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貨幣?

本文為機器翻譯
展示原文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對比特幣的第一印象是神奇的互聯網貨幣——一種很容易被忽視,也絕對不值得花時間去了解的東西。我跟很多人談過比特幣,他們都說他們的“計劃”就是置之不理,直到它消失。但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的,這根本不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大多數人在第一次有機會用“真錢”兌換比特幣時也會嗤之以鼻。但比特幣就是真錢;比我們一生中擁有的任何貨幣都要好——而且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無論是比特幣網絡還是比特幣這種數字代幣,都很難定義,因為它們並非僅僅取代或改進某一種事物。比特幣是黃金和紙幣的全新升級版。它也是你的儲蓄賬戶、支票賬戶和信用卡的全新升級版。它還是國際匯款和在The Block買杯咖啡的全新升級版。比特幣不僅取代了硬通貨和貨幣,還取代了支付渠道、政治貨幣政策,甚至中央銀行——所有這些都在一舉之間完成。它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要真正理解比特幣,你必須先理解它試圖取代的東西:貨幣。什麼是貨幣?奇怪的是,儘管貨幣幾乎是我們一切活動的核心,我們卻很少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但如果我們真的想了解比特幣的本質,就必須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貨幣是指用於以下幾種用途的任何物品:

1. 交換媒介(人們可以用它購買東西);

2. 記賬單位(人們可以可靠地用它來給商品定價);

3. 價值儲存手段(人們以後可以用它購買東西)。

多年來,許多不同的物品都曾被用作貨幣:貝殼、鹽、大石頭、黃金,以及你錢包裡那張20美元的聯邦儲備券。如果你正在監獄裡讀這本書,你或許會用香菸或方便麵來支付。我鼓勵你思考,人們是如何以及為何會根據所處的時代和環境自然而然地選擇某種貨幣形式,以及科技在新型貨幣發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有些東西比其他東西更適合作為貨幣。正如我們將看到的,你每天使用的紙幣及其電子版本是目前最新的貨幣形式,但它並非最佳選擇——事實上,它遠非理想。

要被視為一種好的貨幣形式——能夠很好地實現上述三個目的——一個物品必須具備以下一些相當直觀的特性:

1. 耐用性(必須持久耐用,不會變質或劣化);

2. 便攜性(你必須能夠把它搬來搬去);

3. 可分割性和可聚合性(你需要能夠購買小件物品和大件物品);

4. 可互換性(單位需要統一);

5. 稀缺性(如果某種東西很多,它就不會保值);

6. 可接受性(人們必須想要它,你才能使用它);

7. 可驗證性(你肯定不希望出現大量假幣)。

你我或許會認為還有其他屬性應該添加到列表中。例如,我認為好的貨幣應該公平地創造出來。但這份列表是經濟學家們沿用了幾代人的。事實上,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在其網站的教師資源部分列出了這些屬性,並用它們來論證——而且是正確的——美元比一頭牛更適合作為貨幣。用一頭牛來衡量貨幣似乎標準很低,但也許他們只想提出那些他們有把握的論點。

經濟學家用這些特性來衡量貨幣的優劣;這些特性都不是簡單的“是”或“否”。如果一個物品滿足其中許多特性,它就可能成為一種好的貨幣形式。從這份清單中,你很容易就能明白你的直覺。香蕉肯定不適合作為貨幣,而金幣或許能很好地勝任。但是你錢包裡的20美元鈔票呢?比特幣呢?

在直接對決中,20美元紙幣在第六項“接受度”上輕鬆勝過比特幣。但接受度會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改變,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商家接受比特幣,兩者之間的差距正在逐年縮小。不難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差距會大幅縮小。嚴格來說,美元在第四項“可互換性”上也略勝一籌。但這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差別,大多數人根本察覺不到,而且現有的技術手段已經能夠完全消除這一差距。

正如我們將在本節後續內容中看到的那樣,比特幣在所有其他類別中都遙遙領先於美元。而且差距非常明顯。比特幣不僅在耐用性、便攜性、可分割/可聚合性、稀缺性和可驗證性方面略勝一籌,而是遠超美元。這些並非我為了美化比特幣而刻意挑選的特性。這些都是經濟學家長期以來用來衡量“優質貨幣”的經典教科書式屬性。此外,由於比特幣本質上是數字化和可編程的,因此無論現在還是將來,它似乎都是一種更優秀的貨幣形式。比特幣的優勢不僅在於優於美元:與其他貨幣形式(例如黃金)相比,比特幣在大多數甚至所有類別中都遙遙領先。它堪稱人類迄今為止創造的最佳貨幣。

在解釋原因之前,我想先停下來,確保我們理解貨幣不是什麼。你會注意到,上面列出的作為有效貨幣的要素,並不要求它具有可以握在手中的實物形態。這些要素也不意味著用作貨幣的物品需要具有某種內在價值。這些要素也不意味著貨幣必須由政府發行。這三點經常被用來作為比特幣不能成為真正貨幣的理由,但它們實際上與貨幣的真正定義無關。人們之所以提及這些要素,是因為它們對他們的貨幣體驗很重要,但它們並非貨幣體驗的本質。正如貨幣的種類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一樣,我們對貨幣的體驗也在不斷變化。

例如:貨幣並不一定需要有可以觸摸或持有的實物形態。事實上,過去20年裡,你賺的、花的、存的大部分錢,你從未真正觸摸過。它們只是屏幕上的數字。數字貨幣,無論是美元還是其他形式,都完全可以作為貨幣使用。比特幣也是如此;僅僅因為你無法觸摸它,並不意味著它不是真實的。希望這能讓你安心,因為這通常是好心人在初次接觸比特幣時最先提出的論點。但事實很簡單:一種貨幣形式並不需要你能觸摸到它。

貨幣也並非必須具有內在價值。事實上,由於貨幣用於在市場參與者之間傳遞價格信息,因此它最好不要有其他用途。貨幣具有內在價值會給信號增加“噪音”,使每一項經濟決策都更加困難。試想一下,你每次用錢購物都必須權衡其其他用途的價值。這將導致經濟活動停滯,因為每個人都在爭論是用手中的錢購買商品還是用於其他用途。有些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屏幕上代表銀行賬戶餘額的數字本身也沒有內在價值。比特幣缺乏內在價值是另一個常見的反對論點,但實際上,這恰恰是它的優勢所在,而非缺陷。比特幣沒有其他內在價值,這意味著它能夠提供不受噪音或操縱的價格信息,從而為經濟決策提供支持。

最後,貨幣並非必須由政府發行。幾個世紀以來,情況並非如此。人們會使用各種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而無需政府幹預。只是在近幾個世紀,當硬幣的純度和重量難以信任和驗證時,政府才開始介入貨幣事務。在當時,將國王的頭像印在硬幣上確實有其用途。自那時起,政府與貨幣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大多數人很難想象貨幣可以獨立於政府之外。這種誤解被反覆利用,而其唯一目的就是為控制貨幣發行的政府謀取利益。但即便如此,貨幣的有效性也並非必須由國家發行。比特幣是人類擺脫政府與貨幣之間聯繫的最佳希望。

至少,這將對各國政府如何履行其作為貨幣政策管理者的職責起到監督作用。

好消息是,人們憑直覺就能理解上述優質貨幣的七大特性。換句話說,人們無需閱讀經濟學教科書就能識別“優質”貨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傾向於選擇優質貨幣。人們無需瞭解比特幣為何更勝一籌,就能明白它的確更勝一籌。我們最近進行的無擔保紙幣貨幣實驗只有50年的歷史,紙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發行國賦予紙幣的特殊法律地位。但如果沒有強制措施,人們總是會選擇更優質的貨幣形式,正如數千年來人們使用黃金所證明的那樣。在比特幣發明之前,約爾格·圭多·胡爾斯曼在其著作《貨幣生產的倫理》中解釋道,就“黃金和白銀——以及自由人可能發現和開發的任何其他用於貨幣服務的物品……而言,市場存在一種自然趨勢,即讓最有用的貨幣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推廣。” 13比特幣是更好的貨幣,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比特幣的普及很可能會增長和傳播。

本文節選自《進步人士支持比特幣的理由:全新修訂版》現已開放預購,優惠價為21 美元,截止日期為2025 年 11 月 15 日。

12 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貨幣的功能”,經濟速遞播客,https://www.stlouisfed.org/education/economic-lowdown-podcast-series/episode-9-functions-of-money。

13 Jörg Guido Hülsmann,《貨幣生產倫理》(阿拉巴馬州奧本: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2008 年),197。

本文《什麼是貨幣?》最初發表於 Bitcoin Magazine,作者為 Jason Maier。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