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代幣化 vs. 代幣美股化,納斯達克的技術路徑可能讓你失望

年 7 月,SEC 主席 Paul Atkins 站在華盛頓的講台上,用他那略帶激動的聲音宣布「Project Crypto」,要讓美國金融市場全面「move on-chain」。台下掌聲雷動,彷彿區塊鏈金融的春天真的來了。

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樣是 SEC 框架下的「金融全鏈化」,市場正在分化成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一邊是 Robinhood 在歐洲大膽推進美股代幣化,Coinbase 建構 Base 生態重新定義鏈上金融,韓國 Upbit 用 GIWA 挑戰美元霸權。它們選擇的路徑可以叫做「美股代幣化」:在區塊鏈原生世界重新發明股票交易。

另一邊是納斯達克小心翼翼地測試代幣化方案,香港 HashKey 在合規框架內探索創新。它們走的是「代幣美股化」路線,試圖給傳統金融穿上區塊鏈的新衣服。

這兩條路徑的差別,遠比你想像的要大。

新玩家的遊戲:在區塊鏈世界重新發明股票

Robinhood:規則太煩?那就換個地方玩

去年 6 月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當 Robinhood 在法國坎城花園廣場宣布要在 Arbitrum 上推出美股代幣化時,矽谷的傳統券商們應該感到了一絲寒意。

這家曾經被華爾街嘲笑為「散戶遊戲廳」的公司,展現出了新興金融科技最核心的優勢:哪裡的規則最友好,就在哪裡玩。

美國證券法太嚴?沒關係,去歐洲。MiFID II 相對寬鬆?那就在那裡搭建基礎設施。Arbitrum L2 的技術足夠成熟?完美,24/7 交易、即時結算、零佣金,傳統股票交易的那套繁瑣流程統統丟掉。

Robinhood 沒有試圖去改造華爾街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基礎設施,而是直接在區塊鏈世界重新發明了股票。這種思路簡單粗暴,但異常有效。

Coinbase:不只是代幣化,而是要做金融作業系統

如果說 Robinhood 是機會主義者,那麼 Coinbase 展現的就是系統性野心。

Brian Armstrong 這個人很有意思,他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雄心。在 Base App 發表會上,他直接說要讓 Coinbase 成為「未來 5-10 年全球第一的金融服務應用」。

Base 公鏈不是簡單的以太坊 L2,而是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實驗。OP Stack 提供技術底座,1 秒出塊保證用戶體驗,1.1 億驗證用戶帶來天然流動性。更關鍵的是,Base App 正在變成「西方版微信」——交易、支付、社交、DeFi,應有盡有。

當 Armstrong 說要把自己公司的股票代幣化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代幣化專案,而是在向世界展示:我們不僅要代幣化你們的股票,還要建構一個完整的鏈上金融世界,讓傳統金融變成歷史。

GIWA:亞洲的金融主權技術宣言

表面上看,Upbit 的 GIWA 只是另一個基於 OP Stack 的 L2,1 秒出塊,支援韓元穩定幣,好像是對 Coinbase 的 BASE 的簡單模仿。但如果你理解韓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位置,就會明白這個專案的真正意義。

Upbit 控制著韓國這個加密貨幣市場重鎮 80% 的加密貨幣交易量,這種市場支配力在任何國家都是罕見的。當他們推出 GIWA 並聲稱要支援韓元穩定幣時,實際上是在向美元霸權發起技術性挑戰。在一個美國金融基礎設施和美元本身都在加速鏈化的大時代背景下,GIWA 代表的是亞洲金融市場的一種技術表達。

這三家公司有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擁有選擇的自由。不喜歡這裡的規則?換個地方。不滿意現有的基礎設施?自己搭建一套。自由選擇,這就是新興金融科技最大的武器。

老玩家的困境:被歷史綁架的巨人

納斯達克:想創新,但戴著鐐銬跳舞

現在我們來看看納斯達克面臨的現實。

這家成立於 1971 年的交易所,管理著 5400 多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 25 兆美元。每天有數百萬投資者依賴它的系統進行交易,數百家造市商在它的平台上賺取利潤,整個美國科技股的命脈都繫在它身上。

這種分量既是它的榮耀,也是它的詛咒。

當 Robinhood 可以在歐洲大膽試驗 24/7 交易時,納斯達克還要考慮現有造市商的利益。當 Coinbase 在 Base 上建構 DeFi 生態時,納斯達克還要確保 DTCC 的兆級清算系統不受影響。當 GIWA 挑戰美元霸權時,納斯達克還要接受 SEC、FINRA、自律監管機構的三重監督。

更要命的是歷史包袱。50 年來,納斯達克每一次技術升級都遵循同一個模式:漸進式創新,完全合規。從電話報價到電子交易,從單一造市商到 ECN 網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從不激進。這種基因已經深入骨髓,想要突然變成區塊鏈原住民?幾乎不可能。

監管的三重枷鎖

納斯達克的任何技術決策都必須通過三道關卡,每一道都足以扼殺真正的創新。

法律框架這道關最嚴。1933 年證券法要求所有證券發行必須註冊,1934 年證券交易法規範交易所行為,FINRA 的技術標準細到每一行程式碼。任何不符合這些規定的創新都是死路一條。

系統性風險這道關最怕。納斯達克承載著美國科技股的核心交易,任何技術故障都可能引發市場恐慌。「太大不能倒」的標籤讓每一個技術決策都變成戰戰兢兢的風險評估。

既得利益這道關最難。傳統清算公司不會輕易放棄中介費用,託管銀行不想失去兆級資產管理權,造市商要保護自己的利潤模式。每一個真正的創新都需要這些食利者點頭同意,這本身就是最大的諷刺。

兩種技術哲學的根本衝突

當你把這兩個陣營的技术方案放在一起比較,差別簡直是天壤之別。

「美股代幣化」:原生區塊鏈思維

以 Coinbase 為例,他們的技術棧是這樣的:

Base L2 作為底層,原生智能合約做中間層,Base App 提供用戶介面。整個系統從一開始就是為區塊鏈世界設計的,24/7 運行,跨鏈互操作,可編程資產,DeFi 協議集成。這是在區塊鏈世界重新發明金融。

「代幣美股化」:傳統系統的區塊鏈包裝

納斯達克的方案則完全不同。根據我們的分析,它最可能採用 Hyperledger Fabric 的客製化版本作為底層,保持現有 DTCC 清算系統不變,在上層做一些「代幣化表演」。

結果就是一個四不像:有區塊鏈的技術名詞,但保持著傳統金融的運作邏輯。交易時間還是朝九晚五,KYC 流程比以前更複雜,只有機構投資者能參與,散戶依然被排除在外。

說白了,這不是區塊鏈金融,而是用區塊鏈概念包裝的傳統資料庫升級。

未來已來,只是分佈不均

當我們把視線拉長到未來 5-10 年,兩條路徑的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

「美股代幣化」陣營正在建構一個全新的金融世界。全球 24/7 股票交易,可編程的股票資產,微額投資的普及,跨鏈資產的自由流動。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無國界、可編程的金融未來。

「代幣美股化」陣營則在給傳統金融系統做技術升級。更快的清算速度,更透明的交易記錄,更嚴格的合規監控。但權力結構沒有變,利益分配沒有變,准入門檻沒有變。這是一個效率更高但本質未變的傳統金融系統。

當納斯達克完成所謂的「全代幣化」改造時,它可能會發現自己創造的不過是一個更加複雜、更加昂貴、但本質毫無改變的傳統金融系統升級版。

而此時,Robinhood、Coinbase、GIWA 們早已在新世界裡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帝國。

結語

SEC 的 Project Crypto 描繪了一個美好的願景,但現實正在以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演進。一邊是在新領域重新定義金融規則,一邊是在舊框架裡裝新技術。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真正的革命從來不是在舊制度的會議室裡發生,而是在新領域的開拓中誕生。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