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整合區塊鏈讓加密黯然失色:Cypherpunk 走向邊緣後留下了什麼?

在加密貨幣誕生的初期,它承載的是一場技術與政治的雙重革命。Cypherpunk 運動推崇去中心化、隱私與金融自主,目標是擺脫傳統金融機構與政府對資金的掌控。然而,隨著產業逐漸與傳統金融融合,一場關於「去中心化是否還有未來、cypherpunk 是否僅止於理想」的討論悄然展開。

傳統金融 x 加密技術:Fintech Crypto 的崛起

專業風險管理師 Santisa 的一則推文掀起熱議,他指出當前加密技術正逐步被傳統金融 (TradFi) 吸收與整合,形成一種「建構在加密軌道上的金融基礎設施」的樣貌。

這些技術賦予了傳統交易前所未有的能力,例如可驗證的報告 (provable reports) 、跨系統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 、以及單區塊結算 (one-block settlement) 等功能,這些創新不僅提升效率,也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更流暢且安全的體驗。

他感嘆道:「這並不是 Cypherpunk 所描繪的理想未來,它不再以個人權利為核心也不是為了抵抗中心化結構而存在。」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的確是對世界一個蠻大的進步,一種以理性技術取代烏托邦夢想的現實選擇。

(從文書危機到萬物上鏈:為什麼區塊鏈是資本市場數位轉型的必經之路?)

Cypherpunk 理想:從核心信仰到邊緣文化

作為一個曾經熱血的加密信仰者,Santisa 坦言:「當大多數人只需一張信用卡就能馬上訂閱 Netflix,誰還願意花時間設定 P2P 分享網路?同理,當 TradFi 能提供高效且安全的金融服務時,多數人將不再堅持自託管與抗審查的金融工具。」

不過,他也並未全盤否定 Cypherpunk 的未來。他表示,就像是檔案分享技術 (file-sharing) 雖然僅占全球網路流量不到 1%,但其仍然存在:「Cypherpunk 的應用也可能走向類似的小眾化路徑。

即使有 99% 被用於實體資產的債務結算,我們還是能用剩下的 1% 做一些很酷、很 Cypherpunk 的事。

(什麼是以太坊的 Cypherpunk 精神?從去中心化到新世代重啟運動)

為什麼 Cypherpunk 無法主流化?

Cypherpunk 理想難以主流化,除了其對個人責任的高要求 (如保管私鑰與理解自託管風險) ,還有其設計本身不夠「人性化」。匿名交易、抗審查機制與去信任架構雖然意義重大,但對於大多數用戶而言,它們太過複雜且不夠直觀:

金融科技的核心賣點在於「便利性」,這是 Cypherpunk 運動始終難以妥協的部分。

就像檔案分享的時代被串流平台取代一樣,加密應用正快速邁向平台化、服務化、甚至「中心化」。這種妥協,雖偏離 Cypherpunk 的初衷,卻極大地降低了用戶門檻,進一步促進技術的大規模採用。

(從協議漏洞到去中心化辯證:詳解 Cetus 事件始末,MOVE 語言安全性動搖了嗎?)

一場技術與信仰的轉型:加密已死、加密長存

Santisa 文末以「Crypto is dead. Long live crypto.」幾句話宣告了 Cypherpunk 理想的式微,強調 Cypherpunk 的夢仍然活著,只是不再是主流。

這句看似矛盾的宣言,其實揭示了一個正在成形的趨勢:「過去我們認識的加密,作為去中心化革命的象徵,的確已逐步走入歷史。但新一代加密技術,作為金融工具的底層基礎設施,正走向主流、與現有體系融合,成為一種隱形但不可或缺的存在。」

這或許不是背叛,而是轉型。正如 Santisa 所言:「Fintech crypto 的時代正在開始。」

它以效率與可擴展性為主軸,從鏈上結算、跨境支付、數位身份到實體資產代幣化,這些應用或許不再鼓吹匿名性與反體制,但卻實際改善了全球的金融基礎建設。

理念再定位、技術待落地:Cypherpunk 真的死了嗎?

也許 Cypherpunk 理想本就無法在便利性悖論下走向主流;也許 Cypherpunk 仍會在以太坊上開花結果;也許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將共存,並實現風險與收益並存的雙軌系統。但它種下的種子將持續影響著今日的技術設計:「開源程式碼、抗審查性、用戶主權」等,這些價值從未消失。

未來,Cypherpunk 精神或許將如同駭客文化一樣,一方面演化為一種不斷迭代的邊緣文化,驅動少數人持續追求極致自由;另一方面也成為新加密時代的根與魂,等待下一次的覺醒與突破。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方舟投資 (ARK Invest) 創辦人 Cathie Wood 與彭博社 ETF 分析師 Eric Balchunas 於 5/24 舉辦的「Solana Ship or Die」大會上,針對 Solana 開發者已大幅超越以太坊 (Ethereum)、美國監管放寬與加密 ETF 開放質押等話題討論。而 Wood 也進一步透露,方舟不只要推出「Solana 生態創投基金」,也正籌備全球首支「主動型加密基金」,未來有望能吸引更多傳統資產管理業者參與,加速 Web3 與傳統金融市場整合。

Balchunas 網路民調,Solana 大贏以太坊與 XRP

Balchunas 開場表示,雖然這是頭一次參與 Solana 活動,但過去兩年可說是相當關注加密產業。Balchunas 也分享他在推特 (X) 上發起的民調數據,他問網友以太坊 (Ethereum)、Solana、XRP 會選哪個,結果:

  1. Solana :46% 
  2. 以太坊:38%
  3. XRP:16%

Balchunas 對此表示: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相當合理。」

Solana 開發者數量超越以太坊,因主打「一般用戶」成關鍵

Wood 接著補充,Solana 在整個牛熊循環中表現出「反脆弱」的特性,更在去年 2024 年 7 月時,開發者數量還超越以太坊,成為最受開發者歡迎的平台。她強調:

「方舟一向主張跟著開發者走。以太坊越來越偏向機構應用,但 Solana 靠著低手續費、快速優化,來持續吸引一般用戶加入。」

加密 ETF 質押收益或許可觀,但監管放寬仍是重點

對於 Solana 現貨 ETF 是否會在美國市場上線,Wood 表示相當期待,可美國監管能否允許加密 ETF 支援質押機制 (Staking) 仍是關鍵,可如果美國未來也開放加密 ETF 質押,收益會更吸引人。

她指出,加拿大資產管理公司 3iQ 所推出的加密 ETF,允許把 ETF 中的 SOL 和 ETH 進行質押。以下是 Wood 透露目前 3iQ 加密 ETF 中 SOL 與 ETH 的年化報酬率:

  • SOL: 6~8%

  • ETH: 2~3%

從拒絕到討論方案,新 SEC 政策轉向

Balchunas 提到,灰度 (Grayscale) 曾表示與美國證交會 (SEC) 開會的氣氛已輕鬆許多,從過去一概拒絕到現在會一同討論可行方案。Wood 也認為:「訴訟撤案就是第一步,整個監管氛圍在轉變。」

Wood 又延續剛才話題,強調:

「如果連貝萊德都想推 Solana ETF,應該就代表這市場是真的有機會。」

Solana 有望納入科技型 ETF,其他機構也將布局 Solana

Wood 表示,Solana 雖然不像股票,但作為一個數位資產,未來會以類似股票的方式被納入科技型或金融科技 (FinTech) 型的 ETF 當中。她表示:

「未來不只方舟參與,其他大型資產管理業者可能都會跟進。」

Solana 手續費低、使用者體驗佳,連 Kraken 都相中

Wood 分享,過去買比特幣 (Bitcoin) 時,要自己創建錢包很麻煩,手續費要抽 1.5%,對傳統金融玩家來說根本不能接受。

相比之下,Solana 擁有低手續費與交易快速等特性,明顯更有吸引力,甚至連交易所 Kraken 都選擇在 Solana 上發行輝達 (NVIDIA)、特斯拉 (Tsela) 的代幣化股票。顯示 Solana 已成為一般消費者優先選擇的區塊鏈平台。

方舟推 Solana 生態創投基金,未來或推主動型加密基金

Wood 宣布,方舟也將在佛州打造創新中心,並推出早期區塊鏈創投基金,聚焦在消費者導向的 Solana 生態。未來也會推出「主動型加密基金」,利用鏈上分析創造超額報酬。

加密資產就是保險機制,Web3 重塑全球金融系統

Wood 分享:「我剛跟來自巴基斯坦的朋友聊天,他說當地只有 30 萬人有證券戶,但有 5,000 萬人有加密錢包。」她指出,這就是區塊鏈正在實際發揮的影響力。

她進一步認為,加密 ETF 會成為一般用戶前進 Web3 的橋樑,而加密錢包就是進入去中心化的門票。她表示:

「萬一傳統金融出事,這就是你的保險。」

(Solana ETF 今年上市有預兆?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Cboe 再度向 SEC 遞交上架申請書)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