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政府 9 月 4 日祭出斷網令,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YouTube 與 X 等 26 平台瞬間下線,原意是遏止 Z 世代掀起的反腐示威,卻反而把街頭怒火推向高點,短短數日,議會與最高法院遭縱火,安全部隊鎮壓導致至少 19 人喪生,總理 K.P. Sharma Oli 被迫請辭;封鎖也在 9 月 9 日撤回。然而這段「數位黑夜」留下最亮的火光,是去中心化訊息應用程式 Bitchat 在尼泊爾的爆炸性成長,下載量從 3,400 次躍升至 4.8 萬次。
封網行動如何走向反效果
尼泊爾抗議原本集中在貪腐指控與青年就業困境,政府斷網後,資訊真空直接拉高示威烈度。缺乏直播與貼文出口,怒氣轉化為焚燒國家象徵的行動,街頭「看見就破壞」的畫面在本地藍牙分享與外媒報導間傳散,更削弱官方正當性。封鎖沒能阻止訊息,只是換了載體,並讓人民深刻體會中央集權式平台斷鏈的脆弱。
Bitchat 由 Block 執行長 Jack Dorsey 支持,透過藍牙網狀網路讓手機彼此成為訊息節點,用戶無須帳號、門號或電郵即可通訊。端對端加密確保內容不落地,「恐慌模式」一鍵刪光本機資料能在臨檢前自保。據數據顯示,尼泊爾封網期間下載數衝上 4.8 萬。開發者 callebtc 於 X 平台說明:
「我們看到來自尼泊爾的數據出現更大的高峰,這發生在年輕人抗議政府腐敗和社群媒體禁令期間。」
印尼上週示威也帶動約 1.1 萬次下載,顯示需求並非孤例,而是一股正在擴大的世界性趨勢。
「自由科技」的全球回聲
Bitchat 被歸入「自由科技」陣營,和 VPN、去中心化社群並列。封網後,尼泊爾 Proton VPN 註冊量暴增 8,000%,據 TechRadar 報導,這是 2025 年第八起因禁社群而引發的 VPN 激增案例。相較 Meta 家族每日 34.8 億活躍用戶,去中心化工具仍屬小眾,但在高壓場景下表現出的抗審查效能,使它們得到「關鍵時刻救命繩」的地位。
尼泊爾事件證明,資訊封鎖將變相孕育去中心化技,。資本市場已開始追蹤此類「風險驅動創新」,政策制訂者也得權衡打擊違法內容與尊重公民隱私間的界線。
若監管選擇全面監控,可能促使更多人轉向無伺服器、難追蹤的替代方案;若能建立透明且適度的秩序,則有機會在安全與自由之間取得平衡,無論路徑如何,街頭與程式碼共同推動的新一輪數位權力競賽已然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