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 月 17 日,AI 加持的 Web3 搜索引擎 Kaito AI 宣佈完成 KAITO Yaps 快照,Genesis NFT 快照緊隨其後。在這場預謀已久的財富派送中,鏈上分析師 Caneleo 發現,Kaito 已在 Base 鏈部署 10 億枚代幣,其中 33.3% 的份額可能用於空投。
換句話說,市場上正有 3.33 億枚 $KAITO 即將分發給 NFT 持有者和 Yap 貢獻者。根據 Kaito 的上一輪融資估值 8750 萬美元,按照 33.3% 的空投比例計算,理論上的空投總價值接近 2887.5 萬美元。
其中,Kaito 設計了雙層空投體系:
- Genesis NFT 持有者:1500 枚 NFT 將分配 15% 的空投池(約 432 萬美元),單個 NFT 預計獲得 2880 美元的 $KAITO;
- Yap 貢獻者:剩餘 85%(2455.5 萬美元) 按積分比例分配,結合當前釋放速度估算,每個 Yap 的價值 約 13 美元。
當市場意識到這場空投的規模和回報率後,FOMO 情緒迅速升溫。各路“擼毛”大軍瘋狂衝刺積分榜,Kaito 的推文在 X(原推特)上被刷屏,一場 Web3 版的“空投飢餓遊戲”正式拉開帷幕。
為何 Kaito 能夠在 EigenLayer 之後,迅速成為 Web3 最受矚目的空投項目?
估值預期點燃 FOMO:Kaito 在 2023 年 6 月 A 輪融資中估值 8750 萬美元。對標 Berachain,其融資後估值增長 8 倍,若 Kaito 走相同路線,空投價值或達 10 倍放大。
生態槓桿放大收益:Kaito 採用“Yap to Earn”+“Genesis NFT”雙重積分體系,持有 NFT 的用戶甚至可能獲得 超 13000 美元 的空投獎勵。
頂級風投加持:紅杉資本、Dragonfly 等機構入場,增強項目背書,市場信心大增。
FOMO 氣氛瀰漫之下,Kaito 不僅是一個 AI 搜索引擎,更像是一座即將噴發的 Web3 造富火山。
Kaito是誰?——Web3信息帝國的“AI造雨人”
如果說 EigenLayer 是今年最炙手可熱的“流動性再質押”項目,那 Kaito 就是信息金融(InfoFi)領域的先鋒,它的目標是成為 加密世界的谷歌 + 彭博終端。
Kaito 由前 Citadel 量化交易員 Yu Hu 創立,專注於解決 Web3 世界的信息碎片化問題。面對 Twitter、Discord、治理論壇等海量零散數據,Kaito 通過 AI 大模型 進行整合,打造出 MetaSearch —— 一款專為加密投資者量身定製的智能搜索引擎。
與傳統搜索引擎不同,Kaito 不僅能索引 Web3 各類數據源,還能結合 ChatGPT 技術生成深度分析,讓投資者一鍵獲得市場情報,精準捕捉鏈上 Alpha 機會。因此,Kaito 也被稱為“Web3 版的 Alpha 捕手”。
過去兩年裡,Kaito 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吸引了頂級風投的目光:
種子輪(2023年2月):由 Dragonfly 領投,融資 530 萬美元,估值 4000 萬美元。
A 輪(2023年6月):由 Superscrypt 與 Spartan 領投,融資 550 萬美元,估值直接飆升至 8750 萬美元。
增長轉折點(2024年6月):Kaito 宣佈實現首次盈利,從“燒錢創業”轉向 自給自足的 AI 巨頭。
頂級風投的注資,不僅意味著對 Kaito 商業模式的認可,也進一步強化了其生態價值,為日後的代幣經濟模型提供強大支撐。
Kaito 不只是一個搜索引擎,它還構建了一整套信息經濟體系。通過 “Yap to Earn” 模型,用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賺取 Yap 積分:
內容貢獻:在 Twitter 發帖,標記 @KaitoAI,分享加密市場分析。
社交裂變:邀請好友參與,利用多賬戶工具(如 MoreLogin)提升獲取積分的效率。
NFT 賦能:持有 Genesis NFT(鑄造價 0.1 ETH),可 提升空投權重,甚至有機會獲得 高達 13000 美元的代幣獎勵。
這一機制,將 信息注意力 直接轉化為鏈上資產,讓 Kaito 不只是一個工具,而是一個可以“挖礦”的平臺。
估值博弈:空投盛宴的價值密碼
在 Kaito 這場空投狂歡中,Yap 積分與 Genesis NFT 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而圍繞其價值的討論更是愈演愈烈。多個分析模型試圖預測 Yap 和 NFT 的合理估值,而不同假設下的結論,也讓市場預期從理性博弈逐漸演變為 FOMO 狂潮。
1. 資金驅動模型:FDV 公式推導的理論極值
加密市場的估值向來建立在敘事與資金流動的基礎上,因此第一種模型直接從 Kaito 未來的全面攤薄估值(FDV) 出發,試圖計算出 Yap 的潛在價值。
KOL Ren_gmi 採用了 FDV × 空投比例 / 總流通量 的公式,假設:
- Kaito 的 FDV 為 10 億美元;
- 30% 代幣用於空投;
- Yapper 計劃運行 90 天,總共釋放 227.5 萬個 Yap。
在此基礎上,模型計算得出 Yap 價值為 131 美元,遠超市場主流預期。
但這一推演有明顯缺陷:
- NFT 額外空投未納入考量,可能影響 Yapper 的實際收益;
- Yap 總供應量假設過於理想,實際流通量或受交易所上架、項目方發放節奏等因素影響。
儘管如此,該模型仍然給出了市場樂觀預期下的極端值,為 Kaito 空投的吸引力提供了理論支撐。
2. NFT 投票權模型:Web3 社群治理的博弈
相比單純的 FDV 推導,KOL DeFiTeddy2020 採用了一種更貼合 Kaito 生態的 NFT 投票權模型。
在 Kaito 設計中,Genesis NFT 賦予了持有者在生態治理中的更大話語權,而這些 NFT 也具備空投權重。因此,該模型假設:
- 單枚 Genesis NFT 的市價為 9.3 ETH;
- 對應的投票權重是 1162 個 Yap;
由此計算,每個 Yap 的理論價值約 22 美元。
該方法從 NFT 的市場定價出發,試圖建立 Yap 與 NFT 之間的相對估值關係,但其侷限在於:
- ETH 價格波動風險,NFT 本身的市場價格可能受流動性影響;
- 投票權權重不一定直接反映代幣價值,治理權力的賦值方式仍未完全透明。
儘管該模型得出的數值遠低於 FDV 推導法,但它提供了一種從 NFT 生態角度理解 Yap 估值的全新視角。
3. 競品對標模型:Kaito 與 Hyperliquid 的可比性
Web3 賽道中,估值往往取決於市場對同類項目的對標情況。KOL Steve_4P 採用了 競品對比 的方式,將 Kaito 與 Hyperliquid 進行類比,試圖得出更符合市場邏輯的估值範圍。
從 PMF(產品市場契合度)角度來看:
- Hyperliquid:基於成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模型,優化了已驗證的交易市場;
- Kaito:探索 信息金融(InfoFi) 新範式,尚未形成穩固的市場需求閉環。
在可比估值方面:
- Hyperliquid 可對標 dYdX、Drift 等 DEX,市場認知較為清晰;
- Kaito 目前無直接競品,最接近的案例可能是 Friend.tech,但後者的社交金融模型存在較大缺陷。
從代幣價值捕獲角度分析:
- Hyperliquid 具備明確的代幣銷燬機制,有助於長期價值維持;
- Kaito 的收益分配機制尚未閉環,其代幣價值仍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基於這些因素,該模型認為 Kaito 代幣的收益預期不會超過 Hyperliquid,因此 Yap 的估值上限可能遠低於部分市場的極端預測。
4. 現實估值模型:按融資數據推導市場預期
相比理論推演,市場更青睞真實的數據支撐。Kaito 的 A 輪融資估值為 8750 萬美元,結合已公佈的 33.3% 代幣空投計劃,我們可以推導出較為合理的價值區間:
- NFT 估值推導:1500 枚 Genesis NFT 總成本 54 萬美元,按融資估值放大 8 倍計算,總空投預計約 432 萬美元,每個 NFT 約 2880 美元;
- Yap 積分估值推導:剩餘 2455.5 萬美元 將分配給 Yap 積分持有者,按當前釋放速度計算,1 Yap 價值約 13 美元。
但融資估值並非市場最終定價,因此該模型進一步採用 Story Protocol 與 Berachain 作為對標對象,得出一組合理的市場範圍:
- Story Protocol:估值放大 16 倍,當前 FDV 約 17.3 億美元,按其市場表現計算,Kaito 的 NFT 可能空投價值 2218-2880 美元,Yap 價值 10-13 美元。
- Berachain:融資估值放大 8 倍,目前 FDV 約 28 億美元,若 Kaito 走相同路徑,NFT 可能空投價值 5357 美元,Yap 價值 24 美元。
在市場極端 FOMO 情緒下,Berachain 最高 FDV 一度達 67.5 億美元,若 Kaito 複製此模式,其 NFT 可能暴漲至 13000 美元,Yap 價值可能衝至 59 美元。
結論:估值的變數與市場的狂熱
綜上四種模型,我們可以看到 Kaito 空投價值的不同可能性:
最終,Kaito 空投的實際價值,將取決於以下關鍵因素:
- 代幣上線後的市場反饋:若流動性充足,估值可能大幅上揚;
- 項目方的長期發展策略:若 InfoFi 生態能夠閉環,代幣捕獲價值將更穩固;
- 市場情緒的演變:FOMO 氛圍的持續時間,將影響短期價值波動。
可以肯定的是,Kaito 正在加密市場上掀起一場新的空投風暴,而這場風暴將如何落幕,還需市場親自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