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五年的愛:從幣安的上幣談起

avatar
BTCdayu
12-20

一些普遍存在的噪音會干擾真正有意義的討論:

比如:討論上幣就是討論上不上我買的幣;批評幣安不上哪個幣,就是我買了幣安沒上;批評幣安上的幣垃圾,就是那個幣我沒買。

這些邏輯背後,是把社區和一姐當傻子。

值得討論不是上了哪個幣或不上哪個幣,而是上幣的邏輯是什麼,邏輯是否合理,合理的邏輯是否客觀上造成了意外?等等。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聊一下我眼中的幣安、社區與上幣,目錄:

一、上幣關聯社區、關乎品牌

二、社區對幣安的期待:你要最愛我

三、項目是否優質應該誰說了算?

四、上幣標準最好交給社區

五、因為鐮刀和散戶都變了

六、巴菲特也只能領導下幣組

一、上幣關聯社區、關乎品牌

幣安是行業老大,不僅是因為幣安體量大,更重要的是,幣安始終堅持了用戶至上,至少CZ和一姐的所說所為一直都是如此。用戶至上,是幣安這個品牌中很亮眼的一部分。建立一個品牌需要綜合各方並長期努力,很不容易。

交易所最重要收入來源是合約,但要說對品牌的影響,現貨會更加重要,每個交易所對現貨上幣的這件事的立場和看法不一樣:

二三線所有的把有的現貨上幣作為收入來源,向項目方收費;

有的作為合約引流工具,佣金全返;

極極少數作為品牌的一部分,上優質項目為主。

這裡面沒有對錯,甚至沒有高下之分,都是生意。

但人們對幣安的期待不一樣,甚至這份期待與對OKX的期待都不同,對幣安的要求人們總是最苛刻最高的。就像一些朋友們講的:上幣罵、不上也罵,你們到底要怎麼樣?

不過,這份不公平的期待讓我想到蜘蛛俠系列的一句經典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蜘蛛俠俯視世界

那社區對幣安有什麼樣的期待?

二、社區對幣安的期待:你要最愛我

2019年,幣安IEO橫空出世,一堆優質項目出現,帶火了BNB,帶起了一波小牛市。

那時候,幣安的IEO項目的邏輯是: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

這個邏輯在那個時間節點有多重要呢?這個背景是在2018年大熊市之後——那時的人們經歷了ICO泡沫破滅,無數的散戶血本無歸之後,許多人剛剛才意識到:偉大的區塊鏈理想後面是一堆的詐騙犯用3000元一份的白皮書,捲走了他打工十年的積蓄。

許許多多的幣圈人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有太多的投研和分辨能力,而彼時的幣安推出IEO,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這件事,就像一個被渣女傷害過的男生,突然遇見了一個世界上最溫柔善良而真誠的心上人一樣,簡直被點亮了。

這個時候幣安的品牌和用戶心智應該是進一步迅猛增長的——幣安就是好!這也為後續幣安鏈的爆發奠定了很好的社區基礎。

而且同樣作為ICO項目出身的BNB,成為了金鏟子,一姐把所有的BTC都賣了換成BNB,自己先堅定看好BNB,併為它打工,這種擔當與責任與其他垃圾項目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對比。

那時,人們的對幣安的認知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幣安,靠譜!

或許,對幣安的期待,就是那個時候開始被拔高的——因此,看起來特別高的期待後面,其實也是愛。

今天的幣安也仍然在努力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

比如上線的一些項目雖然表現不好,比如HOOK EDU等,但人們還是能看出幣安的邏輯:想要上線一些能像跑鞋一樣,跨界的、出圈的項目,不希望總是圈內人在搞內卷和互割。

探索也是有代價的,人的成長也是,誰能不踩一些坑呢?所以上幣有一些不理想也還OK。

進化能力比不犯錯更重要。很多問題,一姐和幣安自己都清楚,而且我聽說內部各種整改、優化也非常強力,就不再贅述。

但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在“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 這件事上,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優質項目?能不能用一句話說清?

三、項目是否優質應該誰說了算?

上幣,要考慮的維度很多,比如:項目基本面的基本數據、成長空間等;團隊的後續開發能力和意願;投資方關注度、熱度、資源;籌碼分佈上的是否健康可持續等等。

但如果在二級做投資的小夥伴就會有一個很大的感慨,研究這些基本面數據,對賺錢的幫助很小,因為最重要的還是那個項目的社區認可度、接受度怎麼樣。

經常會有人感慨:

明明這個項目這麼好,但就為什麼不漲呢?

明明那個垃圾那麼差,為什麼天天漲呢?

我講過一句話:如果一個幣漲了你不知道原因,或者你不能提前預判,那大概率是有沒看懂的部分。

其實我們不可能看懂所有的事情,尤其是推理未來,所以,“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這件事,本質是上比較難的。

更合理的是,幫助用戶PASS劣質項目,這很容易。

以BLUR項目為例,很容易判斷它不是劣質項目;但如果要判斷他是不是足夠優質,把它放到5年、10年的維度去看,會覺得NFT泡沫這麼大,將來NFT可能也歸零了吧,那BLUR一文不值了。據此來決定是否上幣可能就會與社區有一些爭議。

當然,這是一個過時的例子,幣安上線BLUR是在BLUR籌碼洗得更好,項目基本面發生重大變化時果斷上線的——其背後邏輯還是“項目變得更優質了”。

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如果一個項目社區很喜歡,也不是劣質和垃圾項目(做局收割的是我認為最垃圾的那類),那即使我覺得不算優質,是不是也可以考慮上?

先亮明我的個人觀點:上幣,應該是中立的、中性的。

四、上幣標準最好交給社區

幣安的上幣標準最好就像法律,法無禁止皆可為——我可以有一些禁止性、紅線性條款規定哪些幣不能上,但不在紅線範圍內的,項目社區足夠強大的,就上。

其實OKX今年以來就是這樣的,之前LSD火爆,我看到OKX上線同賽道一些市值極小的,而市值更大的龍三沒上,@官方,結果很快就發現上線了。

再之後像ORDI之類,我推特也寫 OKX 100%會上,其實都是因為這個邏輯在。

在上幣標準中,對項目的價值判斷交給社區,這樣做很重要且必要!因為上幣的中性會更有利保護用戶——這本質上其實就是將“幫助用戶發現優質項目”這件事變為“和用戶一起上線優質項目”

在家庭教育中其實也有兩個方式:

一種是嚴母式,規定這個不能做,那個要做,從小到大管得死死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吃過的鹽比你咽過的米都多”,“外面沒幾個人好人,相信媽媽”

一種是朋友式,引導、規範但尊重個人的成長。

哪一種好?都是愛。但我覺得幣安更適合第二種。

PS:幣安的一番苦心往往引發很多的批評,甚至被外界所說的“割韭菜”。其實都是沒有理解底層邏輯,幣安是交易所,維護好用戶,財富才會取之不盡,所以認為幣安是“自己的韭菜自己割”,其實存在重大的誤解。其實只要從幣安用戶至上的邏輯去思考,就明白了,其實幣安現在所做的很多事情 都是2019年IEO時的一個自然延續。

思考:為什麼幣安用戶愛用戶,卻老是被黑成收割?

五、鐮刀和散戶都變了

區塊鏈發展到今天,項目方、社區、資本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18年的時候,大家都不懂區塊鏈。包括一些所謂鐮刀,當時可能也真是稀裡糊塗啥也不懂一聽說有利益,白皮書也把他洗腦了覺得應該不錯就去站臺了;

但到今天,鐮刀和散戶都在進化:

這一邊:土狗項目方流水線式製造垃圾項目,深圳速度震撼世界;衣著光鮮的投資人與各交易所高層在會所就能勾畫出好項目,資本打幾個電話小弟就能找來一班高才生趕一個項目。

那一邊:散戶被割來割去也開始抱團取暖,一個個小圈子,一條條隱密的信息,人們變越越來越精明。

垃圾項目/光鮮項目想割人,越來越不容易了,為什麼?因為散戶開始覺醒,有自己的判斷了。

幣安這塊圈內最大的肉,幣安的散戶就成為了鐮刀最喜歡的目標——你看看幣安廣場上的討論和熱門文章就知道,那上面的用戶確實比推特上的清純10倍。

對於鐮刀來講,無論是各種質量高的小圈子,還是推特這種大公域,都不是那麼好割,得儘量包裝得好一點。

散戶也很精明,總能識破,甚至如果你找明顯的大鐮刀站臺,一些牛散也陪你玩——雖然知道你要割,但只要我進得早,大家一起來抬轎子割別人。

幣安用戶好珍貴,那是還沒有被啟蒙的閉塞之地。於是,手眼通天之輩,能夠按照幣安的喜好來量身打造項目:

你要用戶?我買、我刷!

你要價值?我DEX\SWAP\借貸\跨鏈,還要什麼?我整啊。

你要籌碼?我便宜給你,我自己鎖定行了吧。

幣安為用戶操碎了心,鐮刀對幣安操碎了心。

上線之後,數據不用刷了,發放給社區的籌碼不知道怎麼砸完進了項目方腰包,一群成功人士賺麻了。

當鐮刀針對性進化的時候,幣安就像守門員,一天要擋幾十個球,擋得了這個,擋不了哪個,總有進球的時候。

所以就導致:明明我很努力了,但為什麼你們還不滿意?

其實解法就是:保持中性。

將上幣和投資分開,上幣以社區第一,少一些價值判斷;投資以幣安第一,只投自己覺得的優質的。

但在上幣這件事上,甚至幣安自己投的項目甚至都要從社區視角去評判能不能上——雖然不從這個視角,大家也能理解,生意嘛。

只是人們對幣安有了一些額外的期待罷了。

六、巴菲特也只能領導下幣組

交易所最核心的身份是提供一個用戶交易的場所,我提供公正公平的交易環境,人們用得放心、安心、舍心,就這麼簡單。加上太多主觀的價值判斷之後,就一定會出問題。

有一個特別有意思但特別需要重視的一個點是:我們對項目的評價大多數情況下會存在認知偏差!

比特幣15年了,巴菲特還是在罵。巴菲特很厲害,但如果讓老爺子管上幣組,他會建議上幣組改名為下幣組,就做一件事,把所有幣都下架就完事了。

巴菲特如此,其他每個人都難免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認知偏差。

以ORDI為例,在我的個人網站的“BRC20”中,在一開始的時候反對的猶豫的聲音很多,而且有一些還來自很厲害的“專家”,寫了很長的文章來反駁,閱讀和點讚的人都很多,你要是選擇性閱讀,會覺得他們說得就像是真理。

dayu.xyz

再講現在大火的比特幣生態,其實也存在很多分歧:有人興奮得渾身發抖,有人不屑地嗤之以鼻。

雙方論戰能講個三天三夜,而且即使是比特幣生態的遠古大佬們也一樣,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但,有沒有發現,這和比特幣出現很像?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是,等個三年五載,看看幾年之後有沒有上嘛,這總沒錯了。但是,這樣不斷社區會罵幣安反應遲鈍,而且幣安的份額也估計要丟光了。

其實,上面這些爭論也好,討論也罷,這些都是關注和流量。比特幣之所以生存下來,不就是因為上面的關注、流量、資金、人才最多嗎?它能在分裂中生存下來不都因為這些嗎?

而這些是什麼?這些不就叫社區嗎?

當前的情況下,概括起來:

一是幣安還在進化,值得期待。幣安雖遲但到,上線了比特幣生態的龍頭。要相信幣安的進化能力,現在美國那邊折騰完了,會更有精力和心情忙主業。

二是幣安本可以更加敏銳,保持像創業時那樣的敏銳。舉個例子,從交易所層面來說,比如我昨天看到有人發在我評論區的一張圖片,這個所應該是在臺灣、越南等交易量靠前,首發了這麼多,挺驚訝的——難道這個所比幣安厲害?肯定不是,幣安行業第一,什麼人才沒有,但肯定需要調整和優化的地方。

對於交易所的用戶來講,對他們最好的保護是什麼?

無非就是上優質幣、上得早,雖然幣安目前體量大了,上幣的影響會更大,但底層邏輯還是儘量參考社區的聲音,加上自己在行業的地位、資源去綜合判斷。

BRC20為什麼火,除了比特幣生態的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膩味了機構攢局這種事了,只要上幣組能更多地混在各個社區,自然就知道散戶在玩什麼、關注什麼了。

比如,現在一個行業大佬在比特幣生態發一個項目,搞一個什麼代幣分配解鎖,搞一個路線圖,這些玩法在ETH上十分尋常、十分正常,但在比特幣生態就沒那麼討喜了,社區熱度就不一定高——雖然數據之類還是可以做很漂亮。

還是要“多下基層”。

多和社區站在一起,社區也就和幣安站在一起了。

=========

建議:或許一姐的AMA可以更多地舉辦 , 快問快答,上了就是問問題,時限1小時之類。

二三週搞一次,完全社區化。

=========

幣安這次馬爾代夫集中營我也去了,這是我唯二的參加線下活動,上一次是2019年,也是幣安,當時是在杭州——我是真的喜歡幣安,它在我心裡,就像是韭菜的希望與光芒。

2019年的時候,我有一次轉幣出錯了,聯繫幣安幫我找回,超感動,然後那時才知道幣安每年幫用戶處理這種事情,找回金額很多,我的感覺是很安心,所以我到今天資金放在幣安也總是很安心。幣安基本上沒有在大方向上出過問題:用戶至上、用戶資產安全、不下場等。

在返程的路上,一路在想時,覺得幣安真不容易,腦海中浮現的竟然是“群狼環伺、危機四伏”這八個字,與之相對應的是,是一姐年輕溫柔的笑臉——就像20多歲的鄰家姑娘,讓人產生一種巨大的差異感:那麼多精心編織、包裝精美的局,她信任的人是否有足夠實力和忠誠去輔助?

當然,這些已經不是我應該思考的了。

一篇隨筆,祝幣安越來越好——我希望也認為幣安有機會成長為和蘋果比肩甚至更大的科技公司!

≡≡≡≡END≡≡≡≡

本文由@BTCdayu 原創,幣圈寶典請訪問 dayu.xyz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14
收藏
7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