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公鏈軍備競賽:從 Plasma、Arc 到 Tempo ,誰將主導 2 萬億美元的數字支付未來?

作者:Bernard,ChainCatcher

2025 年的加密市場,穩定幣正在成為真正的主角。截至 8 月, USDC 流通量已達 652 億美元,整個穩定幣市場規模已突破 2800 億美元大關, 年交易量更是達到了 27.6 萬億美元,超過了 Visa 和萬事達的總和。

在此背景下,一場圍繞穩定幣專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軍備競賽正在全面展開。與通用公鏈不同,這些新興的"穩定幣公鏈"專門為穩定幣的發行、支付和結算而優化,它們不追求智能合約的完備性,而是聚焦於讓穩定幣交易更快、更便宜、更合規。從 Fintech 支付龍頭 Stripe ,到穩定幣巨頭 Tether 和 Circle ,再到各類創新項目如 Codex 、1Money 和 Converge ,10 餘個團隊正在這個賽道上展開激烈競爭。

Arc :構建穩定幣的” IOS 系統”

作為 USDC 的發行方, Circle 在 2025 年 8 月 12 日正式發佈了 Arc 公鏈,與其他穩定幣公鏈不同, Arc 的獨特價值在於 Circle 的雙重身份優勢——既是全球第二大穩定幣發行商,又是傳統金融圈的"內部人"(已完成 IPO ,與 BlackRock 等機構深度綁定)。這種身份讓 Arc 具備了三個關鍵優勢:

  1. 合規基因的天然優勢:Circle 多年來與 SEC 、 FinCEN 等監管機構深度合作, Arc 不僅僅是在公鏈上"補丁式"增加合規功能,而是從底層架構就內置了符合美國監管要求的設計—— Arc 基於 permissioned PoA 模型,符合歐盟 MiCA 和美國 GENIUS Act 框架。同時, Arc 的賬戶體系還支持原生的 KYC / AML 標記,機構用戶可以在鏈上直接驗證交易對手的合規狀態。
  2. USDC 原生:Arc 將 USDC 作為 Gas 代幣,不僅僅是"方便"那麼簡單。傳統公鏈需要用戶先購買 ETH 或 SOL 等原生代幣才能交易,這增加了摩擦成本和匯率風險。 Arc 讓企業可以用 USDC 直接支付所有鏈上費用,實現了"所見即所得"的成本核算—— CFO 看到的鏈上成本就是美元成本,無需進行復雜的代幣換算。這對於財務合規要求嚴格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而言,意義重大。
  3. 性能:Circle 收購了來自 Informal Systems 的 Malachite 共識引擎——在保證拜占庭容錯的同時,實現了動態驗證節點調整。這意味著 Arc 可以根據網絡負載在"高安全模式"(20個節點,350毫秒確定性)和"高速模式"(4個節點,

Circle 今年”大動作”頻頻, 在完成 IPO 、 USDC 成為美國官方認可的穩定幣之後, Arc 公鏈也隨之推出, 展示出 Circle 構建"穩定幣操作系統"的野心。就像蘋果通過 iOS 控制了移動生態, Circle 想通過 Arc 控制穩定幣生態的底層規則。 Arc 內置的跨鏈傳輸協議( CCTP )和 FX 引擎,本質上是在構建一個全球穩定幣清算網絡。未來,無論 USDC 在哪條鏈上,都需要通過 Arc 進行最終清算,這將讓 Circle 從"穩定幣發行商"升級為"全球數字美元清算中心"。

Stable : Tether 的機構護城河

Stable 作為 Tether 親自下場操盤的"主力軍", 瞄準的是 USDT 生態中最有價值的那部分用戶——機構。交易所需要處理每天數十億美元的提現,做市商需要在不同平臺間快速調配資金,支付服務商需要為商戶提供穩定的結算服務。這些機構用戶的需求與散戶完全不同:他們更在意交易的原子性、隱私保護和合規審計,而不是省幾美分的手續費。

基於此, Stable 設計了獨特的"企業通道",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 VIP 快速通道,而是一整套針對機構需求的解決方案:批量交易打包功能可以一次性處理數千筆轉賬,降低操作成本;隱私交易功能保護了商業敏感信息,滿足企業保密需求;合規審計接口可以自動生成監管報告,簡化合規流程。這些功能對個人用戶來說可能無關緊要,但對機構而言卻是決定是否遷移的關鍵因素。

Stable 的三階段發展路線圖也透露出 Tether 的長期思考。第一階段快速上線基礎功能,將 USDT 作為 Gas 代幣,並實現亞秒級出塊時間,搶佔市場窗口期;第二階段將為企業級支付引入區塊空間保障,支持原子化交易, 確保大額轉賬的原子性和最終性;第三階段專注於開發者工具和生態建設,構建生態護城河,讓機構在 Stable 上的投入形成沉沒成本。

Tempo :支付巨頭的"軌道革命"

Stripe's killing SWIFT? Their new L1 blockchain Tempo unites OpenAI, Visa,  & Deutsche Bank to make stablecoins the default global payment rail ⛓;  Revolut's financial engineering masterclass

除了 Tether 和 Circle 兩個穩定幣巨頭, Fintech 支付巨頭 Stripe 也攜手 Paradigm 推出了 Tempo 公鏈, 成為了這場競爭中的”攪局者”。 Tempo 公鏈在 2025 年 9 月 4 日正式公佈,其合作伙伴名單堪稱豪華:金融服務領域有 Visa 、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技術領域包括 OpenAI 和 Anthropic ;電商平臺有 Shopify 、 DoorDash 和 Coupang 。這些合作伙伴不僅參與了 Tempo 公鏈的設計過程,也將成為 Tempo 生態的首批用戶。

技術架構上, Tempo 內置 AMM 的設計,讓用戶可以用任何穩定幣支付 Gas 費,系統自動在後臺完成兌換。這種"中立性"讓 Tempo 避免了與任何穩定幣發行商綁定,也避免了原生代幣的投機炒作。

去年 10 月, Stripe 以11億美元收購 Bridge ,這一舉動現在看來是為 Tempo 鋪路。 Bridge 提供的穩定幣基礎設施,加上今年 6 月收購的錢包開發商 Privy ,再加上 Tempo 公鏈, Stripe 構建了一個完整的垂直整合體系——從錢包到支付到結算。 Stripe 的藍圖是為商戶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從用戶付款到商戶收款,全程在 Stripe 的生態內完成,成本可控、體驗一致。

過去, Stripe 在 Visa 、 Mastercard 的網絡上收取 0.3% 的處理費,大部分利潤都留給了 Visa 和 Mastercard ;現在,通過 Tempo , Stripe 志在成為”支付軌道”本身,擴張自身的利潤空間。

Plasma : Tether 扶持的穩定幣專用鏈

Plasma 在 2025 年 2 月完成 2400 萬美元融資,由 Framework Ventures 領投, Bitfinex 、 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 Peter Thiel 等參投。 目前,Plasma ( XPL ) 的公募價格為 0.05 美元,目標融資額為 5000 萬美元,預估值 5 億美元,總共通過 5 輪融資籌集了 7400 萬美元,代幣生成事件 ( TGE ) 定於 2025 年 9 月 25 日,上市價格為 0.6 美元。目前市值約為 13.6 億美元,全稀釋估值 ( FDV ) 為 76 億美元。

和 Stable 相比, Plasma 雖然不是 Tether 官方親自操盤的公鏈項目,但由於獲得 Tether / Bitfinex 相關資本的大力扶持,往往也被視為 Tether 重點扶持的穩定幣公鏈項目之一, 瞄準新興市場和高頻小額支付場景,強調零摩擦體驗以吸引散戶和 Web2 遷移用戶。

Plasma CEO Paul Faecks 曾在接受採訪時透露了一個關鍵洞察:”穩定幣的儲蓄、消費和全球轉賬三大場景,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產品邏輯。儲蓄用戶希望 USDT 能產生收益,消費用戶在意的是零摩擦的支付體驗,而跨境轉賬用戶最關心的是合規和出入金通道。” Plasma 的整體設計也正是基於此洞察而展開的。Plasma 開創性地採用了雙驗證器系統——一組驗證器負責網絡安全,另一組專門處理 USDT 的零 Gas 費轉賬。這種分離讓 Plasma 能夠在保證安全的同時,為 USDT 轉賬提供真正的零成本體驗,。

Plasma 的另一個優勢體現在對比特幣的原生支持上。通過與 Aave 的定製化合作,用戶可以直接用 BTC 作為抵押物借出 USDT ,無需經過 WBTC 等中心化包裝代幣。 Plasma 的合作伙伴包括 Ethena 、 Aave 、 Morpho 、 Curve 和 Maker 等 DeFi 協議。但 Faecks 明確表示,儘管 Plasma 能運行任何以太坊兼容的 dApp ,但其目標是通過 USDT 的零費用支付軌道來瞄準"榨取性"的支付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 Plasma 明確排除 NFT 、 meme 幣和空投等功能,專注於與傳統支付公司的深度集成。例如, 在 Plasma 的首批合作伙伴中, Yellow Card 覆蓋 20 個非洲國家,月活用戶超150萬; WalaPay 連接著菲律賓、印尼等勞工輸出國的匯款網絡; Maple Finance 則為企業提供鏈上信貸服務。

Converge :橋接 DeFi 與傳統金融

Ethena與Securitize推出Converge:專為機構級代幣化資產打造的EVM鏈| 鏈新聞ABMedia

Converge 由 Ethena Labs 和 Securitize 合作開發,於 2025 年 3 月 17 日正式宣佈。與其他穩定幣公鏈相比, Converge 試圖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傳統金融機構安全、合規地參與 DeFi ?

Converge 最大的創新在於其"三層並行"架構設計。第一層是完全無許可的 DeFi 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 USDe 參與各種 DeFi 協議,無需 KYC ;第二層是許可 TradFi 層,機構通過 KYC 驗證後可以使用 iUSDe 和 USDtb 進行合規交易;第三層是 Securitize 的代幣化資產層,包括信貸槓桿、固定收益產品和股權交易。這三層在同一條鏈上並行運行,共享流動性卻又各自獨立.

對 ENA 代幣的改造上, Converge 通過將 ENA 升級為驗證節點的質押代幣(sENA ),創造了一個經濟閉環:驗證者質押 ENA 獲得網絡安全收益,同時分享協議手續費。這不僅增強了 ENA 的價值捕獲能力,也將 Ethena 生態的核心參與者轉化為 Converge 的利益相關方。

Converge 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在於重新定義"鏈的用途"。 Ethena 創始人 Guy Young 將區塊鏈分為兩類:投機結算和資產存儲結算。他認為後者在未來十年的機會遠大於前者。這種認知驅動了 Converge 成為全球資產的結算層的設計理念,當傳統的國債、企業債、股票都能在 Converge 上以代幣化形式存在並參與 DeFi 時,這條鏈就成為了連接 100 萬億傳統資產與加密創新的關鍵基礎設施。

Codex :聚焦法幣兌換的以太坊 L2

Codex 在 2025 年 4 月宣佈完成 158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由 Dragonfly Capital 投入約 1400 萬美元, Coinbase 和 Circle 的風投部門參投。Codex 由前 Optimism 核心成員 Haonan Li 、馬來西亞 Samling 集團家族成員 Victor Yaw 和前 Meta 產品經理 Momo Ong 共同創立。

Haonan Li 曾在接受 Fortune Crypto 採訪時表示:"在我們看來, TPS 和延遲都不是穩定幣採用的真正瓶頸。真正的瓶頸都在法幣與加密貨幣的邊界。"基於這個判斷, Codex 選擇在 Optimism 上構建 L2 ,專注於穩定幣的法幣兌換問題,而非僅僅提升區塊鏈性能。 Codex 的產品包括已上線的" Swap Avenue ",支持在 Solana 、 Polygon 、 Ethereum 、 Tron 等多鏈間轉移穩定幣,交易費用統一以 USDC 支付。目前 Wintermute 等做市商已在使用該服務。Codex 還計劃推出 T+0 即時法幣結算功能,以及支持地區性穩定幣(如法郎和先令支持的代幣)。

在市場策略上, Codex 將重點放在了東南亞和非洲市場。這些地區的跨境支付成本高昂、速度緩慢,是穩定幣應用的天然場景。 Codex 已在菲律賓推出機構級服務,計劃擴展至新加坡、英國、迪拜和香港。特別是在非洲市場, Codex 看到了巨大機會, Chainalysis 數據顯示, 撒哈拉以南非洲在 2023 到 2024 年間接收了約 1250 億美元的鏈上價值。Codex 已與尼日利亞的 Canza Finance 達成合作,並計劃與託管平臺 Blockradar 集成, 同時 Codex 還設定了在一年內捕獲非洲四分之一企業穩定幣流量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當 Stripe 和 Paradigm 在 2025 年 9 月宣佈將推出 Tempo 後, Haonan Li 發推稱這些新鏈是"對以太坊的攻擊"。Vitalik 轉發並評論"很高興看到 Codex 作為 L2 加入戰鬥,從第一天起就明確考慮與以太坊 L1 的協同"。

1Money :無治理代幣的純支付網絡

1Money 由前 Binance.US CEO Brian Shroder 創立,在 2025 年 1 月宣佈獲得超過 20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方包括 F-Prime Capital 、 Galaxy Ventures 、 Hack VC 、 Tribe Capital 等 20 多家機構。

Brian Shroder 的核心觀點是"我們能成為最便宜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代幣。所以我們不需要轉移 gas 費用來支撐投機資產的價格...現在我們能夠真正擁有固定費率的 gas 費用"。這種沒有原生代幣和治理代幣的策略與 Stable 形成對比——雖然 Stable 也不發行治理代幣,但仍保留了 gas USDT 作為專門的 gas 代幣,而 1Money 允許用戶直接用交易的穩定幣支付費用。

1Money 的另一個選擇是不支持智能合約。 Shroder 認為,從幾秒到 30 分鐘不等的結算時間"對星巴克不起作用","他們不會等交易確認才給你咖啡"。這種定位讓 1Money 更像是純支付網絡而非通用區塊鏈平臺, 與其他公鏈相比, 1Money 選擇了極簡路線—— 1Money 徹底放棄了 Web3 的複雜性——沒有" tokenomics "、沒有複雜的治理層、沒有質押、沒有工作量證明。

在合規方面, 1Money 已經獲得了 34 個美國貨幣傳輸許可證和百慕大 BMA Class F 許可證。團隊陣容包括前 Binance 全球運營高級副總裁 Matthew Shroder ( Brian 的兄弟)擔任總裁,前 OKX 副總法律顧問 Chris Lalan 擔任 CLO ,前 Binance 副 CCO Kristen Hecht 擔任 CCO ,前 Ripple CISO Brett Enclade 擔任 CISO 。

群雄逐鹿,但結局並非贏家通吃

當前的穩定幣公鏈的競爭正在形成多個派系,但分類並非簡單的"傳統 vs 加密"二元對立:

  1. 穩定幣巨頭的垂直整合:Circle ( Arc )、 Tether ( Stable )直接控制從發行到結算的全鏈條,優勢在於現有的流動性—— Tether 和 Circle 已佔據穩定幣市值的86%。 Arc 利用 Circle 的合規優勢吸引機構, Stable 則依託 USDT 在亞洲和新興市場的統治地位。
  2. 支付巨頭的降維打擊:Stripe ( Tempo )帶著成熟的商戶網絡和支付經驗入場。 Stripe 處理全球數千億美元支付,一旦 Tempo 上線,可以立即接入其商戶體系,而不需要教育市場。
  3. 原生創新的差異化突圍:Plasma 瞄準新興市場和高頻小額支付場景,Codex 專注法幣兌換邊界, 1Money 聚焦支付無治理代幣, Converge 連接 DeFi 與 TradFi 。他們沒有現成的用戶基礎,必須找到被巨頭忽視的細分市場。

這種多元化格局表明,穩定幣公鏈市場不太可能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不同項目可以服務於不同需求。就像互聯網時代有多種協議和標準共存一樣,穩定幣公鏈的未來也將是多鏈並存、互聯互通的格局。

然而,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穩定幣公鏈的定位困境。所有穩定幣公鏈都在爭奪同一個市場,但穩定幣本質上是商品而非平臺,可以互相替代。當用戶可以在幾秒內將 USDT 從 Arc 轉到 Tempo ,再轉到 Solana 時,公鏈們的"護城河"在哪裡?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穩定幣公鏈嗎?以太坊已託管57%的穩定幣供應, Tron 和 Solana 瓜分了大部分剩餘份額,並且這些”老鏈”的支付 gas 費用也均已降至較低水平,那新的穩定幣公鏈還能為我們提供什麼呢? 又如何說服用戶和商家遷移?

穩定幣公鏈的競爭,表面上是技術和商業模式之爭,本質上是金融權力的重新分配。當 Tether 一年賺 130 億美元、員工僅 150 人時, old money 們不可能坐視不理;當 90% 的金融機構聲稱已準備好採用穩定幣時, SWIFT 的地位已岌岌可危。Circle 想用 CCTP 協議取代 SWIFT , Tether 想成為 Web3 的 Visa 萬事達, Stripe 想把自己傳統金融的優勢帶到鏈上,成為”平臺的平臺”——當穩定幣交易變得愈發簡單快捷安全時,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的界限也將變得更加模糊。一個真正的全球化、即時化、低成本的支付網絡將成為現實。而現在,我們正站在這個新時代的起點上。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62
收藏
1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