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NFT 專家 OpenSea 正在重塑自身,成為加密貨幣交易聚合器

avatar
Forbes
10-16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NFT 市場的崩盤導致 OpenSea 解雇了一半以上的員工。但這家新創公司已將自己重塑為一個買賣所有代幣(尤其是 memecoin)的平台,交易量再次飆升。


隨著加密貨幣在華盛頓受到熱烈歡迎,代幣價格不斷攀升至新高,一些曾經炙手可熱的數位資產領域,例如NFT,卻持續低迷。很少有公司比NFT專家OpenSea遭受的衝擊更大。

從2022年中開始,以這些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代幣(從CryptoPunks到Bored Apes)為代表的數位藝術市場經歷了一場驚人的下跌,跌幅超過80%。到2023年10月,曾經佔據主導地位的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月收入僅為300萬美元,遠低於2022年1月的1.25億美元高峰。同月,這家新創公司的估值達到133億美元,並一度將其聯合創辦人變成了億萬富翁。

不僅僅是人們對 NFT 失去了興趣。 OpenSea 也突然被新興競爭對手 Blur 超越,後者不收取任何交易費,也不要求買家向 NFT 創造者支付版稅。 OpenSea 對此作出回應,放鬆了自身的版稅政策,這在 Twitter 上引發了其客戶的憤怒,他們紛紛發表各種言論,從“你們太噁心了”,到將其描述為“邪惡”和“一家可笑的公司”。

當 OpenSea 資金嚴重流失、市場佔有率節敗退時,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Devin Finzer 在洛杉磯租了一間 Airbnb 民宿,並召開了一場針對 175 名在職員工的公司會議。他告訴員工,公司需要重新調整,他將解僱超過一半的員工。他的目標是:重新崛起,成為規模更小、更靈活的新創公司。 Finzer 隨後向所有尚未被解僱但希望離職的員工提供了遣散費。

「真正艱難的是,拿到那份工作的人比我預想的要多得多——其中不乏非常優秀的人才,」他今天低著頭說道,聲音有些虛弱,很可能是因為他一周七天都工作。執行長芬澤現在經常在曼哈頓市中心一個類似WeWork的共享辦公空間辦公室。大約有六名紐約地區的員工是辦公室的常客,但OpenSea的60名員工和10名合約工如今幾乎全部遠距辦公。

在經歷了三年可能永遠無法反彈的數位藝術 NFT 熊市之後,OpenSea 正在艱難轉型。憑藉其每月數百萬網站訪問量的客戶群,這家久經沙場的新創公司已從 NFT 業務拓展到成為 22 個不同區塊鏈上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的一站式平台。這一轉變意味著 OpenSea 也可以從 memecoin 熱潮中獲利。



34歲的芬澤將OpenSea打造為一款可交易任何加密貨幣的應用程序,歸功於他的妻子郭毓琪(Yu-Chi Lyra Kuo)。郭榿琪是一位早期的加密貨幣投資者,曾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和政治學博士學位,後來又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學位,並於2016年離開學術界,開始經營加密貨幣交易基金。 2021年,郭榿琪遇到了芬澤,並放棄了經營這家交易基金。 「我真的認為她是OpenSea 2.0的默默無聞的聯合創始人,」芬澤說。郭榿琪在公司沒有正式職位,但與許多CEO的伴侶一樣,她對公司的發展方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OpenSea 的新策略已初顯成效。 2025 年 10 月的前兩週,OpenSea 促成了價值 16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交易和價值 2.3 億美元的 NFT 交易,遠高於 5 月 1.42 億美元的總交易量。這一增長將使 2025 年 10 月成為三年多來交易量最大的一個月。根據 OpenSea 的新計劃,它整合了Uniswap和 Meteora 等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買賣訂單。在費用方面,OpenSea 對每筆交易收取約 0.9% 的費用,在過去兩週內創造了 1,600 萬美元的收入。


有故事線索?請聯絡 Jeff Kauflin,電子郵件:jkauflin@forbes.com,或透過 Signal 信箱 jeff.273 聯絡。


Finzer對 OpenSea的新關注點運用了一條古老的交易員格言:「不要對抗行情」。隨著比特幣價格飆升成為頭條新聞,加密貨幣成為主流,預測市場也越來越受歡迎,「追逐風險」成為投資者的新口頭禪。 Robinhood 400% 的一年期股票報酬率以及 Kalshi 和 Polymarket 等預測市場交易量的爆炸性成長就是明證。儘管像 Bored Ape Yacht Club 這樣的 NFT 的市值暴跌,其平均底價已從巔峰時期的 40 萬美元跌至如今的 3.2 萬美元,讓許多投資者損失慘重,但一批新的投機者仍然不為所動。在過去的兩年裡,迷因幣一直是業界最熱衷的事物。 Finzer 說:“你無法對抗宏觀趨勢”,所以你不妨擁抱它。

Finzer 認為,由於需求旺盛,允許人們交易所有加密貨幣是「目前加密貨幣的正確選擇」。在這方面,他從最大的競爭對手 Blur 那裡學到了教訓。 Blur 公司三年前突然進軍 NFT 領域,以交易者為中心的策略幫助其吞噬了大部分 NFT 交易市場。

與Blur的衝突也讓他學到了一些領導力。在Blur免除交易費和版稅後,芬澤爾做出了一系列反复無常的費用調整,在數位創作者的版稅最大化和最小化之間搖擺不定。他試圖取悅太多人,而他那種被動、以共識為導向的做法並不奏效。芬澤爾學會了不再屈服於他人的壓力,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覺。 「對於某些事情來說,你進步的唯一方法就是經歷它,然後一路失敗,」芬澤爾說。

回顧過去兩年,芬澤和 OpenSea 前技術長 Nadav Hollander 表示,大規模裁員至關重要。他們精簡了這家新創公司的架構,撤掉了所有技術經理,讓每個工程師都參與編寫程式碼。芬澤也逐漸拋棄了矽谷傳統的快速招募模式,以滿足不斷飆升的客戶需求。他現在試圖盡可能地保持公司規模,這種做法在人工智慧時代已成為一種潮流。

與此同時,Blur 似乎消失。根據 DappRadar 的數據,其交易量在過去一個月內已從 2023 年初的 10 多億美元降至 9,200 萬美元。自去年春天以來,其公司 X 帳戶以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Tieshun Roquerre 的帳戶一直神秘地沉寂。 Roquerre 沒有回覆《富比士》的郵件或 Telegram 訊息,也沒有回覆採訪要求。 「在加密貨幣領域,有些人就是為了進場,然後出場,」Finzer 說。


加密貨幣交易應用程式隨處可見——目前已有數千個。然而,儘管當今最受歡迎的區塊鏈已經存在十多年,卻沒有一家公司能夠輕鬆交易分佈在不同區塊鏈上的數百萬種代幣,並實現資產的自主儲存(或者用加密貨幣術語來說,自主託管)。

雖然 Coinbase 透過其中心化交易所主服務提供了 300 種代幣可供交易,但這些代幣僅佔現有代幣總數的一小部分。與傳統銀行一樣,Coinbase 也為客戶儲存資產。一般美國人通常不會對此感到擔憂,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使用銀行服務,但這對於那些堅信自己始終完全擁有和控制加密貨幣的加密貨幣頑固分子來說卻深感不安。問問那些在加密貨幣交易所 FTX 倒閉時持有資金的人就知道了。 (最近,Coinbase 開始透過其 Base 服務提供更多代幣交易,該服務允許人們自行保管資產並在去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交易。)

Finzer 表示,OpenSea 的橋接功能允許人們跨 22 個區塊鏈進行交易,這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目前很少有地方可以輕鬆實現這一點。實現這一目標的挑戰是多方面的——要做好這一點,公司需要:在不斷擴展的區塊鏈操作系統中索引不斷擴展的代幣列表;為客戶提供任何特定交易的最佳價格;使應用程式易於使用;創建一個方便人們發現新資產的用戶界面;防止客戶上當受騙。

OpenSea 多年前就透過讓任何人都能輕鬆購買 NFT 而建立了蓬勃發展的業務,現在它正試圖將同樣的理念推廣到所有代幣交易領域。 Finzer 的目標是讓用戶體驗像 Coinbase 或 Robinhood 這樣的應用程式一樣直觀,同時在底層聚合來自Uniswap等更成熟、更精通技術的加密貨幣交易者聚集地的買賣訂單。

他嘗試的一種方法是選擇不進行「了解你的客戶」(KYC)檢查來驗證使用者身份。這些檢查是銀行和金融機構防止洗錢和受制裁國家人員轉移的重要步驟。芬澤表示,OpenSea 已將公司總部遷至邁阿密,因此法律上無需進行 KYC 檢查,因為它不被視為美國貨幣轉移機構,也從未保管過客戶的資產。他補充說,OpenSea 使用區塊鏈分析公司 TRM Labs 來檢查數位錢包是否與受制裁地址清單相符,並標記任何可疑的洗錢交易。

但這種輕視合規的做法很容易帶來未來的風險,不僅洗錢者和受制裁國家匯款人可能鑽空子,未來美國政府也可能對 OpenSea 採取監管執法行動。在拜登總統任期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啟動了調查,調查 OpenSea 和去中心化交易所Uniswap是否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運營證券交易所。兩家公司均否認違法,川普政府今年 2 月撤銷了調查。

OpenSea 新的「全能交易」策略也意味著芬澤試圖跨越藝術和純粹的金融投機這兩個遙遠的世界,而這種平衡似乎難以實現。他說他不想打造一款“沒有靈魂的金融應用”,但當你訪問網站的“代幣”板塊時,你會感覺它就像一款以賭博為中心的金融應用。

這位執行長認為,以藝術為中心的 NFT 市場、迷因幣以及所有其他加密代幣可以在 OpenSea 上「和諧共存」。他表示,該公司距離打造一個所有代幣交易平台的願景還“走了一小步”,並指出公司甚至還沒有推出新的行動應用程式。 OpenSea 預計很快就會推出自己的加密貨幣,追隨競爭對手加密交易應用程式的腳步,不過 Finzer 拒絕透露細節。

除了潛在的監管問題之外,OpenSea 可能還面臨巨大的競爭挑戰,因為加密貨幣交易的進入門檻很低。事實上,全球有數百家加密貨幣交易所。 「我們發現,只要持續提供高品質的產品體驗,打造一個值得信賴、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品牌,就能創造巨大的護城河,」Finzer 說。加密貨幣的歷史,以及他自己新創公司八年的發展歷程,卻說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