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鏈協議分為三個清晰的模型——資產橋、消息傳遞層和中繼網絡——每個模型都有不同的收入路徑和代幣價值獲取。
Wormhole 和 LayerZero 等巨頭在規模上佔據主導地位,但仍在等待治理來解鎖費用轉換,而 deBridge 已經將實際收入用於回購。
市值通常與基本面不一致:一些代幣僅根據敘述定價,而其他代幣(如 DBR)則顯示出強勁的現金流和較低的市銷率。
從多鏈的崩潰到蟲洞和 LayerZero 的崛起
跨鏈協議曾被視為區塊鏈連接的核心:無縫跨鏈轉移資產和數據,並抓住整個生態系統的增長機遇。2019年至2021年間,Multichain(原名AnySwap)幾乎成為跨鏈橋的代名詞,其總鎖定價值(TVL)超過150億美元。但2023年的安全危機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無論規模大小,如果治理和安全崩潰,數十億美元的資產可能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Multichain的核心團隊消失了,資金流失,人們對該行業的信任也隨之崩塌。
然而,需求並未消退,反而催生了新一代基礎設施。Wormhole 憑藉其守護網絡和廣泛的區塊鏈覆蓋,迅速吸收了Solana和以太坊的大部分流量。LayerZero 憑藉其“可配置安全性”和超輕節點設計,贏得了 DeFi 和穩定幣項目的採用,在兩年內整合了 100 多條區塊鏈,處理了近一半的行業流量。與此同時, Axelar和 deBridge 將自己定位為“跨鏈操作系統”,提供驗證器網絡和流動性路由。
到 2025 年初,跨鏈交易量屢創新高:2024 年 11 月,月流量超過 500 億美元,幾乎比上個月翻了一番。跨生態系統的資本轉移需求勢不可擋。真正的問題是:在這些鉅額資金流中,誰真正在賺錢?哪些代幣真正捕捉到了這些價值?
三種技術和商業路徑
跨鏈項目一般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資產橋。它們使用鎖定鑄造機制或流動性池。Wormhole、Stargate、 Synapse、Across 和 Celer 都屬於此類。用戶在 A 鏈上存款,在 B 鏈上取款,安全性由多重簽名或樂觀證明來處理。為了保持競爭力,大部分費用都支付給了流動性提供者 (LP) 和中繼器,幾乎沒有任何費用留在協議層面。代幣主要用於治理和激勵,沒有可持續的價值錨。
第二個是消息傳遞協議。它們專注於傳遞任意消息,資產轉移只是其中一種用例。LayerZero 和 Hyperlane 是其中的佼佼者。每次跨鏈調用都需要向預言機和中繼器付費,從而產生自然的收入流,理論上可以將其轉入國庫用於回購或銷燬。
第三種是中繼網絡。它們使用 PoS 或多重簽名共識機制,運行自己的驗證器集來管理跨鏈通信Axelar和 deBridge 就是主要的例子。它們的功能類似於“跨鏈以太坊”,用戶支付原生費用,這些費用將分配給驗證器。這種模式更安全、更易於貨幣化,但只有在通脹和費用收入保持平衡的情況下才有效。
簡而言之:安全模型決定是否可以收取費用,商業模型決定是否實際收取費用,而代幣經濟學決定這些費用是否返回到代幣中。
案例研究:誰賺錢,誰講故事,誰準備轉變
從收入、市值和代幣捕獲的角度來看領先的協議,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現金流為正且價值循環清晰的平臺。deBridge 尤為突出。其 DLN 採用按需流動性,避免了巨大的總鎖定價值 (TVL) 閒置。每筆交易都會收取手續費,其中 100% 用於回購 DBR。驗證者和質押者分享收益。2024 年,deBridge 的年化收入超過 1500 萬美元,而其市值僅為 8600 萬美元。這使得其市銷率達到個位數——這在該領域實屬罕見。
第二類在規模上佔據主導地位,但正在等待價值獲取。Wormhole 擁有 30 億美元的 TVL 和數十億美元的月交易量。隨著 W 2.0 的推出,費用現在流入其金庫,用於回購和質押獎勵,最終將流量與代幣價值聯繫起來。LayerZero 的使用量更大,2024 年第四季度的跨鏈消息量達到 410 萬條。但 ZRO 尚未激活其費用開關,因此所有付款仍流向預言機和中繼器。一旦治理機制啟動開關,ZRO 將把網絡使用量轉化為銷燬壓力。這些巨頭正處於變革的邊緣:規模已經形成,但價值獲取尚未實現。
第三類是交易量巨大,但協議留存幾乎為零。Stargate 總共處理了超過 700 億美元的交易,但其年度協議收入卻不到 60 萬美元,而市值高達 1.67 億美元,市銷率超過 280。Synapse 收取了 3000 萬美元的費用,但全部交給了LP,導致SYN無人參與;其市值從 10 億美元暴跌至 3000 萬美元。Across 和 Celer 也優先考慮通過補貼實現增長,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留存收入。Axelar 介於Synapse之間:它擁有 PoS 網絡和費用邏輯,但年收入約為 100 萬美元,而通貨膨脹會鑄造數千萬枚代幣,稀釋其價值。
結論很明確:交易量並不等於業務質量——現金流才算。分歧不再在於你橋接了多少條鏈,而是費用是否回流到代幣中。
投資和未來路線圖
要評估長期項目,需要回答三個簡單的問題。
首先,費用:該協議是否已經收費,或者是否有明確的收費路徑?費率是否與其安全模型一致?其次,資金管理:這些費用會流入資金管理嗎?資金管理是否透明,並承諾回購或分配?第三,代幣:持有者是否真的能夠獲取價值——通過質押、收益分成還是實際銷燬?
當應用於這個領域時,答案將決定勝負。deBridge 已經滿足了所有三個條件。Wormhole 和 LayerZero 有明確的計劃,但依賴於治理機制的轉變。Stargate、 Synapse、Across 和 Celer 尚未完成閉環。
催化劑顯而易見:費用轉換上線、國庫回購執行、權益質押獎勵發放。風險也同樣明顯:治理延遲、通脹失衡、補貼耗盡或安全漏洞。
展望未來,兩條路徑浮現。一些協議,例如 LayerZero 和 deBridge,可能會設定標準,將規模與現金流結合起來。其他協議,例如 Stargate 和Synapse,可能會被納入更大的生態系統,而其自身的代幣將被擱置一旁。資本將從“追逐數量”轉向“追逐收益”。跨鏈的後半段,不在於誰擁有更大的數字,而在於誰能將每一次轉賬轉化為代幣的持久價值。
〈 跨鏈鴻溝:從體量故事到現金流現實〉這篇文章初步發佈於《 CoinR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