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AI 於 11/17 宣布,最新模型 Grok 4.1 已正式向所有用戶開放,包含 grok.com、推特 (X) 以及 iOS、Android App。xAI 表示,這次升級著重在「真實世界的可用性」,包括更強的情感理解、更自然的人格表現、更高的創作力與更低的幻覺率,同時保留之前 Grok 4 的推理能力與穩定度。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祕密測試勝率近 65%,Grok 4.1 確認全面上線
xAI 先在 11/1 – 11/14 進行兩週的祕密測試,把 Grok 4.1 測試版以小比例導入 Grok.com、X 與手機 App 的真實流量,並透過「盲測比對」與上一版模型 Grok 4 直接 PK。
xAI 表示盲測時,Grok 4.1 在真實流量上的偏好指數為 64.78%,明顯勝過 Grok 4,並宣布於 11/17 正式向所有用戶開放使用。也同時表示從現在起,所有用戶都能使用 Grok 4.1。只要用戶開啟 Auto 模式,它會自動使用 Grok 4.1,用戶也可以在模型選單中自己選。

Grok 4.1 三大技術亮點一次看
Grok 4.1 技術亮點 1:全新強化學習架構,讓回覆更自然也更懂人
Grok 4.1 的核心升級來自於使用與 Grok 4 相同的「大規模強化學習基礎架構」,但這次進一步引入新的方法,讓模型能在更大規模下自動優化回覆。而這次訓練主要著重在不可驗證的回覆品質,像是語氣、人設一致性、情緒互動、理解意圖等,這些都不是單靠資料就能直接評分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xAI 使用了「前沿推理模型」作為獎勵模型 (Reward Model),讓這些具備深度推理能力的 AI 來自動評估 Grok 4.1 的回覆,並在大量的比較中自行學習什麼是更好、更符合人類期待的回答,並且做調整。因此 Grok 4.1 在語氣、個性、情緒、互動自然度上明顯提升,同時保持原本的推理能力與穩定性。
Grok 4.1 技術亮點 2:盲測評比全面登頂,情緒理解與創作力大幅升級
xAI 也公布多項實測結果,顯示 Grok 4.1 在多個能力測試上都有明顯提升。
在 LMArena 全球盲測對戰平台中:
Grok 4.1 Thinking 以 1483 Elo 排名世界第一。
Grok 4.1 Non-Thinking 以 1465 Elo 排名第二,甚至超越其他模型的「完整推理模式」。
情緒理解測試 (EQ-Bench 3):採用 45 個高難度情境與 3 回合互動,由 Claude Sonnet 3.7 評分。Grok 4.1 在同理心、情緒洞察、人際理解等方面表現顯著提升。
創意寫作能力 (Creative Writing v3):在 32 題 × 3 回合的寫作測試中,Grok 4.1 在創作風格、敘事品質、故事流暢度上都有更高分數,官方並展示多個樣本回覆。
整體來看,Grok 4.1 不只在推理力提升,而是在「情感互動」與「創作能力」方面也有明顯升級。

(註:Elo,意指 Grok 4.1 在全球盲測平台 LMArena 上的戰力分數,採用原本用於西洋棋的 Elo 排名系統來評比模型回覆優劣。)
Grok 4.1 技術亮點 3: AI 幻覺下降 3 倍,資訊來源更可靠
對於常見的資訊查詢類問題,xAI 特別強調 Grok 4.1 的幻覺率明顯下降。先前 Gork 的快速模式 (Non-Reasoning) 原本容易因推理深度不足而出現幻覺,但在 4.1 的後訓練中,xAI 明確針對這問題進行改善。xAI 的驗證方式包括:
從用戶在真實情況下問的、真正出現在平台上的問題,來進行抽樣測試。
對照 Grok 4.1 與舊版模型的回答差異。
評估在 FActScore 上的表現。
結果顯示,新版本在查詢事實、回覆資訊性問題時,幻覺率明顯下降,回答更穩定、更可信。使得 Grok 4.1 在「快速答題」與「查資料」的場景中,比前代版本更實用、更精準。

(註:FActScore 為由 500 題真實人物傳記問題組成的公開測試,用來檢驗模型在搜尋事實、判斷正確性與回答一致性上的表現,可稱作驗證事實評分。)
(2025 最新五大主流 AI 語言模型 (LLM) 全解析,付費、應用與安全性一次看懂)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在 11/17 的 Devcon 上首次公開展示「Kohaku」隱私工具框架。這項由以太坊基金會 (EF) 和多個團隊共同打造的框架,目標在推動以太坊的隱私升級,為用戶提供更完善的隱私保障。Vitalik 也坦言,以太坊在隱私技術上仍然落後,現在正進入全力補強的最後階段。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Kohaku 首度亮相,Vitalik 示範以太坊邁向隱私升級
Vitalik 在 Devcon 台上首次實際示範一套由 EF 與多位開發者共同打造的隱私工具框架「Kohaku」。他提到,以太坊雖然多年來大量投入隱私研究領域,不過距離真正做到「讓用戶自然地享有隱私保障」只差最後一步,現在就是全力補強的時候。
Kohaku 目標在提供一個開源、模組化的隱私與安全框架,讓開發者能直接打造具備隱私功能的錢包,而不必依賴中心化服務。未來框架也可能加入 mixnet、ZK 瀏覽器,以及更多錢包的預設隱私模式。
Railgun 與 Privacy Pools 登場,Kohaku 技術基礎大公開
從 Kohaku 的 Github 可看到專案仍在持續開發,但已包含多項重要隱私模組,像是:
- 以太坊隱私協議 Railgun:把公開資金「遮罩」起來,讓外人看不到資金流向,並透過零知識證明達成,可直接整合進錢包,讓用戶一鍵就能降低被追蹤的風險。
- 新型隱私工具 Privacy Pools:核心做法使用關聯列表 (Association Lists),讓好人可以提供「無辜證明」(Proof Of Innocence),壞人無法把違法資金混入裡面。
這些工具構成了 Kohaku 的核心基礎,使用戶既能保有隱私,又能防止被濫用。
示範錢包遮罩資金,Kohaku 推動錢包預設隱私
示範中,一名用戶透過 Kohaku 與 Railgun 的整合,成功將帳戶上公開可見的資金遮罩,使其他人無法追蹤交易。Kohaku 的目標是讓 MetaMask、Rainbow 等所有以太坊錢包,都能支援「預設、可選擇」的隱私模式。
Vitalik 強調隱私的重要性,他表示,隱私能讓人按照自己方式生活,不必時刻擔心行為被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力量監控。
EF 成立隱私團隊,全面強化隱私功能
最近幾個月,以太坊社群同步推進多項隱私工程。以太坊基金會上月成立「Privacy Cluster」,集合 47 名研究員與工程師,致力讓隱私成為以太坊的基本屬性。
此外,原本的 Privacy & Scaling Explorations (PSE) 團隊在 9 月更名為「Privacy Stewards of Ethereum」,從探索新技術進入解決「實際隱私問題」的階段,聚焦於私密投票、機密型 DeFi 等功能。Vitalik 也在 Ethereum Cypherpunk Congress 表示,以太坊已走上隱私升級路線。
Kohaku 主打開源模組化,打造以太坊預設隱私未來
Kohaku 雖仍在開發中,但從目前公開的模組與示範看得出其核心方向:
- 全程開源。
- 模組化設計。
- 錢包能隨時啟用遮罩,並兼顧阻擋壞人濫用與保護一般用戶。
最終目標是讓隱私變成使用以太坊時的自然狀態。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微軟公布 2025 Q3 財報,營收與獲利全面優於市場預期。本季營收達 776.7 億美元、年增 18%,每股盈餘為 3.72 美元。關鍵在於雲端部門,Azure 營收年增率 40%。然而,微軟為強化 AI 與雲端能力,CapEx 飆至 349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外,受 OpenAI 投資相關影響,業外損益減少 37 億美元。儘管基本面強勁,資本支出加速仍成為投資人最關注的風險。
(OpenAI 完成資本重組並成立 PBC!最新估值 5000 億美元,微軟擁 27% 股權)
2025 年,當整個 AI 產業都在瘋狂擴張算力時,微軟卻反其道而行。這家公司悄悄停建部分資料中心,一度引發外界質疑:在全球 AI 基建狂潮中,微軟是不是放慢了?然而,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 在近期一場深度訪談與電話會議中,揭露了完全不同的戰略思維:微軟不是慢,而是比任何人更清楚:下一代 AI 的競爭不會靠單一模型、也不會靠把所有籌碼押在一代 GPU 上。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微軟沒有綁死 OpenAI,而是發展水平、垂直生態系
外界普遍以為:微軟花了數十億美元投資 OpenAI,自然會將技術方向與 GPT 系列深綁。但 Nadella 的說法卻大大不同。他直言,大型語言模型公司其實存在一種結構性風險:
「如果你是一家模型公司,很可能會遭遇『贏家詛咒』:你辛苦做出的創新,只要被複製一次,就會立刻淪為大宗商品。」他的意思很清楚:誰也不知道哪種模型結構會勝出。更糟的是:開源模型與企業微調,能在短時間內追上前沿模型。換句話說,你投入 500 億美元訓練的模型能力,可能被某個開源模型經私有資料微調,瞬間追平。
支架層 (scaffolding) 才是 AI 護城河,微軟集成基建、模型、代理
因此微軟不會把未來綁死在 GPT 一家,而是同時使用 OpenAI 前沿模型,支援開源與其他廠商 (如 Meta、Anthropic)。Nadella 認為,模型本身將會逐漸商品化。真正的護城河不在模型,而在支架層 (scaffolding)。因此發展自家 MAI 模型的同時,還有 Copilot、Azure 等產品,培養自己的生態系。擁有數據、擁有上下文工程,才是微軟真正的護城河。
微軟不是不能建,而是不願為一代 GPU 蓋巨型資料中心
2025 年,不少公司瘋狂建置 GB200 資料中心。但微軟的策略完全不同:停建部分資料中心,並改向外部 neocloud、礦企租用算力。至於背後原因,Nadella 說:我不想建出只能給某一代 GPU 或某一個模型架構使用的千兆瓦級資料中心。
他解釋 GB200 的設計、需求,跟 GB300 又不同,到 Vera Rubin Ultra 時,功耗與冷卻需求會完全不同。微軟的策略是發展能隨時間成長的基建,而不是讓資金困在乍看很厲害但幾個月就變沈沒成本的基建。
AI 數據中心建置成本過半用於採購 GPU
(巴克萊下調甲骨文 ORCL 評級,接近垃圾債!CapEx 暴增明年恐斷現金流)
據報導 AI 數據中心建置成本每 GW 高達 500~600 億美元,是傳統數據中心的 3 倍,超過一半成本來自購買 NVIDIA 等 GPU 計算硬體。自 2025 年初以來,全球科技公司未來數年的 CapEx 預估已接近翻倍。其中 Oracle (甲骨文) 負債權益比達 500%,巴克萊銀行估算在 CapEx 持平情況下,最快明年 11 月就會燒光現金。對比之下微軟的負債權益比僅 30%,算相對健康的財務情況。
業界人士曝 AI 資料中心的 CPU,真實壽命僅 1~3 年
有 Google 背景的業界人士透露,用於 AI 資料中心的 CPU,壽命僅 1~3 年。
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也表示許多 AI 公司聲稱的 AI 使用期限根本沒實際那麼久,他們靠延長使用期限來美化財報中每年的折舊金額。Burry 估算,2026 至 2028 年間,超大規模雲端業者總計的低估折舊金額高達 1,760 億美元。若以此計算,他預測:「到了 2028 年,甲骨文 (Oracle) 的盈餘將被高估 26.9%,而 Meta 將被高估 20.8%。」
(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 再批 AI 巨頭:低估折舊、虛增盈餘是現代詐欺)
微軟不願被資本支出綁死,與礦企採購算力
Nadella 強調 fungibility (互換性),微軟願意下重注的條件是要能適應多種大型語言模型,能完成多階段的訓練、資料生成、推理,也能支援多世代的 GPU,這才有投入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微軟寧可租用外部算力,也不願被單一晶片世代綁死。也解釋了為何近期許多雲端運算業者如 IREN 成為微軟的合作對象,而不是競爭對手。
(IREN 獲微軟簽下 97 億美元 AI 雲端大單,股價漲逾 7%)
微軟商業模式從 to C 轉變成 to Agent
過去微軟的商業模式是賣軟體服務給消費者,如今他們的目標是賣基建給 AI 代理 (Business to Agent)。微軟不是要在模型戰爭勝出,而是要當 AI 代理時代的微軟。模型會變得更多、更新、更強。硬體會一代比一代密度更高、耗能更大。資料中心會不斷被新電力需求推翻設計。但只有一件事不會變:AI 代理需要一個世界級、可靠、可審計、跨世代相容的基礎設施來工作。
微軟要做的,就是這件事。這也是 Satya Nadella 在這場訪談中真正想傳達的訊號:模型會變,晶片會變,但「AI 代理的運行環境」才是永續不變的戰場。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