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Kyle Chayka,《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原文編譯:Perry Wang
本文來自 WhoKnows DAO。
WhoKnows 導讀:
Meme 經濟也是 21 世紀資本主義個人體驗史:是在正確的時間辨別出正確的稀缺數字 meme。
注,標題只是為了流量,不是任何投資建議。原文發表於 2021 年 1 月。
我開足馬力寫了這篇長文,因為在過去的一週裡,它在我的腦海中完全是沸騰狀態,各種荒謬想法層出不窮。如果你想對 GameStop、Reddit、Robinhood 和股票操縱系列事件有一個連貫的解釋,請閱讀《紐約時報》 刊載的 Taylor Lorenz 的 這篇文章。同時,我將以略有不同的方法對這個主題進行剖析:軼事、抽象、懷著對我們不幸經歷的 21 世紀經濟充滿怨恨進行投資。
# Meme 經濟
在我讀高一的那一年,我沉迷於一個名為 Ragnarok Online 的線上角色扮演遊戲(書呆子管這類遊戲叫 MMORPG)。與其它所有這一類遊戲一樣,它有多種角色可供你選擇,與數百萬其他玩家一起扮演:騎士、巫師、小偷、弓箭手、牧師。也有商人。
每個 MMORPG 也是一種交易各種商品的數字市場:玩家賺取遊戲內貨幣,並將其用於在遊戲內購物品,主要是武器、藥水或特殊盔甲之類的東西。你與怪物戰鬥,會掉落戰利品,然後將其出售給遊戲內自動的 (NPC) 商店以換取貨幣,你可以用這些貨幣購買新裝備。永無止境。
整個遊戲幾乎就是這個原理:數字貨幣的緩慢增長和越來越昂貴的物品。
但是商人在遊戲中的角色不僅僅是與怪物戰鬥,而是在交換物品時進行套利。如果你是商人,你可以以更高的價格向 NPC 商店出售戰利品,以更便宜的價格買進物品,至關重要的是,可以開設商店,通過在自己頭像頭上彈出的泡泡對話方塊,直接出售給玩家,價格由你自己決定。
假設你在遊戲中身處一個城鎮,可以從遊戲商店以正常價格打八折的價格購買一把匕首。賺錢策略是在真實商店外設立你自己的商店,以低於正常價格的價格出售匕首,例如,九五折,然後你就可以把差價收入囊中。當然,這得靠走量才能賺到錢:你必須一次出售幾十把匕首才能賺到很多錢,因此需要足夠的資金來從商店進貨才能創造微薄的利潤,然後你可以把錢再投資到更多的物品上。
我當時就是這麼幹的!對我來說,這比打死巨型怪物或遊戲內的其它東西更有趣。通常,你會在商店前看到成群結隊的商人,他們可能會提供不同的商品,或互相壓低價格,直到一個玩家起身離席——然後剩下的商家就可以提高價格,並再次增加利潤率。
這個週期迴圈應該是我對後工業資本主義內卷學到的第一課,我的餘生都得面對這種資本主義內卷:我們不僅在供需上展開競爭,即使是在一個虛擬經濟中也是如此內卷,虛擬經濟中的物體完全是人造的,只是畫素和計算出的掉落機率,可以由遊戲公司隨意調整。經濟是隨意的,隨便一組畫素優於另一組畫素。
例如:假期裡會有戴著聖誕老人帽子的怪物,你殺死怪物,拿到聖誕老人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像上,但聖誕節的那一週之後,它們被取消了,你夢寐以求的物件消失了,直到整整一年之後,你可以重複這一過程。
還有很多弄虛作假:我有時會使用外部機器人程式來操縱我的角色,在我睡覺時掛機升級。我並沒有太想去作弊,因為我們玩家這樣做只是為了好玩。在 2000 年代,美元與遊戲中的虛擬商品之間沒有實際聯絡;你得到獎勵,只是一種榮耀,讓你在遊戲中擁有值得炫耀的物品,是你在《諸神的黃昏》(Ragnarok)遊戲生涯中的榮耀或影響力。
不幸的是,我沒有很好地吸取這種隨意數字資本主義課程的營養,否則我現在可能會很富有。
我在大學時才第一次上經濟學課,計算供給曲線、關稅、進出口餘額、貨幣匯率。這在當時對我的國際關係專業而言似乎很重要。當我畢業時,我曾試圖尋找一份能向我支付年薪的工作,明白這是一個人的謀生方式,每兩週從一個名為公司的實體收到一張薪酬支票。當然,在 2010 年剛剛經歷過金融危機的現實世界中,我先是拿到了一份實習機會,拿到了微薄的津貼,之後我就拿到非正式報酬。截至目前,我已經為自己打了十年工。從未拿到過工資這種東西。
現在我意識到,《諸神的黃昏》已經教會了我關於我們這個時代金錢和利潤的一切知識,這一課比我生活中的幾乎任何事情都重要。這一課就是:聖誕老人的帽子就是一切,數字稀缺性通常比物質稀缺更重要,你的手掌握資本幾乎總是好過努力打工:要成為商人,而不是工人。
作為一個在經濟領域工作的成年人,我的從業經歷是由一系列衝擊組成的,或者可以說是負面的頓悟。我的父母以工程師和教師的薪水為生;並不是說他們不擁有股票或不參與股票市場,而是我認為:我不理解資本或生產資料中的權益概念,直到——就像很多事情一樣,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充分感受到其巨大的衝擊力。
因為我在職業生涯之初就撰寫過藝術主題的文章,所以我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可能是年輕藝術家作品的價格飛漲,他們的作品在某些畫廊展覽,或得到適當的關注,可能就意味著他們曾經以 1, 000 美元售出,甚至被免費贈送的作品,突然就價值 100, 000 美元了。
(我曾經面試一個畫廊實習機會,當時我坐的椅子旁邊,一張羅斯科(Rothko)的畫就隨意地靠在椅子上)。還有一次,我參觀了一位為財富世家打理藝術品事務的藝術經紀人朋友的鄉間別墅;他們從牆上取下一尊古羅馬的小雕像,然後把它隨手扔來扔去。藝術界與金錢的密切關係,並不意味著身在其中一定能賺到錢;藝術圈子中,有的人能賺到身家極為豐厚,可以負擔得起拍賣會上沒有任何功用的奢飾品,有的人迫切需要錢,才能延續自己的藝術生涯。
下一次衝擊是矽谷在 2010 年代的重新崛起,成為我這個年齡(或更年輕群體)巨大財富的引擎。一家科技公司的早期員工,他可能只是一個有著正常社交生活的開發人員,在這家企業中積累了一小部分股權, 而隨著這家企業市值飆升至數以十億美元而暴富。因為這些公司已經取代了之前一些大規模資本流動中的過濾器——例如,谷歌壟斷了廣告。這些科技企業上市或被收購,上述員工所持的那一小部分股份價值數以百萬美元:員工立即變得富有,不是因為他們的薪水,或其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他們參與了 吞噬世界 的軟體高爐。2013 年隨著 Tumblr 以 11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雅虎(一筆太搞笑的交易),Tumblr 一名入職足夠早的員工,即使是編輯方面的員工,也從該公司的股票中賺到數十萬美元。對科技企業而言是一筆小錢,但我一生中從未一次看到這麼多的錢,我的父母和祖父母也是如此。
# 加密貨幣和 GameStop 的衝擊
加密貨幣可以稱為對我的第三次衝擊。像以太幣 ETH 和比特幣 BTC 這樣的貨幣是一種神祕的方程式,它佔用了巨大的伺服器資源,以維持牢不可破的數字稀缺水平:就像《諸神的黃昏》裡的聖誕老人帽子,它們實際上是黃金,不能在假期過後被取消,但其中只有 1, 000 個,你可以交易帽子的碎片。
作為一名記者,我親眼目睹這些資本突變出現並變成可以價值幾美元。非常有趣!一個奇怪的數字貨幣實驗,然後它們的價格呈指數增長。2010 年代初只賣幾美元的加密貨幣,現在變得價值數萬美元,然後是數十萬美元。以前在暗網購買迷幻劑(LSD)的人成為百萬富翁。
我想這和 15 世紀古騰堡開始印刷聖經時人們的感受是一樣的:從無到有,我們曾經認為神聖的東西似乎是無限地生產出來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一樣的。它打破了一些社會框架潛規則。
我不會後悔沒有儘早購買 BTC 或其他加密貨幣,因為我無法理解這筆錢對我意味著什麼。我的生活中沒有什麼重大問題,也不缺乏金錢可以解決的重要機會。我沒有能力在美國主要城市購買自己的房地產,但就我們這個時代的標準而言,我的生活完全沒問題。然而,隨著這些神奇數字湧入某些賬戶,我知道有些人已經成為神祕風險基金的祕密管家,如果他們選擇不工作,他們餘生就不無需再工作一天。我想這就是金錢能給我帶來的真正改變:一種對未來的安全感,目前看威脅多過機遇。如果你購買了 BTC,那麼你就可以在 2050 年付得起用水的權益,或者無需排隊就能打上 新冠肺炎疫苗。
上週再次發生了同樣的事情:Reddit 上的一小撮股票交易員,經過仔細研究並根據至少幾家主要對衝基金的押注而採取行動,推動過時的視訊遊戲零售商 GameStop (與《諸神的黃昏》同時盛行於 21 世紀初的幾年) 股票飆升的狂潮,其股價幾周前飆升至之前價格的 10 倍、 20 倍。做空該股票的對衝基金不得不在其上漲時買入。這是這個時代年輕人奮起對抗企業霸主,但還是有一些小傢伙在其中發家致富。
如果我以某種方式知道這些線索,我會投資 1 萬美元做多 GameStop 股票嗎?我能在適當的時候清倉離場嗎? 200, 000 美元的利潤,相當於我四年的收入還多。
金錢仍然給我帶來巨大沖擊的點是:錢很少,也很多。Airbnb 聯合創始人 Brian Chesky 的公司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IPO) 時,他的個人資產淨值飆升至數十億美元。正如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從疫情隔離造成的文明癱瘓中大筆獲利。這些人賺的錢可能永遠花不完——你可以稱之為富可敵國,就像法老一樣,就算他們進行太空旅行之類的高額消費,依然無法減緩他們的財富增長速度。面對如此巨大的不平等,薪水、家庭的健康保險單,或一杯咖啡的應計賬目,一切都變得無足輕重。
我不是要詆譭任何人的工作;我知道,注意到正確的機會、抓住它併成為倖存者,直到最終可以兌現,需要的技能和意識,與運氣一樣多。你還必須納稅,除非也想出一條避稅路線,而美國有很多這種路線。並不是說我認為自己過去十年所做的事情毫無價值,坐在膝上型電腦前,注意到某些事物,並把它們寫出來,收集個人世界觀的資料點,並試圖與其他人分享——這種工作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戀。我本可以選擇成為一名私募股權銀行家,或者搬到舊金山參與創業大樂透;我本可以根據自己的預感進行投資,而不是將它們發表出來,供公眾消費。
但是我現在描述這些現象,只是為了圍繞它們梳理一下自己的想法,給大家看一下,世界和正常生活已經遠離了我成長過程中的小規模期望,遠離了社會做出的模糊承諾:任人唯賢的教育,追求幸福的價值,努力奮鬥的價值,等等。由於我們被迫活得像精神病國王統治下的中世紀農民一樣,我試圖將資本給我上的這些課好好消化,以便能更好地判斷未來勢頭。為了什麼目的,我不確定——知道什麼時候可能會讓我頭大,這樣我就可以避免它?還是試圖抓住自己的機會?有時我認為,我沒有其他選擇。這種進退兩難的感覺,就像你持有極少數量的亞馬遜和 Palantir 的股票,在遭受巨鱷盤剝的同時能少量獲利,要麼你只是純粹被搞了。
當我們審視數字資本主義經濟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時,認為財富以某種方式意味著成功的衡量指標;財富的接受者完全是應得的;或者那麼多的人從事無足輕重的工作、得不到足夠支援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這種錯覺還能持續多久?我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認為,勞動物有所值,它具有穩定的價值。也許確實如此,但事實是,資本的非勞動價值要高得多,後者就像潮汐,而前者不過是海灘上一些小水花。然而我也認為,如果意義有任何價值的話,它的意義就更小了。
# 幸運輪盤賭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 (Thomas Piketty) 於 2014 年出版了一本名為《 21 世紀資本》的書,用一個理論總結了我們的問題:R > G。資本回報率(公司的利潤或股息;房地產等的租金;利息) 已經大於經濟增長率、社會整體產出或勞動報酬。這很容易解釋:一位 GameStop 零售店員在一個月前用自己的工資購買了 $GME 股票,結果他 / 她從股票賺的錢,會比他 / 她一個月的工資多出很多倍,儘管他們才是公司能夠存在的原因。
當然,這是一個幸運的輪盤賭,你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來購買足夠的股票,才能從股票上漲中獲利。但它確實是單純的 R > G:運營商店的勞動力,甚至商店運營的物理基礎設施的基本價值,在股票的隨機趨勢面前不過是九牛一毛。趨勢本身是人為的。GameStop 股票上漲的原理,並不是因為大家認為 GameStop 會因為經營大幅改善而可能會值更多錢;這場股價飆升本質上是一個參與性的笑話,當隨後不可避免的股票拋售發生時,GameStop 的股價又被打回 2020 年的股價原形,這個笑話的發明者從這場鬧劇中變得富有,而後來的追隨者所投入的一切資金都打了水漂。
這是一個 Meme 經濟,歸根結底是由實打實的美元結算,而不只是模糊的社交媒體影響力。
GameStop 清晰演示了數字資本主義的《諸神的黃昏》聖誕老人帽子理論。賺錢不是來自工作的薪水,甚至不是緩慢的指數基金收益,而是在正確的時間辨別出正確的稀缺數字 meme,知道何時在聖誕老人帽子消失之前抓住它。猜測到正確 meme 的回報倍數,絲毫不遜色於最好的風險投資或成為蘋果公司的早期員工。你需要資金來玩這個遊戲,但所需要的資金比成為美國的合格投資者要低得多,後者需要年收入超過 20 萬美元或淨資產 100 萬美元。除此之外,meme 經濟所需要的只是時間、窺探,以及通過超長的線上時間培養出準確的判斷——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網癮是一種尷尬,可能現在仍然是一種心理功能障礙。
對我來說,比特幣、GameStop 或為 Facebook 工作,就像我收集的每頂聖誕帽突然賣出了 100, 000 美元的高價。好像你僅僅因為知道 Great British Bakeoff 的哪一集真正最好看而一夜暴富。請原諒我,但是這算是什麼事?(藝術界已經這樣了,但你必須在現實世界中認識正確的人,並通過正確的測試,才能進入這場賺錢遊戲。)
資本的賺錢能力遠遠超過勞動力,網際網路時代資本收益飆升,其複製率不斷瘋狂地再創高峰,更多地與娛樂、meme 和粉絲有關,而不是與收入、生產力或效用有關。
如果我的高中老師知道這個現實,他們會把我送回家,讓我到地下室去打電子遊戲。我曾經認為,穩定是由職場晉升、工作的緩慢收益、同行的尊重以及在某個領域建立權威而形成的,即使不是通過帶薪的全職工作。然而,我的職業發展概念已經被我們的生活和數字平臺中一系列越來越神祕的賭博所取代。任何一場成功的賭注,其收益都可能超過多年的工作所得。
我們希望入職正確的初創企業,購買正確的加密貨幣,在觀眾湧入之前成為新平臺的早期採用者,成為自己的 meme。這就是 meme 經濟的工作原理:你傳播,你獲得了注意力,獲得贊助,賣出會員,可以出書。
對工作感到滿意,有時似乎是在屈從於資本想要的隱形性(因為不被注意會更有效率),就像忘記了幕後遊戲的存在。或者相信這一切比起聖誕老人帽子形狀畫素的出現和消失有著更紮實的基礎或邏輯。而那頂聖誕帽子在虛擬世界中被數百萬玩家爭搶。
通常一篇文章的結尾會提出一些解決方案的建議,或對問題或某個行業的未來提出展望,目的是給讀者留一些希望,對這個原本無可描述的世界進行清晰的敘述。
但我這篇文章這不是傳統出版物,我認為,我們正處於混沌的世界中,我們仍在對這個加速發展的時代努力總結其規則。2014 年,美國政府告訴我們,公司也是人。為了在數字資本主義不斷髮展的結構中生存或受益,人們必須反其道而行之,成為公司、市場、平臺或 meme。因為只有這些東西才能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