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我戴上鮑威爾的眼鏡,坐在美聯儲那張“燙屁股”的椅子上,面對2025年4月這攤子事兒,我的決策會是什麼?說實話,現狀確實像你說的:市場吵翻天,喊著“快降息救命”,但硬數據還沒崩到讓我按下“紅色按鈕”。失業率6.5%、核心PCE 2.9%,通脹有點黏性,經濟增速放緩但沒斷崖式下跌。這時候,我有幾個選擇:
選項1:先“躺平”,等數據說話
你說得對,美聯儲是“數據驅動”的怪獸,不看市場情緒,只認冰冷的數字。現在的情況有點像在玩“誰先眨眼”的遊戲——市場期待我出手,但我知道,只要就業和通脹沒徹底失控,降息就是“飲鴆止渴”。比如,2024年底那波連續降息(累計100個基點)已經讓市場嚐到甜頭,但也埋下了通脹回暖的種子。如果我現在再降息,短期內股市可能會嗨起來,比特幣可能衝到15萬,但通脹一旦失控,美元信譽崩盤,我這把椅子就真坐不下去了。
所以,我的策略可能是:繼續“躺平”,發表點模稜兩可的講話(比如“我們在密切關注數據,但不急於行動”),讓市場自己冷靜一下。畢竟,美聯儲的反應總是慢半拍,這不是BUG,而是設計好的“特性”——避免被短期波動牽著鼻子走。
選項2:小步降息,試探水溫
但如果我是鮑威爾,也得考慮政治壓力。特朗普第二任期已經開始,他那“關稅炸彈”搞得全球市場雞飛狗跳,通脹預期被推高,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都在喊疼。他甚至可能在Truth Social上@我:“鮑威爾,降息啊,別磨蹭!”這時候,我或許會象徵性地降個25個基點,配上一句“這是技術性調整,不是週期轉向”,既給市場一點安慰劑,又不至於徹底放水。這樣既保住美聯儲的獨立性,又不讓白宮覺得我完全不配合。
不過,這招風險不小。你說得好,“降息可能是毒藥”——一旦通脹再起,經濟繼續下行,我就是在自掘墳墓。歷史教訓擺在那兒:1929年大蕭條前,美聯儲猶豫不決;2008年次貸危機,降息太猛又埋下新隱患。我可不想名字旁邊被加上“引發新滯脹”的標籤。
選項3:掀桌子,主動刺破泡沫
還有個更激進的想法:與其被動等衰退,不如主動引爆它。你提到的“良性衰退”學派還真有影子,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就認為,經濟週期是自然規律,泡沫早晚得破,不如讓它早點“洗澡”。如果我是鮑威爾,我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加息50個基點,把市場預期徹底打懵,然後冷冷地說:“我們必須優先控制通脹,哪怕短期陣痛。”這等於主動按下“重啟鍵”,讓過熱的資產價格(股市、加密市場、房地產)迴歸理性。
結果呢?短期內市場會暴跌,比特幣可能跌回5萬,散戶罵聲一片。但長期看,這或許能避免更大的系統性危機——就像給經濟做個“手術”,疼是疼,但能活得更久。當然,這需要超強的政治資本和心理素質,因為我會被罵成“金融史上最大反派”。
為什麼美聯儲寧願看衰退也不出手?
你提到“沒人想背鍋”,這太對了!鮑威爾不是超人,他是個凡人,還得考慮歷史評價。當前混亂的鍋,有一半得甩給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推高物價、打亂供應鏈,美聯儲只能被動接招。更關鍵的是,美聯儲的工具箱已經不多了:
- 利率有限:現在4.25%-4.5%的聯邦基金利率不算高,但降到零又怕通脹失控,往上加又怕經濟徹底崩。
- 市場預期難管:投資者已經習慣了“鮑威爾看跌期權”(Fed Put),一跌就指望救市,但這次他明顯不想慣著。
- 全球聯動:降息可能引發資本外流,美元走弱,其他央行跟進寬鬆,全球通脹再起——這不是救火,是火上澆油。
所以,美聯儲現在的態度更像是“以不變應萬變”。你說的“等雨”,特別形象——與其亂出手,不如等經濟自己露出真面目。衰退來了?那就順勢調整。通脹失控?那就果斷收緊。反正別讓我先背鍋!
經濟學家的“冷知識”:衰退可能是“朋友”
你提到的“良性衰退”真的很抓眼球。其實不只是地下學派,很多主流經濟學家也暗暗認同:衰退是經濟“吐故納新”的過程。1929年大蕭條雖然慘烈,但也清掉了大量無效產能;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國科技巨頭趁勢崛起。2025年的情況可能類似——加密泡沫、AI炒作、房地產過熱,這些都需要一場“冷水澡”來清理。
更妙的是,衰退還能幫美聯儲“甩鍋”。經濟下行?“那是特朗普關稅惹的禍!”通脹高企?“我們早就警告過!”鮑威爾完全可以站在道德高地,冷眼看市場自食其果,順便讓學術圈的同行們多寫幾篇“衰退有益論”的論文。
如果我是鮑威爾,我的最終選擇
綜合來看,我可能會選“躺平+小動作”組合拳:
- 短期內不降息,保持4.25%-4.5%的利率,穩住通脹預期。
- 放緩縮表,給市場一點流動性緩衝,避免金融系統突然“抽筋”。
- 嘴上喊話,強調“雙重使命”(就業+通脹),暗示下半年可能有動作,但絕不承諾具體時間。
這樣既保住美聯儲的信譽,又不讓市場徹底絕望。至於衰退?如果真來了,那就順勢降息,把鍋甩給外部因素(關稅、全球經濟),然後寫回憶錄說:“我盡力了,歷史會證明我是正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