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穩定幣條例》落地,哪些機會是金礦?

在牌照為王的 Web3 新紀元,合規,不再只是底線,而是你最鋒利、最不可或缺的入場券。

撰文:邵嘉碘,曼昆(深圳)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

徐曉惠,上海曼昆律師事務所律師

5 月 21 日,就在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定幣條例草案的那一秒,隔壁加密交易群的彈幕徹底瘋了:

「牌照時代正式開啟,小玩家沒戲唱了!」

「現在衝穩定幣發行?頭不夠鐵別去衝!」

「PayFi 才是真金礦,再不動手湯都沒了!」

喧囂、焦慮、亢奮交織。但真正的 Web3 老炮們,此刻反而異常冷靜。他們知道,條例的通過不是終點,恰恰是新遊戲規則鳴槍起跑的瞬間。當那些巨頭穩定幣發行人們開始排隊申請「香港身份證」時,一場圍繞穩定幣生態的、靜水深流的財富重組大戲,才剛拉開帷幕。

創業者們,別光顧著看巨頭打架,擦亮眼睛看看他們腳下——那裡正裂開無數條新賽道,等著你去卡位掘金!

穩定幣「發牌局」:地獄模式開啟,新手村已關閉!

咱先把醜話說在前頭:如果你現在還想著「在香港發個穩定幣一夜暴富」,我勸你趁早打消這個念頭。這條賽道已經被鎖死成「氪金玩家專屬副本」了,具體難在哪兒?聽我給你數數:

(一)沙盒玩家:搶跑兩年的「天選之子」

香港金管局的監管沙盒就像一個「穩定幣學前班」,早在兩年前就招了一批「尖子生」進去培養,比如京東的穩定幣項目、圓幣的穩定幣項目等。這些玩家在沙盒裡把系統開發、合規流程、風控體系都打磨得明明白白,條例一落地,人家直接拿牌照「畢業」,相當於已經領先新人兩圈。你一個剛入場的小團隊,拿什麼跟人家拼?人家代碼寫了幾萬行,你還在研究怎麼通過合規審查,這差距比高考狀元和學渣還大。

(二)魔鬼條款:專治各種「車庫創業」幻想

條例裡寫的「充足財務資源」可不是開玩笑的。舉個例子,你想在香港發穩定幣,光註冊資本就得 2500 萬港幣,還得有持續盈利的能力證明——這一條就能卡死 99% 的草根創業者。更別說「本地設立實體公司」了,你得在香港租辦公室、僱合規團隊、養技術人員,每年光成本就得幾百萬。這哪是創業,分明是「燒錢大賽」!想想 USDT 當年在車庫裡就能起步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玩的是「金融貴族遊戲」,沒點家底真別碰。

(三)監管細到「查水錶」,稍有不慎就踩雷

以前發穩定幣可能偷偷搞點「騷操作」,比如儲備金不夠先頂著,但現在不行了。條例要求儲備資產必須 100% 等值,而且只能買現金、短期國債等這些高流動性資產,想拿股票、房產充數?門都沒有!更要命的是,託管機構和發行方必須嚴格分離,審計得實時透明——說白了,你的每一分錢都得擺在檯面上讓監管盯著,連小數點後兩位都不能出錯。你要是沒個專業的財務團隊和技術系統,分分鐘被查出問題,罰款都是輕的,搞不好還得吃官司。

(四)政策風險比炒幣還刺激,普通人玩不起

穩定幣這東西涉及到貨幣主權,香港政府怎麼可能隨便發牌照?未來幾年肯定是「試點先行、穩步推進」,每年可能就批幾家,競爭激烈程度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且政策隨時可能變,今天允許的業務,明天說不定就收緊了。你一個小團隊,辛辛苦苦幹了一年,結果牌照沒拿到,錢倒是燒光了,圖啥呢?

創業者清醒劑:中小型企業、初創團隊,基本可以徹底死心,別幻想自己去做香港的穩定幣發行人了。這賽道,是給不缺錢、不缺人、不缺政商關係的巨頭們準備的角鬥場。但!千萬別灰心!真正的、屬於創業者的遍地黃金,藏在巨頭們搭建的「牌照圍牆」之外的生態位裡!

生態位掘金指南:五大核心賽道,總有一款適合你

既然發幣這條路走不通,咱就換個思路:給發幣的人當「賣鏟子的」,給用穩定幣的人當「修路的」。香港條例其實劃了一條很清晰的邊界:發幣需要牌照,但圍繞穩定幣的服務場景全都是開放的。我幫大家梳理了五大合規機會,總有一個能對上你的胃口。

(一)核心賽道一:PayFi 基建——賺「穩定幣流通」的錢

這絕對是中小團隊的「主戰場」,為啥?因為條例裡明明白白寫著「鼓勵開發穩定幣支付、清算系統」,而且市場需求大到爆炸。說白了,巨頭負責發幣,咱們負責讓幣「流動起來」,就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不發行貨幣,但靠支付接口賺得盆滿缽滿一樣。具體怎麼玩?

1. 跨境支付:讓外貿老闆告別「等錢等三天」的痛苦

傳統的 SWIFT 轉賬有多坑?一筆跨境匯款得 3 天到賬,手續費還高得離譜,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光匯率損失就夠喝一壺的。但用穩定幣就不一樣了:USDC 轉賬 3 秒到賬,手續費不到傳統方式的 10%。

舉個例子:假設有個做跨境電商的老闆,每月有幾百萬美金流水,用傳統方式轉賬,一個月光手續費就花 2 萬多,還經常因為到賬慢被供應商催。如果給他搭一個穩定幣支付通道,手續費能省 80%,資金實時到賬,他能不樂意嗎?

2. 商戶結算:從奶茶店到連鎖品牌,都需要「秒到賬」

現在很多商戶其實已經在用 USDT 收款了,但都是偷偷摸摸的。條例落地後,合規的穩定幣支付系統就是剛需。

舉個例子:滿大街的奶茶店、茶餐廳、連鎖零售,他們不想更快更低成本地收錢?你開發個收單平臺 / 工具,讓他們能實時結算 USDC、FDUSD 等穩定幣,手續費比傳統 POS 機或支付網關低個 80%,資金秒到賬,老闆們能不愛死你?

3. 多鏈清算:做「幣圈銀聯」,躺著賺流量錢

現在幣圈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鏈和鏈之間不通」:ETH 上的 USDC,Solana 上的 USDT,Polygon 上的 DAI... 商戶要收 HKD 怎麼辦?用戶想跨鏈支付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多鏈清算樞紐」,就像銀行間的銀聯繫統一樣,打通不同公鏈的穩定幣流動性,讓穩定幣真正流動起來,價值不言而喻。

(二)核心賽道二:合規「軍火商」,給持牌大佬們「賣工具」

監管越嚴,合規服務的需求就越大。就像當年電商平臺興起時,催生了一大批代運營、質檢服務公司一樣,穩定幣的合規需求也會孕育出萬億級市場。具體有哪些機會?

1. 反洗錢工具:讓鏈上交易「透明化」

監管要求穩定幣發行方必須實時監控交易,一旦發現可疑地址(比如跟交易所黑客有關聯),就得馬上上報。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鏈上黑白名單篩查工具」,比如你開發一個 API,對接各大公鏈的數據,幫發行方自動識別風險地址。舉個例子:如果某個地址突然轉入 10 萬 USDC,然後分散轉到 100 個新地址,你的系統能自動觸發預警,提示可能是洗錢行為。這種工具按年收費,一個客戶每年收 10-20 萬,10 個客戶就能養活一個小團隊。

2. 審計服務:給穩定幣「做體檢」

以前 USDC 每月出一份儲備金報告,市場反響很好,因為用戶需要知道自己的錢是不是真的有保障。現在香港條例要求發行方必須定期公開儲備信息,這就需要專業的審計團隊。你可以成立一家「穩定幣審計事務所」,幫發行方做實時儲備驗證,比如檢查他們的銀行賬戶餘額是否與流通的穩定幣數量匹配,出具透明報告。這種服務收費高,而且需要專業資質,一旦拿到幾個大客戶,就能建立行業壁壘。

3. 監管科技(RegTech):讓合規變得「自動化」

很多中小發行方沒有能力自己開發或者沒有必要自己開發合規系統,這時候你可以做一個「合規報表生成器」,比如接入他們的財務數據和鏈上交易數據,自動生成符合金管局要求的報告,一鍵提交。就像現在的財稅軟件一樣,把複雜的合規流程簡化成「一鍵操作」,這樣的工具每個月收幾百到幾千港幣,客戶量大了就能賺大錢。

(三)核心賽道三:跨鏈橋接——做「穩定幣世界的擺渡人」

多鏈宇宙(Multichain)是大勢所趨。隨之而來的,就是爆炸性增長的穩定幣跨鏈需求。尤其是在:

  • 企業支付場景: 付款方鏈上的穩定幣和收款方需要的鏈 / 法幣不一致?

  • DeFi 清算與套利: 不同鏈上穩定幣的利差、流動性差異就是機會,但怎麼低成本高效地搬過去?

當 USDC 安穩躺在以太坊上,USDT 在波場撒歡,而香港的茶餐廳老闆只認 HKD... 安全、快速、低滑點的穩定幣跨鏈橋,就成了剛需中的剛需!

  • 機會: 開發專注於穩定幣的安全、高效、低滑點跨鏈協議或服務。重點支持香港市場的主流公鏈:ETH、Solana、TON、Polygon 等。

  • 技術生死線:安全!安全!還是安全! Nomad 橋幾億美金一夜被盜的慘劇還歷歷在目。你的橋必須武裝到牙齒:考慮引入零知識證明(ZK) 等先進密碼學技術做安全驗證,多重簽名、去中心化預言機網絡等一個都不能少。安全是 1,其他都是後面的 0。

法律紅線別碰:設計機制時,必須嚴防死守,避免被監管認定為變相發幣(比如通過橋憑空增發資產)或者造成多鏈通脹問題。這需要法律和技術團隊的緊密協作。

(四)核心賽道四:穩定幣資管——讓「躺平」的穩定幣「生崽」

用戶手裡的穩定幣如果只是放著,那就跟現金一樣沒收益,但香港穩定幣條例又不允許發行方直接給利息,怎麼辦?這時候就需要資管服務,幫用戶把穩定幣「錢生錢」:

1. 接入 DeFi 協議:賺借貸利息差

你可以做一個平臺,把用戶的穩定幣接入 Compound、Aave 等借貸協議,用戶賺的利息扣除你的服務費後,剩下的歸用戶。比如 Compound 當前 USDC 借貸利率是 4%,你收 1% 的服務費,用戶淨賺 3%,比銀行活期存款高多了。但一定要記住:嚴禁承諾保本!必須在頁面顯眼位置提示風險,比如放一個大標題:「DeFi 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否則一旦市場暴跌,用戶虧損了可能會告你。

2. 真實資產(RWA)收益:投資國債、房地產

除了 DeFi,還可以把穩定幣投向真實世界資產,比如美國國債代幣化產品。用戶用 USDC 購買「國債代幣」,按期拿利息,你從中收取管理費。這種模式更合規,因為國債是低風險資產,監管接受度高。香港有很多資管公司擅長做 RWA,你可以跟他們合作,做前端銷售和合規對接。

Circle(通過其資產管理分支)、Maple Finance(專注機構借貸)、Ondo Finance(RWA 先鋒)等團隊已經在探索這條路徑。香港憑藉其成熟的金融市場和開放的監管態度,完全具備將這種模式合規化、規模化落地的土壤。適合那些精通金融工程、熟悉結構化產品、又能玩轉合規框架的團隊入局。

(五)核心賽道五:儲備資產管理——做「穩定幣的管家」

穩定幣發行人想拿牌、想續牌,必須對其儲備資產(現金、短期國債、可能還有少量高評級 RWA)有頂級的託管、管理和風控安排。這意味著:

  • 專業的資產託管商(需相應牌照)需求激增。

  • 審計機構需要提供更細粒度的服務。

  • 資產評估機構需要提供實時或高頻的定價。

  • 甚至需要專業團隊提供國債配置策略、外匯對沖方案(這也需要牌照或強資質)。

核心邏輯:別去造巨輪(發幣),去做巨輪必不可少的「壓艙石」和「護航艦」! 香港本地擁有亞洲頂尖的金融託管、清算、資管生態,這是本地專業服務機構的天然主場優勢。

牌桌已開,你選哪把椅子?

香港穩定幣條例的落地,絕非故事的終章。它更像是全球穩定幣監管競賽中,香港率先鳴響的、清晰而有力的一槍。當紐約的議員們還在爭論不休,新加坡的框架還在修修補補時,香港已經亮出了明確、可預期、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規則——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稀缺的制度紅利!

別再盯著「發幣」這個金字塔尖了,看看身邊的生態位:有人靠做支付接口年入千萬,有人靠賣合規工具估值過億,有人靠跨鏈橋拿到頂級機構投資。香港穩定幣的牌局已經開始,巨頭坐莊發幣,我們普通人就做「莊家旁邊賣茶水、租椅子」的人,照樣能在這個新金融時代裡佔一席之地。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在 Web3 的世界裡,聰明的創業者從不跟巨頭硬碰硬,而是在他們看不到的角落裡,挖自己的金礦。在牌照為王的 Web3 新紀元,合規,不再只是底線,而是你最鋒利、最不可或缺的入場券!看清賽道,卡準生態位,方能在這輪香港引領的穩定幣大潮中,淘得真金。

相关赛道: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