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支付:下一代支付體系的演化路徑

編者按: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臨界點。智能代理(Agentic Payments)正在重塑交易的基本邏輯。從 ChatGPT 內部結賬,到代理之間的微支付,再到機器為內容付費的網絡新秩序——「代理經濟」的圖景正在逐步成型。

如果你關心 AI 與區塊鏈的融合、下一代支付協議的落地路徑,或正在思考未來商業的自動化趨勢,這篇文章值得你花時間細讀。

以下為原文。

前言

這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但絕對值得一讀。它彙集了多位前沿構建者的洞見,他們正在塑造智能支付(Agentic Payments)的未來。我們將探討他們真正試圖解決的問題、這些技術在實踐中的可能實現方式,以及背後真正的瓶頸所在。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場引導式的前沿之旅。十頁內容,涵蓋創意、實驗與經驗,來自那些正在為機器經濟搭建基礎設施的人。準備好出發吧。


作為 ERC-8004 的協調員,以及以太坊基金會去中心化 AI(dAI)團隊的 AI 顧問,我在過去幾個月裡與構建者、研究人員和協議團隊密切合作,專注於穩定幣、去中心化基礎設施與 AI 的交匯點。這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這些技術的實時演進。這篇文章不僅是研究成果的呈現,更是來自智能經濟構建者的真實語境。

特別感謝以下人士的審閱與討論(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louisamira(ATXP)、@RkBench(Radius)、@DavideCrapis(Ethereum Foundation)、@nemild(Coinbase/x402)、@Cameron_Dennis_(Near Foundation)、@marco_derossi(Metamask)、@dongossen(Nevermined)、@jayhinz(Stripe/Privy)、@sreeramkannan(EigenCloud)、@kevintheli(Goldsky)、@MurrLincoln(Coinbase/x402)、@benhoneill(Stripe/Bridge)、@programmer(Coinbase/x402)、@FurqanR(Thirdweb)、@0xfishylosopher(Pantera Capital)。

智能支付的轉變

一個月前,Stripe 和 OpenAI 推出了一個可能會改變線上購物方式的新功能:你現在可以直接在 ChatGPT 裡買東西。沒有表單、沒有跳轉、沒有結賬頁面。只需一句話:「幫我找一個手工陶瓷杯」,系統就會通過 Stripe 的「共享支付令牌」自動完成付款。

這個流程看起來非常順暢,甚至有點神奇,但它背後是高度中心化的架構,可能會限制未來真正創新的空間。支付令牌、結算通道,甚至用戶身份都由 OpenAI 和 Stripe 這兩個平臺控制。在這種模式下,智能代理雖然方便,但無法自由組合,只能在特定生態系統內運作。這既展示了未來的可能性,也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開放標準和中立的結算層,智能支付將被平臺鎖定,難以真正釋放潛力。

與此同時,這種新的支付流程也標誌著一個更大的轉變:現在真正進行交易的,已經不再是用戶本人,而是「代理」。我們輸入的界面,已經開始代替我們進行比價、協商甚至付款。商業正在逐步被「智能代理式商業」所吞噬。

目前,似乎有三件事正在同時發生:代理開始代替人類進行交易;這些交易很可能會在加密網絡上結算,而不是傳統金融系統;這或許會成為區塊鏈與人工智能真正結合的突破性應用場景。

為什麼是穩定幣和區塊鏈?因為這些交易的形態,已經完全不同於 Visa 或 PayPal 所設計的模式。智能代理經濟充滿了小額、條件觸發、可組合、高頻率的支付——速度快、顆粒細、範圍廣。

在與 Radius 的 Robert Bench 交流後,我們發現「3V3C」是一個非常貼切的描述模型:高速度(Velocity)、高頻率(Volume)、低金額(Value)、條件觸發(Conditional)、可組合(Composable)、全球化(Cosmopolitan)。

我們觀察到三種正在浮現的行為模式:

1、人類向代理支付(2C、2B、複雜優化場景);

2、代理向其他代理或人類支付

3、代理向整個網絡支付

這三種行為都打破了傳統支付系統的基本假設。

1、人類 → 代理


聊天界面正在悄然成為新的消費者入口。過去在瀏覽器中發起的交易,現在正在對話中完成。

你已經可以通過 ChatGPT 的「即時結賬」功能直接購買 Etsy 商品,未來 Shopify 也將接入這一流程,背後由 Stripe 提供支持。Google、Amazon 和 Perplexity 也在測試類似的購物模式,讓 AI 助手在聊天窗口中幫助用戶發現併購買商品。

這些 AI 前端正在變成數字商店,尤其是在零售電商(2C)場景中——商品發現、比價、購買都在一個流程中完成。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將越來越依賴自己的 AI 代理,作為私人導購、旅行規劃師或預訂助手。

有趣的是,這些代理的行為方式與人類不同:它們可以實時監控價格,在出現優惠時自動下單;協調多方交易(比如同時預訂機票和酒店);按需支付數據或服務費用,而不再依賴訂閱制(這一點我們將在「代理 → 網絡」部分詳細討論)

短期內,這些支付流程大多仍會通過 Stripe 或 Visa 等傳統通道完成——這沒問題。對於零售電商(2C)來說,現有基礎設施已經足夠支持「人類 → 代理」的接口,至少目前如此。

加密支付真正發揮作用的地方,是在全球採購(2B)環節。

許多海外商家和製造商仍面臨結算延遲和高昂成本的問題,原因是他們難以接入 SWIFT 或傳統的代理銀行系統。比如在中國義烏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大多數小型商戶至今還沒聽說過穩定幣。但一旦監管環境成熟,這將成為一個天然的應用場景。

穩定幣可以實現跨境價值的即時、低成本、透明流通——就像加密匯款已經在某些地區超越了西聯匯款一樣。

無論是消費端還是企業端,我們都將看到一些過去無法實現的新型用戶行為:複雜、條件觸發、符合「3V3C」模型的交易,由代理在後臺自動完成。尤其是當大語言模型(LLM)變得更智能、運行成本進一步降低時,這些交易節省的成本將遠遠超過所需的代幣費用。

比如:

一個採購代理可以同時監控多個跨國供應商,自動將訂單拆分給最便宜的製造商,並在預算範圍內協商運費;

一個創意代理可以打包多個 SaaS 工具的訂閱,根據使用情況動態續訂或取消服務。

這也意味著代理必須具備「可組合性」:一個代理的輸出可以成為另一個代理的輸入,形成複雜的多步驟工作流(比如代理集群或跨模型的思維鏈)。過去我們講「資金樂高」,現在也需要「代理樂高」。

在實際操作中,「可組合性」意味著需要標準化的 API、消息格式和權限管理。如果沒有這些,代理就像沒有 API 的應用程序一樣,彼此孤立,無法協同。

因此,這些交易太複雜、太高頻、太依賴組合與協同,不適合人類或傳統支付系統來協調——但對於運行在可編程支付系統上的代理來說,卻是輕而易舉的事。

2、代理 → 代理

未來,代理將需要「僱傭」其他代理——甚至是人類——來完成任務。

現有的商業模式(訂閱、授權、付費牆)並不適用於自主軟件之間的交互。代理之間的支付往往是按調用次數、按代幣數量、按推理次數計費,金額可能低至幾美分甚至更少。

想象一下,一個研究代理向數據代理購買 100 次 API 調用;一個設計代理向計算節點支付 GPU 使用時間。這些都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易,頻率高、金額小。

比如,一個代理需要支付另一個代理 0.003 美元以獲取 100 次 API 調用,或支付 0.15 美元用於 GPU 運算,甚至每次推理僅需 0.0001 美元。

傳統支付系統無法處理這種規模的交易——信用卡每筆交易都要收取固定費用(如 2.9% + 0.30 美元),在這種場景下根本無法運作。

不過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這些交易未必以「高頻小額」的形式結算。例如在 OpenRouter 等平臺上,企業每月發送數百萬次 API 調用,結算方式是通過穩定幣充值積分,這種方式比每次交易都走支付流程更高效。

更具未來感的場景是:如果每個機器人都配有一個代理,負責任務、數據和操作(可能也是通過預付積分)。比如,一架無人機可能需要為天氣數據、導航更新或臨時使用某條私人配送路線支付費用。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種新的可編程支付結構。代理應該能夠:設定預算和規則;預付費用;在任務完成後即時結算,並附帶工作證明。

換句話說,加密支付讓自主實體之間的「原子支付」成為可能。

隨著時間推移,代理的支付行為將不再侷限於 AI 服務之間。它們可能會直接「僱傭」全球的人類貢獻者,尤其是在穩定幣已經具備實際支付能力的國際市場中。這一趨勢並不遙遠——我們在與構建者的交流中已經看到相關實驗,未來一到兩年內就可能迎來大規模應用。

這種模式與匯款的邏輯非常相似。想象一個面向代理的自由職業平臺,類似於 Fiverr:

一個營銷代理可以自動委託東南亞地區的數十位微型網紅,在他們的互動數據達到預設門檻後自動付款;

一個數據標註代理可以招募來自肯尼亞或孟加拉國的標註員,按任務實時支付微額報酬,而不再依賴批量發票結算。

一旦代理能夠即時、全球地轉賬,勞動本身就開始像一次 API 調用。

從市場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是加密系統的獨特優勢),當全球有數十萬個由人類與代理共同組成的自主實體時,另一種趨勢也將浮現:意圖與競價市場。代理之間將圍繞任務請求展開競爭。

表現最好的代理將獲得獎勵(如穩定幣、聲譽評分或鏈上信用額度);表現不佳的代理則可能失去押金或聲譽。這正是我們在 ERC-8004 中所設想並希望構建的願景。

一個初步的模型可能包括:

1、意圖層:一個共享的代理註冊系統(如 ERC-8004),用於發佈結構化請求並驗證代理身份;

2、競價層:通過荷蘭式或英式拍賣等機制完成任務分配;

3、評估層:由群眾、其他 AI 代理或預言機驗證任務完成情況,並自動分發獎勵;

4、結算層:通過穩定幣支付,並在 ERC-8004 上更新聲譽與質押狀態。

過去,去中心化常被認為效率低下——部分原因是人類行動緩慢,協調成本高。但現在,代理正在消除這些瓶頸:它們可以持續評估誰最適合執行任務、什麼價格合理、哪些數據值得信任。

區塊鏈在這裡扮演的是「狀態協調層」的角色——一個不可篡改的共享記憶系統,用於記錄結果、押金和積分;而穩定幣則是實時價值交換的微支付通道(按回答付費、按操作付費)。

這種複雜的「代理 ↔ 人類」協作場景,正是區塊鏈與穩定幣最適合解決的問題。
互操作性讓代理之間能夠溝通,可組合性讓它們能夠協同合作。

3、代理 → 網絡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是:網絡的使用者不再只是人類,越來越多的內容正在被 AI 代理爬取、讀取和交互,未來甚至可能由代理主導。這意味著,網站將不再只向人類收費,而是開始向機器收費——我們稱之為「按爬取付費」(pay-per-crawl)。

例如,出版商正在反擊無限制的內容抓取行為。Anthropic 最近支付了 15 億美元,以解決與作者之間的版權訴訟——這是多個案例之一,正在測試 AI 公司是否可以自由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內容。OpenAI、微軟、Meta 等也都捲入類似爭議。最終的合理結果可能是:訓練數據和內容使用將採用「按訪問付費」的模式。

與此同時,Cloudflare(據稱約 20% 的網頁請求通過其網絡)已經在嘗試一種新模式:網站可以向代理收取納米級費用(甚至低於微支付),以允許其訪問數據。他們最近還推出了自己的穩定幣——NET Dollar。

這正是加密支付再次發揮作用的地方。

網站和 API 可以開放一個「需要支付」的接口,代理只需支付幾美分甚至更少的金額,即可讀取、查詢或消費內容,無需訂閱或廣告。這將網絡轉變為一個由微服務組成的系統,價值流動不再依賴月度賬單週期,而是實時發生。

如果你對互聯網早期的「402 狀態碼」以及 Andreesen 等人的相關討論感興趣,Pantera Capital 的 Jay Yu 寫過一篇很好的文章,深入探討了這一演變過程。

現實中,「按爬取付費」(pay-per-crawl)的經濟模型將呈現出冪律分佈。只有少數高流量或高價值的網站——那些擁有代理真正需要的數據——才會主動集成這類變現邏輯。對於大多數網站來說,計量、收費和結算代理流量的成本將遠高於收益。換句話說,我們認為最終只有少數大型出版商會獲得大部分收入,而長尾網站仍將保持開放訪問或無法實現變現。

這正是像 Cloudflare 這樣的中介平臺可能改變曲線的地方。如果 Cloudflare 能讓網站通過一個開關就「啟用代理支付」——並通過 x402 或 Web Bot Auth 等協議處理身份驗證、計量和結算——那麼接入門檻將大幅降低。

Cloudflare 可以自動識別經過授權的代理請求,代表網站收取納米級費用,並自動分發收入。

在這種模式下,開放網絡本身將獲得一個原生的機器商業層:任何網頁都可以變成一個可計費的 API,任何代理都可以在瀏覽、爬取或學習的過程中無縫支付。

這種趨勢不僅限於數據訪問。幾乎所有可以按次使用的在線服務,未來都有可能轉向「按需付費」模式。在與 ATXP 聯合創始人 Louis Amira 的交流中,我們探討了企業如何通過代理支付開闢新的收入渠道,舉幾個例子:LegalZoom 可以為一份 NDA 收取 2 美元;如果支付體驗足夠順暢,Netflix 可以按集收費,每集 0.5 美元;Replit 可以按代幣數量計費,讓你無限「vibe-code」,每百萬個 token 收費 1.23 美元;PitchBook 或 Bloomberg 可以讓代理一次性拉取估值模型,收費 0.25 美元;醫院可以按記錄收費,提供匿名癌症掃描數據用於模型訓練。

Louis 曾開始截圖記錄那些他遇到的「強制升級」或「無謂付費牆」場景——這些公司本可以採用按次計費的方式,讓他成為客戶。

在理想狀態下,企業開發者可以快速上線臨時 API 接口,按次計費而非按月訂閱;寫作者或研究者可以按查詢出售單段文字、圖表或數據集。

反之,代理也可以按請求訪問非公開數據 API,查詢那些網頁無法爬取的供應商數據,使用預付微額請求。這種模式非常適合長尾 API 和企業數據集。

Coinbase 的 CDP 團隊已經在 Payments MCP 上做了早期嘗試,讓 LLM 無需 API 密鑰即可使用鏈上工具,如錢包和支付功能。

互聯網開始不再是訂閱捆綁的集合,而更像一個「實時計費系統」——每一次交互都有定價、支付和結算,價值在持續流動。

我們還在早期,但整合正在發生。


在完成一輪完整的研究後,我們的結論是:雖然智能代理支付的想象空間巨大,但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支付本身是互聯網中監管最嚴格、權限最複雜的領域之一。其落地往往不取決於技術可行性,而是取決於能否與大型企業和金融網絡實現集成與互操作。這使得進展本質上是緩慢的。

對初創公司來說,即使底層技術已經存在,沒有銀行、卡組織或主流支付處理商的接入權限,也幾乎無法進行有意義的實驗。

未來很可能會出現面向企業級、合規級的解決方案。因此,像 Catena Labs 這樣的團隊正在構建 Agent Commerce Kit,專注於代理身份驗證、人與代理之間的支付交互,並面向持牌金融機構、監管合規和企業級應用場景。PayPal 很可能也會嘗試類似的方向。

我們離真正的智能支付還有多遠?

目前,大多數所謂的「代理」其實還只是半自主系統。從技術上講,它們更像是複雜的工作流自動化工具,而不是能自主購物或談判的智能體。正如 Goldsky 的 Kevin Li 所說:「你現在還不能真正銷售『全自動商業』,大多數 AI 公司仍在做工作流自動化。」

短期內的機會在於「半自主中間地帶」:由人類發起的行為觸發 API 級別的按次結算,通過穩定幣通道完成。這些流程雖然還不完全是智能代理行為,但已經在使用相同的基礎設施——低延遲的可編程錢包、按調用計量、即時結算——這些正是未來真正「代理 ↔ 代理」商業所依賴的核心組件。

與此同時,底層區塊鏈也需要進化。智能支付要求穩定幣通道具備高吞吐量、低延遲、隱私保護等特性。下一代支付型公鏈正在被各大玩家探索,比如 Stripe 的新鏈 Tempo、Circle 的原生鏈,我們也期待更多專注於代理與穩定幣的團隊在以太坊 L2 生態中湧現(如 Thirdweb)。這些都表明:可編程貨幣的基礎設施正在從零開始重建,以支持每秒數百萬筆微支付和納米支付。

此外,可編程錢包和服務端架構也必須同步升級。如果錢包仍然假設由人類保管助記詞,那這一切都無法實現。智能商業需要的是基於策略的服務端託管——具備可編程預算、速率限制、支出範圍、多籤/TEE 控制和可審計的授權機制。

這正是可編程錢包的意義所在:它們提供代理可調用的密鑰管理與策略執行能力,而無需「持有助記詞」。正如 Privy 的 Jamie Hinz 所指出的,四年前我們可能還在嘗試把 Fireblocks 或 MetaMask 改造成這種形態;而今天,整個技術棧正在為代理量身打造,使其能在策略框架下完成交易,而不是依賴密碼——安全性與自動化開始融合,而不再對立。(如果你想深入瞭解,推薦閱讀 Privy 關於自然語言控制與策略執行的文章。)

更重要的是,這一趨勢已經開始顯現。連 Visa 和 Mastercard 都在調整其網絡以適應智能代理商業,推出了基於 Web Bot Auth 的 Trusted Agent 和 Agent Pay 協議——這表明身份驗證、授權與結算正在快速融合,無論是在區塊鏈還是傳統支付通道中。

我們可能只差一兩個關鍵突破,就能真正實現這一願景。

一旦支付變得可編程,互聯網的行為方式也將隨之改變。每一個動作都可以被定價、支付並實時結算。每一個代理,無論是模型還是人類,都可以因其貢獻而獲得即時報酬。

隨著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兩個關鍵標準正在浮現:ERC-8004 提供信任層,讓代理之間可以在無需中心化中介的情況下發現並協作;x402 實現代理之間的即時、無摩擦支付。

它們共同構成了智能代理經濟的底層管道。

我們相信一個未來:代理 A 通過 ERC-8004 註冊表找到代理 B,協商服務內容,然後通過像 x402 這樣的智能支付協議即時完成支付,結算在以太坊這一中立金融層上。

要實現真正的代理協作,它們必須具備互操作性——能夠通過共享協議發現彼此、溝通並交換數據;同時也要具備可組合性——能力可以在彼此基礎上疊加。

正如 Coinbase 的 Lincoln Murr 所說:「機器之間的支付如果由穩定幣通道主導,可能會推動穩定幣在整個互聯網的廣泛接受。雖然 Visa 和 Mastercard 在面向人類的支付上仍佔據主導地位,但代理將成為推動加密支付普及的『特洛伊木馬』」

互聯網從網頁到應用用了 20 年,從應用到平臺又用了 15 年。而代理將壓縮這個週期。商業將不再是你「主動去做」的事情,而是變成一種「自動發生」的過程——安靜地、持續地、無處不在。

[原文鏈接]

點擊瞭解律動BlockBeats 在招崗位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57
收藏
1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