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通過,印鈔機轟鳴:加密資產的“美國時刻”來臨

avatar
MarsBit
07-04

在華盛頓,看似毫無關聯的事件往往在深層次上相互交織,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戰略圖景。七月初,當公眾目光聚焦於美國眾議院為特朗普總統獻上的“獨立日大禮包”——被冠以“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OBBB)之名的鉅額財政法案時,另一場更為安靜但同樣深刻的革命正在國會山悄然醞釀——一系列針對數字資產的立法提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上議程。

這兩條看似平行的軌跡——一條是激進的財政擴張,另一條是精密的監管重塑——並非偶然。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場精心設計的“華盛頓陽謀”:通過製造一場宏觀經濟的滔天巨浪,同時構建一套為美國量身定製的監管護城河,從而在全球數字資產競賽中,一舉奠定其無可撼動的霸權地位。這不僅僅是關於減稅或監管,這是一場關乎未來金融體系主導權的豪賭。


“大而美法案”的經濟引擎與債務黑洞

從結構上看,OBBB法案是一部精心設計的雙重奏。一方面,它推出了規模空前的稅收減免。該法案被批評者稱為一場極致的“劫貧濟富”:它將企業稅率永久鎖定在21%,併為高收入人群帶來每年近6000美元的稅收節省。另一方面,為這一切買單的,則是對社會福利項目的殘酷削減。約60萬家庭的食品券將每月縮水100美元,而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更是在未來十年被直接砍掉1.2萬億美元。

這場遊戲的爭議核心在於其真實的財政成本。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採用“動態評分”模型,堅稱減稅將刺激經濟增長,產生的稅收足以彌補成本。然而,這一樂觀預測與幾乎所有非黨派分析機構的結論都大相徑庭。

無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CBO)預測,該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為聯邦債務淨增3.3萬億美元。中左翼的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自由主義傾向的卡託研究所(Cato Institute)等智庫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認為其對GDP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完全無法抵消其巨大的債務成本。高盛的經濟學家更是直言不諱,認為法案帶來的任何微弱增長動力,都將被政府同期推行的關稅政策所產生的經濟拖累完全抵消。

關於評分模型的學術辯論,實際上掩蓋了一個更根本的、不容忽視的真相:無論如何計算,美國都已明確選擇了一條通過大規模、無資金支持的財政擴張來刺激經濟的道路。這並非一次普通的政策調整,而是一次財政姿態的範式轉移。其背後真正的經濟現實,是債務驅動的超級刺激週期已經開啟。


不可避免的崛起

如此規模的財政擴張,必然會在貨幣領域引發迴響。一個數萬億美元的新增國債窟窿,意味著需要同等規模的貨幣擴張來為其融資。這不可避免地將導致法定貨幣的貶值,從而為像比特幣這樣具有稀缺性、非主權的硬資產創造了一個強大且結構性的長期利好。

這一邏輯鏈條,被加密世界的兩位思想領袖——Michael Saylor和Arthur Hayes——闡述得淋漓盡致。MicroStrategy的創始人Michael Saylor將貨幣貶值比作一種“經濟能量的洩漏”。在他看來,比特幣是這個問題的工程學解決方案,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你可以將經濟能量與個人緊密綁定……而不必生活在恐懼之中”。而BitMEX的聯合創始人Arthur Hayes則認為,政府支出和法幣創造是加密牛市最根本的燃料。“印錢是他們唯一的答案,” Hayes斷言,並預測特朗普政府的鉅額刺激將成為推動比特幣價格衝擊百萬美元的催化劑。

這些觀點得到了宏觀數據的支持。全球廣義貨幣供應量(M2)與比特幣價格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性。歷史數據顯示,當全球M2上升時,多餘的資本會湧入像加密貨幣這樣的“風險資產”。OBBB法案的通過,實質上宣告了“財政主導”(Fiscal Dominance)時代的到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將不得不服務於政府的財政需求,通過購買新發行的債券來為其融資——這本質上就是債務貨幣化,也是Hayes所描述的“隱形量化寬鬆”(Stealth QE)。

GENIUS法案

因此,OBBB法案不僅僅是一項稅收法案,它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美國已經選擇通過貨幣貶值來管理其沉重的債務負擔。這使得投資比特幣的邏輯,從週期性的投機行為,轉變為一種長期的、結構性的必然選擇。


遊戲規則:一套全新的監管架構

如果說宏觀經濟的滔天巨浪是“陽謀”的第一步,那麼緊隨其後的監管閃電戰則是第二步。華盛頓正在同步推進一套精心設計的監管組合拳,其目的並非扼殺,而是要為美國數字資產生態系統構建一個堅固的“監管護城河”,從而在全球範圍內吸引資本、人才,並按照美國的意願和優勢來塑造行業格局。

這場監管重塑的第一根支柱,是旨在為穩定幣量身打造法律框架的《GENIUS法案》。該法案為“支付型穩定幣”建立了一個全面的聯邦監管框架,嚴格限定了發行人範圍,並要求儲備金必須以1:1的比例由現金或短期美國國債等高質量流動性資產支持。這不僅為傳統銀行主導賽道提供了優勢,更如Arthur Hayes所指出的,它巧妙地將數萬億的民間儲蓄引導至美國國債市場,為OBBB法案製造的新債創造了龐大的買家群體。

第二根支柱是《數字資產市場清晰法案》(CLARITY Act),旨在解決SEC與CFTC之間監管權責的模糊不清。法案通過創造一條清晰的路徑,讓數字資產能夠在其網絡足夠去中心化後被歸類為“數字商品”,從而由CFTC監管。這為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的合規化鋪平了道路,極大地降低了機構入場的法律風險。

監管架構的最後一根支柱,是《反CBDC監控國家法案》。該法案通過立法形式明確禁止發行零售型央行數字貨幣(CBDC),向世界宣告美國將致力於一個私有的、無需許可的金融未來,而非一個“中國式的監控工具”。這一戰略選擇,通過扶持一個由私營部門主導的、建立在開放和自由原則上的生態系統,來與中國的數字人民幣競爭,從而確保美元以其全新的數字化代理形式,繼續保持全球主導地位。


市場的判決:資本流向與未來軌跡

當華盛頓的宏觀與監管藍圖徐徐展開,市場已經開始用真金白銀投票。但正如許多投資者所擔心的,近期所有的政策利好似乎都已兌現。OBBB法案對美股的短期提振效應過後,市場可能將迎來因鉅額赤字壓力而導致的震盪調整期。

鏈上數據與市場情緒分析

當前市場正在消化一系列複雜信號。雖然表面的市場情緒指標顯示出貪婪(恐慌與貪婪指數升至73),但深入的鏈上數據卻揭示了一幅更為成熟和穩固的圖景。根據Glassnode的分析,儘管市場經歷了劇烈波動,但其牛市結構依然穩固,在93,000美元至100,000美元之間形成了堅實的結構性支撐。

GENIUS法案

儘管價格上漲帶來了獲利了結,但數據顯示拋售壓力正在減弱,長期持有者(LTH)的行為模式正重新轉向“HODL”(長期持有)。更值得注意的是,長期持有者持有的比特幣供應量達到了歷史新高,這在牛市的後期階段是極不尋常的,表明了他們對未來抱有極強的信念。這種表面情緒(貪婪)與底層數據(冷靜)的背離,恰恰是一個走向成熟的、由機構驅動的市場的標誌。市場正在構建一個強大的支撐基礎,耐心地吸收拋壓,並靜待宏觀和監管政策的全面落地。


企業資產負債表2.0

由MicroStrategy開創的、將上市公司作為獲取加密資產敞口的工具的“企業劇本”,正在迎來2.0版本。在宏觀和監管的雙重順風下,企業開始將目光從比特幣擴展到其他具有戰略價值的數字商品,尤其是以太坊。

加密礦企Bitmine Immersion(BMNR)的股價在一天內暴漲超過130%,其催化劑正是公司宣佈完成一筆2.5億美元的私募融資,目的明確——購買以太坊作為其核心庫存儲備資產。知名加密多頭、Fundstrat創始人Tom Lee出任公司新任董事長,更是為這一戰略注入了巨大的市場信譽。無獨有偶,加拿大金融科技公司Mogo Inc.(MOGO)也宣佈了一項5000萬美元的比特幣庫存儲備授權,並將比特幣作為所有資本配置決策的“公司門檻回報率”。

這是一個完美的正反饋循環。CLARITY法案為以太坊去風險化,這使得BMNR的ETH庫存儲備策略成為可能。而BMNR的行動反過來又成為一個巨大的概念驗證,證明了CLARITY法案的重要性。我們正在見證一種新的企業資產負債表資產類別的誕生。市場開始區分“作為價值存儲的比特幣”和“作為去中心化計算平臺/結算層的以太坊”。華盛頓的監管陽謀,為這兩者在合規實體的投資組合中共存並蓬勃發展提供了框架。


結論:馳騁於美國加密新範式

綜上所述,通脹性的財政閃電戰、一套旨在合法化和引導行業的監管架構,以及對國家控制貨幣的戰略性否決,這一系列操作並非巧合。這是一場深思熟慮的“華盛頓陽謀”,旨在鞏固美國在下一代金融和技術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美國正選擇通過通脹來管理其債務,這為硬資產創造了永久性的結構性需求。與此同時,它正在構建一個監管護城河,將數字資產納入其主導的軌道。它為更廣泛的Web3生態系統提供了通往合法化的清晰路徑,確保下一代互聯網在美國本土建設。更重要的是,它在做這一切的同時,明確選擇了經濟自由和個人隱私的道路,而非國家監控,這使其在全球意識形態競爭中獲得了對威權主義對手的強大優勢。

市場已經領會了這一信號,並以成熟的盤整和超越比特幣的戰略性企業採納作為回應。對於全球的投資者、開發者和建設者而言,華盛頓傳遞的信息再清晰不過:牌局已經開始,而美國,正志在必得。一個為數字資產量身打造的、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宏觀和監管環境正在美國形成。這場豪賭雖然充滿風險,但其目標明確——吸引全球資本,培育本土創新,並確保美元通過其全新的、私有的、去中心化的數字代理,繼續作為無可爭議的全球儲備貨幣,馳騁於21世紀。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7
收藏
5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