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到蓝图:为什么 43% 的对冲基金计划与 DeFi 整合

本文为机器翻译
展示原文

多年来,DeFi 一直处于机构策略的边缘,对加密原生基金来说只是新鲜事物,而对其他所有人来说都是合规方面的难题。

然而,监管措施正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在已持有数位资产的传统对冲基金中,43%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拓展至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主要途径包括代币化基金、代币化资产以及直接参与平台活动。

该群体中近 33% 的人预计 DeFi 将以需要适应的方式颠覆他们目前的运营,而不仅仅是进行渐进式调整。

同一资料集显示,目前有 55% 的传统对冲基金持有加密货币资产,高于 2024 年的 47%。这些数据来自 AIMA 和普华永道于 11 月 5 日发布的《2025 年全球加密货币对冲基金报告》。

该报告调查了 122 位经理人和投资者,他们管理的资产总额达 9,820 亿美元。

在投资加密货币的对冲基金中,71%计划在未来十二个月内增加投资比例。

目前的模式是,管理者首先对比特币、以太坊和交易所交易产品进行标准化管理。现在,他们正在规划如何连接链上流动性、可编程抵押品和可组合的基础设施。 DeFi不再是设想,而是三年计划的一部分。

提高效率以因应营运中的未知因素

这种吸引力源自于这样一个假设:链上轨道可以完成中心化系统无法完成或无法有效完成的任务。衍生性商品仍然是传统加密货币投资基金的主要工具,67% 的此类基金都在使用衍生性商品。

这些基金经理人依靠杠杆、对冲和资本效率来维持营运。 10月10日的闪崩导致超过190亿美元的杠杆头寸被清算,并对中心化交易所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去中心化交易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你的商业模式依赖流动性强、全天候开放的市场,即使在周末和监管假期也保持开放时,抗压能力至关重要。

但仅凭韧性并不能解释路线图上的布局。 DeFi 提供可程式性,这体现在抵押品即时转移、收益透明累积以及原子性结算等方面。

对于探索代币化结构的基金而言(近 33% 的受访者已将此作为优先事项),DeFi 原语将成为基础设施层,而不是投机性叠加层。

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和国债已用于流动性管理,它们代表了数位资产的受监管入口。一旦基金的份额被代币化,问题就从“我们是否应该涉足DeFi?”转变为“哪些DeFi协议符合我们的托管、合规和风险框架?”

这些漏洞是结构性的,而不是理论上的,因为法律的不确定性被认为是代币化应用的最大障碍,72% 的受访者都提到了这一点。

智能合约风险、托管标准以及缺乏机构级审计追踪等问题仍未解决。即使在计划涉足DeFi领域的基金中,也有21%认为这项技术“与我们的商业模式无关”,7%担心营运风险可能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

这种分裂反映了该行业内部正在进行的协商。对冲基金而言,DeFi 值得研究,但前提是其底层基础设施运作良好且监管机构允许其发展。

监管作为一种许可结构

时机决定了监管策略从观察转向实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保罗·阿特金斯领导的「加密项目」标志著监管重心从执法转向框架构建。

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第1183号解释性函件允许银行托管和结算数位资产。 《GENIUS法案》正式确立了稳定币的监管,使其从监管灰色地带转变为机构级结算工具。

这些措施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们表明链上活动可以在受监督的参数范围内进行。

传统对冲基金认为法律和合规服务是最需要改进的领域,40% 的对冲基金将其列为首要考虑因素,几乎是 2024 年持相同观点的 17% 的两倍。

主经纪商、托管和银行服务等环节紧随其后。这些架构的重要性表明,对冲基金需要可靠的法律意见、可审计的托管方案以及不会关闭我们帐户的交易对手。

DeFi之所以进入路线图,正是因为它开始变得可监管,而不是因为管理者突然发现了收益耕作。

机构投资人群体也印证了这个趋势。在受访的资产配置者中,47%表示,不断变化的美国监管环境促使他们增加加密货币的投资。

家族办公室和高净值人士仍然是加密货币对冲基金最大的投资者群体,但基金中的基金参与率从 2024 年的 21% 跃升至 2025 年的 39%。

来自退休基金、基金会和主权财富基金的机构资本占比达到 20%,高于先前的 11%。这需要长期资本,DeFi 必须达到这一标准,否则将被边缘化。

如果 DeFi 成为基础设施会发生什么?

如果 DeFi 从实验阶段过渡到基础设施阶段,其连锁反应将重塑的远不止基金运作。托管将变得可编程,抵押品的转移将基于代码执行而非人工指令。

主经纪业务拆分为模组化服务,其中一家供应商负责法律包装,另一家负责链上执行,第三家负责监控风险。

基金管理实现即时化:净值计算持续进行,而非在月末进行;结算方式从 T+2 过渡到原子最终性。

这些变化有利于那些能够快速建构或整合的基金。规模较小的基金经理人本来就更有可能探索代币化(37% 对比 24% 的大型基金经理人),如今他们又能获得以往只有数十亿美元级平台才能享有的流动性和基础设施。

宏观策略基金对去中心化金融(DeFi)表现出最高的兴趣,占比高达67%,主要得益于链上市场的全球化和全天候特性。率先行动的基金经理人制定了行业标准,而观望者则只能沿用他人的架构。

另一方面,风险也会随之累积。链上透明性暴露了那些依赖不透明性的策略。可组合性引入了系统性关联,因为一个协定中的漏洞会扩散到所有整合位置。

治理代币模糊了投资和营运控制之间的界限,造成了监管上的模糊性,即什么构成证券以及谁负有信托责任。

DeFi 并不能消除交易对手风险,而是将其重新分配给代码审计员、预言机提供者和协议开发人员,而这些人都无法完全融入现有的责任框架。

什么因素会破坏这论点?

美国的监管政策清晰并不一定等于全球政策一致。

欧盟的MiCA框架、香港的许可制度和新加坡的数位支付代币方法都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跨司法管辖区营运的基金必须协调关于证券的定义、托管人资格以及智能合约何时构成受监管服务等相互冲突的定义。

50% 的 EMEA 受访者认为互通性问题是代币化的障碍,这反映了这种碎片化现象。

技术债累积速度远超过机构记忆的保留速度。大多数DeFi协议的设计初衷是面向匿名散户用户,而非用于KYC验证、提交可疑活动报告(SAR)以及产生可审计交易记录所需的资金。

对无需许可的基础设施进行合规性改造比从头开始建立合规系统要复杂得多,但现有 DeFi 网路的流动性和可组合性优势使得放弃现有系统变得不切实际。

由许可分叉、混合模型和受监管前端组成的中间道路,无法完全满足任何人的需求,但可能是监管机构和分配者都接受的唯一道路。

与机构投资者的雄心相比,投资者需求仍然疲软。在对代币化感兴趣的对冲基金中,41%的基金将「缺乏投资者需求」列为主要障碍,仅次于法律的不确定性。

资产分配者希望获得代币化所承诺的营运效率提升,但由于托管标准、税务处理和破产保护尚未确定,很少有人愿意成为先行者。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确实存在:基金经理人不会在投资者提出要求之前进行代币化,而投资者也不会在基础设施大规模验证其有效性之前提出要求。

谁控制入口匝道?

DeFi路线图不仅仅是技术应用的故事,它还关乎谁来制定传统金融与链上基础设施融合的规则。

如果对冲基金使用 DeFi 原语来建立自己的代币化结构,它们就可以控制发行、治理和费用收取。

如果他们依赖第三方平台,例如提供「DeFi-lite」产品的中心化交易所,或将无需许可的协议封装在许可介面中的托管机构,他们就放弃了控制权,以换取监管保护和操作简便性。

10月10日的闪崩预示了风险的严重性。集中式交易场所由于杠杆和流动性的集中,在连锁清算中不堪负荷。

去中心化交易所将风险分散到各个独立的流动性池中,吸收了冲击,没有出现系统性故障。

那些毕生致力于管理尾部风险的管理者们自然不会忽视这一教训。如果DeFi基础设施在压力下比中心化方案更稳健,那么从路线图到现实的转变将会加速。

如果未能成功,一旦发生重大协议漏洞或治理失败导致机构资本损失殆尽,三年期限将无限期延长。

最终结果与其说取决于技术,不如说取决于协调。监管机构必须决定是否允许将链上执行与链下合规结合的混合模式。托管机构必须建立既能保护私钥又不牺牲可程式化的解决方案。

审计人员必须制定机构层面的智慧合约安全验证标准。而对冲基金则必须决定是参与建造还是被动接受这项基础设施。

将 DeFi 纳入发展路线图的 43% 的人认为,答案终会到来,而抢占先机总比亡羊补牢要好。

相关赛道:
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与Followin相关的任何投资建议。
喜欢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