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是区块链经济的门户和基础网络。2024年全年支付规模超过24万亿美元,2025年第一季度,市值中绝大多数是与美元挂钩的资产。美元基础稳定币占整体法定货币挂钩数量的99%以上,这表明该市场已经进入美元流动性的引力场。美国并不掩饰要将此作为维持外汇和金融霸权的工具。
欧洲正在通过MiCA后来居上。使用比例快速增长,但在供应方面却不同。以欧元计价的数量仍然很少,并且在事实上禁止算法型代币的同时,强制要求1:1准备金,导致盈利能力变薄。不符合规定的欧元稳定币接连被摘牌,发行商也在寻找变通策略。欧洲表明,如果无法兼顾合规性、流动性和收益结构这三个方面,在市场上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市场现实更为冷酷。稳定币流通的大部分并非用于零售支付,而是专业交易员的流动性路由、交易所套利和金库再平衡。交易的基准是USDT和USDC。没有人愿意为分散的多个资金池承担非美元交易对的再平衡成本。要求同一货币1:1准备金,运营收益率将降至1%左右。要支付每年1000万美元的运营成本,至少需要募集10亿美元的存款才能勉强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没有银行、支付公司和交易所等"锚点"通过数千亿元的长期存款来支撑初始流通,代币一经发行就会在市场上蒸发。这就是非美元稳定币不到总量0.2%的原因。
韩国政府表示将在2025年底前推出受监管的现货ETF和原币稳定币。已经提出了建立托管、定价、运营和投资者保护体系,以及降低交易手续费、在中央银行监管下让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参与发行等大框架。明确目标是降低对海外稳定币的依赖,使资金留在国内。方向是正确的。但仅凭"有了就会使用"的乐观态度是行不通的。
关键在于策略。首先,需要国内交易所和银行共同构建深厚的流动性池。必须建立足够深度,让投资者可以无障碍地用大饼/原币稳定币交易对进行交易,这样才能摆脱美元引力。其次,必须有能保证至少1%以上纯收益率的运营框架。要合理化准备金和存款运营监管,设计通过短期国债、反向回购等低风险运营也能承担成本的结构。第三,初期锚定流通网络至关重要。大型银行、支付公司和大型科技公司从一开始就要大额存款,并同时推动在国内外主要交易所上市和连接支付网络。如果这三个方面中有任何一个缺失,失败的可能性都极高。这些议题将在9月10日于首尔举行的'链上研讨会2025'上与业界、学界和监管机构广泛讨论。
政府也不应只提出"支付便利性和抑制资本外流"等美好期望。必须冷静地分析美国巩固美元霸权的策略,以及欧洲在盈利性和监管紧张中挣扎的现实。需要制定一个将发行主体、准备金运营、上市和支付生态系统、存款激励措施捆绑在一起的"执行路线图"。不能只制定法律就置之不理。
稳定币并非万能钥匙。如果设计得当,可以成为升级国内金融基础设施的催化剂;但如果贸然进入,将同时失去投资资金和信誉。现在需要的不是"快",而是"准"。方向和设计要先行,速度其次。
ℹ️ 参考:全球研究机构梅萨里(Messari)于去年7月发布了年度报告《2025年世界稳定币市场报告(State of Stablecoins)》,深入分析了稳定币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该报告通过本媒体独家发布官方中文翻译版,全文可通过谷歌表单申请获取。
实时新闻...前往TokenPost电报频道
<版权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经授权转载和重新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