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sse Clausen、Christopher Heymann、Robert Koschig、Clare He、Johannes Säuberlich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八大核心要點
鏈上收入已成 200 億美元經濟支柱
2025 年去中心化金融主導鏈上收益
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交易費用降低,推動應用呈爆發式增長,同比增幅達 126%
資產價格是顯而易見的收入驅動因素,但成本效益更高的基礎設施如今也在發揮重要作用
儘管頭部 20 個協議貢獻了 70% 的收入,但創新者仍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現有玩家
儘管應用在 “收入與估值關聯性” 上表現優於區塊鏈,但區塊鏈仍在市值方面佔據主導地位
資產代幣化、DePIN、錢包及消費類應用是值得關注的高增長領域
若監管進一步利好,2026 年鏈上費用預計將實現 60% 的同比增長,突破 320 億美元,且全部增長將由應用端貢獻
本報告首次彙總了 1000 餘個協議的鏈上費用數據,分析了行業趨勢、收入驅動因素、費用分配及估值影響。用戶支付的費用仍是協議創造價值的最清晰信號,但具體背景也至關重要:
2021 年牛市峰值時,季度鏈上費用達 92 億美元,主要由少數工作量證明(PoW)區塊鏈貢獻;其中以太坊單鏈佔比約 40%,當時市場投機情緒濃厚,用戶對高額交易費用不敏感。
到 2025 年,各網絡通過優化提升效率,交易成本下降約 90%,推動應用普及率提升,並使應用能在區塊鏈基礎設施上實現可持續變現。同時,投資者參與的監管壁壘也在降低。
這些變化共同標誌著數字資產變現進入更成熟的階段 —— 協議價值創造與投資可行性的增長日益趨同。如淺藍色曲線所示,分配給代幣持有者的價值處於歷史最高水平,這表明效率提升為收入分配創造了條件。因此,當前正是投資者關注協議變現成熟化的關鍵時期。

鏈上收入已成 200 億美元經濟支柱
鏈上費用規模幾何?
根據第三季度末數據,2025 年鏈上費用預計達 198 億美元,同比增長 35%,但仍比 2021 年的水平低 18%。
2025 年鏈上費用較 2020 年增長超 10 倍,複合年增長率(CAGR)約為 60%。
2025 年上半年,用戶支付的鏈上費用達 97 億美元,同比增長 41%,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2021 年仍是總體峰值(主要由下半年推動),此後行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因此本報告將多次回顧 2021 年下半年數據。

為何用戶支付的鏈上費用至關重要?
1. 確立協議代幣作為可投資資產類別的地位
目前,數字代幣仍多被誤解為散戶投資者的投機工具。本報告認為,若網絡能實現產品市場契合並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代幣有望升級為面向更廣泛、更成熟市場參與者的可投資資產類別。
我們將用戶支付的費用視為最佳指標,因其反映了用戶和企業願意為可重複使用的實用功能付費。隨著協議成熟和監管完善,能否產生並分配穩定的費用收入,將成為區分 “具備長期生命力的網絡” 與 “早期實驗項目” 的關鍵標準。
如今,超 80% 的鏈上費用來自代幣化協議,這類協議提供全球化、無需許可的投資渠道。相比之下,獲取鏈下收入的渠道多侷限於成熟上市公司或私人投資工具。
2. 鏈上活動與效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儘管鏈上費用在行業總收入中佔比仍較低,但它能清晰反映應用普及率和長期價值創造:2025 年年初至今,近 400 個協議的年化突破 100 萬美元,20 個協議向代幣持有者分配的價值超 1000 萬美元。
這一成果得益於區塊鏈的全球覆蓋範圍和不斷提升的效率,使應用能快速實現規模化盈利(詳見報告後續章節)。
這種優勢已推動鏈上玩家搶佔鏈下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例如去中心化交易所目前已佔據加密貨幣總交易量的 25%;而 DePIN 等眾多高增長商業模式,也離不開鏈上基礎設施的支持。
3. 鏈上費用的透明度優勢
透明度是區塊鏈的核心原則 ——“無需信任,只需驗證”。與傳統金融延遲披露信息不同,鏈上財務數據具備實時性和可驗證性。
對於發行代幣以吸引全球投資者的協議而言,這種透明度至關重要:投資者期望獲得可驗證的業務指標。如今,越來越多的協議會披露收入情況,或通過鏈上機制反映業績表現,即便部分收入來自鏈下。

數字資產收入不僅限於鏈上費用,但在區塊鏈技術成熟的推動下,鏈上費用增長最為迅猛:
鏈上費用(97 億美元):41% 的同比增長包含兩個反向趨勢:
區塊鏈已度過 “高成本、低交易量” 階段,成為標準化基礎設施,效率提升推動費用穩步下降 ²;
應用端受益於這一轉變,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基礎設施上快速規模化,同比增長 126%。
鏈下費用(235 億美元):
中心化交易所(CEX)收入佔比最高,預計達 190 億美元;
剩餘部分主要來自其他金融基礎設施(做市商、基金資產管理規模 fees 等)和加密貨幣賭場 ³。
其他收入(231 億美元):主要分為兩部分:
區塊鏈礦工和質押者獲得的區塊獎勵:其中比特幣(Bitcoin)貢獻 80 億美元,Solana 貢獻 20 億美元,Ethereum 貢獻 10 億美元,佔比最高;
穩定幣發行收入:Circle 和 Tether 通過其穩定幣背後的資產(如美國國債)獲得 45 億美元收益。

2025 年 DeFi 主導鏈上收益
鏈上費用源自哪些領域?
2025 年上半年,協議獲得的 97 億美元鏈上費用中,DeFi 佔比最高:
63%:DeFi / 金融類:以 DEX、永續合約(Perps)及衍生品平臺的交易費用為主;
22%:區塊鏈類:主要包括 Layer 1(L1)交易費用和最大可提取價值(MEV)捕獲;Layer 2(L2)/Layer 3(L3)費用佔比仍較低;
8%:錢包類:自 2024 年第四季度起,swap 交易推動錢包產生可觀費用,其中 Phantom 貢獻了所有錢包費用的 30%;
6%:消費類:超 80% 來自 launchpad(其中 Pump.fun 佔該領域費用的 60%),8% 來自賭場,4% 來自創作者經濟和社交應用;
1%:DePIN 類:規模雖小,但增速最快(同比超 400%);
1%:中間件類:55% 來自跨鏈橋(以 Li.fi 為首),15% 來自身份與聲譽服務,15% 來自開發者工具。

2025 年區塊鏈類費用佔比預計低於 20%
2021 年,用戶為區塊鏈交易支付 134 億美元費用,佔總費用的 56%;
2024 年鏈上費用整體回升時,區塊鏈類費用的主導地位已被 DeFi / 金融類應用取代;2025 年,DeFi / 金融類應用費用預計達 131 億美元,佔總費用的 66%;
DeFi / 金融類應用持續強勁增長,2025 年上半年同比增長 113%,鏈上費用創下歷史新高 —— 具體驅動因素詳見下文。

新歷史峰值:2025 年上半年費用超 2021 年下半年
新用例拓展和穩定幣增長推動 2025 年上半年鏈上費用超越 2021 年下半年峰值:
成熟品類:費用增長約 4%;
DeFi 領域的 DEX、永續合約和衍生品平臺從 CEX 搶佔市場份額 ¹;
以 Hyperliquid 為首的永續合約平臺,費用增長 2 倍,交易量同比增長 5 倍;
借貸類費用穩定在約 7 億美元,Morpho 等新玩家通過提升效率獲得市場份額。
穩定幣:雖非新興品類,但隨著市值 ² 創下新高,且鏈下抵押品收益變現能力提升,穩定幣相關鏈上費用也刷新紀錄。
其他新興用例:貢獻 11 億美元費用,包括自動化 / 去中心化人工智能(DeFAI,如機器人和 AI 代理)、風險管理與金庫(Vaults)、現實世界資產(RWAs)及流動性質押(Liquid Staking)—— 這些用例均通過收取用戶存款收益分成產生費用。
CEX 通過代幣回購實現的收入透明度較低:回購本應反映收入 / 利潤,但驗證難度大。Binance 和 Bitget 已不再將回購與收入掛鉤,OKX 的實際回購規模也可能未達公告水平,因此本報告未納入此類數據;2)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末,穩定幣市值接近 3000 億美元。

2025 年上半年,DeFi / 金融類費用增至 6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13%),其中核心品類(DEX、永續合約及衍生品平臺、借貸)貢獻 44 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此前收入微薄的新玩家:
DEX:增長由 Raydium 和 Meteora 引領,二者受益於 Solana 生態爆發;而曾居第三位的 Uniswap 增長滯後,市場份額從 44% 降至 16%;
永續合約 / 衍生品:Jupiter 的費用佔比從 5% 升至 45%;上線不足一年的 Hyperliquid,目前貢獻該細分領域 35% 的費用;
借貸:Aave 仍保持主導地位,但基於 Aave 構建的借貸聚合器 Morpho,費用佔比從 2024 年上半年的近乎 0% 提升至 10%。

區塊鏈類費用的四大關鍵趨勢
效率提升:尤其是 Ethereum,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了整體費用收入(詳見第(04)章分類說明);
MEV:Flashbots 協議開始在 Ethereum 上協調所謂的 MEV 交易,Jito 在 Solana 上也開展了類似業務。此類費用與套利機會相關,因此在投機活躍期(如 2024 年下半年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的 meme 幣熱潮)收入會激增;
集中度:2025 年上半年,頭部 5 個協議(Tron、Ethereum、Solana、Jito、Flashbots)佔據了約 80% 的區塊鏈類費用。儘管集中度仍較高,但較 2021 年已有改善 ——2021 年 Ethereum 單鏈便佔據 86% 的區塊鏈類費用;
Rollup(L2/L3):2022 年開始出現,費用遠低於 L1,但目前交易量仍不足以支撐可觀的費用佔比 ¹。
頭部 L2 為 Base:2025 年上半年鏈上費用約 3900 萬美元。
區塊鏈技術日趨成熟,交易費用降低,推動應用呈爆發式增長,同比增幅達 126%
費用與價值:我們是否在創造真實經濟價值?

2025 年上半年用戶支付的費用較 2021 年下半年的歷史峰值低 34%,但區塊鏈效率提升催生了更多活動:
2021 年,Ethereum 單鏈貢獻超 40% 的鏈上費用;2025 年年初至今,其佔比降至 3%——Ethereum 的擴容努力是區塊鏈平均交易費用下降 86% 的主要原因;
區塊鏈 L1 和 L2 的日均交易量增長約 2.7 倍,達 1.69 億筆;
實現變現的協議數量空前:2021 年僅有 125 個協議產生費用,且幾乎所有費用都來自 20 個協議 ¹;反觀 2025 年上半年,有 969 個協議產生費用,4 年間增長 8 倍;
分配給代幣持有者的價值增加:儘管費用低於 2021 年,但協議目前向代幣持有者分配的價值增加了 50%,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這一發展伴隨著 2024 年底開始的數字資產及價值分配友好型監管環境。

2021 年下半年,頭部 20 個協議的費用佔比達 94%;2025 年上半年,該比例降至 69%。
區塊鏈效率大幅提升,實現高吞吐量與低成本並存
平均交易費用下降 86%,主要由 Ethereum 推動(佔總降幅的 90% 以上),原因包括 Ethereum 新費用機制(EIP-1550)的實施及 L2 採用率提升。
成本降低推動參與度提升:
日均交易量較 2021 年下半年增長 2.7 倍,L2 佔比上升;
同樣,2025 年上半年月均交易錢包數量增長 5.3 倍,達 2.73 億個。
2025 年,我們的數據集中有 1124 個協議產生鏈上費用 ¹:
其中 389 個協議於 2025 年首次產生費用 ²,截至 2025 年年初至今,這些協議已貢獻 13% 的總費用,在第三季度費用中佔比達 17%;
該批次協議中的典型代表包括:
Meteora(2025 年上半年總費用排名第一)
Axiom
Bullx
Trojan
2025 年是 “非 DeFi / 金融類新協議” 佔據可觀變現份額的元年:在 2025 年新增的 150 個 “其他領域” 協議中,DePIN 和消費類協議佔比最高。
數據截至 2025 年第三季度;僅 2025 年第三季度,產生費用的協議便有 1053 個;2)具體而言,這些協議的費用數據首次可查。

分配給代幣持有者的價值
扣除回購、銷燬及其他應計項目,再減去代幣增發後的 “淨價值”,過去三個季度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2025 年第三季度分配的價值達 19 億美元,基本與 2021 年下半年(費用峰值期)的總分配額持平;
然而,許多協議的分配額仍為零 —— 新網絡的代幣激勵發放規模仍超過向持有者返還的價值,這在區塊鏈 L1 中較為常見;
應用端是價值分配的主要貢獻者,這得益於激勵措施的縮減:頭部應用 ¹ 的代幣激勵從 2021 年下半年的 28 億美元(佔其費用的 90%)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不足 1 億美元,大幅提升了向持有者的淨回報。
需注意的是,“價值分配” 等基於利潤的指標存在侷限性,尤其是在 “哪些持有者受益(活躍持有者 vs 被動持有者)” 這一問題上。有關行業採用的方法論和指標詳情,請參考可下載報告的第 51 頁及後續內容。
更高效的基礎設施正在成為新的推動力
費用驅動因素有哪些?

資產價格是大多數領域以美元計價費用的輸入變量,因此二者存在預期相關性,但驅動因素不止於此:
季節性:市場風險偏好變化會導致代幣價格週期性波動,進而影響費用水平;
因果關係 ¹:這種關係因時間和領域而異。在 DeFi / 金融類領域(2022 年起相關性更強)和區塊鏈領域(2021 年後僅存在 1 個月滯後期),費用變化會領先於估值變化;
行業動態:
區塊鏈 L1:2021 年時主要由價格驅動,如今因效率提升,交易成本的影響更大;
交易平臺(DEX、永續合約等):仍受資產價格驅動,但隨著供需兩端競爭加劇,費率有所下降;
借貸:費用由資金利用率驅動,雖與價格正相關,但受利率機制制約;
DePIN:費用與所提供服務的美元價值掛鉤,對資產價格波動敏感度較低。

Ethereum 費用動態自 2021 年以來發生顯著變化
2021 年下半年,Ethereum 費用創下 63 億美元的紀錄,這一成果由 ETH 高價格和投機需求推動,用戶當時對極高費用容忍度較高。
到 2025 年上半年,ETH 價格和交易量與 2021 年水平相近,但擴容措施 ¹ 使平均費用降低約 95%,導致以美元計價的費用收入大幅下降。
這一變化對交易活動和通脹產生了積極影響:
驗證者激勵同步縮減 —— 從 2021 年下半年的 94 億美元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2 億美元(降幅 90%),因此 ETH 代幣供應自 2022 年底以來保持平穩;
儘管 Ethereum 自身的交易量僅小幅增長,但 L2 目前的交易量已是其 18 倍,2025 年上半年日均交易量約達 2290 萬筆。
如轉向權益證明、Rollup、動態費用、容量提升、交易打包

Uniswap 作為首個主流去中心化交易所,長期在交易量和費用捕獲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 2025 年上半年其費用以美元計價同比下降 18%,主要原因是平均費率降低:
期間交易資產的平均價格有所上漲 ¹,本應對費用產生積極影響;
Swap 費率區間為 5-100 個基點,但交易量逐漸向低費率資金池轉移,導致平均費率下降超 30%;
2025 年第二季度,交易量同比增長 20%,達約 2300 億美元,但這一增長主要由價格驅動(加密資產價格漲幅更大),因此經價格標準化後的資產交易 volume 實際略有下降。
其他 DEX 也面臨類似的費率壓縮問題。但 PancakeSwap 通過提升交易量抵消了費率下降的影響,實現了約 150% 的費用同比增長。
儘管頭部 20 個協議貢獻了 70% 的收入,但龍頭不斷輪動
誰在領跑?頭部費用生成協議

與行業佔比一致,頭部協議主要集中在 DeFi / 金融類和區塊鏈類:
例外情況包括消費類的 Pump 和錢包類的 Phantom,但部分協議的費用來自多個領域(例如 Meteora 同時運營代幣 launchpad,屬於消費類);
頭部 20 個協議(佔總量的 2%)貢獻了 69% 的費用,這種集中度在數字資產市場的指標中較為典型;
部分協議(如 Uniswap、Aave 及所有區塊鏈協議)已運營多年,而 Pump、Photon、Axiom 等協議的運營時間不足 2 年 ;

費用生成高度集中
在大多數領域,頭部 5 個協議捕獲了 80% 以上的費用(DePIN 和錢包領域佔比更高),對應深色藍色柱;
DeFi / 金融領域集中度較低:頭部 5 個協議佔比 41%;
但頭部地位並非一成不變:
每個季度,費用排名前 20 的協議中,最多有 25% 會被替換;
2025 年頭部 5 個協議在一年前的費用佔比遠低於當前(對應淺藍色柱),圖表中的 DePIN 領域便是典型例子。

DEX 費用整體增長,2024 年第四季度創下季度新高
近期增長主要由 Solana 生態的 DEX 推動,例如 Meteora 和 Raydium:
一年前,這些 DEX 的費用規模尚微不足道;如今,Solana 生態 DEX 不僅在擴大市場份額,也在推動整體鏈上費用池增長;
Pump.fun 等其他協議也在推出新 DEX,並迅速實現高額費用收入;
作為過去的 DEX 頭部玩家,Uniswap 的費用絕對規模保持穩定,但由於未佈局 Solana 生態,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反觀 BNB Chain 上的 PancakeSwap,通過提升交易量實現了費用增長,並在 2025 年第三季度躍居費用收入榜首。

在我們分析的 1000 餘個協議中,71 個協議的鏈上年化收入已突破 1 億美元,其中 32 個協議在上線一年內便達成這一目標,其增長速度僅能與 Cursor等頭部 AI 突破性項目媲美。典型例子包括:
區塊鏈類:Base、Filecoin、Linea
DePIN 類:Aethir
DeFi / 金融類:Ethena、GMX、Virtuals、Sushiswap
錢包 / 接口類:Axiom、Moonshot、Photon
消費類:Friend.tech、LooksRare、Pump.fun
許多協議早期的費用增長依賴激勵措施,例如 LooksRare 在上線前三個月便產生 5 億美元費用,但同時也發放了同等規模的獎勵 。
值得注意的是,71 個協議中有 16 個在 2023 年 6 月後才推出平臺,且除 Base 外均為應用類協議。這一現象既凸顯了費用生成的集中度,也表明成熟的基礎設施正加速推動創新者顛覆現有玩家。

以太坊是首個在六年內(2021 年牛市期間)市值突破 5000 億美元的公開可投資資產:
與 Bitcoin 類似,Ethereum 從誕生之初便具備全球可及性;
在達到這一估值前,Ethereum 的年化費用已突破 10 億美元,且僅用 2.5 年便實現 1 億美元 ARR;
儘管 Ethereum 的費用收入此後有所下降,但其在 2021 年第四季度的年化費用峰值接近 150 億美元;
僅有能源類企業能與 Bitcoin、Ethereum 實現 5000 億美元估值的速度媲美 —— 作為增長最快的科技企業,Meta 耗時 13.5 年才達成這一目標。
應用層收入與估值關聯更強,但公鏈仍主導總市值
市場是否忽略了什麼?鏈上費用與估值的關係

在產生費用的協議中,區塊鏈類協議主導估值 —— 在我們統計的 1.2 萬億美元市值(不含 Bitcoin)中,區塊鏈類佔比達 91%:
僅 Ethereum、XRP、Solana 和 BSC便佔據區塊鏈類市值的約 80%;
DeFi / 金融類佔比 6%:上線不足一年的永續合約 DEX Hyperliquid 迅速在估值和費用方面佔據領先地位;
其他所有領域的市值佔比合計不足 2%;
由於費用佔比與市值佔比存在顯著差異,各領域的 “價格 - 費用比”(市值除以年化費用)呈現巨大差距:L1 區塊鏈類協議的該比率高達數千倍,而其他領域僅為 10-100 倍(詳見下一張圖表)。
這一差距反映出市場參與者對 L1 區塊鏈的估值溢價 —— 類似 Bitcoin,其價值不僅限於費用生成。

估值佔比與費用佔比的背離
儘管區塊鏈類協議的費用佔比從 2023 年的超 60% 降至 2025 年第三季度的 12%,但其估值在 “產生費用的協議總市值” 中佔比仍維持在 90% 以上;相反,DeFi / 金融類協議貢獻了 73% 的費用,但其市值佔比仍遠低於 10%。

價格 - 費用比(P/F)
價格 - 費用比的定義為 “完全稀釋市值除以年化費用”。區塊鏈類協議的該比率遠高於應用類,這也體現了前文所述的估值與費用生成背離:
區塊鏈類:2025 年第三季度的中位數 P/F 比率為 3902 倍(L1 區塊鏈約為 7300 倍);
DeFi / 金融類:中位數 P/F 比率為 17 倍(DEX 為 14 倍,借貸類為 8 倍);
各領域內部的比率區間較廣,例如區塊鏈類在 2025 年第三季度的四分位距為 1000-12000 倍,但過去三年整體維持在這一寬幅區間內;
DePIN 是例外:其 P/F 比率中位數從一年前的約 1000 倍降至 211 倍。

並非所有代幣都對應產生費用的協議,因此這些代幣被排除在 “費用 - 估值對比” 之外。2025 年第三季度,這類代幣的市值佔比達 66%:
58% 為 Bitcoin:定位為 “數字黃金”。儘管 Bitcoin 區塊鏈會產生費用,但其對估值的影響微乎其微 ¹;
7% 為穩定幣 / 代幣化資產:主要是穩定幣;儲備資產產生的收益並非用戶支付的費用,也不歸屬這類代幣的持有者;
1% 為 Meme 幣 ²:受投機交易驅動,無現金流支撐;
另有 4% 的市值因 “無費用數據” 或 “不產生費用” 被排除;
最終,我們選取 1.2 萬億美元市值(佔總市值的 30%)作為 “費用 - 估值對比” 分析的基礎。
需注意:部分產生費用的協議未發行代幣,因此無估值數據。2025 年上半年,這類協議貢獻了 24% 的總費用,其中 Meteora、Phantom、Axiom、Photon 和 Flashbots 的佔比約 60%。
隨著比特幣挖礦獎勵呈指數級下降,礦工的費用收入(用於保障比特幣網絡安全)可能會逐漸對其估值產生影響;Dogecoin 等 “作為區塊鏈原生代幣的 Meme 幣” 仍被納入分析,因其所屬協議會產生交易費用。
代幣化、DePIN、錢包和消費類是高增長領域
下一波增長來自哪些領域?

1. 現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s)
RWAs 是 DeFi 領域中費用規模最小的細分領域,但增長潛力顯著:
鏈上 RWA 資產價值同比翻倍,過去四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 235%;
鏈上費用增長甚至超越資產價值增速:2025 年第三季度費用同比增長 50 倍,儘管基數較低(僅 1500 萬美元);
這類費用主要來自資產管理規模(AUM)分成、交易費或管理費;
得益於監管利好(更多資產類別開放代幣化)、RWA AUM 增長 ² 以及更多鏈下價值 “上鍊”,預計費用將持續增長;
需注意:BlackRock BUIDL 基金等部分大型 RWA 協議未被納入鏈上費用統計 。

2. 去中心化物理基礎設施網絡(DePIN)
除 Helium、Akash、Arweave 等早期項目外,DePIN 仍是相對新興的領域。過去一年,該領域的變現規模顯著提升:
費用同比增長約 4 倍,增長主要由 Aethir 和IO.Net推動;
提供 GPU 計算服務的 Aethir 在該領域佔據較大份額,但其費用基於代幣回購產生;
儘管 Aethir 和IO.Net在 2025 年第三季度的增長有所放緩,但領域整體增長態勢仍清晰可見 ¹,且未來幾個季度預計將有更多收入上鍊;
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 2028 年 DePIN 領域估值將達 3.5 萬億美元(較 2025 年增長約 90 倍),表明近期的高速增長有望持續。

3. 錢包與交易接口 / 應用
錢包和交易接口 / 應用直接對接用戶,主要通過 Swap 交易的額外費用實現鏈上變現:
自 2024 年第四季度起,隨著 Solana 生態活躍度飆升,Phantom 的費用貢獻大幅增加;
Coinbase 錢包自 2024 年 12 月起,月費收入穩定在 500-1500 萬美元,市場份額逐步提升;
隨著 Phantom 和 Coinbase 錢包進入費用生成領域,Metamask 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
2024 年湧現出 Photon 等注重交易者友好型用戶體驗(UX)的接口;
2025 年第二季度市場下行,錢包類費用也隨之下降約 60%(環比)。
4. 消費類:Launchpad
2024 年下半年,Launchpad 領域費用激增,其中 Pump.fun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鏈上費用達約 2.5 億美元;
2025 年第二季度,Meteora(基於 Believe 生態)等其他平臺也開始變現,搶佔市場份額;
Launchpad 領域展現出費用快速規模化的潛力,但歷史經驗需警惕:2021-2022 年初,遊戲類(Axie、Sandbox)和創作者經濟類(Opensea、LooksRare)協議的費用也曾急劇增長,隨後便大幅下滑。
2026 年鏈上費用將實現 60% 的年同比增長,全部增長歸功於應用層鏈上費用未來走向如何?
基準情景預測顯示,2026 年鏈上費用將達 320 億美元以上,同比增長 63%,延續 “應用端驅動增長” 的趨勢:

區塊鏈類:增長空間有限;效率提升的影響將基本抵消活躍度增長,若出現偏差,多由市場因素驅動(例如 2024-2025 年的 “Meme 幣熱潮”);
DeFi / 金融類:將持續擴張(同比增長超 50%),儘管受資產價格波動影響,但新興細分領域將提供支撐;
新興領域:
RWAs:預計 2026 年鏈上費用達 5 億美元(同比增長 10 倍),主要依賴 AUM 增長預期;
DePIN:預計超 4.5 億美元,維持三位數增長;
錢包類:增速略高於 DeFi(50%);
消費類:同比增長約 70%,但雙向誤差幅度較大;
中間件:增長 50%,原因是許多協議即將啟動變現或提升變現規模(例如 Wallet Connect)。
應用端費用曾在 2021 年跟隨區塊鏈類費用一同激增,但近期鏈上費用增長完全由應用端驅動,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
RWA、DePIN、錢包、消費類等新興領域 2025 年上半年費用同比增長達三位數(紅線),且預計 2026 年同比增幅將再達 70% 左右;

2025 年,實現變現的消費類和 DePIN 協議數量已開始增加(圖表中深色線),這一趨勢將在所有應用領域延續;
協議向代幣持有者分配的價值幾乎全部來自應用端(淺藍色線),監管利好將進一步強化這一趨勢。
監管環境 180 度轉變
監管機構調整策略,釋放數字資產友好信號:
DeFi 應用監管清晰度提升:《加密資產市場法規》(MiCA)、《Genius 法案》等政策出臺;
框架持續完善:《Clarity 法案》(Clarity Act)落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轉向 “規則制定優先”,替代此前的 “執法優先”;
隨著監管機構和民選官員對區塊鏈技術的認知加深,相關法律法規將更貼合行業實際需求。美國 SEC 新任主席已將加密貨幣和代幣化列為首要任務。
當前美國的監管環境已顯現主流採用的跡象:
代幣化基金:BlackRock 的 BUIDL 基金(通過 Securitize 實現代幣化);
代幣化股票:例如 Galaxy 的 $GLXY 股票(通過 Superstate 實現代幣化);
Robinhood 宣佈將為 RWAs 推出自有 L2;
美國存管信託和清算公司(DTCC)宣佈計劃將清算業務代幣化;
數字資產財庫公司(DATs) popularity 激增;
但稅法仍是鏈上資金流動的障礙:鏈上價值流動和費用生成仍受美國稅法不明確的影響,例如以下懸而未決的問題:
代幣 “打包 / 解封裝”(wrap/unwrap)是否應納稅?
複利型流動性質押代幣(LST,如 stETH)與累計型 LST(如 wstETH)的稅務處理是否存在差異?
質押獎勵的收入應在 “應計時” 還是 “領取時” 確認?
結論與展望
2025 年上半年,用戶支付的鏈上費用達 97 億美元,創下 2021 年下半年以來的次高紀錄。2021 年的費用增長依賴數十億美元的用戶激勵、相關投機活動及少數高成本 PoW 區塊鏈;
如今,費用主要由應用端生成 —— 金融類用例佔據主導,但 DePIN、錢包和消費類應用正快速擴張(均實現超 200% 的同比增長);
儘管吞吐量提升,但區塊鏈類費用仍保持平穩,原因是效率提升降低了單位成本 —— 這一趨勢也延伸至 DEX 和其他成熟協議,為應用端快速規模化盈利創造了條件;
因此,過去三個季度,協議向代幣持有者分配的價值(如通過回購、代幣銷燬)均創下歷史新高;
監管環境也已發生轉變,《Genius 法案》等近期立法為機構參與 DeFi 提供了可能,並有望進一步認可 “向代幣持有者分配價值” 的合法性;
展望:2025 年的數據及 2026 年鏈上費用 超 320 億美元、同比增長 63%”的預測,證實鏈上變現正持續向上。應用端的規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價值分配不斷增加;同時監管清晰支持更廣泛投資者參與。正如應用費用與估值的關係所示,鏈上經濟已進入更成熟階段,基本面費用指標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