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美國人渴望人工智慧帶來的好處,但又擔心失去人性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新調查顯示,美國人對人工智慧滲透到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感到不安,現在有一半的人表示他們對這項技術感到擔憂而不是興奮——與四年前的 37% 相比大幅上升。

這項於 2025 年 6 月進行並於本週發布的針對 5,023 名美國成年人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國家正在努力解決的一個基本悖論:雖然 73% 的人表示他們會讓人工智慧協助完成日常任務,但同時 61% 的人希望更多地控制人工智慧在他們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人工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日益廣泛,這讓他們感到擔憂多於興奮,而只有 10% 的人感到興奮多於擔憂。

然而,美國人認為人工智慧既不可避免,也對人類的核心能力構成威脅。約53%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慧將削弱人們的創造性思考能力,而只有16%的受訪者認為它將改善人們的創造性思考能力。一半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將損害人們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能力,只有5%的受訪者預期它將改善人際關係。

「我認為相當一部分人傾向於尋找阻力最小的道路,」一位參與研究的女性告訴研究人員。 “儘管困難和障礙可能令人煩惱和困擾,但我相信,遭遇這些事情並克服它們的經歷,對於塑造我們的性格至關重要。”

代溝表明,越年輕的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人工智慧的機會就越多。研究顯示,30歲以下的人群中,有62%的人表示他們聽過或讀到很多關於人工智慧的內容,而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僅為32%。

然而,儘管這些年輕的美國人對這項技術更為熟悉,但他們對其影響卻表達了更深的悲觀態度。 61% 的 30 歲以下成年人認為,人工智慧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將使人們的創造性思考能力下降,而 65 歲及以上人群中這一比例僅為 42%。

美國人的不安反映了全球趨勢。史丹佛大學發布的《2025年HAI人工智慧指數報告》證實,儘管人們欣賞人工智慧帶來的效率提升,但全球範圍內的矛盾和擔憂情緒仍在加劇。這種緊張局勢在已開發國家尤其嚴重:2022年,英國(38%)、德國(37%)和美國(35%)等國家是全球最不可能認為人工智慧利大於弊的國家之一。

信任成為另一個關鍵的斷層線。雖然76%的受訪者表示,能夠辨別圖片、影片或文字是由人工智慧還是人類製作的極其重要或非常重要,但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承認,他們對自己能否真正做出這種區分缺乏信心。這種信任缺失不僅限於內容偵測:畢馬威的《2025年全球信任報告》 發現,自2022年以來,人們對人工智慧公司的信心一直在穩步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的另一個有趣發現是,57% 的美國人認為人工智慧對社會的風險很高或非常高,而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對這項技術感到興奮。

當被要求解釋他們的擔憂時,受訪者最常提到人類能力和連結的削弱——人們變得懶惰,失去批判性思考能力,或在基本任務上過度依賴機器。

這種日益增長的警覺性與皮尤今年稍早對人工智慧專家的調查形成了鮮明對比。根據先前的一項研究,人工智慧專家比美國人整體更有可能相信人工智慧在未來20年內會對美國產生非常正面或相當正面的影響(56% vs. 17%)。

專家與公眾之間的分歧反映出,關於誰能從人工智慧進步中受益的更深層次的矛盾。學術研究表明,邊緣群體——少數族裔和殘疾人——對人工智慧的負面看法甚至比普通民眾更為強烈,這表明這項技術的好處並非人人平等。

換句話說,受偏見或刻板印象影響的群體更容易感受到人工智慧技術的負面影響,而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往往會放大這些影響

美國人確實認為人工智慧在特定領域(例如天氣預報、偵查金融犯罪或藥物研發)的作用有限。但他們在個人事務方面劃定了明確的界線。約73%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慧不應在引導人們信仰上帝方面發揮作用,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反對人工智慧參與判斷戀愛關係。

監管環境反映了這些擔憂。蓋洛普-SCSP 2025的一項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支持加強監管,其中72%的人支持政府加強管控該行業。

最終,57%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人工智慧是否應用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多控制權或完全沒有控制權,這表明許多美國人已經感覺到這項技術的進步超出了他們的影響範圍——他們既無法阻止也無法完全擁抱數位化浪潮。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41
收藏
1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