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在亞太地區加密貨幣採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Chainalysis 的《亞太地區 2025 年加密貨幣採用報告》顯示,該地區的加密貨幣活動快速增長,每月鏈上交易額從次7 月的約 810 億鎂上漲,達到 2024 年 12 月的 2440 億鎂。

在基層採用、匯款和金融科技集成的支持下,印度仍然是交易量最大的市場。

儘管日本的絕對交易量較小,但得益於監管改革、投資者的廣泛參與以及主流加密貨幣的使用上漲,截至2025年6月,日本的加密貨幣交易量同比增長最高,達到120%。這一增長凸顯了亞太地區加密貨幣背景中多元化的應用模式。

印度在加密貨幣普及浪潮中保持倉位

就鏈貨幣鏈上交易總量而言,印度繼續領跑亞太地區。截至2025年中期,印度每月鏈上交易額將達到約3380億鎂,遠高於亞太地區其他任何市場。

亞太地區各國收到的總價值 資料來源: Chainalysis

基層應用是這一增長的主要動力。關鍵因素包括印度社群的匯款、散戶投資者交易以及通過統一支付接口 (UPI) 等平臺進行的金融科技集成。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將加密貨幣作為投資和收入來源。這一趨勢表明,人們對數字資產的熟悉度和接受度上漲。

印度市場受益於人口因素和良好的金融基礎設施。匯款是印度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越來越多地通過加密貨幣渠道進行,因為與傳統銀行系統相比,加密貨幣渠道成本更低、結算時間更短。

此外,金融科技平臺已將加密貨幣交易與現有支付系統集成,為散戶用戶提供無縫交易體驗。監管方面的發展,包括更清晰的稅收指導和許可框架,也增強了市場信心。

儘管採用規模巨大,但波動性仍然是一個因素,監管機構仍在持續監控交易活動,以防止系統性風險。總體而言,印度市場表明,即使在不斷變化的監管環境中,龐大的數字互聯人口也能促使顯著的鏈上交易量。

日本創下同比增長最快紀錄

印度的總交易量領先,但日本是亞太地區同比增長最快的國家。截至2025年6月,日本的交易量上漲了120%。這一快速增長得益於監管改革。這些改革明確了加密貨幣的法律和稅收地位,改善了投資者保護,並支持機構參與。

更清晰的投資框架和修訂的報告規則促進了更廣泛的採用。散戶投資者和小型金融機構尤其受到影響。主要數字資產——比特幣、以太坊和瑞波幣——的使用有所上漲。交易所現在提供更順暢的入場和出場服務,以支持這一增長。

日本的增長也受到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在東京和大阪等城市地區,加密貨幣的採用已集成主流金融,而其他地區的接受度仍然有限​​,但正在逐步擴展。該國成熟的銀行體系,加上較高的智能手機普及率和數字素養,支持無縫接入加密貨幣市場。

此外,日本消費者越來越多地將加密貨幣用於各種用途,包括匯款、交易和支付解決方案。亞太地區市場總體規模仍然較大,但日本的快速增長凸顯了監管透明度和市場教育的影響。分析師認為,持續的政府監管和合規規則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塑造日本的加密貨幣市場。

亞太地區不同的接受模式

除印度和日本外,其他亞太國家也表現出反映當地經濟和文化背景的獨特採用模式。

在韓國,加密貨幣交易的運作方式與股票市場類似, 流動性高,機構參與度高,對穩定幣的需求也上漲。韓國的監管相對嚴格,點擊透明度、反洗錢合規性和投資者保護。這種結構使韓國集成更廣泛的金融生態系統,同時支持散戶和機構投資者。

越南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模式,加密貨幣日益集成日常生活。數字資產被用於匯款、遊戲和個人儲蓄,體現出其務實的採用態度。移動設備普及,加密貨幣已成為通脹壓力背景另一種價值存儲方式。

巴基斯坦展現了“移動優先”的採用模式,高度依賴穩定幣來對沖通脹,併為自由職業者和遠程工作者提供支付便利。這些市場體現了經濟約束和技術獲取途徑如何影響採用策略

澳大利亞、新加坡和香港等規模較小但較為成熟的市場點擊監管細化和許可清晰化,為機構參與和市場穩定製作了有利環境。

總體而言,亞太地區的採用模式揭示了該地區在集成經濟和金融框架方面的適應性和多樣性。

區域前景和影響

預計亞太地區加密貨幣的採用率將繼續顯著增長,儘管各國趨勢不盡相同。印度龐大的交易量使其成為亞太地區鏈上活動的主要動力。日本的快速增長表明,即使在成熟市場,清晰的監管也能促使加密貨幣的採用。

包括越南和巴基斯坦在內的新興國家可以繼續接受匯款和移動支付等日常用例。

監管框架將繼續成為影響市場採用和穩定的關鍵。在稅收、許可和合規方面提供透明指導的國家可能會鼓勵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參與。

包括金融科技集成和移動接入在內的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對於保持動力也至關重要。

Chainalysis 分析師指出,跨境匯款和穩定幣的使用可能會日益影響區域流動,尤其是在面臨貨幣波動的國家。對於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而言,瞭解亞太地區不同國家採用穩定幣的模式,對於在不斷發展的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把握機遇和風險至關重要。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