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KOL|待過VC和項目方後選擇做「全職散戶」,實力派Alpha獵手Fiona的炒幣哲學

在幣圈,做 KOL 的難度越來越大了。過去幾輪牛市中,由於行業人群和賽道尚未細分、行業知識普及渠道有限以及行業參與者平均認知水平不高等原因,諸如 Irene Zhao、涼兮等一眾「加密網紅」們僅憑顏值和 Drama 就能為自己爭取到成為意見領袖的門票,享受流量在加密領域的強大變現效應。但隨著行業的發展以及更多專業玩家的入局,加密 KOL 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現在,KOL 對項目機制細節的錯誤解讀,或者對數據引用來源的不當篩選,都會被各路加密研究員揪出來無限放大並公開處刑。在中文加密社區完成向推特的遷徙後,市場和普通投資者對 KOL 的需求是:有認知、夠專業,且能夠早地發現 Alpha 機會。在日漸苛刻的市場標準下,加密 KOL 正經歷著新一輪的大浪淘沙,老一代 KOL 逐漸淡出舞臺中心,同時也給了新一代實力派 KOL 崛起的機會。

而在新生代實力派 KOL 中,Fiona 是社區呼聲極高的一位。她從去年初的「Arbitrum 熱潮」開始嶄露頭角,隨後又抓住了 3 至 5 月的 Ordinals 銘文以及 PEPE 行情,並在年底牛市初期大放異彩,帶領自己的社區成員先後發現了 Ronin、TurtSat、Auction 等許多十倍甚至百倍機會。而在比特幣突破 7 萬美元關口、市場看漲情緒不斷高漲的時刻,她卻選擇「戰略性躺平」,成功躲過了上週末加密市場的大血洗。

她的許多關注者都好奇,這個顏值與實力並存的種子選手究竟是什麼來路?她的炒幣哲學又是什麼?近期就這些問題,我們與 Fiona 深入地聊了聊。

「入職 VC 和項目方後,我選擇做散戶」

實際上,和大多數幣圈老韭菜相比,Fiona 並沒有先發優勢,她入圈時,已經是 2021 年了。

和多數早期在加密行業謀求發展的人不同,Fiona 在幣圈的職業軌跡似乎有些「反直覺」,她的加密之旅從專業 VC 開始,然後加入爆款項目,最後主動轉型,變成了一個「全職散戶」。與其他炒幣人不同的經驗累積順序,也讓她在尋找和把握機會時有了一些不同的認知和方法論,在 Fiona 看來,加密市場裡,散戶才是對行業認知最為清醒和全面的那一群人。

開局了得

在來到幣圈以前,Fiona 是財經媒體財新的一名記者,在採訪人物的過程中,Fiona 認識了行業裡頗有名氣的 LD Capital(了得資本)合夥人 Yi。

2021 年中,Fiona 打算前往新加坡留學唸書,得知消息後的 Yi 向 Fiona 伸出了橄欖枝。他告訴 Fiona,新加坡有很多加密行業資源,「在這個圈子最重要的就是產業鏈,VC 就是這個產業鏈裡面特別重要的一環。」沒過多久,Fiona 就加入了 LD,現在的她回憶那段時間依然充滿感激,「我所學到的東西大多都是在了得完成的,它對我來說,就像在加密行業上的第一所學校。」

Fiona 加入 LD 是在 2021 年中旬,正值加密行業「敘事大爆炸」的時期,彼時 DeFi 如日中天,GameFi、NFT 等新興概念也勢如破竹,而 Fiona 卻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坊之外,對加密行業幾乎一無所知。她自己回憶,當時連 MetaMask 怎麼用都不會,更別提 Twitter、Telegram 和 Discord 了,什麼都是從頭開始學。

「那時辦公室炒幣氛圍還挺強烈,但大家報的每個字母都很陌生,因為要補的功課太多,以至於我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炒幣。」剛加入 LD 的 Fiona,最開始只能在同事帶領下跟著聽一聽,學一學,然後自己私下再去做一些研究,但以一級投資為主的職業角色,讓她的實力得到了飛速的提升。

BlockBeats:當時在 VC 整體是一個什麼感受?你的學習流程和渠道是什麼?

Fiona:那時候會參加(項目方)會議、跟人聊天等等。我認為在 VC 裡成長的速度是加倍的,因為你有壓力,每天發過來的 Deal 很多,以及所有跟別人聊天的過程都在瘋狂的吸收知識。最開始我不太有自己的觀點,都是聽別人講,但是我認為半年是一個蠻大的轉折點,那時候就開始有一定的自己的判斷。

BlockBeats:所以和越多的人聊,認知進步的越快。

Fiona:會有進步,但是得分正確的人和錯誤的人,不過無論是哪種都是一種觀點,你都在吸收經驗。

BlockBeats:那你如何去尋找以及判斷「正確的人」呢?

Fiona:最開始就是用一些很常規的標準,比方說一個一級項目的創始人,可以看他其他的投資人都有誰,如果他被一些頭部 VC 投了,那我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好項目,或者說他的團隊成員有誰、介紹人是誰等等。我只能相信這些已知的信息,那時候還缺乏對於項目本身的判斷。

BlockBeats:後來這個判斷的標準有沒有變化?

Fiona:第一點,我認為創始人很重要。你和創始人聊完會明顯的感覺到他有一些品質,或者他的邏輯是不是能夠打動你。

第二點,我認為加密貨幣跟普通的上市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它其實是直接 to C 的,不管產品邏輯是不是 to B,因為要銷售代幣,所以它必然是 to C 的。你應該去看它呈現給公眾的形象,他們的這個社區氛圍是怎麼樣的,所以所有的社交媒體頻道也特別的重要。

第三點就是產品邏輯,所有的產品底層邏輯都應該更仔細的去看一下。比如當時 StepN 如何起來、如何毀滅其實都跟它的底層邏輯有關。最開始的劇本就是一切,它註定項目的結局。當你分析完整個邏輯,其實你是能夠感受到的。

BlockBeats:你覺得 VC 看待和分析項目的邏輯,以及對待投資的邏輯,對自己炒幣有幫助嗎?

Fiona:炒幣人我認為是幣圈是最客觀的一群人,如果比有什麼不足,我認為僅僅是信息差。除此以外,我認為他們有時候感知到的東西甚至比 VC 還多,因為他們可以很深入的去持續關注一個項目,去深入社區。VC 通常是沒有這個時間的,因為你的 Portfolio 太多,要去跟進的項目太多,你每天的時間被分散了,沒辦法高效地利用。

後來也有收到 VC 的 Offer,但沒有很強的動力再重新回去。因為我認為你在每一個位置、每一個身份,它其實會侷限你的思維方式,它既是賦予,也是枷鎖。它會讓你在特定的利益訴求下去思考問題,我反而覺得這不是那麼的客觀和全面。

BlockBeats:VC 為什麼不能深入地跟進一個項目?

Fiona:舉個例子,比如我要投一個項目,那它的所有的社媒帳號都會去看一下。但是你想象一個 VC 在牛市,可能一天下來保守估計都能收到 10 個項目 Deck,你分配給每個項目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散戶買了很多 Token,就一定會盯緊著項目方的動態看,我認為這種關注度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我認為每個項目都是動態發展的,炒幣人有時候更加能夠持續、動態地去看一個社區的變化。VC 沒有那麼多時間,他們與項目所有的 DD 可能就到付錢這一刻就截止了,然後投後團隊又是另外一批人,這批人可能壓力更大。

可能對一個 VC 來說,對一般的項目注意力很難深入到社區這個層面。所以如果有人真的很關注某個項目的社區,那這通常不是 VC 行為,起碼不是 VC 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應該是他個人的行為。當然也有一些特例,比如像 Delphi Digital 給 Axie Infinity 設計代幣經濟模型,但我感覺這屬於大家是「相識於微」的一個狀態,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足夠重倉。但通常廣撒網式的投資,我認為很難深入到社區。

跑鞋信仰

在 VC 的半年多時間,讓 Fiona 接觸到了不少優秀的加密項目,但要說對她自己發展軌跡的影響,則沒有哪一個能出 StepN 之右。

老幣圈人對 StepN 這個名字不會陌生,主打「跑步賺錢」Move To Earn 旗號的 StepN,是加密行業為數不多的現象級出圈應用。那段時間,你只要擁有一雙 StepN 跑鞋,就像拿到了步入理想人生的金鑰匙,不僅鍛鍊了身體,連每天走路都會「掉錢」。而巔峰時期數十萬的驚人 DAU 數據,也在當時讓無數從業者看到了 Mass Adoption 的希望曙光。

對 Fiona 而言,StepN 是一個非常「私人化」的項目。她也在很早期的階段看到了 StepN 這個項目,但在上報團隊後得到的反饋並不積極,因此她自己買鞋去跑跑看。2022 年 1 月春節前後,Fiona 在與朋友聊天時發現一些 Degen 玩家對這款跑鞋應用很感興趣,在「互換情報」後,決定在二級大幹一場。

沒過多久,StepN 就以病毒式傳播的速度,成為了 GameFi 乃至整個加密世界的當紅明星。許多人對那段時期 StepN 的印象,除了彭博社的大篇幅報道,還有就是各種 VC 和機構高管或研究員離職加入 StepN 團隊的消息。當然,Fiona 就是其中一員。

剛加入 StepN 的 Fiona 主要負責 PR 工作,幫助團隊管理和對接社區 Mod 團隊,以及接觸和安排一些主流媒體採訪報道等。但這段職業經歷並不順利,很快,Fiona 就感受到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到後來,在「Web3 全村希望」工作的體驗變成了「度日如年」。

最終,她選擇了離開。不久後,StepN 治理代幣 GMT 價格崩盤,產品與社區陷入死亡螺旋,偉大的 Mass Adoption 征程暫時熄火。大半年的 StepN 經歷下來,Fiona 總結出的慘痛教訓是:不要格局太大。

BlockBeats:當時為什麼那麼看好 StepN?

Fiona:當時 StepN 在臺灣的紅火程度,已經到了我父母這輩人都在玩,而且他們通過這個項目知識瞭解到了去中心化錢包,瞭解了 Solana 網絡的擁堵。還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很圈外的飯局,裡面有一些電視臺的新聞主播和電視節目製片人,他們都有在用跑鞋走路,還去參加大安公園的線下活動。

通常 Web3 項目很難走進圈外群體,但 StepN 做到了。雖然那時我已身處其中,但這讓我更加堅信它是一個真的橋樑,連接了 Web2 和 Web3。我那時候很興奮,所以他的失敗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我真的很希望他們能做出一番事業。

BlockBeats:這種打擊是指你對行業未來前景樂觀程度方面的打擊嗎?

Fiona:雖然沒那麼嚴重,但我認為它本可以為這個產業帶來更多,讓更多人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學習區塊鏈基本需要的知識,比如錢包和一些網絡選擇等等。我認為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項目,目前來看就只有 StepN 和 Luna(後者最終因龐氏模型最終崩盤)。

之所以提到 Luna,是因為當時很多投資人和機構都把自己的養老金、房子抵押貸款拿去存進 Luna(其生態借貸協議 Anchor 提供 20% 穩定幣固定年化收益)。當時這個過程其實還是需要一些技術門檻的,但大家都願意去學。

BlockBeats:當時工作上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Fiona:我在產品層面接觸不是很多,但是作為用戶一直有不停的反饋產品問題。能明顯的感受到,團隊到後期的開發重心沒有放在 StepN 上,而是在不停的嘗試新產品。

因為我對接 Mod,直接接觸用戶,每天與鞋子相關的問題可能就幾百個訴求。大家對於產品更新的不給力等等問題有很多,你知道幾乎無法解決,但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所以是一個光加不減的狀態。當時太有想解決問題的決心,但是這個決定權又完全不取決於你,所以自己就變成了中間的「受氣包」。

BlockBeats: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 StepN 很難跑通?

Fiona:一開始就知道。其實本質問題就是死亡螺旋,xx To Earn 並沒有解決死亡螺旋。後期如果要維持遊戲內代幣 GST 的價格穩定,就需要有指數級的用戶增量,而新人進來就是要 To Earn 的。所以我認為 xx To Earn 是一個死亡命題,或者說不能所有人都是為了 To Earn,這個賽道所有項目的歸途都會是這樣。StepN 到後期也有一些舉措,或者有一些意圖想要去解決這個死亡螺旋,但是並沒有成功。我認為創始人自己也非常清楚,所以到後來他們在某個時間節點就已經戰略放棄這個項目,去做下一個項目了。

BlockBeats:你最後賣掉自己的鞋子和代幣了嗎?

Fiona:我最後還是賣了,你在內部看到那個情況,就能知道該什麼時候止損,但如果是我沒在團隊內部,可能真的會拿到最後。一般都是這樣,因為太有信仰了。所以當時離開 StepN 以後,我和朋友說,這就像跟渣男談了一場很長的戀愛,不僅虧錢,還很傷心。

我把部分鞋留給了父母,一開始他們會風雨無阻天天出去走路,因為那時候一天能賺幾百甚至幾千美元。後來我問他們,如果價格跌下來還走嗎,他們說一定會。但是每個人都有個臨界點,差不多一天賺不了一美元的時候,他們就全放棄了。

BlockBeast:怎麼看 StepN 這段經歷?你學到了什麼經驗?

Fiona:其實我認為 StepN 是個很好的成長經歷。因為之前作為 VC 就是投項目,對項目的瞭解就是它紙面上的這些,但是你去過項目之後,你就知道項目裡面真正在發生的事情是怎麼樣的,它真正的感受是怎麼樣,包括產品的進度和部門分化,出現了問題完全能感受到。那時候我才覺得,我是真正瞭解項目的人。

還有就是,我認為這是我人生中到現在一直很有用的一堂課,就是千萬不要格局太大。對於所有的項目來說都是這樣,因為通常你的格局比項目方還大。

這一堂課是真的幫我省了很多錢。

「日曆本」與「買彩票」,Fiona 的炒幣哲學

從 2021 年入圈至今將近三年的時間,Fiona 似乎每年都過得很充實:第一年在 VC 學認知,第二年在項目方長閱歷,第三年自己炒幣練實操。

離開 StepN 後,Fiona 打算就此休息,但只過了兩個月她就閒不住了。在這期間,儘管有 VC 遞 Offer,但她卻不再願意重操舊業,最後決定自己全職炒幣,「VC 幹過了,投資的事大概懂了,項目方也幹過了,裡面那些事兒好的壞的你也都知道了,我覺得可以先單幹看看。」這一干,就把自己幹成了粉絲過萬的實力派 KOL。

選時間,勝過選賽道

Fiona 2022 年底離開 StepN 後的第一次實操大概在次年 2 月開始嶄露頭角,彼時 Arbitrum 的鉅額空投給市場注入了一股強有力的流動性,加密行業迎來了一波深熊中的小牛市行情。期間,Arbitrum 生態呈現出大爆發趨勢,其中屬 Camelot 最為亮眼,在熊市背景下,不到兩月收穫 20 倍漲幅,而最早一批發現這個機會的人,就有 Fiona。

隨後 3 月,Fiona 及時跟進了 Ordinals 的銘文機會,5 月作為 PEPE 表情包愛好者吃下了 PEPE 的數十倍漲幅,年底又先後抓住了 Atomicals、Ronin、Multibit 等多個倍率極高的交易機會。在社區眼中,Fiona 似乎總是能出現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點位,在今年初 meme 熱潮初期,Fiona 更是無時無刻不出現在自己的 Telegram 群裡,和群友一起熬夜衝土狗。

但最近,Fiona 卻選擇「被動躺平」,不再高強度炒幣,用她自己的話說,「每天睡到自然醒,起來做個飯,下午看看盤,發發推。」不過這種被迫躺平,也在上個週末最大程度地幫助 Fiona 保護了自己的倉位。

BlockBeats:剛開始炒幣會不會有一個找感覺的過程,比如什麼樣的風格和邏輯框架適合我?

Fiona:有,我認為這個過程特別的重要,因為除了一些天才型選手,每個人不是在所有的全時段都適合去炒幣的。我就特別典型,我其實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頻繁地去炒幣,我一般只在特定時間段,那段時間我勝率會很高,我就只賺那個時間段的錢,其他時間段我就幹些別的。

BlockBeats:全時段指的是哪方面?趨勢節點還是每天的時段?

Fiona:是指趨勢方面。比方單邊行情,單邊上漲、單邊下跌以及震盪期,大概分這三種,這都可能不是很對,每個人可能適合的狀態是不一樣的。

BlockBeats:去年初你抓住 Arbitrum 趨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怎麼去判斷趨勢節點?

Fiona:我有一個日曆本,我會告訴自己今年有哪些重要的節點,這個節點有什麼東西要出現了。所以我的日曆本告訴我,這一年我最關注的就是幾個項目,以及它大概的時間節點,然後我可能會提前兩個月去研究或者佈局,我認為這對新手蠻有幫助的。

我記得那個時候聽到的消息裡就有 Arbitrum 上半年要發幣,然後是 Blur 要上線,大概在二月份。所以那時候我只炒兩個賽道,在 12 月份我開始去做 NFTfi 這個賽道,然後就是 Arbitrum 生態。所以我記得那一波應該吃了兩個賽道,一個就是 NFTfi,當時所有買的都起飛了,其中 BendDAO 有四倍,還蠻多的,因為熊市熱點有限。還有一個是 Arbitrum,當時所有買的項都倍率很高,Camelot 則更誇張。

BlockBeats:去年底的牛初趨勢也是用這個方法判斷的嗎?那個階段很多人還在否認牛市的到來,但你卻抓到了 Ronin 的機會。

Fiona:我認為交易量不一樣,你會明顯感覺到比特幣從 25,000 美元突破到 32,000 美元,它的交易量變化我認為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那時候我就很確定有新的行情。因為這個市場如果有現象級的行情,一定需要有大額的資金流入。所以當時讓我很堅信的就是交易量,我當時也只衝了半倉,然後越漲越加,後來就加到子彈打滿的程度。

然後 Ronin 我其實關注很久,因為我跟 Axie Infinity 掰扯了很長時間,所以我對他們的所有動態都很關注。決定買入 Ronin 我認為有一個節點,那個時候 IMX 的市值超過了 RON,我認為 RON 真是很有性價比,東西還做的這麼好。因為 Pixel 我也最早就有玩,所以我就覺得一定要大舉幹 Ronin。當時我還有一個好朋友叫 Mori,她自己就是做遊戲賽道的,我們倆都一致判斷 RON 真的很便宜,所以 RON 應該是我認為二級買到比較好的倉位,而且也買的相對比較多一些。

BlockBeats:除了日曆本,你會對不同賽道有自己的判斷嗎?在賽道里找項目又用什麼方法論?

Fiona:大的生態還是會去猜,但是我反而覺得瞎猜的準確率沒有日曆本反饋的準確率高。

找項目的話,有一些排行榜網站和數據網站很基礎但是很好用,我認為大家也都可以考慮。像是 DefiLlamma,在裡面你會看到一些數值的變化,比如說最近 7 天某某生態或者項目的 TVL、交易量是不是猛增了,這可以幫你去梳理項目。

還有就是,我認為新東西出來一定要去嘗試。我記得去年三月份,我看到當時在比特幣上有鑄造 NFT 這件事情,後來 Ordinals 雖然沒有打,但是二級還蠻早就買了,儘管後來也賣飛了,但是其實那一波我自己覺得已經吃的很好了。

BlockBeats:就是說在炒幣的時候不要帶偏見。

Fiona:對。我是一個特別沒偏見的人,什麼都玩,就是沒有那種老韭菜偏見,我認為也千萬不要成為那種老韭菜,那這個行業對你來說會失去吸引力。

所以我認為要對很新的東西保持一個很開放的觀點,比如在比特幣上鑄造 NFT 聽起來蠻酷的,這種超早期傾向的,尤其是一個全新的賽道,你能虧的錢其實是很少的。你就拿買山寨的錢試一下,但是它給你回報率就是超預期的。

BlockBeats:有時候大家可能會把經驗和偏見混為一談,嘴上說的是經驗,但有時候這其實可能是偏見。

Fiona:對,但我認為經驗和偏見要用在不同的地方,最需要經驗的就是你賣出的時間點。

我有一個指標,因為我適合單邊行情,無論是單邊上漲還是單邊下跌,如果在我猛衝的過程中出現連續兩次虧錢,我就 Stop。我會認為要不就是這個階段出問題了,要不就是我出問題了,反正就不是我賺錢的行情了。所以我最近休息,也是因為前陣子衝 meme 連續兩次虧錢,這對我來說就是 Signal,然後我就會停手。

前兩天我在 Twitter 上說市場「脫水」,就是因為我能明顯感覺到山寨幣的流動性很差。所以我的「脫水」指的是,如果你沒有那麼擅長交易,就選擇回到自己的防禦型倉位,比如說比特幣和 Solana,所以我賣掉了一些山寨,然後更多的加到了這些主倉位上面。

BlockBeats:你如何去判斷流動性的好壞?指標是什麼呢?

Fiona:你可以自己試著賣賣看,感覺蠻明顯的,有時候你賣五萬美元都跌幾個點,那就是蠻差的,說明做市商在互搏。或者去看訂單簿,這些都蠻明顯的,多交易就有感覺了。還有一個是,我認為漲不上去的時候就得下來了,我認為很難維持一個比較高的價格曲線,但我認為牛市一定還沒有結束,只是後面的錢可能沒有前面的錢那麼好賺了。

「Fading Bag」和「買彩票」

除了對時間點位的判斷和選擇,Fiona 還有一些有趣的「打野戰術」。

去年 11 月,Fiona 發了一條推特,準備用 5 萬美元的初始資金去挖掘一些非市場主流的生態項目,她把這筆資金稱為「Fading Bag」,即「消失的倉位」。抱著歸零的心態,Fiona 買入了 RON、KUJI、ZEN 等項目代幣,並不時公佈自己的倉位更新。最近一次更新時,Fading Bag 的倉位已經超過了 20 萬美元。

另一個讓 Fiona 和她的社區樂此不疲的是「買彩票」戰術,儘管很難融入自己的整體倉位管理,但 Fiona 還是會在深夜和清晨與社區一起衝鋒陷陣,小倉位買入這種 meme 或土狗。在她的推特上經常能看到各種「10 倍了」「20 倍了」的推文,但代幣字母你又從來沒見過,對於剛關注 Fiona 的人來說,很容易產生小焦慮情緒。

BlockBeats:Fading Bag 這個點子是從哪裡來的?

Fiona:我的臺灣朋友 Woody(臺灣地區知名加密 KOL),他跟我講說之前熊轉牛的時候,有人搞了一個幾萬美元的「小基金」,後來牛市就做到了 200 萬美元。我那時候看川沐(知名 KOL)的實盤,我認為那種實盤對普通人的借鑑意義有時候其實沒有那麼大,因為節奏太快,有些人不太能跟上,或者沒有辦法抵抗那個波動率。所以那時候我就想,要不我也搞一個,就類似於實盤,但是可能週期會更長一點,最後就做了這個嘗試。

BlockBeats:你管理這個 Fading Bag 的邏輯是什麼?

Fiona:我認為是買一些早期看好的項目,這些項目沒有像 Solana、以太坊這樣的確定性,但在我看來很有潛力,可能是找像 Camelot 一樣的項目。目前找到最成功的項目可能是像 RON 和 MUBI 這些。倍率其實也還蠻多,但是我賣的不是特別好。

BlockBeats:你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打法就是「彩票倉位」。但對你來說,這種倉位會不會太小,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衝彩票呢?

Fiona:我認為這是分散精力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因為我不想頻繁調整我的大倉位。那時我就已經基本買完了我的大倉位,Solana 我從頭到尾都沒有動過,那小倉位就應該去「打野」,就是你要覺得有點事兒幹。

因為我那個時候處於一個過度興奮的狀態,所以不太能停下來,但又不想每天去移我的 Solana 倉位,那也沒有意義。我其實蠻喜歡炒土狗的,因為我認為那是一種社區文化,是加密文化的一部分。那已經不是錢了,就是參與,那種小倍率翻倍的感覺帶來的腎上腺素其實很高。

BlockBeats:那段時間你生活節奏是什麼樣的?

Fiona:以前四五點起床炒土狗,然後賣掉,可能八九點回去睡回籠覺,然後中午起床吃飯。下午去咖啡館炒幣炒到晚上,然後晚上如果不想睡,再蹲個晚上的土狗,可能蹲到凌晨一兩點,第二天五點又起來炒土狗。我現在每天睡九到十一個小時,但那段時間我炒土狗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這狀態完全不一樣,需要的睡眠也完全不一樣。

BlockBeats:那段時間你對消息的反應也很快,尤其是「馬斯克 AI」概念的 GROK。

Fiona:我其實本來想買更多(GROK),但是因為我看馬斯克發了一天價格都還沒起來,所以我我有點驚訝。其實那個時候我因為炒 meme 全天候在線,一直在刷 Dexscreener 排名,那時候就看到 GROK 出來,我認為馬斯克這主題非常好用,而且馬斯克剛推這 AI,一定得老發推,那它就有了持續的流量流入,我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沒有注意到或者沒有買它,所以我反而有點買少了。

BlockBeats:最近這一波 meme 大熱潮,你有抓住什麼機會嗎?

Fiona:有抓上我最愛的 PEPE,吃到二級。其實這一輪現在很多上 Binance 的 meme 幣我最早都買過,但賣飛了,所以我其實最近都比較難過。像 Myro,我在市值 100 萬美元的時候發在群裡,在 1000 萬美元的時候就開開心心走了,所以最近我都屬於比較沮喪的狀態。還有 WIF,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是賣飛了,但那個時候看感覺就差不太多。

KOL 紅利

對於做 KOL 這件事,Fiona 其實是無心插柳的。剛離開 StepN 那會兒她的 Twitter 只有百來個粉絲,其中一半還是自己認識的朋友,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去做 KOL。後來,Fiona 發了一條韓國加密監管相關的推文,被好友 Jeromeloo(中文區知名 KOL)轉後一下子漲粉 300 多,此後便決定試一試。到後來 Fiona 發現,做 KOL 除了流量方面的變現,對自己尋找和把握早期機會也有不小的幫助。

BlockBeats:當時 Metis 這個趨勢又是怎麼抓住的?

Fiona:當時他們開始做大量的市場宣發。因為我有一個朋友在韓國做 PR 市場,他有接 Metis 的單子,那時候 METIS 大概 20 美元。然後她跟我反映了這個情況。我其實覺得現在做 KOL 有一個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如果有大規模的市場宣發,你是能夠知道那些消息的,說明團隊真的有東西要推出來,要不就是拉盤,要不就新產品,通常還會兩者相結合。

另外一個,我認為 Metis 生態一定要關注的是他推出了一個非常大額的生態基金,讓我認為跟之前 Avalanche 暴漲之前的生態基金很像。所以那個時候又買 METIS,又買 Metis 生態的代幣,但最後 METIS 漲得還可以,但它的生態的代幣就有點「拉胯」了。

BlockBeats:最近社區關於「KOL 輪」的討論頗為熱烈,似乎現在做 KOL 的確有不少紅利。

Fiona:沒錯,但我最近也覺得有點短板,因為 KOL 輪還是要幹活的,你要去幫團隊發東西,那其實就相當於有了一些工作上的牽扯,沒有辦法再像之前一樣那麼 Degen 並全身心的去投入。

BlockBeats:現在你的 PR 公司大概對接了多少 KOL?

Fiona:中文區大概有 37 個 KOL,因為我不想做那種量很大的,想真的能提供一些價值。韓文區會比較多一些,大概有 200 多個。目前就主要做這兩個語種為主,也有一些其他語種可能接下來會做,但還太早。

BlockBeats:海外 KOL 的市場怎麼去拓展呢?

Fiona:我都是找當地的朋友,這個是特別容易踩坑的一件事情,有時候你連語言都不懂,也沒那麼多時間。所以我有一個好朋友,他是韓國頭部的 KOL,他會介紹比較靠譜的 Agency 以及他自己的 PR 公司,所以這兩部分就構成了我們韓國市場的組成部分。

比 All In 更多一些

如果你一直關注 Fiona 的推特,會發現她的炒幣與生活並不割裂,甚至融合得有些過分完美。除了炒幣的邏輯與機會分享外,Fiona 流量最高的推文其實大多是她自己對炒幣生活的細膩分享:因為炒幣把菜燒糊了,她會拍一張圖發推特,和 KOL 朋友聚了頓餐,要拍照發推特,因為熬夜炒幣暈倒了,在醫院醒過來還要發推特。還有炒股、買房,外人不難發現,Fiona 在推特分享的每一個交易機會或者認知,幾乎都是自己從實際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在過往的推文中往往有跡可循,一個詞概括的話,就是接地氣。

當然,最為粉絲津津樂道的還有她向父母「佈道」的過程,關於 Fiona 是如何說服父母買入 SOL 的推文,如今已有 14 萬的瀏覽量。

Fiona 的父母很早就知道她自己在炒幣,但那時候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完全不一樣。早年間,新聞媒體對區塊鏈行業的報道多居負面,但 Fiona 在加密行業工作並掙到錢後,讓他們可能對這個產業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想法。Fiona 的父母從 StepN 開始對加密貨幣有了一些基本的認知,「因為早期每天走路都在賺錢,所以我認為他們對 Crypto 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態度。」後來,Fiona 不管是倉位管理、投資邏輯還是 NFT 小圖片的挑選,都能跟自己的父母嘮上話題,在炒幣人裡實屬「罕見」。

去年底,Fiona 力勸父母 1000 美元附近的以太坊和 25,000 美元附近的比特幣「可以隨便買」,也讓她的父母成了這輪牛市買入位置最好的一批人。她自己覺得,當下不負責的銀行理財太多,父母自己又不太有精力去管理自己的錢,所以應該有人幫他們買入並且拿住。「他們現在蠻開心的,每天就看看比特幣和 Solana 的價格走勢」,Fiona 說到,「比起被騙走,父母的錢套在比特幣裡更好些。」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賬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23
收藏
19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