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30,486個推特粉絲
關注
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独立研究员| Researcher | 以技术和商业视角解读区块链前沿科技 | Security、DaTa、Zero-Knowledge、AI、DePIN ,etc | 硬核科普 | Previously:@ambergroup_io | @peckshield | DMs for Collab
動態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17 小時前
又一個豪華VC陣容Coinbase、Paradigm、Polychain三大Buff加持的AI+Crypto項目誕生了—— @withvana 。 簡單而言,Vana目標將用戶私有數據實現Tokenization,搭建一個對用戶數據所有權和控制權以及未來經濟收益權的分配與激勵網絡,可以解決AI大模型在訓練過程中的數據不足的問題。 AI發展主要圍繞“算力”、“算法”“數據”三座大山,其中算力方向有io、Aethir,算法方向有 Bittensor、SaharaAI,Vana鎖定的正是被視為AI燃料的“數據”方向。 有了龐大“數據源”的支持,AI可以進行多模態學習、持續學習、自監督學習等以增強AI大模型的應用場景和使用範圍。 現階段AI大模型訓練存在隱私、數據來源不均衡等諸多挑戰。泛文本類的網絡數據又嚴重過剩,而特定領域(醫療、法律)高質量的數據、(新聞、科技)等實時更新類等數據源又嚴重稀缺。如何才能打破傳統行業數據孤島,降低數據標記成本,有效解決隱私等複雜問題呢? 初步看了下Vana的技術文檔,其嘗試構建: 1)數據流動性網絡(Data Liquidity layer),可以像在DeFi體系靈活使用Token一樣,在Vana網絡使用數據; 2)數據可移植層(Data Portability layer),相當於構建了一個生態系統,是數據提供者、開發者、平臺能夠協作增進數據的有序流通,讓開發者可以通過工具接口直接利用數據,也會記錄並激勵高質量的數據貢獻等等; 3)數據“神經網絡系統”(Connectome),構建了一個可記錄生態實時數據交易的分佈式賬本,以及一套POS共識機制,確保DLP流動性層能正常運轉,還可與外部EVM環境兼容。這是Vana主網上線能夠有效解決AI數據問題的核心,是“數據”轉化為可估量價值和可追溯流動性的關鍵基礎設施。
VANA
15.48%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4
最近,圍繞 @dappOS_com 意圖執行網絡產生了不少討論,很多聲音稱Paradigm拋出intent-centric後,僅僅AI Agent智能化撮合引擎虛火了一陣,整體意圖賽道進展並不理想。 那麼,意圖賽道當前面臨的癥結點是啥? 去中心Solver執行網絡到底該怎麼落地?接下來,系統談談看法: 1)Paradigm拋出intent-centric的很長一段時間,意圖賽道確實熱鬧了一陣子,包括Anoma、Essential、dappOS、Brink等一眾項目躍出水面。意圖賽道以簡化用戶DeFi參與門檻,能和AI有效接軌,且契合Mass Adoption的特性,被視為牛市預期中的一大敘事。 不過,意圖概念本身的“抽象”性使得其短期很難聚焦到一個方向併產生落地,除了AI Agent可作為意圖執行網絡的可選實現路徑之外,包括賬戶抽象、鏈抽象、交易bot、甚至CEX等執行方式都可以納入意圖賽道範疇。 AI意圖雖具顛覆性但太過於早期而發展緩慢,其他抽象意圖又各自為營形不成合力。這是Paradigm拋出intent-centric概念虛火一陣後歸於沉寂的究極原因。 2)在我看來,意圖賽道發展緩慢主要面臨兩個核心癥結點: 1、intent抽象挑戰大:看似簡單的一句,意圖可以簡化用戶的鏈上操作,但現在鏈上環境卻在日益複雜,例如:(LRT的贖回,MEME的搶跑MEV)等新問題不斷在引入新的複雜度,使得跨鏈橋、鏈抽象、賬戶抽象等標準的簡化操作的基礎設施的發展速度遠低於鏈上操作的複雜程度。 意圖要解決的單鏈環境包括:代付Gas、社交恢復、抗MEV、一鍵Approve-Cancel、最小化滑點、自動化執行等等,涉及到多鏈環境,還會存在鏈之間智能合約兼容性,編解碼兼容性、流動性互通性、標準統一性、以及其他安全共識類複雜問題。 此外,還有很多用戶的意圖無法僅依託純鏈上解決方案,目前只有資金規模大、交易策略多元化的資管機構,才有成本和速度均較為理想的解決方案:例如,當MEME幣上線CEX後最便宜的流動性通常是做市商或者交易所的VIP大戶,而贖回LRT等收益資產走DEX或者官方通道遠不如發行LRT或者運行節點的機構。 總之,要試圖在原複雜鏈基礎設施上靠整合和優化就解決意圖體驗的事挑戰性極大。 2、intent範圍廣:我此前也撰文分析過,常見的intent包括中心化意圖(CEX)、結構化意圖(Pre-Confirmation)、分佈式意圖(去中心化Solver市場)、智能化意圖(AI Agent)。 在我看來,中心化意圖和包括賬戶抽象、鏈抽象等在內的結構化意圖都不在意圖賽道重點發展範疇內,它們都是賽道已有的基礎條件,需要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用戶體驗才能算入。而智能化意圖,要等AI Agent市場進一步成熟才能納入範圍。目前我們探討的intent意圖賽道發展,更多圍繞去中心化Solver市場來展開。 3)意圖賽道的發展落地問題,本質上在於去中心化Solver執行網絡如何構建。該如何做呢?一個客觀中允的方案是: 構建統一中間件網絡層,並確保全新的用戶體驗、便捷高效的可兼容互操作性、以及去中心化的安全共識機制、接軌應用市場的統一流動性等等。 接下來,重點以 @dappOS_com 為例, 來拆解下構建一個去中心化Solver市場要面臨哪些難題?以及dappOS探索了哪些產品和機制創新之處? 1、構建去中心化Solver執行網絡 用戶意圖的“模糊化”和Solver求解器提供方案的可編程性天然存在矛盾,比如只在A鏈有資產的用戶input一個需求:我要在B、C鏈完成交互擼毛。該需求到了Solver公開市場,正常來說Providers會先拆解用戶需求: 1)0磨損跨鏈;2)Swap選擇超低交易滑點;3)避開鏈交易Gas高階段;最後經過Solver的複雜路徑規劃、競價、平臺撮合等前提下,最後在一個有B、C鏈統一流動性兼容的網絡,以極低的gas磨損完成了任務。 這個過程中,用戶提了需求沒有Solver接受怎麼辦?Solver跑路rug了怎麼辦?Solver的價格過高怎麼辦?多個Solver供應方都爭搶此任務又如何?任務成功瞭如何激勵,失敗了又改怎麼懲罰等等。一個自由公開的Solver市場都得解決這些問題。 dappOS的想法是放棄讓Solver拆解出清晰明確的執行步驟,只關注用戶要的執行結果(例如 B、C鏈完成了交互擼毛),讓Solver對其提供一個總的報價以及告訴用戶需要做哪些授權(例如授權Solver使用A鏈的10USDT,最終交互擼毛的dApp合約),整個執行過程全權交給Solver來完成,用戶無須關注執行過程細節。 選擇以結果導向的執行邏輯如下:Solver可綜合“鏈上+鏈下”路徑達成成本和效率最優。 很多時候,鏈上逐筆發交易不可避免會產生成本損耗,若穿插鏈下方案,可以達成成本和效率的綜合考慮,給到用戶一個最優解: 例如,若Solver是交易所的VIP大戶或做市商身份,利用身份資源優勢換來的成本優勢遠大於直接調用AMM合約。用戶在簽名時可選擇由某個Solver執行,Solver也可以拿到用戶的資金授權,可以靈活決定以鏈上或鏈下的方式執行交易(還可以彙總用戶需求並行執行),最終僅以結果為準,給到用戶最便宜、最快的執行結果。 比如:涉及資金跨鏈場景,可以選擇鏈上跨鏈橋也可以直接走CEX充提,Solver可決定使用那種方案;又比如:贖回LRT的場景中,正常邏輯是彙總用戶贖回請求,集中執行,交易要排隊還可能遇到Gas擁堵,進階邏輯則可先鏈上低息貸款墊付,再靈活贖回。 反正,以“結果”為導向,目標是讓Solver之間充分競爭,調動各種資源和權限優勢給到用戶成本和速率上的優化空間。問題來了,若執行過程存在“不透明性”,該如何確保安全呢?如下: 2、OMS最小化質押運行機制 OMS(Optimistic Minimum Stake)樂觀最小化質押的想法就是讓每一個任務預先規定一個失敗時要賠償用戶的金額,然後就不需要關心Solver具體如何完成任務,若不成功只需清算掉Solver質押的賠償資產即可。 同時,對於Solver來說質押金額可以做到最小化,只需要超過執行中的任務涉及的賠償金額即可。這樣對Solver資金佔用的壓力也小,Solver只要保證完成當前任務即可,自己的資金可以同時做各類其他業務,保證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3、統一流動性的意圖資產 原本,很多資產閒置在不同鏈上,不僅流動性無法聚合更無法進行Yield等後續金融衍生品創新。dappOS定義了一種intentAsset意圖資產,是一種通過dappOS意圖執行網絡來完成使用同時具備Yield功能的資產。 簡單理解,意圖資產如同一個銜接各個異構鏈的統一流動性層,A鏈的USDT和B鏈的USDC都可以在dappOS鏈上以intentUSD的形式流通,用戶mint intentUSD如同把其他鏈上資產匯聚到一個“餘額寶”池子內一樣,而且可以把intentUSD當做A鏈的USDT或者B鏈的USDC來使用。 這種統一流動性解決方案,既解決了跨鏈環境差異導致的資產分裂問題,還能解決一系列跨鏈磨損、閒置資產收益的問題,一舉兩得。此外,IntentAsset本身也採用了去中心化、非託管的運行機制設定。 為何intent意圖資產能兼具便捷性和Yield屬性呢?一方面,Solver市場能解決覆蓋用戶大部分意圖需求,和持有普通USDT並無明顯區別;另一方面,調用Solver綜合權限和能力之後,會產生相交純鏈上操作的“利潤”空間,節省的資金損耗也會成為Yield。 以上。 之前,看了很多去中心化Solver平臺的構建方案,都忽略了模糊匹配存在的錯誤問題,都是以追求百分百正確為目標,殊不知意圖交易執行本身根本不可能100%正確,反倒這種有容錯率存在,且有相應治理機制約束的框架更有利於Solver市場的正常運轉。 總而言之,意圖賽道盡管困難重重,但不可否認其為Crypto市場轉入Mass Adoption的必經之路。因為它解決了Crypto可組合性的B面,在當前市場過於堆疊樂高抽象的背景下,這種把交易執行隱藏起來,只關注結果的範式,能把更大規模的用戶Onboard進來。 Note:覺得文章有用煩請“一鍵三連”支持為謝,認可我持續乾貨內容輸的朋友,可以訪問我推特首頁點擊Substack專欄訂閱一下(目前還免費),更多深度專業的投研和分析內容,尤其是不適宜在推特公開分享的內容,會在那裡看到。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3
如何看待 @MerlinLayer2 和 @BTC_OS 的安全跨鏈合作?基於純技術視角,簡單做下知識科普分享: 1)最近,MerlinChain發佈了半年報數據,超12億美元的TVL、160億的橋接資產量和200多個生態合作伙伴等亮眼數據,這在經歷半年風雨飄搖的市場來看似乎並不算差。 想當初頂著最強宇宙共識比特幣layer2的光環倉促上線,經歷了諸多非議和責難,其中最飽受詬病的就是“跨鏈橋”的“去中心化”問題。 而在比特幣腳本語言天然匱乏主網賦予L2的“安全性”缺陷下,早期“去中心化”問題和“安全”反倒對立,中心化託管機構的介入卻可解權宜之計。因此大部分偏早期BTC layer2項目在跨鏈安全問題的處理上,都直接簡單粗暴以CeDeFi的形式存在,尤其大部分EVM- Compatible的BTC layer2都採用了此種方式。 不過,在Crypto去中心化極客主義追求下,一種足夠技術Native的方案,要同時解決“安全”和“去中心化信任”問題的方案才是最終解。 2)礙於比特幣主網UTXO腳本空間和驗證邏輯的受限特性,主網難以存儲layer2的全部數據狀態,也無法用智能合約驗證layer2的狀態Proof正確性,因此,市場上公允的比特幣layer2跨鏈安全共識方法,目前只有兩種(EVM- Compatible方向): 1、ZK Proof驗證方法:基於ZK框架構建一個可驗證Proof證明的虛擬機,layer2以SNARKs證明的形式生成Proof、並由虛擬機驗證Proof,最終由主網腳本最終“資產”的鎖定和解鎖驗證。如此這般,以ZK技術作為媒介來確保layer2的數據狀態在可信的前提下和主網完成交互。 比如: @ProjectZKM 構建zkMIPs程序指令集,基於zkVM做通用數據驗證虛擬機,又構建了 Entangled Rollup Network實現資產和消息狀態跨鏈可交互操作通信,最終在 @GOATRollup 上落地了可信的免跨鏈橋跨鏈安全機制,以及首個去中心化Sequencer BTC layer2。 又比如: @BTC_OS 則是構建了專門針對SNARK的VM虛擬機系統——BitSNARK,同時給予該VM驗證系統構建了一個名為Grail Bridge的跨鏈橋來安全傳輸主網到layer2的資產轉移和狀態變更。其大致邏輯也是,以ZK作為驗證媒介,最大限度開發主網有限空間的狀態鎖定和驗證能力,以確保Rollup layer2網絡的資產安全性。 兩種方案都採用了ZK零知識證明技術,ZKM採用更通用的zkVM方案,因此在GOAT Network等應用項目落地時有更廣泛的技術支持,相較之下,BitcoinOS則更專注於SNARKs驗證和跨鏈橋服務,專注於跨鏈資產的安全轉移。 二者在Proofs的驗證邏輯以及主網資產Peg-in和Peg-out的鎖定邏輯,以及BitVM的挑戰者機制等都別無二致,故而放在一起對比以便於理解。 2、密碼學算法安全加固方法:目標最大限度挖掘比特幣主網UTXO腳本的空間和驗證能力,腳本本身利用契約定義一套質押、解綁、提現邏輯,最終依託EOTS簽名方案、最終輪次多籤共識等實現主網資產的安全性和安全共識能力的對外商業化輸出。 不用過多解釋,大家一定想到了,這就是 @babylonlabs_io 的安全共識實現方法。核心邏輯是把資產牢牢鎖死在主網管轄範圍內,然後由二層POS鏈的節點Validators形成一套管理共識來維持秩序(反正資產被鎖在主網,在二層就規規矩矩辦事)。 和基於ZK技術協議的驗證能力相比,如果說BitcoinOS和GOAT都要為layer2的每一筆交易驗證“正確性”,Babylon賦予二層安全共識的能力更像是一種帶有經濟約束力的社會安全共識。 以上 至於MerlinChain,當前鏈上沉澱的用戶、交易量、生態活躍度等數據依然證明其在比特幣layer2生態的共識和影響力不容小覷。 基於此,MerlinChian通過組合生態不斷進化的各類優秀技術安全方案來彌補自身的短板非常Make Sense。而比特幣二層協議市場很多微創新也層出不窮,又大都匱乏Go-To-Market能力。這樣優劣互補,抱團推進,最終形成合力勢能,才能讓看著一盤散沙的BTC layer2市場提升凝聚力並加速發展。 Note:覺得文章有用煩請“一鍵三連”支持為謝,認可我持續乾貨內容輸的朋友,可以訪問我推特首頁點擊Substack專欄訂閱一下(目前還免費),更多深度專業的投研和分析內容,尤其是不適宜在推特公開分享的內容,會在那裡看到。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12
最近,Solana Foundation引入的PayFi概念受到市場熱捧,出現了包括Huma、Credix等系列熱門項目。 而就在昨天,支付賽道老兵 @veloprotocol 也宣佈將貝萊德的短期國債基金(BUIDL)代幣化後整合到穩定幣陣營中,以進一步促進傳統金融機構產品和web3鏈上世界的融合。如何看待呢?接下來,談談我的觀察。 傳統web2應用消費場景下,應收賬款等待時間長,跨境SWIFT代理結算摩擦大等等問題一直存在,根本癥結在於這類問題涉及政府政策監管框架、銀行體系流程規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匯率時區差異等複雜性問題。 客觀點說,在影響全球支付結算網絡效率低的眾多因素中,web3所能提供的鏈上支付基礎設施只佔其中一小部分,更關鍵在監管機構關係、銀行系統兼容度、支付服務提供商利益鏈條等複雜關係網絡中能否找到平衡點? 然而現實是,web3技術基建不錯的項目離web2複雜政商關係過於脫節,而web2關係網過硬的項目又不那麼web3 Native。而Velo Finance恰恰兩方面平衡處理的還不錯: 1)先說企業背景,Velo Finance隸屬於泰國最大商業集團正大集團,成立以來就為正大集團在金融、零售、供應鏈、電信、地產、傳媒等多條業務線提供落地支付場景支撐,擁有超1.2萬家7-11便利店等多個高頻支付應用場景。 應該講,在東南亞和亞太地區,Velo在web2政商關係背景上,展現出了強大的“貴族”氣息。最近,Velo與PTL Holding Co. Ltd公司達成合作,拓展了老撾的金融市場,為其實現全球支付結算網絡的願景再下一城。PTLH是老撾工業領域的代表性公司,在老撾大宗商品行業、銀行系統、貿易物流等方面都有全面佈局。 此外,Velo與Visa達成全球戰略合作,與泰國本土銀行SCB泰國匯商銀行合作、而後又與亞洲數字銀行開發跨境業務解決方案等等,不難看出,Velo在拓展web2傳統政商關係“硬骨頭”的時候可謂下足了功夫。 事實上,全球跨境支付轉賬市場份額超過1萬億美元,僅東南亞地區市場空間就超過了1,500億美元,而絕大一部分東南亞人甚至還沒開通銀行賬戶,這種背景下試圖用區塊鏈構建的跨境支付技術來融入東南亞。如果沒有一個產業實力雄厚,支付落地場景豐富,政商關係強硬合規的項目來牽頭推進,做區塊鏈跨境支付應用落地的事難度可想而知。 2)在打好web2的複雜政商關係基礎後,Velo在web3跨境支付基礎設施上也做了不少探索努力: 1、Velo的區塊鏈基礎框架創建於Stellar恆星網絡之上,Stellar和Ripple瑞波等都是老牌支付類區塊鏈項目,用戶可以以極低的交易手續費在恆星網絡上進行交易。Velo直接收購了由恆星鏈核心開發團隊創立的interstellar,因此Velo也算Stellar團隊“直接”孕育出來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 2、採用了EVM兼容的Nova Chain來做統一的區塊鏈執行網絡;同時構建了Orbit移動應用程序提供簡介的“掃碼支付”模式,目的為降低傳統市場用戶onboard web3環境的參與門檻;此外搭建了一個Universe超級DEX,允許用戶連接第三方去中心化自託管錢包來管理自己的資產,這是確保用戶無摩擦融合web3原生環境的基礎; 除了這些,Velo還鋪設了一個連接多鏈區塊鏈環境的Warp網絡,可同時支持Stellar、BNBChain、以太坊等諸多熱門公鏈。總的來說,Velo在web3基礎設施層面雖然沒有“模塊化”、“鏈抽象”等超前概念堆疊,但實用性功能該有的都有了,接地氣。 3、Velo構建了一個聯合信用交易網絡(FCX),更像一個分佈式的DAO組織,通過一套質押Velo代幣獲取1:1錨定數字信用的系統來進行日常運營。由於其網絡內部都是SEBA銀行、Lightnet集團等傳統金融機構,因此這個信用交易網絡雖然有DeFi的框架內核,但嚴格意義上屬於一個CeDeFi網絡,以此作用於CeFi、DeFi不同環境下的合作伙伴。 3)縱觀Velo的產品協議發展路線圖和其在web2政商資源市場拓展面的兩手抓工作,可以明顯感知,Velo切入做跨境支付全球結算網絡的方式有點特殊:既不那麼web3 Native,又不是非常web2傳統固化,可以稱其為CeDeFi雙棲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Velo最近也與Solana基金會簽訂了戰略合作,Solana將充當區塊鏈結算層,而Velo則理所當然的成為連接鏈上和鏈下結合重重障礙的金融科技互通“橋”,將聯手為老撾數字黃金交易做指定清算服務。 不難看出,PayFi並不是一個敘事性的概念,其更多是一個融合web2傳統金融和web3鏈上基礎設施和流動性的一個長期挑戰。 如何讓web3便捷性技術設施更好服務於傳統金融支付框架,又如何在不傷及傳統金融架構利益網絡的前提下引入區塊鏈流動性主體,處處充滿了障礙。 尤其是當前純鏈上世界,存在infra嚴重堆疊得背景下,這種“利用借貸平臺利息支付消費、創作者變現,實時展開跨境支付”等致力於解決現實應用場景問題的方案尤為難能可貴。#VELO 以上。 Note:最近一段時間,重點研究了幾個PayFi項目,似乎偉大的區塊鏈Build願景又迴歸“支付賽道”了。但,相較之下,PayFi這種鏈接web3鏈上流動性和web2傳統實業Yield的新範式,才是讓人充滿期待的關鍵。
VELO
2.29%
avatar
Haotian | CryptoInsight
09-04
最近, @solana 基金會也吹響了“網絡擴展”的號角,有意思的事,其取締了“layer2”的叫法,以Network Extention命名其網絡擴展方案。不禁要問,以太坊layer2真的成了眾矢之的了嗎?按照Solana的意思,讓通用layer2全面轉型成Specific-Purpose鏈就能解layer2之困嗎? 接下來,我來談談看法: 1)layer2作為過去兩年的最熱門敘事,沒有之一。按理說應該承接這一輪牛市的預期,成為DeFi Summer之外的以太坊又一夏,然而,現實慘淡的幣價無法支撐起該預期,導致整個賽道正遭遇情緒反噬,唱衰情緒濃烈。 但撇開情緒裹挾,我一直認為layer2是相對成功的,成功之處表象看是layer2已經分流了一部分主網流量,讓主網不再承受高Gas擁堵壓力,這和layer2最初的目標願景一致(雖然被詬病吸血、寄生云云....); 但本質上,我覺得layer2最大的成功是消滅了以太坊Killer的Alt-layer1敘事。至少到目前,以太坊依然是區塊鏈世界比特幣之外的不二選擇,其他高性能layer1、並行EVM、模塊化、鏈抽象都種種敘事都以預設以太坊為“中心”地位補充成立。撇開幣價,這就是Rollup-Centric戰略的成功之處。 2)layer2也好, Network Extention 也好,都是基於主網的向外能力擴展。以太坊的layer2是構建了一個更密集計算、高低Gas、更快交易速率的鏈下狀態網絡,主打“功能性”延展;Solana的網絡擴展則強調更Specific的特定問題解決方案,比如,包括新執行環境以及專業化處理能力在內的多種方案:State Compression狀態壓縮,兼容EVM環境的Neon ,大規模處理的cNFT,隱私交易等等。 我不認為二者有何不同,非要說差異化可以勉強總結二點: 1、以太坊自身性能先天侷限,而無奈“被動”尋求擴展,而Solana本身鏈就主打高性能,擴展其實是“主動”擁抱其他試圖兼容的解決方案以擴大輻射戰線。 2、以太坊layer2賽道基礎infra已然很成熟,甚至已經到了infra發展遠超前於應用市場,最近被詬病的Blobs空間未被充分利用就說明了此點。相比之下,Solana的擴展方案還屬於一片藍海,最近Solana推類OP Stack商業堆疊範式SOON,以及Network Extention的提出都是為了推進這一B端商業敘事繁榮。 歸根結底,只是先來後到之分,不能厚此薄彼。畢竟如果你不認為以太坊的layer2戰略成功,又該如何看待Solana正在極力復刻的以太坊商業佳話呢? 3)至於General- Purpose通用鏈和Specific-Purpose特定鏈的爭議。聽到一種說法稱以太坊的通用鏈像吸血鬼一樣從主網吸取流動性,而一些能彌補主網缺陷不足針對性更強的Specefic鏈才值得提倡。乍一聽,很有道理,讓人感覺,以太坊的“通用鏈”成了原罪,好像layer2戰略路徑走錯了似的。 但事實上,以太坊最初的layer2解決方案包括: @loopringorg 、 StarkEX 、 @DeGateDex 等等早期layer2系項目等都是Specific特定用例範疇。以太坊layer2從來都是General和Specific兩條腿發展,此外還有Validium、Plasma、Parallel等多種layer2類別。 所以,問題不是通用鏈成了原罪,本質上還是Specific鏈也沒得到有效的發展。 而且,Specific鏈和General鏈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比如:Starknet一開始可以被視為特定鏈,它的Cario編程語言,它的並行執行能力,它的STARKs算法密集型計算等等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然而,後期進一步發展,Starknet坐上四大天王的寶座後就不自覺成為期待中的通用鏈了。因此究竟是特定鏈還是通用鏈,完全是市場預期和應用場景落地問題,並不是區分layer2戰略優劣的關鍵。 Note:覺得文章有用煩請“一鍵三連”支持為謝,認可我持續乾貨內容輸的朋友,可以訪問我推特首頁點擊Substack專欄訂閱一下(目前還免費),更多深度專業的投研和分析內容,尤其是不適宜在推特公開分享的內容,會在那裡看到。
SOL
8.57%
loading indicator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