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Ish Verduzco
編譯:深潮TechFlow
昨晚,我與 Tech Week 團隊在 a16z 舉辦了一場聚會,邀請了約 50 位創作者參與其中。
參與者包括梗圖大師(Memelords)、TikTok創作者、生活方式博主、電影感視頻創作者、Substack作者、電子郵件通訊運營者、播客製作人、YouTube博主、社交媒體負責人等。
幾乎涵蓋了互聯網內容創作者的全領域。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從多場對話中總結出的 7 條關鍵洞察。
a16z 和 Tech Week 團隊
1. 擁有你的受眾
每個人都在建立電子郵件列表。
即便是那些專注於 TikTok 或 Instagram 短視頻的創作者,也將電子郵件視為業務的核心基礎。
有些人通過活動吸引新訂閱者,有些則通過付費廣告、創建引流工具(lead magnets),或者使用 ManyChat 將 Instagram 私信轉化為增長引擎。
發佈頻率並不重要,有些每週發佈一次,有些每月發佈一次,有些每季度發佈一次,甚至偶爾發佈一次。
重要的是所有權。
每個創作者似乎都渴望一種直接、持久的方式,與自己的受眾建立聯繫,而非依賴算法的變化。
2. 建立線下觸點
線下互動變得更火熱。
許多創作者已經花費數年時間在線上建立了自己的受眾、社區和粉絲群。
如今,他們正在尋找將這些連接轉化為線下互動的方式。
播客製作人開始舉辦現場錄音活動;社交媒體創作者組織私人晚宴、本地聚會,甚至是度假活動。
這些不僅僅是“粉絲活動”,而是深化關係、建立信任以及探索更高價值合作的渠道。
線上轉向線下的互動飛輪效應正在顯現其強大力量。
3. 打包贊助方案
廣告贊助模式正在打包化。
創作者們正在逐步遠離單次廣告交易模式。
他們選擇將自己的新聞通訊、播客、社交媒體內容以及線下活動整合到一個打包的贊助方案中。
這種模式對創作者來說更有利:收入更可預測、減少談判、建立長期關係,同時更好地與觀眾進行多平臺整合。
對品牌而言也更優:一個合作關係即可覆蓋多個渠道,產生大量可重複使用的內容,並提供比傳統廣告位更具創意的合作方式。
這一轉變標誌著行業的成熟,我對此非常欣賞。
4. 深耕細分市場
財富在於細分市場。
細分越精準,業務就越強大。
就像汽車經銷商小夥子(Car Dealership Guy)一樣,我最近在我的播客中邀請了他,昨天我們第一次見面。
他的目標受眾總量有 15.5 萬家汽車經銷商及其員工,但他卻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業務,因為他的內容和產品完全聚焦於理想客戶畫像(ICP)。
許多人認為自己的細分市場太小,但實際上,只要定位精準,它的價值往往超乎想象。
Adam (Blueprint)、Yossi (汽車經銷商)、Avi (Creator Logic)、Litquidity
5. 合作才能共贏
合作能加速增長。
1 + 1 = 3。
創作者們正在努力尋求合作。
新聞通訊互換、播客嘉賓交易、聯合活動和交叉推廣產品。
如果能找到目標受眾相近的合作伙伴,增長速度會呈指數級提升。這不僅更快,也比單打獨鬥更有趣。
雖然這種策略並不新鮮,但看到它在現實中發生依然讓人感到欣慰。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讓蛋糕變得更大”的思路。
6. 主導一個平臺
平臺主導地位仍然重要。
幾乎每位創作者都有一個“主陣地”。
儘管他們可能已經跨平臺發展,但最初帶來流量的平臺仍然是他們的核心——無論是YouTube、Substack、Instagram還是TikTok。
這是他們的社區與其建立最強連接的地方。
擴展固然重要,但主導地位才是關鍵。
有些創作者甚至僱傭團隊來填補其他平臺的空白,同時仍然牢牢掌控最初使他們成功的平臺。
先在一個平臺上建立你的帝國。
7. 分發是終極護城河
這一點幾乎是所有人都認同的。
在一個任何人都可以推出產品、工具或服務的時代,區分創作者的關鍵並不是他們創造了什麼,而是他們如何分發內容。
品牌 + 分發 = 護城河。
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觀點,也會繼續堅持,直到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
老實說,看到大家的共識如此一致,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考慮到創作者經濟之外的許多行業仍然落後於這一想法。
總結
創作者經濟正在走向成熟。
策略愈發精細,商業模式更加複雜,機遇也比以往更大。
如果你正在在線上構建內容,請注意以下幾點:
擁有你的受眾(電子郵件)
建立線下觸點
打包贊助方案
深耕細分市場
合作實現共贏
主導一個平臺
將分發視為護城河
這是我在實踐中看到的成功玩法。
期待下一波創作者們的創新與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