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億人ChatGPT使用報告首曝光,你關於AI的認識都是錯的?

就在最近,一份由 OpenAI 與哈佛大學、杜克大學聯合完成的研究報告橫空出世,名字平淡無奇:《How People Use ChatGPT》。但別因為標題忽視了——這可能也是迄今最全面的一份「AI 使用報告」,研究者們不靠問卷、不靠臆測,而是直接抽樣了超過百萬條真實對話,把 ChatGPT 用戶的日常使用習慣剖了個底朝天。

這份報告的特別之處,在於真刀真槍的數據和研究:樣板涵蓋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6 月的消費者版 ChatGPT,對話量級達到 150 萬條以上,採用 LLM 自動標註與隱私保護管線處理。換句話說,研究者本人從頭到尾沒看到任何用戶原始消息,但依舊能抽絲剝繭,整理出一份全球 AI 對話使用的真實樣貌。

圖片來源:OpenAI

報告披露,截至 2025 年 7 月,ChatGPT 周活用戶數突破 7 億,約佔全球成年人口的十分之一,周消息量達到驚人的 180 億條。這個體量,毫無疑問都是目前規模最大的 AI 應用,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 AI 應用的探索進程。

這也引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當這麼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 AI,它們究竟在用它幹什麼?答案可能會徹底推翻你的主觀印象。

從「自動打字機」到「決策外掛」,ChatGPT 用戶的五個關鍵

很多媒體在報道這份研究時,喜歡用一句話概括:非工作用途佔比飆升到七成以上,來表明 ChatGPT 日常化的趨勢。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結論,其實有點可惜,因為這份論文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告訴我們 ChatGPT 用戶在幹什麼,而在於揭示了 AI 對話使用正在形成怎樣的規律,以及它與我們想象的落差。

第一個被推翻的刻板印象就是,用戶更多用 AI 加工,而非從零生成。

研究顯示,編程相關的對話僅佔 4.2%,而寫作類任務在職場相關對話裡卻佔到四成。這當然也因為更多 AI 編程工作集中 IDE /代碼編輯器等實際工作場景中,但說明了寫作類任務的重要性。

更關鍵的是,這些寫作任務裡有三分之二並非「從零生成」,而是「加工」——改寫、潤色、翻譯或優化邏輯。換句話說,更多用戶並不是把 ChatGPT 當成一個「自動寫手」,而是幫他們把已有內容打磨得更好。這種「改寫型」使用場景,正好契合寫作的痛點。

第二個亮點,是意圖的分佈。

圖片來源:OpenAI

論文也把用戶動機拆解為三類:Asking(問)、Doing(做)、Expressing(表達)。總體上,「問」的佔比最高(51.6%),「做」次之(超過三成),表達最少(僅一成)。但在工作相關場景中,情況發生了逆轉:做躍升為 56%,寫作又是最主要的「做」。

這也透露出在生活中,人們更多把 AI 當作一個「百科+顧問」;而在工作裡,它更像一個「生產力外包」。這種分工其實直擊產品設計的要害——AI 應用要同時滿足「決策支持」與「直接產出」的雙重角色,而不是非此即彼。

第三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人群畫像的變化。

論文指出,雖然 ChatGPT 推出初期的用戶以男性為主(約佔八成),但到 2025 年中期,女性用戶(52%)佔比已經抹平甚至略微超越男性,並且在使用需求上有明顯差異。

圖片來源:OpenAI

並不意外的是,年輕人面對 AI 展現了更強的接受能力,26 歲以下用戶貢獻了近半數消息。但讓人意外的是,ChatGPT 用戶增長更快的地區來自中低收入國家。這也意味著,ChatGPT 的用戶畫像越來越接近全球人口的平均分佈。而對於 AI 產品來說,這不僅是規模問題,更是功能與交互設計的挑戰。

第四個亮點,是和工作活動的對應:擔當「決策外掛」。

研究團隊把對話內容映射到美國勞工部 ONET 的工作活動分類,發現 ChatGPT 被用得最多的三類是「決策與問題求解」「記錄信息」和「創造性思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戳破了「AI 搶飯碗」的焦慮:它更像是為人的大腦裝了一個「決策外掛」,幫你更快、更全面地考慮問題。

取代人不是主線,增強人類決策和創意實現,才是更真實的故事。

圖片來源:雷科技

最後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趨勢:用戶滿意度。

研究用自動化方法標註「好互動」與「壞互動」,結果發現「好」的增長遠快於「壞」,到 2025 年中期,正向互動是負向互動的四倍。這說明,模型的進步並非停留在實驗室 benchmark,同時也在實際對話中被用戶直接感知到。

這些細節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個清晰的畫面:AI 事實上正在成為全球用戶的「寫作助手」「生活顧問」和「決策副駕」。它不是替代人,而是幫助人把已有的內容、想法和決策做得更順滑、更有把握。這可能才是這份研究真正的價值所在。

用戶報告背後,藏著AI 產品設計的真正考題

這份關於 ChatGPT,表面看是對用戶習慣的描摹:非工作場景增長更快,寫作是職場核心用途,年輕人和新興市場正在加速滲透。但真正值得關注的,並不是這些數字本身,而是它們背後折射出的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廠商和開發者該如何重新思考 AI 應用的形態。

報告清晰地揭示,大多數寫作相關任務不是讓 AI 從零開始,而是對已有文本進行加工和優化。這和很多開發者、研究者的使用習慣不謀而合:他們並不奢望 AI 寫出終極答案,而是希望它幫自己省去修改、潤色、修補的低效環節。

開發者問答社區 Stack Overflow 的調查也指出,大部分開發者雖然都在用 AI,但最常見的應用也不是複雜的系統開發,而是代碼片段生成、錯誤解釋、文檔寫作。

對產品來說,這意味著入口設計要更貼合真實需求,與其在界面正中擺出一個「空白輸入框」,不如優先提供粘貼、批註、差異對比等功能,讓 AI 真正成為一個「增強器」,補齊碎片化需求,而不是全面替代專業軟件。

圖片來源:豆包

最直接的一個例子可能就是 Google 的 Nano Banana(Gemini 2.5 Flash 圖像模型),很多設計師都在向如 Adobe 等專業設計軟件廠商發聲,事實上 Adobe、Figma 也確實迅速宣佈了將 Nano Banana 引入 Photoshop 等軟件。

當然,不同人群對 AI 的期待截然不同:新手用戶需要結構化模板、語氣選擇、逐步引導。而熟練用戶則需要快捷命令、自定義工具鏈,甚至是深度集成的 API。簡言之,伴隨用戶畫像的多樣化,如果應用不能分層提供體驗,很可能會出現要麼太複雜、要麼太淺薄的兩難局面。

從更大的層面看,很多企業反覆強調的「流程嵌入」也是 AI 大規模應用的核心之一,ChatGPT 的報告也指出了 AI 的高頻使用並不等於高信任。用戶願意依賴 AI 的前提,是結果能被驗證、能被追溯,能融入組織已有的合規體系。這要求 AI 應用在產品最初就考慮好數據來源標註、版本對比、結果審計等機制,而不是事後補丁。

更重要的是,不要止於炫技。今天 AI 應用已經從「炫技」進入「打磨」的階段。對開發者和廠商來說,現在的關鍵不是證明模型能寫出多複雜的代碼或文章,而是如何在真實場景下,讓用戶更快、更安全、更普遍地把它用起來。真正的賽點,已經從模型本身,轉向了體驗、信任和普惠。

寫在最後

從 OpenAI 的研究切入,我們可以初步看到 ChatGPT 的真實使用面貌:使用AI寫作、獲取信息、做決策。而在這些背後,指向的並非簡單的數字,還有一個更本質的命題——AI 產品到底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正如報告所揭示的那樣,至少現階段用戶更多把AI看作一種「增強」而非「替代」,需要降低摩擦的體驗,而不是炫技式的模型展示。應用如果不能在入口、交互、信任和普惠性上持續打磨,就難以真正融入用戶的日常。對所有人來說,AI 已經從一場技術競賽,轉向一場設計與體驗的考驗。

更值得思考的是,當全球數億人每天都在與 AI 對話,我們正在見證一種新的「人機交互」逐漸成為習慣。它會如何改變一切?這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開放問題。AI 的未來走向,也許並不由技術本身決定,而是由人們究竟願意如何使用它所決定。

本文來自“雷科技”,36氪經授權發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