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X 平台币销毁回购大对比,谁的模式更健康?

Chainfeeds 导读:

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销毁本身,而在于销毁的持续性和透明性。

文章来源:

https://www.techflowpost.com/article/detail_28343.html

文章作者:

Polaris


观点:

Polaris:交易所的回购与销毁机制并不是新鲜事。早在吸引主流关注之前,这些操作就已经悄然运行多年,持续塑造了供需格局。几乎所有大型中心化交易所(CEX),包括 Binance(BNB)、OKX(OKB)、Gate(GT)、KuCoin(KCS)以及 MEXC(MX),都在过去五年以上实施了某种形式的代币销毁计划。然而,如今这种机制的呈现方式正发生转变。以 Hyperliquid(HYPE)为例,它并没有像传统 CEX 一样将销毁隐藏在细则中,而是把回购销毁作为代币战略的核心,将其从背景功能转变为显著特征,并作为财政管理的一部分持续、公开运行。这种定位为行业树立了新的透明度标杆,让销毁机制看起来耳目一新。相比之下,老牌交易所虽然也在持续执行销毁,但从未如此积极进行营销,也未将销毁与财政操作紧密绑定。归根结底,销毁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转移手段,它揭示了三个要点:其一,交易所如何将代币供应与商业模式挂钩;其二,哪些杠杆驱动稀缺性(利润、公式或治理);其三,随时间推移如何建立或失去信誉。此外,销毁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扮演通胀控制工具的角色,可以抵消代币解锁或发行带来的稀释压力。问题的关键不再是是否会销毁,而是销毁能否持续进行,以及是否能为代币持有者提供足够的透明度。分析交易所代币时,销毁模型是核心切入点,因为它决定了稀缺性、可预测性与信任的差异。目前,CEX 的销毁计划大致分为三类:第一,与利润或收入挂钩,例如 Gate、KuCoin、MEXC,这类模式通常将固定比例收益用于回购销毁,节奏可预测且具备审计性;第二,公式或资金驱动,例如 Binance、OKX、Bitget,这种模式的规模更大,但与业务健康度的关联性较弱,透明度不足;第三,治理驱动,如 Bybit 与 HTX,则通过代币持有者投票决定销毁节奏,虽然去中心化了控制权,但引入了政治与执行风险。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机制不断演变。例如 Binance 从最初与利润挂钩的模式,转向基于价格和区块数量的自动销毁机制,并叠加 BEP-95 Gas 费销毁。此举在监管层面上降低了证券化风险,但频繁的机制变化让市场感到不确定。与此同时,其他交易所也在更新动态:KuCoin 将销毁调整为按月进行以提高透明度;Gate 自 2019 年以来保持 20% 利润分配的稳定性。需要注意的是,传统金融中的回购早已饱受 SEC 审查,涉及市场操纵、内部利益与披露不足等问题,而代币销毁作为加密版回购,却缺乏法律保护,因此更需要在设计时兼顾经济与合规。总体而言,利润挂钩的模式最接近传统回购,因此监管风险最高;而公式驱动的自动销毁则更容易被辩护为机械运作,与收入脱钩,降低了被认定为证券的可能性。回顾各大交易所的实践,三种趋势尤为显著:其一,规模与不透明性,例如 Binance 拥有行业最大规模的销毁(单季度约 10 亿美元),但频繁更改规则削弱了透明度;其二,稳定的利润挂钩节奏,例如 Gate 长期保持 20% 的利润分配、MEXC 为 40%、KuCoin 为 10%,这些模式更易预测,也反映企业健康度;其三,新入局者的治理风险,例如 Bitget 曾一次性销毁 50 亿美元,并设定目标销毁 95%,但节奏仍需验证,Mantle 则依赖 DAO 进行控制。整体而言,供应削减幅度从 Binance 的约 30% 到 OKX 的约 93% 不等,但市场关注的不仅是比例,还在于节奏的可持续性与可预测性。规律且稳定的销毁能建立信任,而突然的巨额销毁若缺乏延续性,容易沦为噱头。监管层面,利润挂钩模型透明度高,但合规风险更大;公式驱动机制合规性更强,但透明度较低。最终,我们的总体观点是:一致性比规模更重要,市场更奖励可重复的规则;利润挂钩模型最佳,它能反映交易所经营状况并提供清晰评估标准;巨额销毁本身只是营销标记,缺乏持续性难以建立长期信任。尤其是 Hyperliquid,它把销毁机制作为可见、循环的财政管理功能,重新定义了行业预期。这意味着,未来仅有稀缺性已不足以支撑代币价值,规律、清晰且与交易所经济学一致的稀缺性,才是交易所代币真正的护城河。

内容来源

https://chainfeeds.substack.com

相关赛道: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