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 幣安新立的“儲君”
這一代Perp DEX已經與“GMX, DYDX”那一代Perp DEX有了本質區別。因其主體還是Perp DEX,所以標題還是用Perp DEX來討論。
Aster取得了第一階段(TGE)的勝利,漂亮的大勝。空投-拉盤-造富效應是最好的營銷再一次被驗證,Aster賺足了曝光和用戶,並吸血Hyperliquid,再次完美展示了“鈔能力”的暴力美學。
接下來社區更加關注Aster TGE後的第二條增長曲線,即真實交易用戶增長&留存和手續費收入情況。畢竟非真實手續費收入的拉盤是短期、不可持續的。
Aster和Hyperliquid產品/技術層面對比
Hyperliquid= 自研 L1 上的全鏈 CLOB交易所。
Aster = 雙形態,兼顧小白與專業用戶(Pro=訂單簿、1001倍Simple=一鍵/AMM式)+ 多鏈入口,並在走向自研 L1(Aster Chain)的路上。1001倍Simple模式面向新人和輕量用戶,提供傻瓜式的一鍵交易更適合小白用戶,是個很好拉新產品。
Hyperliquid 鏈上撮合、量化友好,性能和流動性均強於Aster;Aster的Pro模式有隱形訂單/抗MEV,適合不想暴露掛單與方向的資金。
兩者基礎費率區間相仿,Aster基礎費率略低一點(Aster maker 0.01% / taker 0.035% 、Hyperliquid maker 0.01% / taker 0.045%)Hyperliquid可用 HYPE 質押降費(最高40%),Aster提供VIP等級優惠。
Hyperliquid充提走自有橋,支持Arbitrum USDC充值,提現固定 1 USDC;Aster 強“免心智橋接”的多鏈入口,支持 BNB鏈、以太坊、Arbitrum、Solana 等多個鏈的用戶接入,比Hyperliquid要多。
產品外延方面,Hyperliquid有現貨、用戶/協議金庫(HLP),並啟動 USDH 穩定幣“競標制”發行(Native Markets 贏得 USDH 代碼位)Aster有現貨、延伸到股票/指數 perp、收益抵押(asBNB/USDF)與隱私執行。
技術上,Aster主打“暗池”,保護隱私。 隱藏訂單(Hidden Orders)功能已上線 ,此功能由“產品經理”CZ提出。允許用戶的限價單完全隱藏於訂單簿之外(數量和方向均不公開),通過隱私技術避免大單被跟蹤。
“隱藏訂單”功能我也有跟一個交易所產品朋友聊過,有利有弊。或許一些機構和大戶有“隱藏自己”的需求,但是少了很多被“圍觀”的可能性,沒有噱頭和曝光效應,也犧牲了一些“公開透明”原則,可能導致鏈上信息不全,生態夥伴無法做全面的數據分析。Jeff和CZ對此也持完全不同的觀點。總之,Aster將“隱私優先”作為賣點,市場買不買單還在等待驗證。
Aster 較Hyperliquid相比,中長尾資產深度稍顯不足,但這個對於幣安來說不是問題,流動性是幣安的強項,幣安肯定也會持續的輸血流動性到Aster。
其他的如網格交易,Aster有,Hyperliquid沒有。對沖模式,Aster有,Hyperliquid沒有。“統一賬戶”兩家都沒有,但是作為提升資金利用率的大殺器,未來Aster在幣安的支持下更容易做到,這是Hyperliquid的弱項。整體功能上差異不大。
保證金 方面Aster 用USDT (華語區用的較多),Hyperliquid USDC(歐美區合規區用的較多),跟Hyperliquid社區歐美強,Aster社區亞洲強也相符。或許Aster想拓展歐美區合規市場可以考慮上下USDC。
Aster和Hyperliquid 代幣經濟學對比
分配與稀釋路徑
ASTER 把 53.5% (格局拉滿,比HYPE多了20%)直接給空投與社區,團隊僅5%且1年cliff+40個月線性釋放;總量8B固定,APX→ASTER 1:1 遷移納入生態池,前期解鎖較多但長期稀釋更可控。
HYPE 初始1B上限(現有提案建議移除上限並大幅減供)社區導向佔比高(31% 創世空投 + 38.888% FECR 待發),23.8% 核心貢獻者將自 2025-11-29 起24個月線性解鎖,中短期解鎖壓力顯著。
價值回流機制
HYPE 強買回/回購-銷燬飛輪:協議費用大比例流向援助基金(AF)在二級市場回購 HYPE;多家研究給出 92–97% 費用用於回購或相關機制,但官方口徑未固定、時段差異大,需以鏈上為準。牛市放大、熊市收縮。
ASTER 明確寫入“協議收入的一部分用於 ASTER 回購 + 治理獎勵分配”,節奏更偏政策性與治理可調,與 APX 遷移、空投釋放並行。
近期變動對價格結構的影響
HYPE:Arthur Hayes提醒未來24個月約119 億美元等值解鎖(核心貢獻者自2025-11-29 起 24 個月線性),有鯨魚提早提幣/移動引發關注。
社區裡Jon發起提案<Proposal to Reduce HYPE Total Supply by 45%>:撤銷 FECR (未來社區獎勵)未發授權、銷燬援助基金持倉與後續所得,並移除 10 億上限——若通過,名義總量下降 >45%,但改為持續發行;淨效應取決於具體細則及通過概率。
提案部分總結內容: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changes to Hyperliquid’s economic model:
- Future Emissions & Community Rewards (FECR) - Revoke authorization for all unminted HYPE currently allocated to FECR.
- Assistance Fund (AF) - Burn all HYPE currently held in the AF. Burn all HYPE acquired by the AF on an ongoing basis.
- Max Supply - Remove the max supply cap of 1bn HYPE. Ongoing token issuance (e.g., for staking emissions or community rewards) would now increase the total supply.
The result is an immediate >45% reduction in HYPE's total supply.”
這是一個非常大膽創新的提案。巨大的預留池拋壓是所有代幣模型普遍存在的問題。
- HYPE代幣模型中未來社區獎勵約佔初始分配的38.89%,是市場最關心的潛在稀釋來源。提案直接消除長期解鎖的供給懸頂。
- AF(援助/助推基金)改為“買回即銷燬”:AF 過去用收入在二級市場回購 HYPE 並持有;按提案,已持有與後續買到的 HYPE 都燒掉,從“庫存/國庫”變成永久銷燬,持續形成買壓但不再積累籌碼。
- 取消 10 億上限 + 持續發行:未來用於質押獎勵、社區激勵等將靠按規則持續發行(通脹軌道),不是動用一個巨大的預留池。
接下來看團隊和Jeff如何回應,起碼第2條還是挺容易實現的。如果有實質性的回覆來對沖 2025-11-29鉅額解鎖的“利空”,HYPE的價格有望穩住上升。
ASTER:由 APX↔ASTER 遷移 + TGE 後多鏈敘事、名人(Mr Beast - CZ 大Boss)背書驅動,短期流速快、波動大;但團隊佔比低、大頭給社區與生態,長期稀釋路徑更透明。但真實手續費收入帶來的回購買盤較Hyperliquid還有很大差距。
Aster和Hyperliquid 分發渠道對比
分發渠道上,Aster和Hyperliquid有著“範式”上的區別,是兩條不同的軌道。
Aster:更偏“人以群分”,用戶→用戶的邀請返傭。你拉新,平臺按被邀請人交易費的一定比例返給你,關係按賬戶綁定、有有效期、且常與積分/團隊加成綁在一起,是CEX交易所邀請制在DEX的延展,本質是渠道拉新獎勵,過度依賴KOL,需要跟不同的CEX“卷”一下。
Hyperliquid:更偏“產品以用分”,前端→用戶的基礎設施級收費。你做一個前端/接口,把單子以你的 Builder Codes 下單,每單可疊加Builder Fee(鏈上結算,用戶事先授權上限,可隨時撤銷),100%歸 builder,平臺不需要再二次分配。這不是“拉新分傭”,而是你作為“基礎設施/應用”直接定價的模式。把DeFi開發者轉化為分銷夥伴,形成 B2B2C 式分發網絡。(第一篇文章中有一些Builder Codes的數據)
如此筆訂單,作為Builder Codes的builder,我獲得了0.15 USDC的收入。(我設置的返傭是6bps,加了1.5bps,而且我可以靈活的調整增加還是降低,但最高增加10bps)
另外,Staking Referral應該是還可以疊加給 builder,如我通過質押HYPE獲得的手續費折扣可以作為builder 讓利給用戶,不過此處細節我需要再確認一下。
雖然Hyperliquid也有邀請返傭,Builder Codes + Referral 的“雙層分發”,但是Referral最高只有10%而且有限額,不是重點。在第一篇文章中有詳細介紹。
前面提到1001倍Simple模式是個很好的拉新產品,如果Aster能夠開發把此產品接入更多的DeFi分銷前端,我們是很樂意參與分銷一起賺錢。
最後,開個腦洞亂說一下
Aster從“親兒子”正式升級為“儲君”,儲君未來是要繼承皇位的,甚至最終形成BNB和Aster的雙核發動機。Aster Chain甚至有可能跟 BNBChain 整合,即終極形態的Aster L1。
Hyperliquid L1= Hyperliquid core + Hyperliquid EVM
Aster L1 =Aster Chain + BNBChain
最終總結
綜合對比,Hyperliquid L1已經成型,Aster Chain還未上線。Hyperliquid的真實交易量和OI當前遠超Aster,社區和生態也暫時領先。而且Hyperliquid真正強在整個社區和生態夥伴共建的HIP(HIP-3、HIP-4的想象空間巨大),期待Aster L1早日成型然後帶來AIP-1、AIP-2、AIP-3 ……
簡單說,目前Hyperliquid是要領先Aster一代的,像5代機對4代機的領先,但是在全方位體系化作戰中,4代機未必一定會輸,最終拼的是生態協同作戰。誰能拿下最終的 “AWS of Liquidity ”還是個未知數。
神仙打架,其他Perp DEX的出路在哪,下一篇Lighter。
具體見下篇:《深度分析Perp dex:Hyperliquid、Aster、Lighter、edgeX(3)》
(以上僅個人觀點,非投資建議,如有錯誤歡迎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