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下一章:從美元掛鉤到收益率掛鉤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 穩定幣已經從簡單的美元掛鉤發展成為多種模式——法定貨幣支持、加密貨幣抵押和混合設計——以平衡合規性、透明度和效率。

  • USDe 和 USDf 等新一代貨幣在穩定性的基礎上增加了收益,而 PayPal 和 Ripple 等巨頭則將穩定幣推向主流支付和結算領域。

  • 穩定幣的未來將取決於產品設計和監管:那些兼具穩定性、收益性和無縫可用性的穩定幣可能會在日常實用性方面超越美元。


潮汐與大壩——穩定幣如何成為加密貨幣的結算層

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穩定幣常常被忽視,但卻無可取代。當市場飆升時,它們充當避風港;當流動性枯竭時,它們仍然是最終的結算單位。從中心化交易所到鏈上協議,從跨境轉賬到高通脹國家的日常儲蓄,穩定幣已悄然成為數字金融的支柱。

USDT和USDC是這段故事的兩大主角。USDT 憑藉其早期領先地位和在新興市場的深度滲透佔據主導地位,成為事實上的“影子美元”。USDC 憑藉其透明度和監管支持贏得了信任,受到機構和支付公司的青睞。兩者看似穩健,卻都經歷過風風雨雨。USDT 長期以來一直因儲備不明確而飽受詬病,USDC在硅谷銀行倒閉期間跌至 0.88 美元。

這些危機並沒有摧毀穩定幣,反而迫使市場重新思考“穩定”的真正含義。一美元掛鉤並非一個靜態點,而是一個由儲備、機制和市場信心支撐的過程。法幣支撐的穩定幣依賴於銀行和國庫;去中心化模型則依賴於抵押品和代碼。路徑的選擇決定了它們能夠承受多大的壓力,以及能夠服務哪些用戶。

隨著生態系統的擴展,穩定幣不再僅僅是美元的影子。一些穩定幣專注於合規性和支付,另一些則加倍重視鏈上透明度,而新的挑戰者則在穩定性的基礎上增加了收益。潮水不斷上漲,大壩正在重建。真正的競爭不再是維持錨定匯率,而是成為更多現實場景中的默認選擇。


工程之爭——混凝土與木材的兩種穩定邏輯

法幣支撐的穩定幣就像混凝土大壩:堅固、簡單,但依賴於外部系統。USDT的供應量已超過 1700 億USDC,主導著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市場。USDC 嵌入 Visa 和 PayPal 等網絡,以數字美元的形象進行營銷。它們的優勢在於透明度和低波動性,但風險也同樣明顯:一項凍結令或監管行動就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它們的命運。BUSD的強制淘汰就是最鮮明的例子。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穩定幣賦予代碼韌性。MakerDAO 的Dai通過智能合約鎖定ETH和其他資產,成為 DeFi 的支柱。Aave 的 GHO 將穩定幣融入其借貸生態系統,並將利息匯回 DAO 的金庫。Curve 的 crvUSD 使用 LLAMMA 算法將清算平滑成曲線,從而減少市場波動中突然崩盤的發生。Liquity 的LUSD迴歸純粹:僅使用 ETH 作為抵押品,無需治理,參數精簡,並具有強大的抗審查能力。

這兩條路徑代表著不同的工程邏輯。一條將穩定性外包給銀行和國庫,另一條則通過抵押品和清算將其內部化。一條高效但中心化,另一條韌性十足但資本密集。在實踐中,它們相互滲透。DAIDai於現實世界的資產以賺取收益; USDT和USDC則嘗試鏈上儲備證明。

穩定性並非一個靜態點,而是各種張力之間的平衡:合規性與抗審查性、效率與尾部風險、透明度與隱私性、對機構的信任以及對代碼的信任。如同混凝土與木材,兩種結構缺一不可。穩定幣的未來很可能建立在兩者的結合之上。


收益率競賽——從穩定美元到有息美元

第一代穩定幣回答的是可用性的問題。第二代穩定幣則回答了持有它們是否值得的問題。而新一波穩定幣則完全關注收益。

Ethena 的 USDe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通過結合現貨和衍生品對沖,它抵消了價格風險,並留下了質押和融資利率帶來的淨收益。其結果不僅僅是一美元的穩定幣,而是一美元的收益。在鏈上安全收益稀缺的時代,這種設計推動了爆炸式增長。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USDe 的流通量已飆升至 130 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穩定幣。

Falcon Finance 的 USDf 則另闢蹊徑。它承諾“無清算”,要求更高的抵押品以確保用戶安心,然後通過 sUSDf 將協議利潤返還給持有者。它講述的故事並非參數,而是體驗:保護用戶免受突然崩盤的影響,並提供穩定的回報。在主要做市商的支持下,USDf 迅速躋身十大穩定幣之列。

與此同時,中心化巨頭們也並未坐以待斃。PayPal 的 PYUSD 直接嵌入其支付應用。First Digital 的 FDUSD 藉助亞洲監管機構的支持和交易所上市,實現了快速增長。Ripple 的 RLUSD 則定位於企業間的跨境結算。這些產品並非依賴於複雜的機制,而是依賴於牌照和分銷渠道。當數億用戶只需輕輕一點即可訪問穩定幣時,其產品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這就造成了一種分工。去中心化的挑戰者在 DeFi 領域展開競爭,他們將收益和創新與穩定性緊密結合。中心化參與者則在支付和結算領域擴張。他們在交易所和跨鏈橋相遇,流動性在這些地方流動。如今,穩定幣的競爭已經呈現兩種並存的局面。


穩定幣的未來——地緣政治與產品設計

穩定幣的未來正在國會聽證會和錢包路由算法中書寫。清晰的規則可以將陰影變成陽光,但過於嚴格的規則可能會使創新轉入地下。對於USDT和USDC而言,生存與滅絕的界限在於合規性、審計以及儲備和凍結的法律框架。對於去中心化項目而言,長遠的目標是減少對中心化抵押品的依賴,並使治理和風險在鏈上透明化。

與此同時,產品化正在加速。第一個趨勢是利益再分配:一旦儲備和抵押品產生收益,用戶就會期望穩定幣的行為像儲蓄賬戶一樣。第二個趨勢是重新思考清算:像LLAMMA這樣的算法和保證金系統將清算事件轉化為可管理的碎片。第三個趨勢是路由:在多鏈網絡中,路徑最順暢的穩定幣將捕獲隱形訂單流。第四個趨勢是地緣政治:歐元和人民幣穩定幣以及區域支付網絡代幣可能會在其本地渠道加速發展,逐漸削弱美元的主導地位。

穩定幣並非要取代法幣,而是要將法幣轉化為互聯網原生資產。對於中心化發行者而言,其路徑是獲得許可、實現透明度和支付集成。對於去中心化構建者而言,其使命是機制設計和可驗證的治理。對於混合型穩定幣而言,挑戰在於平衡收益和風險。

最強大的護城河並非“看起來像美元”,而是“比美元更有用”。當穩定幣成為錢包的默認貨幣,當清算和路由像水一樣流動,當收益像儲蓄賬戶一樣穩定,當合規性像空氣一樣飄渺,它們最終將成熟,成為互聯網的全球價值層。到那時,1.00 的含義或許已經發生轉變——從價格掛鉤轉變為體驗掛鉤。

穩定幣的下一章:從美元掛鉤到收益率掛鉤〉這篇文章初步發佈於《 CoinRank 》。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