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究竟是數字金融的新起點,還是 “貨幣自由實驗” 的終點?
作者:七七嗜酒,Seven Research
最近,穩定幣的熱度顯著上升。無論是在加密行業內部,還是在更廣泛的公眾視野中,它都逐漸成為討論的焦點。新聞報道、監管動向、金融創新……穩定幣正被推向舞臺中央。
但人們的看法並不一致。
一方面,樂觀者認為穩定幣是加密行業接入主流金融、實現廣泛應用的下一個關鍵突破。它延續了區塊鏈的開放性與效率,同時緩解了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價格劇烈波動的問題,被視為技術理想與現實需求之間的一種折中方案。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穩定幣可能是加密世界 “被招安” 的方式。它們依賴於法幣錨定、受制於現實世界的監管框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傳統金融體系的數字延伸。這是否意味著,原本意圖構建去中心化新秩序的區塊鏈理想,正逐步被納入舊有的軌道?
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穩定幣究竟是數字金融的新起點,還是 “貨幣自由實驗” 的終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必須從頭說起:從比特幣為何在主流語境中被視為 “失敗的貨幣” 這一核心矛盾談起,再回顧穩定幣從早期探索到逐步主流化的過程。
最後,我們還需回到更深層的邏輯——兩種經濟學派的根基分歧,如何影響我們對貨幣本質的理解。
也正是這套思維背景,構成了穩定幣與比特幣分歧的關鍵原因,並折射出一場關於 “信任該建立在哪個基礎上” 的現實選擇。
一、從比特幣談起:主流經濟學標準下的 “失敗貨幣”
要理解穩定幣,必須從比特幣談起。比特幣誕生於對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反思,是一種技術與哲學並重的實驗。中本聰試圖通過比特幣回答一個重要的貨幣哲學問題:
如果貨幣不依賴國家、不受中央銀行調控,只由算法與市場決定,它還能否承擔貨幣的職責?
比特幣的設計中蘊含著三個關鍵詞:自由、稀缺、波動。
- 自由:不受央行控制,價格由市場決定;
- 稀缺:算法限制總量為 2100 萬枚;
- 波動:缺乏錨定機制,價格極度敏感。
這種結構導致了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它雖然具有 “價值儲藏” 屬性,但因波動劇烈,缺乏穩定的可支付性與可計價性,難以在日常經濟中廣泛流通。根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派(如凱恩斯主義)的觀點,貨幣應具備三大功能: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其中穩定是核心前提。
這正是比特幣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儘管其作為儲值資產具有稀缺性優勢,但在主流經濟學標準下,它是一個失敗的 “貨幣”。
二、穩定幣的探索: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出路
正是比特幣 “理想主義 vs 實用主義” 的矛盾,催生了穩定幣的出現。穩定幣試圖結合區塊鏈的技術優勢與法幣的穩定性,成為一種真正 “可用” 的數字貨幣,其發展經歷了數次迭代。
1. 初代探索與法幣抵押的興起
2014 年,全球首個加密資產抵押型穩定幣 BitUSD 問世。它試圖通過加密資產(BTS)來支撐與美元的 1:1 錨定,但因抵押品價格波動劇烈,最終脫錨失敗,證明了以高波動性資產作為抵押的內在風險。
同年,Tether 公司以法幣抵押模式推出了 USDT。其模式簡單直觀:每發行 1 個 USDT,公司承諾儲備 1 美元等值資產。USDT 作為現實主義的代表,迅速獲得市場認可。然而,其儲備金不透明的問題一直飽受爭議,缺乏有效監管使其成為一個巨大的 “黑箱”。
2018 年,Circle 公司聯合 Coinbase 推出的 USDC 則主打合規與透明,通過定期審計向市場證明其儲備充足。但 2023 年的美國銀行業危機中,USDC 因部分儲備金存放於暴雷的硅谷銀行而一度脫錨。這起事件暴露了即便是 “合規” 的法幣抵押穩定幣,也存在根本性風險:
- 中心化與單點故障:儲備資產嚴重依賴少數傳統金融機構,一旦這些機構出現問題,穩定幣將面臨巨大沖擊。
- 監管下的脆弱性:穩定幣無法與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完全隔離,監管政策和市場動盪仍會直接傳導至鏈上世界。
2. 去中心化模型的嘗試與妥協
為解決中心化問題,2017 年,MakerDAO 推出了採用超額加密資產抵押的去中心化穩定幣 DAI。它由智能合約管理,避免了人為干預。然而,這種模式存在資本效率低下的問題(需要超額抵押),並且為了維持系統穩定和規模擴張,MakerDAO 最終不得不將 USDC 等中心化穩定幣納入其抵押資產組合。這一舉動雖然務實,但也使其偏離了純粹的去中心化理想。
3. 算法穩定幣的激進實驗與崩潰
算法穩定幣則是一種更激進的探索,試圖完全擺脫任何抵押,僅通過算法自動調節供需來維持價格穩定。其典型代表 UST(Terra/Luna)通過模仿央行貨幣政策,在 2022 年經歷了史詩級的 “死亡螺旋”,市值在幾天內幾乎歸零。這次崩潰暴露了純算法模型在極端市場壓力下的脆弱性,幾乎宣告了此類實驗的失敗。
4. 殊途同歸:迴歸監管與中心化
算法穩定幣的崩潰與去中心化穩定幣對 USDC / USDT 的依賴,使得市場重新將目光聚焦於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它們雖然存在中心化風險,但卻是目前唯一經過市場檢驗、能夠大規模運行的模式。
但這一局面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警惕。以 USDT 發行方 Tether 為例,其已成為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之一,其規模足以對全球金融市場和一國的貨幣政策產生潛在影響。因此,將穩定幣全面納入金融監管框架,已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識。
穩定幣的探索,最終似乎又回到了它最初想要擺脫的——中心化的監管體系。
三、兩種貨幣觀的交鋒:比特幣錯了嗎?
穩定幣在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掙扎,讓我們不禁重新審視比特幣。
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如哈耶克、米塞斯)看來,貨幣是市場自發演化的結果,而非國家強加的制度。
米塞斯提出 “貨幣迴歸定理”:一種商品必須先具備儲值功能,才可能逐漸演化出交易和計價功能。
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並非失敗的貨幣,而是尚在演化中的早期貨幣形態。
這與主流經濟學派 “穩定先於流通” 的邏輯形成了鮮明對比:
功能 | 主流學派 | 奧地利學派 |
可支付性 | 必須先實現 | 隨市場需求演化 |
可計價性 | 由國家賦予法幣地位 | 市場共識形成 |
儲值性 | 輔助條件 | 首要條件 |
因此,比特幣在主流學派眼中是失敗品,但在奧地利學派看來,它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穩定幣的出現,更像是主流貨幣思想在區塊鏈世界的一次 “移植”。
四、比特幣與穩定幣:兩種貨幣哲學的拉鋸
比特幣和穩定幣不僅是技術路線的差異,其背後更是兩種貨幣哲學的對立:
維度 | 比特幣 | 穩定幣 |
理念來源 | 奧地利學派 | 主流經濟學派 |
信任機制 | 算法 + 稀缺性 | 抵押 + 法幣錨定+政府監管 |
價值基礎 | 稀缺即價值 | 錨定即信任 |
使用屬性 | 儲值為主 | 支付為主 |
中心化程度 | 去中心化 | 多數為中心化(如 USDT/USDC) |
比特幣追求 “貨幣的去國家化”,是一種革命性的理想主義敘事,強調抗通脹、抗審查;而穩定幣則是一種妥協性的現實主義方案,強調可用性、流通性,並最終選擇擁抱監管。
這兩種理念的背後,是哲學上的拉鋸戰:
自由 vs 穩定,波動 vs 秩序,革命 vs 妥協。
五、比特幣站在了分叉路口
貨幣的本質是社會信任。比特幣和穩定幣的爭論,核心問題是:我們應該信任什麼?是信任由代碼執行的規則,還是信任現有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體系?
比特幣給出的答案是前者。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算法、不受人為干預的系統,追求徹底的去中心化。
但穩定幣的發展過程卻有些出人意料:這個始於 “去中心化” 理念的創新,為了被市場廣泛接受,最終卻一步步迴歸了它本想替代的傳統模式——依賴銀行、接受監管。它看起來更像是在用新技術,為舊的美元體系服務,而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系統。
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 “革命” 或 “妥協” 的選擇,而是反映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人們是不是天生更傾向於依賴一個看得見的權威機構,而不是一個看不見的算法?穩定幣的成功,似乎說明了大眾在追求絕對自由和選擇可依賴的保障之間,更偏向後者,即便這個保障並非完美。
未來,兩者可能並不衝突。比特幣或許會成為一種 “數字黃金”,作為一種獨立於任何國家的價值儲備。而穩定幣則在監管之下,充當日常使用的數字現金,成為連接加密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樑。它們可能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個新金融體系裡的不同角色。
但根本問題仍然存在:我們正在走向一個更開放、更多元的金融未來,還是在用新技術建立一個更高效、更隱蔽的中心化系統?
比特幣開啟了這場關於信任的實驗,而穩定幣的發展,則把這個選擇題直接擺在了我們面前。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歡迎加入 Web3Caff 官方社群:X(Twitter)賬號丨Web3Caff Research X(Twitter)賬號丨微信讀者群丨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