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融市場正在發出警報,不僅針對東京,也針對世界其他地區。曾經以幾乎無休止印鈔而聞名的日本央行(BOJ)正在邁出逐步退出大規模干預措施的第一步。簡而言之,日本的債務困境即將到來。
本週,日本央行宣佈將開始拋售其持有的鉅額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總額超過79萬億日元(超過5000億美元)。此前,任何主要央行都從未嘗試過如此大規模的拋售,此舉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了波瀾。
更大的問題在於:日本的債務已膨脹至約1,324萬億日元,相當於其整體經濟(GDP)的近235%。沒有哪個發達國家能與之匹敵。其10年期國債收益率目前已超過1.6%,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更高的利率意味著日本需要付出更多代價來支付利息,更不用說償還債務本身了。
日本債務困境為何對美國如此重要
在日本努力應對鉅額債務負擔之際,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甚至更嚴重的危機。截至2025年9月,美國國債已飆升至37萬億美元以上。這意味著美國每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揹負著超過10萬美元的債務,約佔GDP的120%。
財政部已開始回購自己的債券,以維持市場運轉並控制借貸成本。
有傳言稱美國將採用日本式的收益率曲線控制,這意味著人為限制長期利率以管理其鉅額債務。
正如林恩·奧爾登 (Lyn Alden) 在她的“沒有什麼能阻止這列火車”論文中所解釋的那樣,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扭轉的問題:美國財政赤字處於自動駕駛狀態,而政治僵局使得大幅削減開支或提高稅收幾乎不可能實現。
這兩個國家都面臨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它們的債務可能永遠無法償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對紙幣的舊有信心可能會開始動搖。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關注硬通貨的替代品:那些無法隨意印製的資產,比如比特幣或黃金。
林恩·奧爾登的論點是這一敘事的核心:世界最大的幾個經濟體陷入了一條無法輕易擺脫的財政困境。在她看來,以及越來越多精明投資者的眼中,在政府支出和貨幣干預勢不可擋的時代,像比特幣這樣的資產不僅僅是投機工具,更是潛在的避風港。
總體情況
日本的狀況不僅僅是一場局部危機。它預示著如果發達經濟體繼續依靠央行支持來掩蓋赤字,它們可能面臨的挑戰。
除非進行結構性改革,否則硬通貨的趨勢可能會加速,全球金融秩序的裂痕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這導致許多人質疑美聯儲的合理性,甚至質疑央行是否應該存在。正如奧地利經濟學家彼得·聖昂格(Peter St. Onge)所言:
美聯儲被宣傳為能夠結束經濟衰退、銀行恐慌並保護美元。然而,它卻帶來了15次經濟衰退、4次銀行業危機,以及1美元貶值3美分。
日本的債務故事清晰地提醒我們,發達經濟體在財政上如履薄冰的處境究竟有多危險。隨著債務負擔接近9萬億美元,日本的平衡行動日益艱難,尤其是在利息成本攀升、投資者愈發謹慎的情況下。在全世界的注視下,日本為所有試圖無限制舉債的國家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