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am Kumar,OpenLedger核心貢獻者
加密貨幣行業花了十年時間大力宣揚去中心化。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公司卻打造了自標準石油以來最有價值的壟斷企業,這些數據壟斷企業與協議主導地位相比簡直微不足道。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行業將創造超過3000億美元的收入,主要來源是利用從研究人員、作家和領域專家那裡收集的數萬億代幣數據來訓練模型。
比特幣的 Maxis 曾為區塊大小而戰。以太坊曾就 MEV 提取問題爭論不休。與此同時,OpenAI、谷歌和 Anthropic 抓取了人類的全部知識,將其鎖定在專有的訓練程序中,並構築了任何資本或人才都無法逾越的護城河。
加密貨幣領域的回應是推出第10000個DeFi分叉,而十年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戰卻發生在鏈下。
加密貨幣需要敲響警鐘。它正在災難性地錯配注意力,而人工智能公司卻在不斷完善對智能本身的中心化控制,這種終極網絡效應使得流動性池相形見絀。
數據集壟斷若不加干預將永久存在。
DeFi 證明了金融基礎設施可以透明地重建。然而,與知識壟斷相比,金融軌道已經商品化。由於代幣、穩定幣和流動性等底層資產都是標準化且可移植的,因此每個 DeFi 協議都在執行效率、可組合性和用戶體驗方面展開競爭。
人工智能數據集無法移植。它們被鎖定在耗資1億美元、耗時數月的訓練計劃中。一旦基礎模型達到臨界規模,複製成本將高得令人望而卻步。除非新的基礎設施改變規則,否則率先構建訓練語料庫的一方將永久佔據主導地位。
谷歌擁有20年的搜索查詢數據,Meta擁有15年的社交互動數據,而OpenAI則與那些絕不會將相同內容授權給競爭對手的出版商建立了合作關係。這些都是永久的護城河,並且隨著每一次新的用戶互動而不斷增強。
加密貨幣構建了去中心化金融的替代方案,那麼去中心化智能的替代方案又在哪裡呢?它並不存在,因為加密貨幣並沒有將數據所有權視為一場值得為之奮鬥的生死之戰。
加密貨幣創始人並沒有構建數據集協議
殘酷的現實是,數據集基礎設施遠不如收益耕作那麼令人興奮。加密貨幣創始人追求的是代幣的快速增長、投機性的上漲空間和病毒式傳播機制。而構建訓練數據的歸因層則完全無法產生投機性,需要數年的生態系統發展,並且需要與行動緩慢的機構建立合作關係。
然而,真正重要的恰恰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基礎設施。Chainlink坊剛推出時並不令人興奮;它就像一臺運行緩慢、價格昂貴的計算機,只有學術界人士才會關注。Chainlink 也同樣如此;它是一個預言機網絡,花了五年時間才被廣泛採用。與隔壁的賭場相比,最關鍵的加密基礎設施往往顯得像家庭作業一樣枯燥乏味。
數據集歸因協議是當前的研究重點。其市場潛力遠超DeFi ,網絡效應也比任何協議代幣都更為強大,監管壓力更是必然催生需求。然而,加密資本卻湧入了下一個NFT市場,而非那些能夠阻止人工智能公司權力凌駕於國家之上的基礎設施建設。
窗口正在快速關閉。
人工智能公司無需等待許可。他們現在就利用從數百萬創作者那裡抓取的數據訓練 GPT-5、Claude 4 和Gemini Ultra,而這些創作者永遠不會獲得任何報酬。每一次沒有鏈上歸屬信息的訓練運行都會使中心化控制更加根深蒂固。
一旦這些模型達到足夠的能力,它們就會形成自我強化的良性循環。用戶通過交互生成數據,這些數據用於訓練下一個版本,而下一個版本又會吸引更多用戶。這種飛輪效應不斷加速,競爭對手由於缺乏初始語料庫和持續的數據流而無法追趕。
加密貨幣或許還有兩年的生存空間,之後這個機會窗口將永久關閉。此後,數據集壟斷將成為既成事實,任何去中心化的基礎設施都無法撼動。
加密貨幣應該構建什麼來代替更多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加密行業需要數據集註冊中心,供貢獻者在訓練開始前以加密方式簽署數據許可協議。它需要歸因協議來記錄哪些數據集影響了哪些模型輸出,以及微支付機制來自動將推理收益分配給原始創建者。它還需要信譽系統,根據衡量的模型性能而非主觀指標來評估數據集質量。
這項技術比大多數 DeFi 協議都更簡單。數據集註冊需要加密哈希值、貢獻者錢包地址、標準化格式的許可條款以及使用日誌。訓練運行會記錄所使用的數據及其使用時間——推理請求會按比例將款項分配給已註冊的貢獻者。
這種基礎設施不需要新的共識機制或實驗性密碼學,而是需要那些優先考慮防止壟斷而不是獲取流動性獎勵的建設者。
加密貨幣的使命還是加密貨幣的訃告
加密貨幣的創立初衷是防止對有價值網絡進行中心化控制。比特幣阻止了中央銀行壟斷貨幣。以太坊阻止了科技公司壟斷計算能力。但如果人工智能公司壟斷了智能,這些勝利就毫無意義了。
如果中心化模型控制著人們的思想,那麼去中心化貨幣又有何用?如果中心化的訓練數據決定了哪些觀點能夠被放大,那麼去中心化計算又有何用?從金融、治理到媒體、教育,人工智能無處不在,它貫穿一切。誰控制了人工智能的訓練數據,誰就控制了未來的信息環境。
加密貨幣要麼構建能夠杜絕數據集壟斷的基礎設施,要麼眼睜睜地看著人工智能公司完善區塊鏈最初旨在防止的中心化控制。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加密貨幣只能繼續專注於代幣投機,而無法與本世紀最重要的技術變革相契合。
行業現在必須構建數據集歸因基礎設施,否則加密貨幣將淪為一場空談去中心化的運動,最終走向衰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心化的AI公司卻建立了對人類知識的永久壟斷。
作者:Ram Kumar,OpenLedger核心貢獻者。
本文僅供一般信息參考,不構成法律或投資建議,亦不應被視為法律或投資建議。文中表達的觀點、想法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並不一定反映或代表Cointelegraph的觀點和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