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空頭給出牛市終結的三大理由

作者:Nancy Lubale 來源:cointelegraph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比特幣 MACD 指標出現看跌交叉,且距離上一次減半已過特定時長。這些是否意味著 2025 年比特幣牛市已然終結?抑或此次情況有所不同?

核心要點

  • 比特幣周線圖(三週週期)上,MACD 看跌交叉與看跌吞沒形態同時出現,釋放週期頂部信號。

  • 市場分析師指出,2024 年比特幣減半後已過去 558 天,這一節點暗示比特幣牛市週期頂部即將到來。

  • 另有分析師認為,比特幣價格仍有上漲空間,18 萬美元目標價仍有可能實現。

比特幣週四價格下跌 3%,較 10 月 6 日創下的 12.6 萬美元歷史高點低 13%。部分交易員認為,這一高點可能已標誌著比特幣本輪週期的頂部。

比特幣技術面暗示 “頂部已現”

一位加密貨幣分析師表示,比特幣價格走勢似乎已確認出現 “MACD 看跌交叉”,結合歷史走勢來看,這可能意味著比特幣牛市終結。

分析師 Jesse Olson 週三在 X 平臺發文稱,“比特幣三週週期圖上,MACD 看跌交叉即將形成”,並補充道:“柱狀圖還顯示出長期看跌背離。”

如下圖所示,當移動平均收斂散度指標(MACD,藍色曲線)—— 交易員用於識別趨勢變化與動能轉移的技術指標 —— 跌破信號線(橙色曲線)時,看跌交叉形態即確認形成。

需注意的是,上兩次 MACD 發出此類看跌信號時,分別處於 2017 年和 2021 年牛市週期的頂點,均標誌著比特幣價格見頂。

8TzKNxseRxGp23DJYrL9s7J0H3IUbWGKkVmaopTd.png

同一三週週期圖上還出現了 “看跌吞沒形態”,這與 2017 年和 2021 年牛市峰值時觀察到的形態相似。

Jesse Olson 週四在另一篇博文中表示,這些信號以及 “其他多項警示信號均暗示頂部已現”。

其他信號包括網絡活躍度下降,表明鏈上需求減少。Nansen 數據顯示,10 月比特幣網絡日活躍地址數從 632,915 個降至 447,225 個,降幅達 30%。

fUlH1NoE7wgJlOTfdssn7luIp74LQ55Jq0AYSwVk.png

日活躍地址數減少意味著網絡參與度下降、用戶需求減弱,這通常是價格回調或長期盤整的前兆。

比特幣週期頂部臨近

匿名交易員兼投資者 Mister Crypto 支持 “週期頂部論”,他認為,從比特幣四年一度的減半週期來看,當前已處於 “歷史上通常會見頂的節點”。

回顧 2012 年和 2016 年的比特幣減半週期,確實存在類似趨勢:價格逐步積累動能,通常在減半事件發生後的 518 至 580 天內達到峰值(如下圖所示)。

2024 年比特幣減半至今已過去 558 天,這意味著當前比特幣市場正處於歷史峰值窗口(518-580 天)的 ±40 天區間內。

Mister Crypto 在 X 平臺發文稱:“目前正處於比特幣歷史上通常會見頂的時間段附近”,並反問:“此次會例外嗎?”

gaNzGMfy3kQp6PioFlhEL9wAgCBhvWHPC3CmG360.png

分析師 CryptoBird 也表示,若遵循過往減半週期的歷史規律,比特幣本輪週期的價格上漲可能僅剩數日。

CryptoBird 在最新的比特幣分析中指出,比特幣正 “在爆發前進行盤整,頂部窗口已開啟”。

正如 Cointelegraph 此前報道,BitMEX 前 CEO Arthur Hayes 等分析師認為,比特幣四年週期已失效,當前價格更多由貨幣政策與流動性驅動,而非減半事件。

另有觀點認為,減半事件的影響正逐漸減弱。他們提出,當前正值利率上行週期,機構通過 ETF 和比特幣財庫公司逐步入場,且比特幣作為主流資產的成熟度不斷提升,這些因素或推動比特幣在 2026 年迎來更多上漲空間。

比特幣上漲空間真的已耗盡?

除了認為比特幣四年週期不再決定牛市時長的觀點外,還有部分分析師依據技術指標認為,比特幣仍有上漲空間。

分析師 Jelle 提及比特幣日線級價格走勢時表示,比特幣 “已形成更高低點,且震盪區間保持完整”,“若收復 11.6 萬美元關口,上漲行情將重啟”。

a5mczvj6e5DYU0iGnbaXtNUoErLdq4GIw0SODvCY.png

分析師 Mags 則指出,比特幣正處於 “看漲擴音器形態” 內,從歷史走勢來看,這種形態通常會帶來突破上漲,“一輪大幅突破即將到來”。

正如 Cointelegraph 報道,比特幣邁耶倍數顯示,當前價格水平仍接近 “超賣” 區間,這意味著 18 萬美元的目標價仍有可能實現。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