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ins Network 早期有泡沫且有漏洞,但在產品上不斷迭代,並與社群積極溝通,最終在走向增長飛輪的過程中消除泡沫和漏洞。
撰文:北辰
衍生品 DEX、Arbitrum 生態、Binance 創新區……似乎除了香港概念,最近一兩個月以來產生 FOMO 情緒的標籤都讓 Gains Network 集齊了。
中文社群對 Gains 的討論並不多,雖然已經有了相對完備的產品功能及經濟模型的介紹文章,但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觀點來闡述它,以至於有人說 Gains Network 是 GMX 的仿盤。
我更願意從 Gains 的過往背景中去理解它到底是什麼,以及要到哪裡去。那麼我們就得先把時間線拉回到兩年前。
從緊急換殼開始
2021 年元旦,DeFi 衍生品交易所 gains.farm 的創始人 Seb 向白帽黑客@SquirrelDeFi 轉賬 5000 枚 GFARM 代幣,因為對方提醒 gains.farm 的合約有漏洞,所有的 LP 資金(約 200 萬美元)都有可能被盜走。
Seb 答應如果對方展示有漏洞的程式碼,將獎勵 5000 枚 GFARM 代幣,最後他發現確實如此,並且黑客的攻擊已經開始了。
他趕緊甩賣了由開發基金掌控的 25% 的 GFARM 代幣(後來以此作為本錢來啟動 gains.farm V2),然後告訴社群成員去出售他們的 LP 資產,最後在當天關閉了 gains.farm 的交易功能。
到了第 2 天,照理說事件才開始發酵(社群開始鬧),但 Seb 宣佈將啟動新的智慧合約(也就是 gains.farm V2),模式、代幣依然沿用 V1,只是新增了監控交易並能隨時暫停的功能。這件事就算翻篇兒了?
是的!gains.farm V2 在第 15 天正式上線。
這次重新發行了 GFARM 代幣(GFARM2),總量減少約 100 倍(也意味著價值增加了 100 倍),使用者在 Uniswap 上提供流動性就可以獲得 GFARM2 獎勵。也重新發行了相當於可轉讓的會員卡的 NFT。
V2 的模式跟之前一樣,交易者要用 GFARM 代幣來充當槓桿交易的保證金,虧損超過 90% 會被清算。另外交易者持有對應的 NFT,才可以動用 10 倍以上的槓桿(最大可達 150 倍),以及充當清算人(可以賺清算倉位的 10%)。
今天的 Gains Network 就是在 gains.farm V2 的基礎上不斷迭代而成的。
V2 的模式及運營
gains.farm V2 的迭代不多,都是基於上次被黑而採取了一些小修小補。例如每個區塊最多可以處理 10 筆交易、團隊可以暫停新交易的開倉、收益限制在 400% 之類,總之都是出於防範攻擊的考慮。
V2 的核心機制是以 GFARM 作為保證金,本質上這個交易所只是充當使用 / 消耗 GFARM 的場景而已。
但小幣種作為保證金,必然會因為價格容易波動而爆倉,因此團隊額外設定了一種機制來規避——雖然存入的保證金是 GFARM,但倉位是以 ETH 來計價的……
讓我們跳過有點繞的邏輯,直接看最終的結果——當 GFARM 價格上漲時(相對於 ETH),倉位裡的 GFARM 反倒要按比例削減,反之亦然。
V2 推出不到一星期,他們的 NFT(號稱世界第一個具有真實用例的 DeFi NFT)就被 OpenSea 下架了,於是他們決定自建 NFT 交易所,並採用拍賣模式——每一次叫價都要把 ETH 放進池子裡,當有人出更高的價格,就返還給他(但要收取 5% 的費用),最後當 NFT 售出後,最高出價者將收取 25% 的費用——流向 Uniswap 上的 GFARM 質押池。
所以此時的 gains.farm 的業務,是以槓桿交易為核心,另外還有 NFT 交易所 +GFARM2 質押業務。但要注意,所有的業務都是圍繞著 GFARM 代幣而生的,而不是反過來 GFARM 代幣為業務而服務。
V2 上線後推出了交易大賽,但效果一般,上線 3 天才 160 多筆交易,市值僅 60 萬美元,於是 Gains 團隊很快就開啟了至少兩週一次的迭代之路。
V2 之後的迭代
V2 雖然解決了 V1 的漏洞,但它的出發點(也就是所有的業務都圍繞著 GFARM 代幣而生)有兩個無法迴避兩個問題。
首先是何必多此一舉,幹嘛不直接用 ETH 或穩定幣來計價?其次是 GFARM 的價格很容易被操縱(尤其是在 Uniswap 上)。
Gains 團隊首先解決的是價格操縱的問題,採用了新預言機,並對交易實施非常大的價差和限制。後來乾脆去掉了由 GFARM 代幣充當保證金,直接一步到位保證金轉為錨定美元的 DAI。
V2 上線一個月之後,社群反饋以太坊的費用太高(不僅 Gas 費,還有手續費,因為僅 ChainLink 喂價一筆就得 3 美元),最終每筆交易的費用超過了 24 美元,不適合衍生品交易,團隊與社群溝通的結果是轉向 layer2,並最後選擇了 Polygon。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啟動了測試網,很快就到 4 月份,正式上線 Polygon,每筆交易的費用降到了 0.001 美元……Gains 這才迎來了大爆發——上線 24 小時就已經有 317 筆交易,交易量更是達到了 860 萬美元。
而且 Gains 團隊在定位上也不斷調整——加密貨幣僅僅只是開始,未來要擴充套件到股票、外匯和商品。
此後的 gains.farm 就是不斷上線新幣種、調整前端設計、與腰部 KOL 聯合營銷等,到 9 月份已經迭代到 V5 了,而且 V5 上線不到 48 小時,日交易量超過 2000 萬美元。
如 Gains 團隊所說,「這就像每天看著植物生長,你沒有注意到一天天的變化,但有一天你會發現它長了多少。」
品牌重塑 Gains Network
Gains 團隊意識到 gains.farm 名字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一個釋放代幣的 farm,而不是一個衍生品交易所,於是在 2021 年 10 月份直接一步到位,更名為 Gains Network。
不過他們的出發點還是沒有變——所有的業務都是圍繞著 GFARM 代幣而生,只不過現在開始要佈局產品矩陣了。
gTrade 是第一個 Gains Network 產品,本質上還是之前的 gains.farm V2。不過 GFARM 代幣又分割了 1000 倍,並更名為 GNS(Gains Token)。
模式也調整為以 DAI 為保證金——使用者如果賺了,就和之前一樣直接從金庫裡提款,但使用者虧損的錢則用來回購 GNS,並在金庫超額抵押(超過 110%)時銷燬它。
Gains 團隊還深刻意識到,營銷尤其是社群營銷乃是重中之重,哪怕項目仍在開發過程中。「我們優先考慮開發本身,但這是一項持續的工作,因此沒有預計到達時間。」
於是團隊引入了一支營銷團隊,他們都是 Gains 的早期使用者,對項目有比較深入理解,並相信它的潛力。
後來我們看到了營銷團隊對 Gains 的知名度有肉眼可見的推動力——展開了節奏更密集且成體系的營銷,包括且不限於與各種合作伙伴舉辦 Twitter Spaces、在社群內部積極互動來策劃社群的內容、聯絡 KOL 來推進推薦計劃等。3 個月後(即 2022 年 1 月份)更是讓 Polygon 授予 Gains Network 25 萬美元的 MATIC 用於 2 場交易大賽。
Gains Network 也開始考慮擴充套件到其他鏈(當時首選是 Solana)。
V6 到現在
Gains Network 上線幾周後呈爆炸式增長,但又決定繼續迭代,也就是 V6,後續又有無數次或大或小的迭代,小迭代如優化各種體驗(如增加止損、網頁聊天功能等),大迭代如在 LUNA 暴雷後不再以 GNS 為抵押品,而是改為 DAI。
不過今天的 Gains Network 形態在這一階段終於確定下來了。所以我們略過無數次調整,直接來介紹 Gains Network 現在的模式。
所有的交易(從加密貨幣到槓桿可達 1000 倍的外匯)都是使用 DAI 作為抵押品,並以 DAI 來結算,而且每筆交易都是 0 滑點。
交易的對手方是 DAI 金庫(交易者的抵押的 DAI 仍在合約裡),交易者如果賺了就從中支取 DAI,如果虧了就扣除對應的抵押品並放到金庫裡。
那麼問題來了,Gains Network 的出發點不是所有的業務都是圍繞著平臺幣而生麼,這麼看來是用不到 GNS,但 Gains 團隊給它找了個消耗場景——40% 的市價單和 15% 的限價單的手續費分配給 GNS 單邊質押池,差不多是 Gains 收入的 32.5%。
另一個場景也很關鍵,那就是 DAI 金庫回購 GNS 並銷燬。這個前提是長遠來看,交易者一定是虧損大於盈利(久賭必輸),那麼虧損的這部分錢就進入了 DAI 金庫,然後回購 GNS 並銷燬。
總結
現在可以再來回顧一下,Gains Network 早期有泡沫且有漏洞,但在產品上不斷迭代,並與社群積極溝通,最終在走向增長飛輪(而不是反向的死亡螺旋)的過程中消除泡沫和漏洞。
嚴格來說,Gains Network 不是最專業的衍生品交易所,但沒有關係,迭代與社群才是 crypto 產品生命力的來源(同理可參考 GMX、Treasure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