它就越成為加密市場的默認記賬單位。
2018 年,Circle 推出 USDC,定位為面向全球的透明穩定幣。USDC 100% 由高流動性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支持,並可 1:1 兌換美元;每月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證明,並以合規優先為原則。憑藉透明的治理與合規記錄,USDC 成為眾多企業在支付應用、財資工具、全球清算基建及其他鏈上項目中的首選穩定幣。
3.2 價值的流動
誰有權鑄造或贖回穩定幣,會直接決定流動性、信任度以及錨定機制。只有完成發行方 KYC 的授權機構(交易所、金融科技公司、支付平臺等)才能通過專用門戶進行鑄造。獲批後,機構向發行方匯入美元,後者即在鏈上鑄造等額代幣。
鑄造完成後,穩定幣在公開區塊鏈上像普通代幣一樣流通,通常遵循 ERC-20(以太坊)或 SPL(Solana)等標準。用戶轉賬時,用私鑰簽名交易,指定收款地址與金額,廣播到網絡,由節點驗證並寫入賬本。關鍵之處在於:轉賬無需中心化中介。代幣餘額直接在智能合約內部賬本調整。例如 Alice 向 Bob 轉 100 USDC,USDC 合約減少 Alice 的鏈上餘額、增加 Bob 的即可,底層抵押資產無需鏈下移動。
“最成功的穩定幣應該是 ‘無聊’ 的——受監管、透明、充足抵押。機構要的是可預測性,這正是我們在打造的細分市場。”
—— Devere Bryan, First Digital CEO
3.3 錨定背後的收益
部分穩定幣發行方並不會把收到的每一美元都閒置在儲備裡,而是把其中一部分投入低風險、高流動性的工具,例如短期美國國債或隔夜回購協議。
需要指出的是,在 2025 年美國《GENIUS 法案》簽署生效後,法律明確禁止受美國監管的穩定幣向持有者支付利息或收益,因此由發行方保留國債或逆回購利息以支持運營、風險管理和長期可持續性,將成為標準做法。
Ondo 的初心很簡單:讓美國國債等基礎資產對全球投資者觸手可及。我們是首批把國債代幣化帶上鍊的團隊,目前總鎖倉量超 14 億美元,與貝萊德、富蘭克林鄧普頓並肩領跑。通過 Ondo Global Markets,我們把使命延伸到 100 多隻美股及 ETF 的代幣化入口。
—— Ondo 首席戰略官 Ian De Bode
穩定幣的規模已產生宏觀影響。BIS 研究人員估計,穩定幣供給每增加 35 億美元,三個月期美債收益率會下降 2.5–5 個基點。隨著發行方把資金持續導入短期國債,它們已成為收益率曲線的活躍參與者,為非銀流動性影響貨幣市場利率、進而左右美聯儲融資條件提供了新的傳導機制。

如今市面上有大量美元在流通卻完全沒有收益。哪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轉向生息型資產,都可能徹底改變對短期國債的需求,並壓低其收益率。我們才剛剛開始看到這種影響,但它的擴張速度會很快。
—— Gnosis Pay 聯合創始人 Stefan George

穩定幣將重塑貨幣政策。當其發行量達到 2 萬億美元時,可能持有接近 25% 的短期國債市場,直接影響美聯儲的政策和前端收益率。更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穩定幣發行方目前持有的美國國債已超過韓國、德國和沙特等國家,位列全球第 17 大持有群體。它們的存在已經在收益率曲線短端產生真實需求影響。
四、穩定幣支付堆棧
在弄清了穩定幣是什麼、它們如何錨定價值、以及為何已具備宏觀意義之後,我們轉向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它們到底是如何 “流動” 的?把穩定幣視為貨幣工具只是拼圖的一半;要看清它們的全部影響,必須深入支撐其作為支付軌道運行的基礎設施。
這一掌聚焦的正是這層基礎設施。我們先從 “穩定幣三明治模型” 與 “虛擬美元賬戶(USD Virtual Accounts)” 這兩個核心原語說起——它們讓用戶在傳統銀行體系之外也能收發、持有美元。隨後,我們將探討穩定幣平臺如何演進為全棧支付網絡:在同一個體系內,用戶即可儲蓄、消費、賺取收益並即時匯款。這一轉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揭示了真正的變革不僅發生在 “錢是什麼”,更在於 “錢如何流動、由誰掌控、以及對舊棧的改進點在哪裡”。
4.1 虛擬賬戶的妙用
穩定幣軌道讓用戶跳過舊支付棧中的若干環節,從而強化、完善現有支付體系。在此過程中,它們剔除層層中介,構建起一條從貨幣發行到銷售終端(Point-Of-Sale)更加統一、完整的金融基礎設施。
隨著穩定幣從最初的交易場景走向主流支付,穩定幣支付公司也同步升級為綜合支付網絡:直接觸達消費者,並在一個平臺內完成存、花、賺、匯。
在深入探討支付公司如何演化以及穩定幣價值捕獲棧之前,我們先介紹促成這一切的基礎——“穩定幣三明治模型” 與美元虛擬賬戶。

“穩定幣三明治” 模型用三層簡化跨境支付:一端是本地法幣,中間是穩定幣作為傳輸媒介,另一端再換回目標法幣。它把原本由代理銀行承擔的中間層替換為一座極簡橋樑:
- 入金:匯款人將本地法幣(如 USD)兌換成穩定幣(如 USDC);
- 傳輸:鏈上將穩定幣轉至收款人地址或 “虛擬賬戶”;
- 出金:收款人把穩定幣兌換成當地法幣(如 BRL)並提現或直接使用。
為了讓這一模型更易用、可擴展且兼容銀行體系,各公司在上面疊加了 “穩定幣虛擬賬戶”——一種數字美元賬戶,功能上模仿美國銀行賬戶,卻完全運行在穩定幣基礎設施之上。
我們與 dLocal 等 PSP 用穩定幣三明治模型已經跑了很多年。現在進化的是 ‘編排層’:Layer1 自動編排錢包、出入金通道、交易場所與銀行之間的流轉。隨著越來越多資產被代幣化,這種協調層將成為剛需。穩定幣會逐步取代本地軌道,但短期交易仍離不開法幣,因此編排能力才是規模化的核心。
—— BVNK 聯合創始人兼 CBO Chris Harmse
BVNK 是最早將該模型落地的公司之一,把穩定幣與具名、非託管的虛擬美元賬戶結合,讓用戶在法幣與穩定幣間無縫兌換。虛擬賬戶為銀行帶來一項關鍵好處:通過自託管,它繞過當地銀行體系,降低對任一司法轄區的敞口。
該模式擺脫了對本地或代理行美元存款的依賴。由於穩定幣在真正需要結算前都遊離於銀行體系之外,用戶得以避開延遲、透明度差和合規負擔。資金始終保持可訪問且預先部署,同時中介更少,可追溯性與對賬效率顯著提升。藉助虛擬賬戶,任何錢包都能充當銀行賬戶。

對銀行而言,這種模式更簡單:它們只需處理本地出入金即可。資金一經兌換為受監管發行方發行的 USDC,銀行便退出跨境流程。鏈上環節不存在退單,託管、反洗錢/制裁/旅行規則等義務由發行方或 VASP 承擔。已有案例顯示,這使銀行的跨境合規工作量實質性下降 50–90%。
對新興市場的創業者來說,影響尤為深遠。過去,申請美國 EIN 並開設企業賬戶可能耗時六週;如今,使用美元虛擬賬戶,幾分鐘即可開戶。USDC 充值即時到賬,法幣入金則走各自清算軌道。更重要的是,這些賬戶打開了發達市場的大門:亞馬遜等美國電商平臺要求商戶提供與其註冊信息一致的、可接受 ACH 的具名美元賬戶。虛擬賬戶讓這一切跨越國界成為可能,地域限制消失,所有市場觸手可及。
4.2 掌控穩定幣全鏈路
穩定幣支付平臺正在突破 “三明治” 模型,進化為功能完備的支付網絡:用戶可在原生穩定幣賬戶內直接消費、儲蓄並賺取收益。這些網絡有能力在穩定幣全棧的每一層實現貨幣化——發行(存放國庫)、網絡活動(交易費)、資本市場(DeFi 收益)以及終端服務(消費應用)——同時把更多價值回饋給用戶。
趨勢已非常明顯:穩定幣支付公司正升級為全棧金融網絡。Stripe 最近的收購就是信號。SphereNet 正基於同一理念構建:一條面向受監管支付機構的共享賬本,為可互操作且合規的支付基礎設施提供新的骨幹。
—— Sphere Lab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Arnold Lee
Stripe 等公司正佈局掌控完整的穩定幣價值棧。由於發行方攫取最大經濟收益,Bridge 等平臺已讓金融科技公司推出自有穩定幣(如 USDB),從而在整個支付流程中捕獲費用。
這一轉變解釋了為何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紛紛發行自己的穩定幣:可編程貨幣讓它們控制完整支付棧、簡化對賬並獲取收益,同時利用現有渠道優勢(例如 Revolut 的 5000 萬活躍用戶)。穩定幣正進入新的垂直整合階段:早期先鋒面臨來自已具規模與觸達能力的機構日益激烈的競爭。
最大的機會在於把真實用戶拉進來,並建立有效的分銷渠道。加密世界一直擅長創新,但分銷是我們的阿喀琉斯之踵。而這正是 Coinbase、Binance 等中心化交易所正在取勝的地方。
—— Gnosis Pay 聯合創始人 Stefan George

這場變革已在全棧展開:
- 穩定幣發行方:Circle(通過 Circle Payments Network)不再侷限於發幣,而是構建編排網絡,為成員之間的交易路由與清算提供便利。
- 支付編排器:BVNK(Layer1)打造區塊鏈系統,把 PSP、銀行、錢包統一接入同一網絡。
- 支付專用鏈:Sphere(Spherenet)也向終端用戶靠近,深耕支付棧。
Sphere Labs 內部數據與 Messari 顯示,Sphere Labs 在長尾市場的支付量同比增長 20 倍。通過瞄準高通脹且服務不足的地區,Sphere 提供即時美元結算兌付,降低外匯成本與拒付風險。
五、穩定幣如何橋接傳統支付體系
隨著穩定幣基礎設施逐步成形,我們終於可以回到核心問題:這些新軌道能否真正超越它們準備取代的舊體系?前面我們看到,傳統跨境支付依賴一張由 SWIFT、預存資金與集中軋差交織而成的中介網,導致結算緩慢、資本沉澱、全球資金流轉碎片化。
第 5 部分探討穩定幣如何直擊這些痛點:把靜態流動性變成高速營運資本、用智能合約取代批次軋差,提供一種截然不同的架構。過去 SWIFT、預存資金與清算所靠多層協調完成的事,如今通過代碼、透明度與可組合性即可實現。
5.1 碎片軌道之間的橋樑
穩定幣支付軌道的目標是延續 SWIFT、預存資金與軋差的優勢,同時剝離其最大缺陷。正如每家金融科技公司最終都採用了 SaaS 工具,未來每一家也都會採用穩定幣基礎設施——從錢包、財資運營到收益管理。
傳統跨境支付體系經常與 SWIFT 並不暢通的本地軌道衝突,必須在國界處人工 “接駁”。相比之下,穩定幣直接把價值從發送方點對點地移動到接收方,無需代理行鏈條。
穩定幣充當貨幣的 “通用翻譯器”。它們通過直接連接本地支付體系,簡化 “最後一公里” 的法幣兌換。與其搭建幾十條雙邊接口,不如用穩定幣作為共享層,讓本地軌道與全球金融網絡瞬間雙向互通。
BVNK 的研究顯示,在大額支付(≥10 萬歐元)場景下,穩定幣結算速度比 SWIFT 快 3–5 倍,成本低至 1/10。另一大優勢是端到端透明:共享的互聯網原生價值軌道減少了對代理行與人工跨境交接的依賴,任何參與者——銀行、金融科技或加密錢包——都能直接交易。
BVNK 最初通過簡單 API 幫企業收發穩定幣,背後的牌照、流動性、銀行通道都由我們搞定。現在我們發現市場需要更模塊化、自主管理的基礎設施,於是推出 Layer1。我們要解決的核心難題是 ‘編排’。未來不會是一條鏈、一個穩定幣,而是多網絡,由更聰明的編排層連接。
—— BVNK 聯合創始人兼 CBO Chris Harmse

穩定幣並非要取代 ACH、巴西 PIX 或印度 UPI 等本地軌道,而是正在成為它們之間的 “結締組織”。與其讓每位零售用戶把法幣換成 USDT,不如讓全球平臺用 USDT 在本地端點之間完成跨境結算。
有人覺得穩定幣在和銀行競爭。事實恰恰相反:銀行提供法幣軌道、託管、合規,這些都是剛需;穩定幣提供速度與可編程性。當兩者結合,魔法才會發生。
—— First Digital CEO Devere Bryan
在這種角色裡,穩定幣更像全球價值層的 Stripe 或 Plaid——一種開發者原語,用來在互不連通的系統之間編排支付。它們不僅是資產,更是基礎設施,甚至逐漸成為記賬單位。
與 SWIFT 各代理行分別做合規不同,穩定幣可把合規寫進代碼。平臺可在交易流中內嵌身份校驗、黑名單篩查、甚至通過智能合約強制執行支出限額,使監管要求在鏈上自動完成。
通過 SphereNet,我們正在為受監管實體打造一條共享賬本,合規與 KYC 共享直接寫進協議層。隱私與保密同樣關鍵——系統既要滿足金融機構的高標準,又要釋放穩定幣結算的速度與效率。
—— Sphere Lab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Arnold Lee
正如 VoIP 讓語音通話通過互聯網傳輸,穩定幣讓法幣像數據包一樣在線流動。這並不意味著銀行或本地系統會消失;相反,穩定幣可以擴展並連接它們。隨著時間推移,銀行甚至可能把穩定幣納入自己的國內基礎設施。

5.2 提高營運資本利用率
穩定幣軌道不僅解決了 SWIFT 的速度與互操作缺口,也為 “預存資金” 提供了替代方案。金融科技公司無需再把資本鎖在海外賬戶,而可通過穩定幣獲得按需流動性。多家頭部公司已將這一思路落地。
MANSA 是其中的典範,它提供循環穩定幣信貸,讓機構無需為每個市場預存資金。例如,一家金融科技公司需在巴西兌付 100 萬美元,可直接從 MANSA 提用 USDT,鏈上秒級轉至當地合作方,兌換成巴西雷亞爾後償還 USDT 額度。這相當於一條與結算週期同步的短期營運資金通道。
帶來的資本效率極為驚人:由於每筆穩定幣貸款通常在數天內歸還,同一筆資金可反覆循環。2025 年,MANSA 披露其月均資本週轉率約 11 倍——平臺上的 1 美元每月可支撐 11 美元支付量,而傳統匯款機構年化週轉率往往只有 1–2 倍。
穩定幣軌道通過消滅閒置資本和批量結算延遲,實現了更高的資本週轉。舊模式迫使客戶過度預留流動性,數百萬美元在 nostro 賬戶裡睡大覺。藉助 T+Now 能力,同樣資金可循環 5–10 倍,因為只在需要時部署,並在結算後秒級回收。
—— MANSA 聯合創始人兼 COO Nkiru Uwaje
高週轉的核心是 “零閒置”:資金在鏈上幾分鐘內完成撥付,隨後在 1–3 天內隨著法幣清算回籠,再迅速貸出。迄今參與者零信用違約,風險通過極短久期及基於實時交易數據和預期應收的實時授信來控制。
與依賴靜態、預估資本配置的舊系統不同,穩定幣軌道讓我們按實際交易量實時擴展流動性。這使得金融科技公司可在近 100% 資本利用率下滿足流動性需求,ROA 呈階躍式提升——用更少資本支撐更大體量,或在不增加營運資本的情況下擴張規模。
—— Nkiru Uwaje
Arf 走了類似路線:與 Huma Finance 合作,從穩定幣流動性池提款。Arf 在 Huma 的池子目前每月產生逾 2.5 億美元信貸,雖在整個市場仍屬小規模,卻清晰顯示了對應收賬款鏈上信用的強勁需求。
2024 年末,Arf 在幾乎不增加營運資本的情況下把貸款規模從 1 月的 5000 萬美元擴大到 2.5 億美元,增長 400%,年化資本週轉率仍保持在 56 倍。這凸顯了相較預存資金的關鍵優勢:增長不再伴隨資產負債表膨脹。

這些收益並非投機性回報,而是來自與真實商業掛鉤的短期應收賬款融資;即便市場波動,現金流依舊存在。它們解決的是實際問題:匯款方在法幣到賬前就需要營運資金。隨著穩定幣信貸規模擴大,DeFi 池不僅拓寬資本來源,還把更多利差分給流動性提供者,而非傳統中介。
我們相信,金融科技公司將越來越多地轉向 DeFi 借貸市場:鏈上池按程序化邏輯匹配應收賬款,公司按需提取穩定幣流動性,法幣到賬即自動償還,既匹配實時支付需求,又避免閒置浮存。即便日後大型基金成為穩定幣的主要持有者,它們也可向池子提供資金;平臺仍憑藉中立准入、透明數據、可編程限額以及 7×24 小時跨走廊結算取勝。穩定幣信貸網絡把流動性管理從 “靜態高成本” 變為 “動態按需服務”。
與其在各地賬戶裡趴著 1 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只需保留少量緩衝,並隨時調用池子容量,按實際用量、按需付費即可。隨著機構資本湧入,收益率會壓縮,但結構性優勢在於市場設計,而非誰提供資本。
5.3 永不停歇的清算所
穩定幣軌道重新設計了軋差與結算方式。在鏈上,“報文即結算”:指令一經確認,代幣即刻完成轉移。這解鎖了可編程軋差機制,在速度、准入與隱私上全面超越傳統體系。
舉例:多方可將轉賬彙集至同一智能合約,僅結算淨差額。各方提交應付承諾,合約自動計算淨頭寸,觸發必要的穩定幣劃轉。由於運行在去中心化網絡上,任何金融科技或銀行都能參與,無需央行介入。
藉助零知識證明,參與者可在隱藏支付細節的同時,向合約證明其淨頭寸準確且合規。這讓互不信任的各方也能安全軋差——而現有體系中,央行必須查看每一筆交易。
穩定幣正演變為實時戰略引擎:流動性 7×24 小時在線,現金可即時部署,匯率敞口可在鏈上原生對沖。過去耗時數天的流程,如今持續運行、可編程、透明且全球可觸達——這是金融管理的根本進化。
—— Lumx 創始人 Caio Barbosa
區塊鏈軋差不限於日終批次,而是可連續運行或按需觸發。這種靈活性壓縮了日內信用風險,加快資金週轉。與傳統清算所相比,基於穩定幣的軋差如同一隻永動的輪盤,實時平衡資金流。
軋差規則在穩定幣軌道上是透明且可編程的:任何人都能審閱智能合約代碼,瞭解淨頭寸如何計算、結算保證如何執行。這與傳統體系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只能信任清算所的黑箱算法。
穩定幣軌道用開放、安全的協議取代了封閉、不透明的過程。機構無需彼此建立專屬接口;就像電子郵件基於互聯網一樣,所有人接入同一共享網絡。這種 “通用性” 才是真正的突破。
六、穩定幣支付的真實落地
在第 5 部分,我們探討了穩定幣如何為 SWIFT、預存資金與軋差清算等傳統體系提供基於互聯網的替代方案。但要衡量這套新架構的真正影響,必須回答:它到底在哪裡開始生根?
穩定幣市值已從 2020 年 1 月的 40 億美元膨脹至如今的逾 2 500 億美元;每年跨境支付結算量達 723 億美元,僅佔 7.4 萬億美元穩定幣總交易量的 1% 左右,但這 1% 正快速擴張,標誌著從投機流動到真實經濟效用的轉變。
2023 年 1 月至 2025 年 2 月,可追溯的 C2C、B2B、B2C、卡支付與預存資金場景,共產生 924 億美元的穩定幣支付。雖然相對於總體支付市場仍小,卻增長迅猛,且趨勢愈發清晰。
我們仍處於理解穩定幣在支付領域潛能的早期階段。它們是開放標準,銀行可自行發行或採用現有幣種;又因全部運行在可互操作的區塊鏈上,創新空間極其靈活。變革不再由單一巨頭或舊聯盟自上而下推動,銀行自身就能自下而上引領顛覆。
—— Conduit 創始人兼 CEO Kirill Gertman

數據揭示,2023 年末是關鍵拐點:B2B 與卡類穩定幣使用量激增,月支付總額從不足 20 億美元躍升至 2025 年 2 月的 63 億美元以上。
- B2B 月支付額從 2023 年 1 月的 1.2 億美元飆升至 2025 年 2 月的逾 27 億美元,增幅高達 2400%。
- 卡類穩定幣交易同期增長 375%,從每月 2.31 億美元增至近 11 億美元。
- C2C 曾佔 2023 年初交易量的主體,如今佔比下降,B2B 已成為最大板塊。
全球金融領袖的看法也在同步轉變。Ripple《Stablecoin Trends in Business and Beyond》報告顯示,56% 的受訪高管認為穩定幣對 “供應商/供應商付款” 影響最大,55% 看好 “消費者向企業付款”,30% 認為 “財資管理” 亦將被重塑。
穩定幣正在重新定義價值流動方式,新的用例每天都在出現。除了跨境支付,我們在全球薪資、外匯、貿易融資與數字娛樂等領域看到巨大機會。2025 年,我們預期匯款、遊戲、進出口以及擴張至新興市場的公司將出現強勁增長。
—— Bitso Business 穩定幣負責人 Ben Reid
若現有增長軌跡延續,到 2030 年,C2C、B2B、B2C 與卡支付的年度穩定幣支付總量將逼近 1 萬億美元,主要驅動力是 B2B、C2C 與卡支付等機構的爆發式採用。最初只是點對點轉賬工具,如今正迅速演變為面向金融科技、商戶與支付提供商的全球結算層。

本節聚焦三大真實落地場景:
- 企業對企業(B2B)
- 個人對個人(C2C)
- 卡類交易
這三大板塊最能清晰展示穩定幣如何從 “加密原生流量” 走向 “主流支付活動”。
我們以 “鏈上外匯(Onchain FX)” 作結。儘管其應用尚處最早期,卻瞄準了跨境支付最底層的痛點——貨幣兌換。鏈上外匯從第一性原理重新設計這一層。雖仍稚嫩,卻有望從根本上重塑資金跨幣種、跨國界的流動方式。
6.1 資金大挪移:B2B 支付

B2B 支付是企業向外部各方(供應商、服務商、政府機構乃至個人)發起的資金往來。到 2027 年,一家中等規模公司平均每年將完成逾 1,400 筆國內付款,足見其運營負荷之大。
儘管 B2B 穩定幣應用仍處於早期,其年支付規模已約 360 億美元,僅佔全球 B2B 支付的約 0.02%,卻佔當前全部穩定幣支付流量的約 50%,成為增長最快的板塊。
對很多企業而言,穩定幣帶來的第一波衝擊直接發生在 “自家後院”——財資管理。長期以來,財資管理職能受困於:餘額分散在數十個賬戶、幣種、法人實體;流動性缺口與收益結構不透明;手工對賬、紙質支票、長賬期。
本節聚焦兩大關鍵場景:實時財資管理(Treasury Operations)與供應商結算(Supplier Settlement)。
2014 年我們創立 Bitso 時,加密還是實驗場:比特幣不到 1,000 美元,以太坊尚未問世,相信它的人寥寥無幾。今天,Bitso 已是拉美領先的加密金融平臺,B2B 業務 Bitso Business 服務 1,900 多家機構,用區塊鏈軌道幫企業更快、更省、合規地完成本地貨幣收發與兌換。
—— Bitso 聯合創始人兼 CEO Daniel Vogel

儘管歷經數十年優化,B2B 支付依舊昂貴:每轉賬 1,000 美元,企業仍要承擔 14–150 美元的中轉行手續費和匯兌成本;每 1,000 美元收入,還要額外支出約 0.32 美元的財資運營成本。而這僅是整體財資費用的冰山一角。
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操作高度手工化——98% 的支付流程仍需人工介入。紙質支票仍佔全部付款的 31%,清算週期長達三週,單筆成本 13–40 美元。
從 B2B 角度看,企業對穩定幣支付的需求非常強勁。阻礙因素並非技術,而是監管不夠清晰。企業需要一個明確框架,告訴他們什麼合規、什麼不合規。再加上軍工級安全保障,才能讓企業有信心從傳統系統遷移到區塊鏈方案。
—— Lumx 創始人 Caio Barbosa
穩定幣可自動完成託管、條件付款、發票結算,把行業平均 59 天的應收賬款週轉天數(DSO)29 大幅壓縮;同時通過實時 ERP 同步的錢包編排,削減人工與對賬成本。合規(OFAC、KYB/KYT、旅行規則)可直接嵌入交易流,治理通過可編程角色、鎖倉、速率限制的智能合約執行。

6.1.1 實時財資管理
跨國企業往往把現金分散在數十個賬戶、幣種、法人實體,既限制收益,又沉澱營運資本;新興市場貨幣流動性差、現金池操作繁瑣。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與中小企業把數十億客戶存款趴在銀行,卻不給用戶分毫收益:美國 21% 的商業存款(3.85 萬億美元)零利息,按 4% 儲蓄利率計算,相當於 1,540 億美元潛在收益被銀行無償佔有。舊模式讓金融機構成為最大贏家,而非真正創造價值的實體經濟。

穩定幣模式徹底顛覆上述現狀。企業如今可以把儲備金直接存放在可生息的穩定幣裡(例如代幣化國庫券或貨幣市場基金),一邊自動獲得收益,一邊用同一批代幣完成支出、發薪或供應商結算——無需批次、不設截止時間。我們預期,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餘額將持續流入穩定幣,以捕捉更高收益,直到傳統金融機構也為其穩定幣餘額提供利息為止。目前,已有超過 6 億美元通過生息型穩定幣直接派發給用戶。
連大型集團也開始跟進。索尼在投資者日上透露,計劃發行內部穩定幣用於集團內部結算,並讓閒置的現金儲備持續生息。邏輯很簡單:既然電子郵件已能在全球實時收發,為什麼錢不能?
這一優勢在匯率劇烈波動的市場已得到驗證。以哥倫比亞為例,當比索兌美元的匯率一度跌破 900:1 時,OpenYield 平臺讓用戶以 USDC 持有資產並賺取鏈上真實資產收益,年化利率高達 6%,而當地銀行美元活期賬戶僅 0.4%。下圖清晰顯示:持有 1,000 美元等值的哥倫比亞比索在期間大幅貶值,而同樣 1,000 美元等值的 USDC 在 OpenYield + Littio 平臺上不僅保值,還持續生息。

6.1.2 供應商結算
除了優化財資,穩定幣軌道還在供應商結算環節釋放真金白銀的收益,尤其對進出口企業、物流公司和常與海外夥伴打交道的中小企業而言。這些企業往往暴露在匯率波動、銀行手續費和結算延時的風險之下。
穩定幣將流程簡化為 “點對點” 三步走:
- 付款方直接發送 USDC(或其他穩定幣);
- 收款方通過交易所、出入金 API 或銀行合作方在本地套現;
- 付款方無需在供應商所在國開設本地賬戶,也無需預先在 nostro 賬戶裡墊資。
Conduit 是這一 B2B 基礎設施的代表:把各國本地支付軌道接入統一的鏈上支付層。平臺處理穩定幣與本地貨幣之間的支付,成本比傳統方案低 22%;巴西企業用歐元結算的時間縮短 500 倍以上,每年可節省數千小時的清算時間。
在 Conduit,我們把穩定幣視為跨境支付代際變革的推手,甚至有望取代 SWIFT。我們已在巴西與 Braza 合作,讓用戶把巴西雷亞爾鑄造成穩定幣,再實時兌換成美元或歐元穩定幣,幾分鐘內完成結算——原本要耗時數天。
—— Conduit 創始人兼 CEO Kirill Gertman
對管理跨境業務的財務團隊來說,價值主張一目瞭然:即時結算、透明定價、可編程貨幣,成本僅為傳統方式的一小部分。企業現在的問題不再是 “是否要接入穩定幣”,而是 “能多快部署” 以在日益數字化的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
6.2 錢自會找到出路——C2C 場景
穩定幣軌道同樣重塑了個人對個人(C2C)交易,包括跨境家庭生活費、學費或應急匯款。2024 年,中低收入地區共收到約 6,850 億美元匯款,南亞(2,070 億)、拉美(1,630 億)與東亞及太平洋(1,360 億)是最大接收方。
我們不卷美國市場——那裡擁擠、昂貴、玩家飽和。我們聚焦拉美、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在這些地方加密才真正有 ‘用’ 而非投機。Gnosis Pay 的最大機會就在這裡。
—— Gnosis Pay 聯合創始人 Stefan George

儘管年度匯款規模以千億計,穩定幣在這些走廊的滲透率仍處早期,但增速驚人。下圖追蹤了東南亞主要本地穩定幣(新加坡 XSGD、印尼 XIDR、越南 VNST)在多鏈上的月度交易筆數:2022 年 1 月僅 2,920 筆;到 2025 年 6 月已約 7 萬筆。雖與傳統匯款量級仍有差距,但月環比持續增長,顯示採用曲線正在抬頭。
過去把美元換成長尾貨幣,需要多層中介和數天延遲。現在 FDUSD 對 PHP 或 IDR 可瞬間互換,透明度更高、成本更低,為支付公司釋放了巨大效率。
—— First Digital 總經理 Devere Bryan
由於匯款成本依舊高企,本地穩定幣有望繼續擴張——不僅作為昂貴匯款通道的替代,更是日常消費的實用工具:用戶雖傾向收美元,但日常開銷仍以比索或印尼盾結算,本地幣計價的穩定幣正好填補這一空白。隨著流動性、集成度和出金渠道的完善,本地穩定幣預計加速普及。
平均來看:匯 200 美元綜合成本約 6.3%;匯 500 美元約 4.3%。費用包括服務費(銀行、西聯等)和匯率加價。實際操作中,匯款方給的匯率往往劣於市場價,差價即利潤。在多數走廊,匯率加價佔總成本約 35%,某些新興市場高達 80%。
傳統匯款渠道的費用構成再次凸顯其低效:以一筆 200 美元的轉賬為例,銀行收費最高,約為 12.66%;傳統匯款運營商(MTO)收費約 5.35%;移動運營商收費約 3.87%。相比之下,穩定幣平臺能夠大幅壓低這些費率。例如,Coinbase Developer Platform 提供的 USDC 入金/出金通道完全免手續費,而 MoonPay 等其他網關的手續費最高可達約 4.5%。隨著競爭加劇,這些費率仍在持續下降。
實際案例:
- BCRemit(服務菲律賓外勞)把總成本(費+匯)壓到 1% 出頭,並避免傳統機構被迫使用的昂貴短期貸款。
- Sling Money 讓用戶充值 “虛擬賬戶”,以實時中間價換匯、無隱藏點差,存款僅收 0.1%,而銀行匯 200 美元約 13%。資金在內部換成 USDP 穩定幣,全球 1 秒內免費到賬。
穩定幣軌道在匯款經濟性上帶來數量級提升:成本降至 1/4–1/13,結算從數天縮至秒級。效率衝擊已迫使傳統巨頭應變——M-Pesa 等老牌匯款機構已將合規穩定幣(如 USDC)納入產品套件。
Bitso 圍繞新興市場打造支付軌道:我們推出錨定比索的 MXNB,並在巴西推出 BRL1。2024 年,Bitso Business 處理跨境支付超 120 億美元,讓全球公司以更低費用、更快結算服務拉美。
—— Bitso Business 總經理 Imran Ahmad

Bitso 佔美墨匯款走廊(全球最大)10% 以上份額,拉美交易所交易量遙遙領先:2024 年 7 月處理近 8.5 億美元,是第二名 6.5 倍。在拉美,2024 年穩定幣佔加密購買量約 39%,Bitso 的早期押注正兌現。
隨著支付格局的演進,中心化交易所和加密原生匯款服務商正加速向支付領域擴張:它們陸續推出自有的支付應用(如 Kraken 的 Krak),併發行錨定當地貨幣的專屬穩定幣(例如 Bitso 的 MXNB 與 BRL1)。
在 “穩定幣三明治” 模型中,這些本地穩定幣不僅是跨幣種傳輸的媒介,更成為最終結算的 “目的地”,讓用戶無需提現到銀行賬戶即可全程留在鏈上。展望未來,我們預期更多交易所與匯款平臺會推出區域穩定幣,並利用自身流動性池進行快速兌換。
總體而言,這些玩家的重心正從交易轉向支付體驗的優化:通過為賬戶餘額提供收益、延伸至信用卡/借記卡等周邊服務(如 Coinbase One 卡),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時,把用戶長期留在鏈上生態。
今天穩定幣市場幾乎全是美元計價,但不會永遠如此。隨著代幣化支付場景擴大,本地貨幣穩定幣需求將激增。代幣化的未來是多極的。
—— Tokenization Insight 創始人 Harvey Li
6.3 穩定幣關聯的卡業務
穩定幣信用卡與借記卡是迄今最具說服力的現實場景之一。通過把 Visa/Mastercard 的全球受理網絡與區塊鏈的可編程性和透明度結合,金融科技公司如今能讓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直接用自己的加密或穩定幣餘額,在數千萬家商戶完成支付。
Artemis 數據顯示,受追蹤的穩定幣卡支付額從 2023 年初的每月約 2.5 億美元,增長到 2025 年初的每月逾 10 億美元。
加密不能是妥協,它必須更好——更方便、更靈活、更強大。我們已經比一年前更接近這一目標,但要想勝出,就必須集成直接扣賬、SEPA 轉賬乃至本地 Visa/Mastercard 替代品,把界線模糊到用戶根本忘了界線的存在。
—— Gnosis Pay 聯合創始人 Stefan George
兩大創新正推動這一轉變:
- 後端:穩定幣把應收賬款代幣化,加速卡清算並提升髮卡機構的資本效率;
- 前端:用戶可直接在卡軌上持有穩定幣,無縫獲得美元使用權,甚至在美元短缺的市場也能立即消費。
6.3.1 代幣化應收賬款
傳統信用卡流程中,髮卡行(如 Chase、Capital One)先向商戶墊付貨款,形成資產負債表上的應收賬款。之後,髮卡行需把成批應收賬款賣給倉庫貸款人來回籠資金,整個流程涉及大量紙質文件與協調,通常產生約兩週的清算滯後,帶來顯著的營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