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層(L1)區塊鏈是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基礎網絡。它獨立運行,無需依賴其他鏈進行驗證或執行,並處理從交易處理到共識以及數據存儲在其自身賬本上的所有操作。
層 1 區塊鏈通常被稱為主網或結算層,它是所有其他區塊鏈層(包括側鏈和層 2)構建的基礎。
二層網絡在現有網絡之上擴展性能,而一層網絡則獨立運行。它們定義自己的規則,運行自己的驗證器,併發行自己的原生代幣。 比特幣、 以太坊、 Solana 、 Cardano和Avalanche都符合這一描述。
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 Web3 基礎層的歷史和功能。
每個 L1 區塊鏈都包含幾個核心組件,使其既實用又安全:
在不同的網絡中,數據流大致相同:
這種循環每天重複數千次,而且沒有中央監管。
共識機制定義了區塊鏈如何達成一致,並決定了其速度、安全性和能耗狀況。雖然存在許多不同的共識機制,但主要的共識機制包括:
比特幣( BTC ) ——工作量證明:第一個也是最安全的區塊鏈。它採用高能耗挖礦方式,每秒處理約 7 筆交易,強調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而非速度。
以太坊 ( ETH ) – 權益證明:最大的可編程區塊鏈,支持智能合約、NFT 和 DeFi。2022 年合併後,以太坊的能源消耗降低了 99% 以上,同時為通過 Rollup 和即將推出的分片技術實現可擴展性奠定了基礎。
Solana ( SOL ) – 歷史證明 + PoS: Solana以高吞吐量和低費用而聞名,它在共識之前為交易添加時間戳,以實現亞秒級的區塊時間。
Cardano ( ADA ) – Ouroboros 權益證明:一個以研究為導向的區塊鏈,強調形式化驗證和分層架構,以分離結算和計算。
Avalanche ( AVAX ) – Avalanche 共識:採用概率採樣快速達成共識。提供亞秒級最終確認,並支持為特定應用鏈定製子網。
幣安智能鏈 ( BNB ) – 委託權益證明:由有限的驗證者集合運行,BSC 以去中心化換取性能,提供與以太坊工具兼容的快速、低成本交易。
每個區塊鏈都旨在解決同一個根本挑戰:不可能三角。
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 2017 年創造了“區塊鏈三難困境”一詞,用來描述區塊鏈無法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和安全性的挑戰,迫使人們在這三者之間做出權衡。
開發者們不斷尋找在不損害去中心化的情況下提高區塊鏈吞吐量的方法——這是對不可能三角的直接回應。
第一層區塊鏈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提供了支持,通過智能合約驅動借貸、交易和穩定幣等功能。以太坊和Solana則實現了NFT和遊戲,將數字所有權上鍊。它們還提高了供應鏈透明度,保障了 數字身份安全,並實現了房地產和藝術品等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
二層協議和側鏈有助於提升速度,但一層協議仍然是數據真理的源泉。它們提供最終結算、不可篡改的歷史記錄,以及構建在其上的所有系統的共享信任。
區塊鏈技術已經遠遠超越了其2009年的起源,而且發展勢頭並未放緩。去年11月,以太坊基金會宣佈了其下一個重大舉措:以太坊互操作層(EIL),該層將使任何以太坊L2層都能與其他任何L2層即時通信。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演進——從高能耗挖礦到模塊化、抗量子攻擊的架構——第 1 層區塊鏈繼續定義去中心化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