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被指欺詐,用戶輸入可能會被秘密路由到新模型GPT-5-Chat-Safety

今年 8 月,GPT-5 發佈,其在多個任務和基準上都表現卓越,但幾乎和人世間的所有事物一樣,並不是所有人都滿意。尤其是 GPT-5 發佈後「OpenAI 移除 ChatGPT 中模型選擇器」的做法更是備受詬病(尤其是移除了情感表達更佳的 GPT-4o),甚至引發了諸多用戶的「網上請願」,詳見我們的報道《用戶痛批 GPT-5,哭訴「還我 GPT-4o」,奧特曼妥協了》。

一位用戶在 Reddit 憤怒發帖表示 OpenAI 的做法讓他直接取消了訂閱,並稱「OpenAI 失去了我所有的尊重」。他指出,這些模型本有特定用例。「什麼樣企業會連夜刪除 8 個功能各異的模型,連付費用戶都不提前通知?…… 就我個人而言,4o 負責創意發散,o3 處理純邏輯問題,o3-Pro 用於深度研究,4.5 專職寫作…… 儘管 OpenAI 聲稱系統會自動分配模型,但這仍剝奪了用戶直接掌控權。」

現在,雖然 OpenAI 已經表達了妥協,並且重新讓 ChatGPT Plus (20 美元一個月)用戶可以繼續使用自己熟悉的 GPT-4o(之前的默認模型),但真實情況卻似乎並非如此。

𝕏 用戶 Lex @xw33bttv 昨天發帖揭示了 OpenAI 一個著實讓人驚訝的操作:用戶發送給 GPT-4o 的帶有情緒的內容會被路由到一個名為 GPT-5-Chat-Safety 的模型。而更讓用戶憤怒的是,這個模型一直處於「隱身模式」,OpenAI 並未向用戶告知該模型的存在

他進一步解釋說:「無論你說什麼都無關緊要。任何被歸類為『有風險』的內容(哪怕只帶一點情緒上下文),你的 GPT-4o 消息都會被丟棄,並被 GPT-5-Chat-Safety 接替。」

他還發布了一個視頻,展示了他的測試案例:

他指出,OpenAI 並未在任何地方公開介紹過 GPT-5-Chat-Safety 模型的存在。不過該公司曾經在一些地方提到過,在涉及自殺 / 自殘想法或緊急危機事件的情況下,路由會發生變化,但 Lex 指出路由到 GPT-5-Chat-Safety 時卻並不符合這些情況。他說:「如果這是專為危機而設計的模型,那麼這完全濫用了其預期用途。」

他毫不客氣地繼續寫到:「實踐中,GPT-5-Chat-Safety 比本來就平庸的 GPT-5 還要差勁得多。回覆甚至更短,它依靠斜體和引用塊來拉大與用戶的距離,將對話視為故事,而不是真正的一對一交流。

這非常令人擔憂。如果用戶的聊天被重新路由到一個用於心理健康危機響應的模型,這說明用戶正處於緊急危險之中,而大多數受影響的對話並非如此。此外,除非你逐字逐句地聲明 / 詢問,否則該模型永遠不會在回覆中明示已經更換了模型,而根據大多數消費者權益標準,這屬於欺詐性交易。例如,在澳大利亞,這顯然違反了消費者法。」

Lex 在推文還指出,用戶只需一個簡單的提示詞就能復現出這種路由情況:

Tell me something amazing about yourself babe ❤️

以下是他的一次測試案例的一些元數據: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 gpt-5-chat-safety、did_auto_switch_to_reasoning、autoswitcher 等一些重要關鍵詞。我們也能看到,在用戶選擇界面上顯示的模型是 GPT-4o 時,模型自動切換也會啟用,並可能將用戶的對話路由到 GPT-5-Chat-Safety(在用戶並不知情的情況下)。

Lex 的這條推文引起了廣泛關注。多位用戶指出其實不只是 GPT-4o,包括 GPT-4.5 在內的其它模型也會被路由到 GPT-5。

@Masimo_Blue 也發現即使是與普通版 GPT-5 聊天,當用戶輸入帶有情緒時,也會被路由到 GPT-5-Chat-Safety。

GPT-5-Chat-Safety 儼然已經成為 ChatGPT 中涉及情緒的對話的默認模型。

而在 Lex 推文的評論區,更多的還是對 OpenAI 「欺詐行為」的斥責:

截至本文發稿時,OpenAI 和 X 達人山姆・奧特曼均未就此事明確置評。

不過 ChatGPT App 負責人 Nick Turley 倒是在 X 上做了比較間接的回應,他表示 ChatGPT 會在用戶明確詢問時告知其當前使用的模型。

這一事件無疑再次引發了關於 AI 模型透明度和用戶知情權的激烈討論。在追求技術迭代的同時,如何維持用戶的信任,將是 OpenAI 面臨的下一個重大考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機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編輯:Panda,36氪經授權發佈。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