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gon停止運作後已回復,官方澄清:沒有停止出塊、Bor 節點bug導致分叉

加密貨幣市場高度波動的背景下,基礎設施能否穩定運行決定了整條生態系的信任度。過去幾天, Polygon 遭遇節點脫軌事件,部分 RPC 節點與主鏈失去同步,短暫拖慢交易最終確認。Polygon 基金會在數小時內完成修復,區塊生產全程未停,此舉讓外界得以窺見區塊鏈韌性的實際面貌。

事件概要:節點脫軌仍不停區塊

問題根源出在一份「有缺陷的」驗證器提案。該提案把部分 Bor 節點帶往不同分叉,導致 Bor 與 Heimdall 層資料不一致,進而拉長最終性時間。雖然交易確認變慢,鏈上區塊依然持續產生,DeFi 與 DApp 並未癱瘓。這是 Polygon 自今年七月以來第二度遭遇類似狀況,顯示錯誤並非駭客攻擊,而是複雜程式碼下的瑕疵。

基金會與聯合創辦人 Sandeep Nailwal 第一時間在 X 平台說明現況,並推送兩項關鍵更新:Heimdall v0.3.1 直接刪除問題里程碑;Bor 2.2.11 beta2 清理衝突資料庫。根據 基金會推文,更新完成後,共識終於重新對齊,檢查點照常出現。Sandeep Nailwal 也透過 個人頁面強調網路運作已正常,並呼籲驗證者「盡快完成升級」。

「網路已恢復穩定,請所有節點立刻更新,以免留在舊分叉。」

區塊瀏覽器 Polygon Scan 同步顯示交易量回到平常水位,印證這場「外科手術式」硬分叉的效果。

韌性啟示:風險管理

此次事故最大的訊號是「區塊生產未停」。在PoS( Proof-of-Stake)多層架構裡,雖然局部元件脫軌卻未拖垮整網,說明核心設計已具備容錯空間,但也暴露 PoS 為追求擴充性而引入的複雜度,這點上安全性仍不及 PoW 系統。

當智能合約、跨鏈橋與多客戶端交互頻繁,軟體缺陷就像藏在暗處的沙石,隨時可能卡住齒輪,硬分叉依舊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修復手段,但執行需要高度協調與社群共識,任何溝通落差都可能延長停滯時間。

對投資人來說,這次插曲是一面放大鏡:能否迅速定位錯誤並統一節點更新,左右網路長期可信度。對開發者與驗證者而言,嚴格的程式碼審計與提案流程已成必須,而非選項。未來,在降低手續費與提高速度之外,Layer 2 要交出的成績單還包括運維手冊與風險劇本。Polygon 的快速復原為行業提供可參考的腳本,也提醒所有參與者:去中心化並不代表放任,反而需要更縝密的技術治理。只要持續把錯誤當成養分,Web3 基礎設施有望在性能與穩定之間取得新的平衡,真正迎向服務數十億用戶的下一階段。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