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ssnode的分析師表示,比特幣最近遭遇的巨鯨拋售壓力是加密貨幣週期後期階段的典型特徵,不應比過去更令人擔憂。
週四,一位名叫歐文·岡登(Owen Gunden)的比特幣巨鯨採取了拋售行動,據區塊鏈分析平臺Arkham稱,他將價值 2.37 億美元的 2400 個比特幣( BTC )轉移到了加密貨幣交易所Kraken 。
這進一步加劇了近期比特幣巨鯨似乎正在遠離這種加密貨幣的趨勢。
然而, Glassnode 的分析師認為,數據顯示,“老大拋售”或“比特幣的無聲 IPO”之類的說法在現實中更加微妙。
Glassnode表示,長期持有者的月平均支出表明,比特幣流入量已從 7 月初的每天超過 12,000 個比特幣攀升至週四的約 26,000 個比特幣,這表明比特幣的分配是規律且均勻的,而不是“OG 拋售,而是正常的牛市行為”。
“這種穩步上漲反映了來自老投資者群體的分配壓力不斷增加——這是週期末期獲利回吐的典型模式,而不是巨鯨的突然撤離。”
Glassnode補充道:“長期持有者在本輪週期中一直都在獲利,就像他們在之前的每一輪週期中一樣。”
Kronos Research:加密貨幣市場尚未見頂
量化交易公司 Kronos Research 的首席投資官 Vincent Liu 在接受Cointelegraph採訪時表示,巨鯨拋售是一個結構化的週期性流動,穩定的利潤輪動(而不是恐慌)通常表明週期已進入後期階段,同時伴隨著已實現收益的增加和流動性的增強。
然而,劉表示,這種“週期後期”階段並不一定意味著市場已經見頂,只要有買家搶購新增供應即可。
劉表示:“週期末期並不意味著市場已經達到極限,而是意味著市場動能有所降溫,宏觀經濟和流動性才是主導市場走向的關鍵因素。降息預期減弱和短期疲軟只是減緩了上漲空間,並沒有使其徹底崩盤。”
“鏈上讀數暗示可能已觸底。比特幣的未實現淨利潤率為 0.476,表明短期低點可能正在形成,這提供了戰略佈局的機會,但這只是眾多需要追蹤的指標之一,才能確認市場觸底。”
隨著整體市場持續低迷,加密貨幣市場情緒也趨於恐慌。分析師將此歸因於一系列宏觀經濟因素, 例如交易者轉向那些與經濟政策和信貸流動關聯更為明確的資產。
市場頂部通常間隔四年。
澳大利亞加密貨幣交易所BTC Markets 的財務主管 Charlie Sherry 表示,巨鯨單獨拋售通常不會造成重大影響,但這一次,買方明顯缺乏足夠的支撐來吸收這些拋售。
然而,他仍然認為現在判斷這是否是週期峰值的跡象還為時過早,儘管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從歷史上看,市場頂部大約每隔四年出現一次,例如 2017 年 12 月,距離底部大約 1067 天;然後是 2021 年 11 月,距離低點大約 1058 天。
“2025年10月6日創下的歷史新高距離底部已經過去了1050天。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很可能已經度過了這一輪週期的頂部,並正在進入熊市的早期階段,”謝里說道。
市場週期可能不再起作用了
但與此同時,雪莉指出,“四年週期概念並非萬無一失”,因為只有少數例子可以借鑑,而且比特幣在交易所交易基金和企業資金的推動下,需求動態不斷變化,持續發展。
相關報道: Santiment:疲軟的加密貨幣市場情緒或將推動本月出現意想不到的上漲行情
“這些買家並不遵循週期性交易或四年一輪的節奏。這些參與者近期的興趣較為疲軟,但這可能很快就會改變,”他說道。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我們是否剛剛見證了週期的頂部。比特幣可能不再遵循四年週期的規律,這其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因,但這些基本面的強度目前正在經受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