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和 Hyperliquid 都使用 ADL 作為清算的最後一道防線,但它們的理念卻有所不同——一個依賴於中心化保護,另一個依賴於透明的、代碼驅動的執行。
Binance 的 ADL 設計專注於通過分層保險基金、人工監督和事後補償來最大限度地減少用戶損失,以維護信任。
Hyperliquid 的完全鏈上 ADL 機制提供了徹底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但在動盪的市場中可能會表現得無情,暴露了自動化和同理心之間的權衡。
觸發時刻:誰拉動了主開關
在衍生品市場最黑暗的時刻,清算浪潮如潮水般襲來。價格錨被擊碎,市場深度消失,風險引擎轟鳴。自動去槓桿並非第一道防線,而是風險手冊的最後一頁。
Binance 和 Hyperliquid 之間的分歧就從這裡開始:Binance 延長緩衝區以延遲點火時刻,使用分層保證金等級和隔離保險基金在保險絲到達 ADL 之前吸收損失;Hyperliquid 將其流程完全寫入鏈上,讓 HLP 金庫挺身而出承擔爆炸。
只有當金庫和賬戶價值都跌至負值時,系統才會拉動主開關。對於交易者來說,理解這種升級路徑比記住公式更重要——它能告訴你波動性飆升時還剩下多少秒的“空氣”。幣安就像一個工程師不斷加固;Hyperliquid 就像一個技術人員,把所有電路都釘在牆上,讓每個人都能看到。
決定誰被淘汰的算法
一旦觸發,問題就從“我們應該削減嗎”轉變為“誰先被削減”。這兩個系統都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高利潤加上高槓杆等於高優先級——但它們在衡量排名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幣安採用中心化引擎評分:未實現盈虧百分比乘以有效槓桿。評分越高,倉位減少越早。Hyperliquid 實時計算鏈上優先級數字,融合盈利率、槓桿率以及倉位規模(相對於賬戶權益),並每隔幾秒刷新一次,每個市場都有獨立的隊列。
透明度改變了體驗:你不僅可以看到自己的風險等級,還可以通過鏈上驗證你處於該等級的原因。然而,這種透明度也有副作用。在跨保證金模式下,系統可能只會平倉對沖的其中一條,從而迫使你的投資組合中的其餘部分立即重新平衡。其邏輯非常精準——它不會質疑你的策略是否優雅,而只是以儘可能最小的附帶損害來填補系統的漏洞。效率與殘酷並存。
你所失去的:從地位到精神
從理論上講,ADL 只是提前平倉盈利交易。對於虧損方來說,它會平掉已破產的倉位,以阻止進一步的債務;對於盈利方來說,它會鎖定當前收益,同時限制未來的上漲空間。真正的衝擊在於心理層面——你當時是對的,卻被迫退出。
一些人對失去“賺取的利潤”感到憤怒,另一些人則承認,是系統讓他們免於在市場反彈時損失利潤。平臺設計塑造了這種衝擊的感受:幣安將風險轉化為顏色,一個五格儀表從綠變紅,當你爬升到最高危險區域時,警報就會響起;Hyperliquid 會發布實時風險評分和每筆自動減倉 (ADL) 的鏈上追蹤信息,讓任何人都可以審核整個過程。
他們的收費邏輯與其企業文化相呼應:幣安收取標準清算費用來為其保險池提供資金,但對自動減倉(ADL)的減倉免收額外費用;而 Hyperliquid 則完全不收取任何費用,將大部分平臺費用回收至 HLP 的金庫。對於交易者來說,生存之路依然簡單——保持名義規模與權益一致,永遠不要假設對沖等於豁免,並將“我可能會被強制平倉”視為計劃的一部分,而不是意外情況。
透明度與保障:兩種風險理念
當清算數字成為頭條新聞時,每種理念都展現出其靈魂。Hyperliquid 將一切委託給代碼和社區基金:零壞賬、完全可審計、嚴格公平——但代價是情感上的冷漠。
幣安信賴信譽和規模:當系統滯後或市場失靈時,它會用自有儲備彌補損失,將企業資本轉化為用戶信心。但這兩條路並非完美無缺。徹底的透明度並不能減輕強制退出的痛苦;慷慨的保障措施也無法取代清晰的結構。關鍵在於,你需要權衡取捨:是可驗證的秩序,還是家長式的保護。
ADL 的存在是為了提醒每個人,每一個風險引擎仍然是人類試圖理性控制的嘗試。不要把它看作懲罰,而要把它看作緊急剎車——如果你學會在它鎖死之前放慢速度,你就能阻止故事在最後一刻結束。
〈 當最後一根保險絲燒斷時:幣安和Hyperliquid的ADL生存手冊〉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 CoinR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