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 Global 創始人香港 Web3 參會小結:繼續專注於投資華人團隊,努力走在交易所“喜好”的前面

上週香港Web3大會期間和很多項目創始人和業內朋友做了交流,總結十點想法如下。

近期聽了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先生對中美AI領域投資機會差異的看法,也有共鳴。推薦大家去聽下小宇宙裡張小珺的那期播客。

1.我們繼續專注看華人團隊,這是我們有一定積累和認知,且投資後能發揮一點力量的地方。

我們觀察到Web3華人創業團隊獲得的系統性幫助要遠遠小於Web2和Web1的創業團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把RPC貓友會這個Web3華人創業者俱樂部努力做起來的主要目標和核心利益所在。

我們希望貓友會是一個可沉澱關係,創造鏈接,交換信息和資源的地方。它會是一個開放的資源網絡。無論我們是否做了投資,用開放的方式服務好項目方和創業團隊,VC自然能找到價值。我們也很歡迎其他VC同行加入,共同服務,建設和使用這個網絡。

2.我們只投資我們認為有長期價值的項目(我們當然會看錯或看漏)。

一個項目是否有價值,每個人的心裡其實大致是清楚的。這和項目是Web3,還是Web2,Web1,Web0沒有關係。比特幣,以太坊,Solana,甚至狗狗幣等有價值,這和是否是Web3無關,只不過傳統投資人需要時間去理解這些新型資產並研究全新的價值評估方法而已。 

項目啟動和發展有時可以用Web3特有的方式,但長期應該有實際的收入/利潤或者價值的落腳點,要有正向經濟效應。項目啟動可以旁氏,但不能旁氏啟動後,就永遠停留在了旁氏,成了旁氏本身。當初Web2裡有滴滴和快的的燒錢大戰,Web1的人也看不懂,但最後滴滴也一定要回答怎麼實現收入的問題。Web3裡,這個收入有時是落在協議和社區層面的。

共識的確也是一種價值,比如說meme是一種文化基因的傳播,當然有價值。生物基因也是靠著人類這樣的載體在複製和傳播,難道DNA沒有價值嗎?沒有DNA,就沒有人類這樣的偉大生物體出現。Web3技術可以第一次幫助meme在傳播的過程中就實現價值。但項目方不能打著共識和meme的旗號去坐莊或者傳銷,初心和方法變質了,結果當然不同。

3.在認知的基礎上和範圍內,儘量多領投,同時往前走一點,做些孵化。我們尤其關注應用層面的項目,因為在我們看來,Web3技術已經足以支撐一些領域的大規模應用了。

有些應用只有在中國的互聯網土壤上才能成長起來。我們已經看到Web3的數據模式和價值實現在中國和亞洲市場上的萌芽,這在美國看不到。我們認為在應用層,中國的項目團隊及市場機會要好很多。

星巴克已經停止了Odyssey項目,Blackbird項目在做了紐約13家餐廳會員體系後就能夠在美國融資2500萬美元。而我們在中國和亞洲看到了幾個比美國更有希望的領域:

1)新的數據分發和數據價值實現方式;

2)新型廣告投放模式;

3)能有效改變創作者經濟分配現狀的應用。這些領域的創新項目服務的是海量級的Web2互聯網用戶。

4.我們尋找致力於積累沉澱私域流量數據和價值實現的各類項目,比如說各類俱樂部的管理和由此帶來的各種新型商業模式。

我們認為Web3技術通過這些項目可以最快實現Mass Adoption。這不是未來,這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情。

私域流量裡的數據和鏈上數據,以及分佈式存儲設施上的數據是傳統互聯網巨頭或者AI巨頭無法壟斷和有效獲得的數據,Web3技術可以在這些領域和AI技術很好地配合起來。我們去年初就說,AI大模型技術的突破給Web3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生產力的泵”。Web3數據的價值可以更好地被AI應用使用起來,從而更好地實現Web3的價值閉環。

我們在今年初跟我們的投資人的報告裡寫到:我們看到AI和Web3技術的快速融合。

我們正在迎來個人互聯網時代,我們所說的“個人互聯網”有兩層含義:

a. 各類AI助手加持的千人千面的互聯網;

b. 數據所有權迴歸個人。

這個個人互聯網需要兩大技術做支撐:AI和Web3,缺一不可。

5.我們看好依託於香港和大灣區的供應鏈,有清晰商業模式,最終能看到實際業務收入的DePin類項目。

但這類項目目前其實並不多。一些項目在我們看來,只是把Web3當作了融資題材或者快速賺錢的法門。Web3的Tokenomics往往可以錦上添花,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能解決原先無法解決的問題(Hellium等除外)。我們喜歡能回答收入來自哪裡這個核心問題的項目。一些團隊感覺一開始是琢磨的,做著做著就只想發幣了。

其實我們不太喜歡DePin-Decentralized Physical Infrastructure這個詞,我們更喜歡說物聯網3.0。對概念更好的把握,其實會影響我們尋找項目的框架和方法論。在我們看來很多有價值的項目,既不一定是“infrastructure”,一開始也不“decentralized”。尤其是強調“physical”,更加沒有意義。反而是IOT+Web3.0的物聯網3.0,能更好地概括我們在尋找的項目。

我們覆盤時發現,我們投的DePin項目要比我們去年預期的少得多。其實近期我們領投了兩個DePin項目,一個會在日本市場起步,一個是遛狗的。這兩個項目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會有紮實的收入,甚至是利潤。

6.很多Web3項目和meme幣一樣,在社區推廣方面,社區KOL比VC的力量更大,我們鼓勵項目方和KOL們多合作。

與其再拿VC的錢,可能做一輪KOL的融資更好。這也是Web3的一個特點。

7.美國多基礎設施和協議類項目,都很棒。但這可能並不是我們的機會,估值往往也比較高。

我們也不擅長party round這樣的融資模式。我們還是得從自身有限的能力出發去做投資。

8.亞洲多“銘文”和“土狗”類項目,有不少有炒作和坐莊之嫌。

我們需要遠離噪音,尤其是那些只單純強調“共識”,武當梯雲縱般的項目。

我們不否認銘文是很偉大的創新,就像ICO時期的發幣一樣。大家當時都覺得很振奮,很Make Sense,但只有極個別有實際價值支撐的項目活到了現在。Web3不能只停留在不斷地發新項目和新資產上。基礎的價值邏輯還是要遵守和尋找。網絡資產的互相質押和各種Restaking,做一層可能就好,反覆套會不會有傳統金融世界裡的MBS和CDS的味道?雷曼的銀行家們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賣的房地產是誰在住著了。電影《大空頭》可以去看看。

資產價格的上漲帶來了技術的創新和被應用的機會,但我們是否需要問,不斷的套娃和疊加的“安全輸出”到底創造了多少新增價值,又帶來了多少新的系統性風險?

9.發資產是Web3技術賦予Web3創業項目的利器,但我們希望看到背後有可行的商業邏輯做支撐。

一些項目通過大量發行資產,聚集資金和關注度,再吸引交易所完成上幣,再把前面的“資金債”“還”掉,這是Web3特有的模式。但這個資本遊戲可能有內在風險,如果做不成Web2的滴滴,就成了割二級市場散戶韭菜的項目。交易所可能過段時間就會摒棄這類項目,因為這注定會傷害交易所最寶貴的資產-用戶。繼續採取這類發展模式的項目,可能做到一半,發現後面的路被堵住了,前面的“債”也就沒法還了,那怎麼辦?價值實現還是要靠項目本身,不能靠二級市場價格。

10.我們需要努力走在交易所“喜好”的前面,而不是“to 交易所”。

交易所喜歡什麼項目,就投什麼項目,可能長期無法實現alpha,也失去了我們做VC工作的本質。交易所歸根結底,還是希望看到真正有價值的項目通過上市能得到有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能夠給二級市場的投資人帶來回報。只有這樣,Web3的價值閉環才能實現,Web3“使用權”的資本價值才能最終超過Web2的“所有權”價值。

我們當然非常希望投的項目能夠得到交易所的認可,從而實現更好的投資回報。但我們需要努力按照自己的價值邏輯去投資,而不是揣摩交易所的口味做,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了。

Web3最牛的地方在於把“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完成了“平權”,但這也帶來了更多的雜音,泡沫,甚至有時是醜陋。目前全球監管還沒有跟上,所以整個市場的波動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會很大。目前已經有資金流入速度跟不上資產發行速度的跡象出現了。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1
收藏
1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