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圍牆花園:Ondo Global Market 如何將 100+ 美股帶到鏈上?

今年以來,股票代幣化賽道突然熱鬧起來。

Robinhood、xStocks、Backed、Swarm 等項目紛紛入場,各自嘗試不同的路徑。

為何巨頭們紛紛盯上股票代幣化?

市場規模的確誘人。美國股市有著60萬億美元的市場,但全球的加密用戶們,特別是非美國用戶,從未有機會便捷地投資美股。

機會很大,玩家很多。但問題始終存在:要麼代幣被鎖在平臺內無法提取,要麼流動性嚴重不足導致鉅額滑點,要麼覆蓋資產太少難成規模。

“自由流通”和“流動性深度”,仍是目前這個賽道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9月3日,RWA 板塊的龍頭項目 Ondo Finance 上線的 Global Markets ,或許正是這些問題的有力解決者和當前市場格局的挑戰者。

其官推在介紹這個新產品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Not all tokenized stocks are born equal."(不是所有代幣化的證券都生而平等)

這顯然是在致敬美國《獨立宣言》裡的那句"所有人生而平等",但也暗示著另一種平等:

讓全球投資者都能平等的接觸美國資本市場,不再受制於當前既有產品過高的交易成本和缺陷。

產品上線首日,Ondo 就展示了超乎尋常的規模。

100多種股票和ETF同時開放交易,從蘋果、特斯拉到標普500指數,甚至加密概念股 MicroStrategy,幾乎覆蓋了投資者最關心的美股標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宣稱接近零成本的交易費用、每週5天24小時的交易時間、以及通過“即時鑄造”技術實現的深度流動性。

這不由讓人想起了穩定幣。

USDC和USDT讓美元擺脫了銀行賬戶的束縛,在鏈上實現了24/7的自由流通;現在,Ondo 想對美股做同樣的事,讓特斯拉、蘋果、標普500指數像穩定幣一樣,成為鏈上易用的原生資產。

雖然目前其僅對機構投資者開放,但我們仍可以從已公開的產品中一窺究竟。

股票代幣化的"穩定幣時刻",可能真的要來了。

像買幣一樣買股

打開 Ondo Global Markets 的界面,第一感覺是熟悉和簡潔。

這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美股版的 CoinMarketCap。即使你從來沒有交易過美股,也很容易從熟悉的界面佈局和 UI 引導中找到那種親近感。

頂部實時滾動著美股大盤指數:道瓊斯、納斯達克和標普500的實時點位;下方是三個板塊:Top Gainers(漲幅榜)、Trending(熱門)、Newly Added(新上架)。

往下滑動,"Explore Assets" (探索所有資產)更像是在逛一個精心分類的美股超市。

全部資產大類下,ETF、科技股、消費股、金融股等不同賽道的資產被整齊地分門別類,點進去能看到每個代幣的實時價格和24小時K線圖,和通常我們在加密市場聚合的網站中看到的頁面非常類似。

不過,每個美股的名稱後面都帶著"on"後綴,提醒你這是 Ondo 的代幣化版本。

從總量上來看,目前 Ondo 上的代幣化美股,科技股板塊更受青睞。截止發稿時,英偉達 24 小時交易量 1.64 億美元;谷歌為 1.03 億美元;特斯拉則是 8800 萬美元。

抱著好奇的心態,我們也對比了一下同一時間段 Ondo 上的美股價格和現實股票市場中的區別。有趣的是,這些價格並不完全等同於納斯達克的實時股價。

根據 Ondo Finance 的官方文檔顯示,Ondo的代幣不只追蹤股價,還包含了分紅。

通俗來說,如果蘋果的股票派息1美元,系統會自動用這1美元(扣稅後)再繼續買蘋果股票。所以時間久了,一個AAPLon 可能等於1.05股實際蘋果的股票,價格自然會高一些。這更像是自動開啟了"分紅再投資"的功能。

例如在上圖中,你可以直接選擇特斯拉在 Ondo 上的代幣 TSLAon,並且在類似於 DeFi 的 Swap 界面輸入你想兌換的金額,使用 USDC 穩定幣進行支付即可。

而目前的最低購買門檻僅為1美元,理論上任何有錢包的加密用戶都可以參與美股投資。不過需要注意目前 Ondo 的這個市場建立在以太坊上,需要考慮 Gas 費用;官方也公開表示後續將推廣到將BNB Chain、Solana 和自家的 Ondo Chain 上。

如果將鏈上 Gas 成本除開,Ondo 也不收取傳統券商的各類費用,沒有開戶費、賬戶管理費、平臺使用費等;其收入來自用戶交易時約 0.01-0.03% 的交易成本。

簡單說,1000美元的交易,總成本約1美元左右,遠低於傳統券商5-10美元的標準收費或0.1-0.5%的比例費用。

交易時間方面,平臺支持"24/5"交易 --- 從週日晚8點到週五晚8點(美國東部時間)。

這種靈活性對亞洲投資者特別友好,不必熬夜等待美股開盤。具體如何實現美股收盤後的持續交易,涉及其獨特的技術架構,我們將在下文詳細解析。

當然,這一切目前僅對機構投資者開放,個人用戶還在等待名單上,但從產品設計看,Ondo確實在構建一個更易接觸的美股投資平臺。

深度流動性和24x5交易是怎麼實現的?

在體驗完 Ondo 的產品界面和操作流程後,三個疑問自然浮現:

Ondo的流動性比其他平臺更好嗎?美股收盤後怎麼還能在上面交易?不收明面上的手續費,Ondo靠什麼賺錢?

Thanks for reading 深潮 TechFlow ! Subscribe for free to receive new posts and support my work.

即時鑄造,承接納斯達克的交易深度

先看流動性的問題。

最近有推友分享了一組對比截圖,直觀展示了流動性差異。同樣是5萬美元USDC買亞馬遜股票代幣:在Ondo上可以買到218.67個AMZNon,價值49,834美元;而在xStocks上只能買到38.97個AMZNx,價值僅8,833美元,顯示-82.33%的巨大滑點。

同樣的錢,一個能買218股,一個只能買39股。為什麼差距如此懸殊?

Ondo 的CEO Nathan Allman 在產品發佈時的推文其實已經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兩種完全不同的代幣化運作模式。

  • 現有平臺,類似超市模式:需要先進貨,也就是做市商預先買入股票,鑄造代幣,然後分散到各個交易所的貨架上。問題是,超市的貨架空間和資金都有限。當有人要買5萬美元的亞馬遜時,如果貨架上只有1萬美元的存貨,要麼買不到,要麼價格會被推高到離譜的程度。

  • Ondo Global Market,類似外賣模式:用戶下單要買亞馬遜股票,平臺才去納斯達克"採購"真實股票並鑄造代幣;用戶要賣出時,立即銷燬代幣並在納斯達克賣出股票。沒有庫存限制,沒有貨架空間,直接繼承了納斯達克每天數千億美元的交易深度。

Nathan 把這個模式稱為"即時原子鑄造和銷燬"(instant, atomic minting and burning)。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可以輕鬆擴展到數百種甚至數千種股票,因為不需要為每隻股票預先準備資金池。

24/5交易,24/7轉讓

官方文檔顯示,交易時間從週日晚8:05到週五晚7:59(美東時間),幾乎覆蓋整週。這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雙層機制。第一層是鑄造和贖回層,依賴於傳統市場。

Ondo不僅接入了紐交所和納斯達克的常規交易時段(9:30-16:00),還接入了盤前(4:00-9:30)、盤後(16:00-20:00)以及Blue Ocean等另類交易系統提供的隔夜時段(20:00-4:00)。這些拼接起來,實現了工作日24小時覆蓋。

第二層是代幣轉移層。比如特斯拉的代幣化股票版本TSLAon,一旦被鑄造出來,它就是標準的ERC-20代幣,可以像USDT一樣24/7在用戶間轉讓。即使在週末傳統市場完全關閉時,用戶依然可以相互交易代幣。

當然,文檔中也提到,隔夜時段的流動性相對較低,大額訂單可能需要拆分。

價差:透明的盈利模式

"我們不收取任何的鑄造、贖回和管理費用"。

FAQ 文檔裡的這句話已經表明 Ondo 不從這幾個環節賺錢,但後半句同樣重要:"價格可能與我們買賣底層股票的價格略有差異。"

這個"略有差異"就是Ondo的收入來源。

在金融市場,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總有細微差額,這是提供流動性服務的成本和回報。傳統券商也有價差,但他們還要額外收取5-10美元的手續費。Ondo只收價差,不收手續費。

具體來說,當特斯拉股價100美元時,你通過Ondo買入可能付100.01美元,賣出可能得到99.99美元。這0.02美元(0.02%)的差額,遠低於傳統券商的"價差+手續費"總成本(通常為0.5-1%)。

這種定價模式在外匯、黃金等市場很常見。Ondo 把價差壓到了極低水平,同時取消了所有其他費用。

對用戶來說,這意味著交易1000美元的股票,總成本可能只有1美元左右,這在傳統券商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與目前競品的比較

股票代幣化並非新鮮事物。從2021年早期的 Mirror Protocol,到今天的 Ondo Global Markets,你能看到這個賽道經歷了清晰的演進。

最保守的是平臺自己做一個“圍牆”,代幣在平臺內部流轉,無法提取到個人錢包,典型的例子是 Robinhood。

這種模式本質上只是把傳統券商搬到了區塊鏈上,除了可能的成本降低,並沒有真正發揮區塊鏈的優勢。用戶體驗類似於在券商APP裡交易,只是後臺可能用了區塊鏈技術。

第二類是xStocks,代幣化美股可以鏈上自由轉移,但流動性又太差,大額滑點讓大額交易成為問題。

Ondo代表的可能是第三代思路:不是做一個交易平臺,而是構建基礎設施。

通過即時鑄造機制,Ondo解決了流動性這個核心痛點。更重要的是,它從一開始就考慮了與DeFi的深度集成,例如 Morpho 可以接受作為抵押品,1inch 可以聚合交易。

簡單來說,

  • Robinhood類:追求合規優先,犧牲了開放性

  • xStocks類:追求開放優先,但受困於流動性

  • Ondo:試圖通過技術創新同時實現開放性和流動性,並保持合規

這不是說Ondo就一定會贏。Robinhood有龐大用戶基礎,xStocks有先發優勢和生態位置。但Ondo確實找到了一條差異化的路徑。

亞太區參與資格一覽

對亞太投資者來說,Ondo Global Markets帶來了機遇,也設置了門檻。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參與規則差異巨大,我們可以用一張圖快速瞭解全貌。

除了明確禁止和限制的地區,其他非美國地區理論上都可以參與。這意味著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的用戶,只要通過基本的KYC(身份驗證)即可。

但需要注意,目前Ondo Global Markets僅對機構投資者開放,個人投資者無論在哪個地區都還需等待。

正在發生的鏈上革命

如果在看看 Ondo Global Markets的合作伙伴名單,你會發現更大的野心。

在幣股融合的版本大玩法下,它想做的更可能是一個 DeFi 的股票基礎設施,顯示出明顯的技術棧:

  • 技術基礎層:Chainlink提供價格預言機和儲備證明;LayerZero 提供跨鏈能力,BitGo和Fireblocks提供機構級託管,讓傳統金融機構能放心參與。

  • DeFi協議整合:Morpho已確認將接受Ondo股票代幣作為抵押品。這意味著你可以用特斯拉股票在DeFi中借貸。1inch和CoW Protocol的聚合交易功能讓流動性能在各個平臺間自由流動。

  • 用戶入口鋪開: Trust Wallet、Bitget Wallet、OKX Wallet等主流錢包的集成降低了使用門檻。Gate、MEXC等交易所的支持提供了中心化的備選通道。

回到開篇的問題,股票代幣化的"穩定幣時刻"真的來了嗎?

從技術角度看,Ondo確實解決了核心難題。即時鑄造帶來深度流動性,零費用降低參與門檻,DeFi集成創造了新的可能。

從市場角度看,時機似乎也成熟了。RWA市場爆發式增長,機構開始接受,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但從現實角度看,革命才剛剛開始。機構先行、地域限制、監管不明,這些都是必須跨越的障礙。

Ondo Global Markets可能不是終極答案,但它代表了正確的方向:讓金融市場真正全球化、民主化、可編程化。這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年,但第一步已經邁出。

對投資者而言,現在或許還不是全面參與的時候,但絕對是密切關注的時刻。

深潮 TechFlow 是由社區驅動的深度內容平臺,致力於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態度的思考。

社區:

公眾號:深潮 TechFlow

訂閱頻道:https://t.me/TechFlowDaily

電報:https://t.me/TechFlowPost

推特:@TechFlowPost

進微信群添加助手微信:blocktheworld

向深潮 TechFlow 捐贈,獲得祝福和永久記錄

ETH:0x0E58bB9795a9D0F065e3a8Cc2aed2A63D6977d8A

BSC:0x0E58bB9795a9D0F065e3a8Cc2aed2A63D6977d8A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