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ETH)的固有去中心化設計保證了安全性和透明性,但在已傳送資產無法撤回這一點上存在嚴重缺陷。根據最近Coinbase的主管康納·格羅根(Conor Grogan)的說法,永久丟失的以太坊總量達到91萬3,111個ETH,按當前市價計算約為4.71萬億韓元(約3.4億美元)。這約佔總流通量的0.76%,其對市場的實際供應限制效應也不容忽視。
格羅根強調,這個數字僅是最低估計,實際上可能丟失的以太坊數量遠遠更多。他在推特上表示:"由於使用者錯誤或技術漏洞導致不可恢復的損失,而區塊鏈上記錄的交易無法更改"。區塊鏈的不可變性雖然為資產儲存提供了優勢,但一旦發生錯誤就無法撤回,反而成為了一種"陷阱"。
以太坊丟失的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三大類。首先是轉賬至錯誤地址。由於日常性錯字或傳送至不可能交易的智慧合約地址,導致資產無法恢復的情況屢見不鮮。其次是智慧合約安全缺陷。由於程式碼錯誤或設計不足,資金被鎖定或遭受外部攻擊導致資產被盜的案例持續發生。第三是多重簽名錢包配置錯誤。如果簽名參與者中有一人以上丟失認證金鑰,或系統本身被刪除,儲存在其中的ETH將永遠無法訪問。
典型案例包括:由於Parity錢包漏洞造成30萬6,000個ETH(約1.58萬億韓元)損失,加密資產交易所QuadrigaCX無法訪問錢包導致6萬個ETH(約3,102億韓元)丟失,NFT專案Akutars中的智慧合約錯誤造成3,400萬美元(約4,726億韓元)損失等。此外,僅因地址輸入錯誤而轉入銷燬地址的ETH就達2萬5,000個(約1,294億韓元)。
問題在於,這些丟失的ETH大多數由於結構性限制而絕對無法恢復。由於以太坊區塊鏈的特性,不存在中央控制機構,交易一經驗證即永久記錄在區塊中。格羅根補充道:"許多損失因普通使用者或專案方未公開而甚至無法統計"。
此外,自以太坊透過以太坊改進提案(EIP)-1559引入自動銷燬功能以來,已銷燬約530萬個ETH(約27.48萬億韓元),從而減少了流通量。如果將此計算在內,超過5%的總供應量已從市場中消失。
以太坊的損失問題不僅僅是簡單的使用者錯誤,更是揭示了生態系統基礎設施安全性和設計缺陷的訊號。以太坊持有者必須加強個人金鑰管理和轉賬時的稽核程式,開發者則應透過更安全的智慧合約設計來減少此類情況。
實時新聞...前往Token Post電報
<版權所有 ⓒ TokenPost,禁止未經授權轉載和重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