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碼學家亞當·巴克認為,至少在未來20到40年內,比特幣不會面臨來自量子計算機的真正威脅……

密碼學家亞當·巴克表示,目前的量子計算系統在量子比特數量和糾錯能力方面仍然太弱,不足以對加密貨幣安全算法構成風險。
這位專家認為,至少在未來 20 到 40 年內,比特幣不會面臨來自量子計算機的真正威脅,尤其是在“後量子”加密標準獲得批准並準備應用之後。
在社交網絡 X 的一次交流中,當被問及比特幣是否會受到量子技術的風險時,密碼學家 Adam Back 表示,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已經完成了一套後量子加密標準,比特幣可以在量子計算機強大到足以干擾加密之前完全集成這些標準。
要破解比特幣的核心安全層——SHA-256算法,量子計算機需要大約8000個邏輯量子比特。而目前的量子系統量子比特數量遠低於此,這主要是因為它們受到計算速度的限制。 噪音 高且缺乏糾錯能力來維持用於破譯密碼計算的穩定量子比特。
加州理工學院開發的中性原子系統目前保持著物理量子比特數量的世界紀錄,擁有 6100 個量子比特,但仍然無法破解 RSA-2048 密碼。 傘 理論上,只需要大約4000個邏輯量子比特。原因是物理量子比特與邏輯量子比特完全不同:邏輯量子比特是運行破譯算法所需的理想的、無錯誤的量子比特形式。
而僅僅製作一個穩定的邏輯量子比特就需要數百甚至數千個物理量子比特來進行糾錯。
密碼學家亞當·巴克在四月份的一次採訪中表示,量子計算帶來的壓力可能會揭示中中本聰是否仍然存在,因為量子威脅可能迫使這位比特幣制作將其比特幣轉移到抗量子地址,以避免被盜的風險。如果不轉移到新的安全協議,中本聰估計擁有的100萬枚比特幣將面臨巨大風險。
然而,密碼學家亞當·巴克的評估與一些專家的預測相反。 那 量子威脅可能在未來2-5年內成為現實。
當今加密貨幣市場面臨的量子威脅之一是“先收割後解密”的攻擊模式。攻擊者會收集加密數據並將其存儲,直到未來的量子計算機擁有足夠的能力對其進行解密。
據 Coinmarketcap 報道,智能合約研究員 Gianluca Di Bella 近期建議,應立即開始向後量子加密過渡。他指出,雖然實用的商業量子計算可能還需要 10 到 15 年才能實現,但像微軟或谷歌這樣的大型企業可以在幾年內開發出解決方案。這對於數據保護尤為重要,因為數據保護需要的是長期安全,而非傳統交易型加密貨幣的安全。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治理模型允許在社群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協議升級,從而幫助系統適應新興的技術威脅。而儘早集成後量子加密標準將確保數字資產免受未來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