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正在加深:當DappRadar都撐不住了

DappRadar 宣佈關停的消息傳出後,整個加密社區再度被一種熟悉的涼意籠罩。它或許不是最耀眼的項目,但卻是Web3世界最早的基礎設施之一——從早期的鏈遊與CryptoKitties,到後來的DeFi、NFT與多鏈爆發,它始終是行業的觀察者與記錄者。

如今,七年過去,這盞燈也終於撐不住了。

Dark blue background with white DappRadar logo at top center featuring a stylized radar icon in a circle. Large white text below reads After seven years its time to say goodbye. Following paragraphs in white text detail the journey starting from 2018 exploring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like Cryptokitties building user base data cited in research expressing pride in mission of transparency and upcoming shutdown of services with gratitude to community partners investors and team signed by Emmanuelle Aboubrahim DappRadar Founder at bottom.

DappRadar在公告中坦言,在當前環境下維持平臺規模已“財務不可持續”。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一個長期被壓縮的商業模式最終走向終點的自然結果。

同時,加密市場跌幅持續:比特幣短線跌破92,000美元關口,一度下探91,200美元附近,ETH跌破3000美元,DappRadar的RADAR代幣日內跌幅逾36%。

image.png

一家老牌數據平臺的離去,與整個市場的集體回調相互映照。這是否意味著,這一輪加密熊市的寒意,比我們預想中來得更早、也更刺骨?

從“世界的 Dapp 商店”到“財務困難”

DappRadar 成立於 2018 年,創始人為Skirmantas Januškas 和 Dragos Dunica,總部位於立陶宛。

最初只是兩個工程師週末做的小項目,很快成長為“World’s Dapp Store”——全球最有影響力的 dapp 數據與發現平臺之一,月活用戶一度超過 100 萬。

image.png

在巔峰時期,DappRadar 追蹤超過 1.4 萬個 dapp、50+ 公鏈(後來擴展到 75+ 鏈和 1.6 萬 dapp),覆蓋以太坊、BNB Chain、Solana 等主流生態,是無數項目方、研究者和散戶查看鏈上活躍度、TVL、NFT 交易的“首頁”。

融資方面,它在 2019 年獲得約 230 萬美元種子輪、2021 年獲得 500 萬美元 A 輪投資,投資方包括 Blockchain.com Ventures、Prosus 等知名機構,同年發行平臺代幣 RADAR,並嘗試通過 DAO 去中心化治理。

image.png

更重要的是,DappRadar 每年/季度的《Dapp 行業報告》長期被VC 和項目引用,很多人都是通過它第一次瞭解到 「DeFi 盛夏」、「NFT 爆發」或者鏈遊等相關趨勢圖。

然而近年來,隨著廣告收入持續萎縮、用戶活躍度放緩,疊加加密市場整體低迷,DappRadar 所依賴的“免費 C 端 + 有限 B 端變現”模式,已難以支撐其作為數據基礎設施所必需的高昂運營成本。最終,平臺選擇在此時體面離場,而不是拖到出現更難看的結局。

2021 之後誕生的項目,已死了一多半

如果把 DappRadar 放回大環境,它更像是一個延遲顯現的統計樣本。

image.png

根據 CoinGecko 今年4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

  • 自 2021 年以來上線的代幣中,有 52.7% 已經“死亡”(價格長期接近零、無成交、被下架等);

  • 2024 年全年失敗項目約 138 萬個;

  • 2025 年第一季度,就有約 182 萬個代幣被標記為失敗,單季就佔 2021–2025 年所有失敗記錄的近一半。

再往前看一層,BitcoinKE 2024 年的研究已經提醒過:

  • 統計超 1.2 萬個項目後發現,大約三分之二的加密項目在 3 年內就會消失;

  • 對 2020–2021 年牛市裡誕生的那一波來說,失敗率甚至更高。

image.png

如果把時間軸拉長,過去兩輪熊市裡消失的項目,類型和名字已經數不過來,但有一些代表性案例值得再回看一眼:

  • Three Arrows Capital(3AC):重倉 LUNA、GBTC 等高波動資產,疊加高槓杆和挪用資金,2022 年在連鎖爆倉中破產清算。

  • Celsius、Voyager、BlockFi 等借貸平臺:牛市靠高息和“收益敘事”吸引大量用戶,底層資產卻高度相關、風控薄弱,2022 年陸續申請破產。

  • F1 Delta Time 等鏈遊 / NFT 平臺:燒錢買授權、重度依賴新資金和二級市場活躍度,當交易量斷崖式下跌,維持成本遠高於收入,只能關服或轉型。

  • LocalBitcoins、Paxful 等 P2P 平臺:在合規和收入壓力雙重擠壓下,2023–2025 年先後宣佈停止運營或永久關停。

這些項目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核心邏輯很相似:

  1. 敘事可以把估值吹上去,但撐不起長期運營成本;

  2. 在利率上行、流動性回收的環境下,沒有真實收入的部分最先出局;

  3. 合規和風險管理在牛市被忽略的“軟肋”,會在熊市變成致命傷。

這些數據合在一起傳遞的信息很明確:

加密項目的“平均壽命”大致就在三年左右,絕大多數撐不過完整一輪牛熊。2024–2025 不是突然變冷,而是前兩年堆積起來的“死亡名單”集中被劃掉。

DappRadar 誕生於 2018 年,活了七年,已經比大部分項目多熬了一個完整週期。但在市場進入新一輪緊縮、商業模式沒能撐起現金流時,它依然沒能逃掉統計學上的那條曲線。

遊戲規則已變,適者生存

DappRadar 的關停,或許不是“熊市”最突出的新聞,但卻有著某種象徵意義。它關得不早不晚,正好踩在行業情緒徹底轉向的節點上。

幾個月前,“熊市”還只是推特上的幾句調侃,而現在,交易量在跌、融資難度在升、熱錢退潮,沒人再裝作樂觀了。情緒的反轉不是靠價格宣告,而是靠現實一點點提醒你:這次真的冷了。

更冷的是環境,不只是市場。過去幾年裡,加密原生項目曾享受過一段“理想主義紅利”——只要敘事夠新,白皮書夠長,就能拿到啟動資金,試錯甚至失敗也不是什麼罪過。但現在不一樣了。門變小了,只有少數人能擠進去;門檻變高了,能活下來的必須自己解決營收問題、合規問題、甚至是人才留存問題。

與此同時,真正的“強者”們已經悄悄完成了「升級」。以前 Web3 項目喜歡嘲笑 Web2 巨頭“不懂鏈”,現在那些曾被譏諷為“老派科技公司”的玩家,反而一個個愈發變強:

  • Coinbase 已從交易所變身基礎設施和身份層提供商;

  • StripeShopify 等 Web2 公司藉助合規優勢切入鏈上支付、KYC、RWA 等業務;

  • 甚至 Google Cloud 和 AWS 都開始提供專為區塊鏈設計的服務模塊。

他們不靠發幣、不靠空投,也從不靠“共識”來續命。靠的是客戶、現金流和時間。

所以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誰還活著”,而是“誰還值得活下去”。不是靠講故事,不是靠市場熱度,而是能不能做成一門正經的生意,撐得過這個冬天。

DappRadar 掛掉,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堅實。而對於還在路上的項目來說,在這個流動性和注意力都被壓縮的時代,最好的結果,可能就是被某個更大的玩家買下。

作者:Seed.eth


Twitter:https://twitter.com/BitpushNewsCN

比推 TG 交流群:https://t.me/BitPushCommunity

比推 TG 訂閱: https://t.me/bitpush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74
收藏
1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