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的雙重面孔:是自由的工具,還是金融秩序的延伸?

穩定幣究竟是數字金融的新起點,還是 “貨幣自由實驗” 的終點?

作者:七七嗜酒,Seven Research

最近,穩定幣的熱度顯著上升。無論是在加密行業內部,還是在更廣泛的公眾視野中,它都逐漸成為討論的焦點。新聞報道、監管動向、金融創新……穩定幣正被推向舞臺中央。

但人們的看法並不一致。

一方面,樂觀者認為穩定幣是加密行業接入主流金融、實現廣泛應用的下一個關鍵突破。它延續了區塊鏈的開放性與效率,同時緩解了比特幣等加密資產價格劇烈波動的問題,被視為技術理想與現實需求之間的一種折中方案。

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穩定幣可能是加密世界 “被招安” 的方式。它們依賴於法幣錨定、受制於現實世界的監管框架,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傳統金融體系的數字延伸。這是否意味著,原本意圖構建去中心化新秩序的區塊鏈理想,正逐步被納入舊有的軌道?

這也引出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穩定幣究竟是數字金融的新起點,還是 “貨幣自由實驗” 的終點?

要回答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必須從頭說起:從比特幣為何在主流語境中被視為 “失敗的貨幣” 這一核心矛盾談起,再回顧穩定幣從早期探索到逐步主流化的過程。

最後,我們還需回到更深層的邏輯——兩種經濟學派的根基分歧,如何影響我們對貨幣本質的理解。

也正是這套思維背景,構成了穩定幣與比特幣分歧的關鍵原因,並折射出一場關於 “信任該建立在哪個基礎上” 的現實選擇。

一、從比特幣談起:主流經濟學標準下的 “失敗貨幣”

要理解穩定幣,必須從比特幣談起。比特幣誕生於對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反思,是一種技術與哲學並重的實驗。中本聰試圖通過比特幣回答一個重要的貨幣哲學問題:

如果貨幣不依賴國家、不受中央銀行調控,只由算法與市場決定,它還能否承擔貨幣的職責?

比特幣的設計中蘊含著三個關鍵詞:自由、稀缺、波動

  • 自由:不受央行控制,價格由市場決定;
  • 稀缺:算法限制總量為 2100 萬枚;
  • 波動:缺乏錨定機制,價格極度敏感。

這種結構導致了一個根本性的矛盾:它雖然具有 “價值儲藏” 屬性,但因波動劇烈,缺乏穩定的可支付性與可計價性,難以在日常經濟中廣泛流通。根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派(如凱恩斯主義)的觀點,貨幣應具備三大功能: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和價值儲藏,其中穩定是核心前提。

這正是比特幣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儘管其作為儲值資產具有稀缺性優勢,但在主流經濟學標準下,它是一個失敗的 “貨幣”。

二、穩定幣的探索:在理想與現實間尋找出路

正是比特幣 “理想主義 vs 實用主義” 的矛盾,催生了穩定幣的出現。穩定幣試圖結合區塊鏈的技術優勢與法幣的穩定性,成為一種真正 “可用” 的數字貨幣,其發展經歷了數次迭代。

1. 初代探索與法幣抵押的興起

2014 年,全球首個加密資產抵押型穩定幣 BitUSD  問世。它試圖通過加密資產(BTS)來支撐與美元的 1:1 錨定,但因抵押品價格波動劇烈,最終脫錨失敗,證明了以高波動性資產作為抵押的內在風險。

同年,Tether 公司以法幣抵押模式推出了 USDT。其模式簡單直觀:每發行 1 個 USDT,公司承諾儲備 1 美元等值資產。USDT 作為現實主義的代表,迅速獲得市場認可。然而,其儲備金不透明的問題一直飽受爭議,缺乏有效監管使其成為一個巨大的 “黑箱”。

2018 年,Circle 公司聯合 Coinbase 推出的 USDC  則主打合規與透明,通過定期審計向市場證明其儲備充足。但 2023 年的美國銀行業危機中,USDC 因部分儲備金存放於暴雷的硅谷銀行而一度脫錨。這起事件暴露了即便是 “合規” 的法幣抵押穩定幣,也存在根本性風險:

  • 中心化與單點故障:儲備資產嚴重依賴少數傳統金融機構,一旦這些機構出現問題,穩定幣將面臨巨大沖擊。
  • 監管下的脆弱性:穩定幣無法與傳統金融體系的風險完全隔離,監管政策和市場動盪仍會直接傳導至鏈上世界。

2. 去中心化模型的嘗試與妥協

為解決中心化問題,2017 年,MakerDAO 推出了採用超額加密資產抵押的去中心化穩定幣 DAI。它由智能合約管理,避免了人為干預。然而,這種模式存在資本效率低下的問題(需要超額抵押),並且為了維持系統穩定和規模擴張,MakerDAO 最終不得不將 USDC 等中心化穩定幣納入其抵押資產組合。這一舉動雖然務實,但也使其偏離了純粹的去中心化理想。

3. 算法穩定幣的激進實驗與崩潰

算法穩定幣則是一種更激進的探索,試圖完全擺脫任何抵押,僅通過算法自動調節供需來維持價格穩定。其典型代表 UST(Terra/Luna)通過模仿央行貨幣政策,在 2022 年經歷了史詩級的 “死亡螺旋”,市值在幾天內幾乎歸零。這次崩潰暴露了純算法模型在極端市場壓力下的脆弱性,幾乎宣告了此類實驗的失敗。

4. 殊途同歸:迴歸監管與中心化

算法穩定幣的崩潰與去中心化穩定幣對 USDC / USDT 的依賴,使得市場重新將目光聚焦於法幣抵押型穩定幣。它們雖然存在中心化風險,但卻是目前唯一經過市場檢驗、能夠大規模運行的模式。

但這一局面也引起了各國政府的高度警惕。以 USDT 發行方 Tether 為例,其已成為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之一,其規模足以對全球金融市場和一國的貨幣政策產生潛在影響。因此,將穩定幣全面納入金融監管框架,已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識。

穩定幣的探索,最終似乎又回到了它最初想要擺脫的——中心化的監管體系。

三、兩種貨幣觀的交鋒:比特幣錯了嗎?

穩定幣在現實世界中的種種掙扎,讓我們不禁重新審視比特幣。

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代表人物如哈耶克、米塞斯)看來,貨幣是市場自發演化的結果,而非國家強加的制度。

米塞斯提出 “貨幣迴歸定理”:一種商品必須先具備儲值功能,才可能逐漸演化出交易和計價功能。

從這個角度看,比特幣並非失敗的貨幣,而是尚在演化中的早期貨幣形態

這與主流經濟學派 “穩定先於流通” 的邏輯形成了鮮明對比:

功能主流學派奧地利學派
可支付性必須先實現隨市場需求演化
可計價性由國家賦予法幣地位市場共識形成
儲值性輔助條件首要條件

因此,比特幣在主流學派眼中是失敗品,但在奧地利學派看來,它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而穩定幣的出現,更像是主流貨幣思想在區塊鏈世界的一次 “移植”。

四、比特幣與穩定幣:兩種貨幣哲學的拉鋸

比特幣和穩定幣不僅是技術路線的差異,其背後更是兩種貨幣哲學的對立:

維度比特幣穩定幣
理念來源奧地利學派主流經濟學派
信任機制算法 + 稀缺性抵押 + 法幣錨定+政府監管
價值基礎稀缺即價值錨定即信任
使用屬性儲值為主支付為主
中心化程度去中心化多數為中心化(如 USDT/USDC)

比特幣追求 “貨幣的去國家化”,是一種革命性的理想主義敘事,強調抗通脹、抗審查;而穩定幣則是一種妥協性的現實主義方案,強調可用性、流通性,並最終選擇擁抱監管。

這兩種理念的背後,是哲學上的拉鋸戰:

自由 vs 穩定,波動 vs 秩序,革命 vs 妥協。

五、比特幣站在了分叉路口

貨幣的本質是社會信任。比特幣和穩定幣的爭論,核心問題是:我們應該信任什麼?是信任由代碼執行的規則,還是信任現有的金融機構和監管體系?

比特幣給出的答案是前者。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算法、不受人為干預的系統,追求徹底的去中心化。

但穩定幣的發展過程卻有些出人意料:這個始於 “去中心化” 理念的創新,為了被市場廣泛接受,最終卻一步步迴歸了它本想替代的傳統模式——依賴銀行、接受監管。它看起來更像是在用新技術,為舊的美元體系服務,而不是創造一個全新的系統。

這不再是一個簡單的 “革命” 或 “妥協” 的選擇,而是反映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人們是不是天生更傾向於依賴一個看得見的權威機構,而不是一個看不見的算法?穩定幣的成功,似乎說明了大眾在追求絕對自由和選擇可依賴的保障之間,更偏向後者,即便這個保障並非完美。

未來,兩者可能並不衝突。比特幣或許會成為一種 “數字黃金”,作為一種獨立於任何國家的價值儲備。而穩定幣則在監管之下,充當日常使用的數字現金,成為連接加密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橋樑。它們可能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個新金融體系裡的不同角色。

但根本問題仍然存在:我們正在走向一個更開放、更多元的金融未來,還是在用新技術建立一個更高效、更隱蔽的中心化系統?

比特幣開啟了這場關於信任的實驗,而穩定幣的發展,則把這個選擇題直接擺在了我們面前。

免責聲明:作為區塊鏈信息平臺,本站所發佈文章僅代表作者及嘉賓個人觀點,與 Web3Caff 立場無關。文章內的信息僅供參考,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要約,並請您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