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是一場消耗戰:即使是天才也會被貪婪擊倒

縱觀歷史,這些引人注目的繁榮與蕭條並非新鮮事。唯一的區別在於,現在我們有了互聯網,這些事件在幾秒鐘內就會被發現和放大。有些人擁有超過 3000 萬美元的資產,最終卻歸於零。你知道還有誰栽過跟頭嗎?艾薩克·牛頓——在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中。

消耗戰的遊戲——避免歸零

我們可以將這個道理應用於一切。人們到了 25 歲就開始放棄,沉溺於廉價的酒精和酒吧裡的烈酒。創業時最多努力三個月,然後就滿足於那份幾乎跟不上通貨膨脹的年度加薪。這甚至也適用於約會。大多數男人要麼放任自流,要麼拒絕去國外尋找他們的理想類型 ( 通常是富有魅力的外國人 )。

總之,人生不是一場短跑。雖然你會經歷巨大的階梯式躍升,但基礎是在那些看似平穩的數月甚至數年裡打下的。這是一場漫長而殘酷的消耗賽 ( 想想電視節目《倖存者》中那些無聊的遊戲,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站在柱子上不動 )。這是一場考驗,看誰能在其他人精疲力盡、退出或自我毀滅時依然屹立不倒。

這場遊戲和那些電視節目有什麼不同?你永遠不必歸零。你可能會經歷糟糕的一年、一個月或一個季度。但這沒關係。只要你永不歸零,就不會有財務上的重置。

每一場值得玩的遊戲 ( 商業、投資、健身、人際關係等 ) 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贏家不是某一年裡跑得最快或最強壯的人,而是在十年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存活下來的人。

近期的崩盤事件

這樣的故事有很多。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已經忘記了以下事件:1)Sam Bankman-Fried——一個三十歲的億萬富翁,經營著當時最賺錢的交易平臺之一。他因貪婪挪用客戶資金,最終導致破產和入獄。2)Do Kwon——曾可笑地宣稱「穩住,兄弟們,正在投入更多資金」,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龐氏騙局加倍下注,最終歸零。3)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一個由諾貝爾獎得主字面上建立的基金。在錯誤的時間進行了一次過度槓桿的押注?再見了。

就連艾薩克·牛頓也在南海泡沫事件中失去了理智。他在早期賣出獲利後,出於嫉妒 ( 在最高點 ) 又重新入場。他感嘆道:「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算不出人性的瘋狂。」

這是一個重複了幾個世紀的教訓。同樣的情節,技術在變,但結果完全相同:貪婪、槓桿,以及無法留在遊戲中。

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們也曾陷入自己複雜的模型中,忘記了決定市場的是充滿情感的人類,而不是數字。

消耗戰是核心策略:這場遊戲獎勵那些能夠戰勝自身心理弱點的人。巴菲特幾十年來一直被嘲笑為「無聊」。他在狂熱時期表現不佳,總是購買無人問津的東西。然而,他至今仍然屹立不倒。他的帝國能夠不斷複利,因為他只有一條規則:不要虧錢。雖然我們絕不會向他請教任何技術相關的問題,但從概念上講,他的策略是穩健的。你要做的就是留在遊戲中,並拒絕在虧損時賣出 ( 這需要深入的研究、「鑽石手」般的定力以及零槓桿——因為僅利息就可能導致你虧損 )。

傑夫·貝佐斯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他通過出售公司不到 20% 的股份籌集了 100 萬美元。他本可以賣得更多,但他想保持控制權——留在遊戲中。這被證明是他做出的最明智的決定。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滅,經歷了多年激烈的董事會會議,他始終牢牢掌控著局面。通過用貪婪換取耐力,他最終創造了一個市值超過萬億美元的帝國 ( 亞馬遜 )。

埃隆·馬斯克也經歷過這一切。他不是最好的例子,因為他本可能已經破產了。然而,他仍然是生存的一個絕佳範例。在 PayPal 之後,他幾乎將所有財富投入特斯拉和 SpaceX,一度瀕臨破產。他向朋友借錢付房租,但從未放棄。他為了生存而戰,而不是為了看起來成功。

蘋果公司也是一個 ( 令人驚訝的 ) 例子。在 1990 年代,它曾面臨破產風險。大多數公司都會分崩離析,但蘋果沒有。他們削減成本,重建業務,耐心等待。幾年後,iPod 問世,接著是 iPhone,複利階段開始了。這是又一個價值萬億美元的關於韌性的教訓。

簡而言之,在你決定使用槓桿之前,請好好想想所有這些例子。你能在真正的衰退中倖存下來嗎?-50% 到 -60% 的跌幅?同時失去工作?再加上一筆緊急開支?戴著玫瑰色的眼鏡做模型預測要容易得多。

永遠不要做出讓你後悔的投資

任何你經過深入研究並堅信的投資,都應該永遠持有。比如 20-30 年。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持有全部,但你應該永遠保留一部分。如果你在 100 美元時買入比特幣,然後在 200 美元時全部賣掉,你將永遠無法再正視自己。我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有人在 80 美元時買入以太坊,在 200 美元時全部賣出,結果眼睜睜看著它漲到 4000 多美元,而他們的標普 500 指數的表現在此期間落後了超過 1000%。

總之,對於任何經過充分研究的投資,你可以賣掉一部分。但一定要保留一些,以防你賣得太早。

主動選擇歸零毫無意義

大多數人甚至不是被槓桿擊垮的,而是他們自己擊垮了自己。

他們在股票或 Token 上漲 10 倍後賣出,為自己「鎖定利潤」而感到自豪。他們為了換取內心的平靜,以幾百萬美元的價格賣掉了自己的初創公司,然後眼睜睜看著它後來上市,價值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 ( 維多利亞的秘密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他們在指數曲線向上彎曲之前,放棄了事業、關係或想法。曲線的拐點處才是所有收益的所在!( 提醒:進步是非線性的,這同樣適用於股票、Token 和任何小企業 )。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需要構建你的生活,使其能夠吸收損失並保留一些已經上漲的高風險頭寸。保持低開銷,保持足夠的流動性,以便在沒有絕望感的情況下進行大的押注。守住你的技能和股權。這兩項資產會不斷複利,直到曲線的拐點出現。

要忍受突破到來之前的無聊,接受在數年內看起來是錯的。成功的人不是那些擁有最佳策略的人……而是那些堅持得足夠久,直到策略開始奏效的人。

每一個重大的成功故事都是一個關於痛苦忍耐和信念的案例研究。複利只對少數能夠保持償付能力足夠長久以體驗到它的人起作用。這是進入前 1% 的入場券。

大多數人無法忍受被低估或延遲滿足。他們需要認可和關注,所以他們套現以滿足自尊心。

他們需要舒適,所以他們放棄了未來的可能性。他們將忙碌誤認為進步,將他人的認可誤認為安全感。他們在遊戲變得對他們有利之前,自願退出了。諷刺的是,專注於生存和適應性本身,反而創造了必然的成功。

如果你在競技場裡待得足夠久,勝算最終會向你傾斜。你能夠承受痛苦、無聊和默默無聞的時間越長,你接觸到有利的「尾部事件」的機會就越多。生活無法阻止一個拒絕離開的人。

如果你正處於那個似乎毫無進展的「磨礪」階段,請記住,這完全是心理上的。如果你在做正確的選擇,動力正在悄無聲息地積累。你不應該期望立即得到回報,你應該專注於生存。

你每保持一個月不破產,每堅守一年陣地,你實現突破的概率就在上升。這就是消耗戰的數學。

人們討厭蟑螂,但它們卻教給了我們寶貴的一課:想方設法活下去

你越是渴望今天就看到結果,你得到的就越少。這就是幸運女神的運作方式。你真正想要的技能是「持久力」。在牌桌上待得足夠久,幸運女神最終會想:「嗯,這傢伙看起來真的不在乎,那我就把這罐金子給他吧。」

不要讓自己崩盤。不要過早地從具有非對稱回報潛力的投資中套現。不要為了舒適而出賣你的未來。保持你的開銷低,你的自尊心更小,你的 ( 資金 ) 跑道更長。因為生活獎勵的不是最聰明的玩家——而是那個能堅持到決賽桌的玩家。

把它想象成打撲克。你的目標是進入決賽桌,而不是在第一天就成為全場焦點。

活得夠久,剩下的就交給統計學吧。

關於生存的最後一點——即使你搞砸了

如果你需要一些現實世界中東山再起的例子,這裡有幾個你今天會認識的名字:

迪士尼 (Disney):1923 年,迪士尼的「歡笑動畫工作室」(Laugh-O-Gram Films) 因發行商未付款而破產。他搬到好萊塢,創造了米老鼠和白雪公主,建立了一個帝國。

福特 (Ford):在創立福特汽車公司之前,他曾兩次破產。他的第一家公司 ( 底特律汽車公司 ) 因產品過於昂貴和效率低下而倒閉。後來他創造了大規模生產,改變了製造業。

喬布斯 (Jobs):1985 年被蘋果公司解僱,隨後全身心投入 NeXT 和皮克斯 (Pixar),一度瀕臨財務崩潰。蘋果最終在 1997 年收購了 NeXT,喬布斯得以迴歸……並帶來了 iMac、iPod 和 iPhone。

喬治·福爾曼 (George Foreman):這位著名拳擊手在 1970 年代末破產,但在 38 歲時重返拳壇。他賺到足夠的錢後,創造了福爾曼烤架,為他賺取了數億美元。

米爾頓·好時 (Milton Hershey):在創立好時巧克力之前,他曾有過兩次失敗的糖果生意。即使是最知名的品牌,它們的創始人也曾多次失敗,但他們只是不斷嘗試。

還有成千上萬個我們知道的故事,以及數百萬個我們不知道的故事。道理都是一樣的。你要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不要歸零,不要 100% 賣掉你堅信的投資,不要使用槓桿。

在極少數情況下,萬一你真的搞砸了……嗯,別人也從更糟糕的境地中走了出來。只是考慮到 2025 年科技、加密貨幣和利基互聯網業務帶來的超額回報,把自己置於那種境地毫無意義。

不過,這只是一個卡通形象的觀點而已。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