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交易所Aster 憑藉其令人瞠目結舌的 1,001 倍槓桿選項、幣CZ聯合創始人趙長鵬的支持以及飆升的代幣價格吸引了交易者的注意。
由於專注於永續合約交易,Aster 被認為是 Hyperliquid 的競爭對手——後者是今年最成功的加密貨幣項目之一。上線首周,Aster 的日收入就超過了 Hyperliquid ,但在交易量方面仍落後。
根據CoinGecko的數據,得益於其爆炸性的開局,其 Aster 代幣的市值飆升至 32 億美元,成為市值排名第 50 的加密貨幣——對於一週的工作來說還不錯。
那麼,Aster 到底是什麼?永續合約又是什麼?Aster 與 Hyperliquid 相比如何?接下來會怎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熱門的BNB Chain 交易所。
Aster 是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支持Solana 、 以太坊和Arbitrum等多條區塊鏈,但與BNB Chain 的聯繫最為緊密。它專注於永續合約交易,同時也提供現貨交易。該項目由幣安聯合創始人CZ的加密貨幣投資公司YZi Labs支持。
永續合約允許交易者在不持有標的資產(無論是比特幣、 以太坊還是任何其他可用代幣)的情況下,對加密貨幣的價格進行投機。傳統合約需要到期日,而永續合約則無需。即便如此,交易者仍然需要選擇是做空(價格下跌)還是做多(價格上漲)。
除此之外,永續期貨與高槓杆交易緊密相關——Aster 的最大槓桿率高達 1,001 倍。
Aster 於 2025 年 9 月爆紅,其代幣首次亮相七天後飆升 2000%,市值達到 38 億美元。截至本文撰寫時,其市值已超過 30 億美元,成為市值排名第 50 的加密貨幣。
由於其成功,Aster 自然會被拿來與 Hyperliquid 進行比較——後者已成為領先的專門從事永續期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截至本文撰寫之時,即2025年9月下旬,Aster的周交易量為33.2億美元,落後於Hyperliquid的53.9億美元。不過,根據DefiLlama的數據,自上線以來,Aster的日收入已連續多日超過競爭對手Hyperliquid。
那麼,兩者有何區別?首先,Aster 在四個網絡上原生運行,降低了交易者的入門門檻,而 Hyperliquid 則擁有自己的區塊鏈來支持交易所。即便如此,Aster 也確實有最終推出自己的 Layer-1 網絡的目標。
另一個主要區別在於,Aster 似乎更加註重隱私,其推出的隱藏訂單功能允許進行私密交易。相比之下,Hyperliquid 的高度透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優勢所在,因為巨鯨的驚人押注讓它成為頭條新聞。
然而, CZ在 5 月份接受 Rug Radio ( Decrypt姊妹公司)的 Farokh Sarmad 的視頻採訪時表示,Hyperliquid 的透明模型可能並不適合大額交易。
“目前這種完全透明的模式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幣安聯合創始人表示。“是的,你可以看到一個巨鯨做空3億美元。但真正想做空3億美元的人並不想讓你看到。”
除此之外,Aster 的最大槓桿高達 1,001 倍,而 Hyperliquid 的最高槓杆為 40 倍。相比之下,中心化交易所幣安提供的最高槓杆為 20 倍,而且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使用。
Aster 起步不錯,但它還有更大的計劃要繼續發展。
轉向專用的第 1 層網絡將是去中心化交易所最重大的變化,並且將是遠離BNB Chain 的顯著舉措——BNB Chain 與CZ共同創立的幣安 (Binance) 掛鉤。
關於此舉的具體細節仍處於保密狀態, Aster 的官方文檔只是說“即將推出”。Aster Chain 目前處於內部測試階段,該交易所首席執行官 Leonard 告訴Cointelegraph表示,其設計初衷是為了“保護交易隱私”。
不過,最讓用戶興奮的可能是 Aster 空投的可能性。
代幣生成活動結束後,部分代幣供應量將空投給之前參與空投活動的用戶。10 月 17 日,空投領取期將結束,所有未領取的代幣將返回社區獎勵池——該池佔其總供應量的 53.5% 。
因此,用戶預計在10月份的領取期結束後,將會有新一輪空投。一些交易者已經開始嘗試進行挖礦。
無論您是想參與空投挖礦,還是熱切期盼新的 Layer-1 網絡,亦或只是想進行瘋狂的槓桿交易,Aster 都能為用戶帶來諸多驚喜。然而,它最終能否產生與 Hyperliquid 相同的長期影響,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