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維沙、王欲曉
穩定幣是一個火熱的字眼,說的是以安全的金融資產背書,面值錨定法幣的一種加密貨幣。它是加密貨幣出圈的最現實的應用,開啟了金融變革的歷程。穩定幣作為連接傳統金融與加密生態的關鍵工具,美國《天才法案》與香港《穩定幣條例》的出臺,標誌著全球金融體系開始監管這一新興領域。
美國和香港雖然推出穩定幣法案的目的不同,但是都是依據加密貨幣穩定幣的實踐制定的,都是希望以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將其擴展到現行的法幣系統。比較兩地法案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有助於我們理解未來金融發展的趨勢。這是人類進步的偉大事件,標誌著以中本聰為代表的新一代加密貨幣精英們發起的金融革命又向前邁出了 一大步。法案的內容本文不再贅述,優點也不說了,相關文章已經很多,我們在這裡主要討論問題。
兩個法案都沒有最終的救助措施
救助措施對金融系統的穩定十分必要。最有名的是 2008—2009 年美國的金融海嘯,美國政府和美聯儲的聯合救助才使金融恢復穩定。對於美國《天才法案》來說,因為儲備資產被嚴格限定為短期美債、美元等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美元計價資產,所以美國救助措施是必要的;香港發行穩定幣的儲備資產類別允許以組合資產(含非港幣資產)作為儲備,政府救助對於香港似乎必要性就沒有那麼大。
事實上,穩定幣曾經得到過美聯儲的救助。美國硅谷銀行2023年3月破產時,第二大穩定幣USDC 最大跌幅超過 10% 。後來美聯儲出手救助了硅谷銀行,USDC 存儲在硅谷銀行的 33 億美元才得以保全,USDC也 恢復到 1 美元。但是,在美國《天才法案》中僅見到了監管單位:貨幣監理署,卻沒有見到可能起到救助的單位——美聯儲或者類似的機構。
穩定幣在沒有發牌制度時,穩定、安全和兌換是靠不講理的“拔插頭 ”保證的。在上述同一事件中孫宇晨等大量投資者將大量 USDC 兌換並贖回,大量的贖回造成 USDC 的價格下跌。當時,加密貨幣及股票交易商 Robinhood 、交易所 Binance 、Coinbase 等均宣佈暫停 USDC 的部分服務,也就是禁止贖回。還有,2021 年第一大穩定幣 USDT 在 48 小時內消化了 7 億美元的贖回要求,在 40 天內,才處理完成 20 億美元贖回要求,佔其儲備資產 22%。 在傳統金融,是不可能這麼處理的。
制定了法律就必須遵守。從法案的思路來看穩定幣發行是按傳統金融管理的,美國的儲備資產很明確,是“ 美元現金、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的保險存款、到期日小於等於93天的美國國債、由紐約聯儲支持的隔夜回購以及央行準備金”。這樣美聯儲的救助就十分合理。香港要求的儲備資產涵蓋更廣,是資產組合,理論上種類越多不確定性越高。USDC 將美元分別存到多家銀行,增加了銀行帶來的不確定性,銀行爆雷它遭殃。而 USDT 大部分買成美債,躲過了個別美國銀行破產的一劫。香港的組合資產的定義寬泛,儲備資產的風險比美國高,同樣救助的難度也高。但是,由於發行的穩定幣大部分都不是港幣穩定幣,救助不是香港特區政府的責任。港府對此處理是很高明的。
站在美國的立場,政府需要為美元穩定幣兜底嗎?它僅維持美元穩定,穩定幣的穩定是各發行人的責任,出了問題各發行人承擔。如果不是一個生態是合理的,就如加密貨幣每個生態互不影響。如果是一個生態,底盤出毛病了,比如加密貨幣Luna作為生態的基座出毛病了,生態上的項目都死了。換句話說,Luna上面抵押項目出毛病了,拖累死Luna整個生態。所有發行美元穩定幣都屬於美元的生態,從加密貨幣的實踐看需要兜底。金融是以整個社會做試驗場,沒發生前沒有例子。一旦發生成本很高。加密貨幣也是金融,加密貨幣的領域構成傳統金融的“試驗場”,這裡產生的教訓彌足珍貴。所有的例子都有可能在新的穩定幣環境下再現。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算法穩定幣UST(Luna)團隊因為減少抵押利息的一個動作,引起一億美元的賣出套利,產生了連鎖反應,造成穩定幣 UST(Luna)的崩盤。儘管他自己聯合圈內機構進行救助,據說也花了幾十億美元,但是短短几天時間市值幾乎歸零。一個 300多 億美元的盤子,最終撬動了加密貨幣 7000 億美元的市值損失。加密貨幣的調整時間比傳統金融系統快。好在沒有傳染到法幣體系,因為兩個體系是隔離的。當年是鮑威爾阻止了UST(Luna) 崩盤產生的法幣連鎖反應。當兩個體系被打通了之後,我們面臨未知的新情況,產生多大的混亂是不知道的。
金融是一盤棋,它靠信用維持,人的信任可以瞬間變成恐懼,加密貨幣是全球市場,沒有障礙。2009年的金融風暴如果發生在加密貨幣領域,可能沒有救助時間。
金融是一盤棋,加密貨幣FTX交易所因Luna引起市場恐慌,資產價格下跌而破產,如果熬到今天,FTX 資產市值會恢復。Luna的失敗在於沒有整體的救助措施。假設當年美聯儲救助,他不會死,不會有7000億美元的加密貨幣損失。當然這事與美聯儲無關,它不會出手,但是火最後還是燒到了它。
金融是一盤棋,港幣屬於美元生態,當香港成為加密貨幣金融中心,快捷的金融體系,又因為虧錢和港府無關,港府不需要兜底,一旦戰機錯過,問題可能就不可收拾。美國的法案只允許有銀行牌照的機構發行穩定幣,香港並不侷限於銀行牌照。美國一個科技大公司到香港發穩定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公司可以發穩定幣,以現在管理方式,作為儲備資產的法幣是不透明的,造假的可能性很高。當前香港《穩定幣條例》,可能成為投機者的盛宴,極有可能成為引起金融海嘯的起點。
穩定幣和法幣資產的交易時差問題
穩定幣是 7×24 小時交易,外匯也是。但是穩定幣的儲備資產不是。這個問題在美國不是很突出。但是對於香港,多種組合的儲備資產就會有交易時差問題,產生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交易時差。
港府穩定港幣的方法是在二級市場按規定價格買入和賣出;穩定幣是套利者通過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的套利來穩定價格的。當二級市場價格跌破 1 美元時,套利者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購買穩定幣,並在一級市場與穩定幣發行方以 1:1 的比例兌換 1 美元來獲利。這一套利過程還意味著,當穩定幣發行方拋出儲備資產以滿足套利者的現金贖回時,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拋售壓力最終會引發儲備資產的出售。對於大的玩家比如香港金管局,由於有信用,儲備資產結算的延時可以先由外匯二級市場的交易所提供法幣的墊付與兌換,而小的穩定幣即使有儲備資產,但是信用不夠,一旦沒有救助或救助時機不配合,就會產生擠兌。這一點在加密貨幣領域尤其明顯,因為鏈上的資產都可查,發現漏洞就可進攻。
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都希望穩定幣既具有較低的擠兌風險,又能保持價格穩定,但這兩個目標彼此矛盾,且由不同的力量驅動。特別是依據條例,穩定幣允許無限制贖回,這會提高套利效率,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改善價格穩定性,而一旦發生恐慌情況,會產生更高的擠兌風險。
穩定幣和法幣體系的時差問題,如果沒有很好地應對措施,會產生風險。
恐慌一旦出現一定是過度的,這就是亞馬遜雨林的蝴蝶效應。
美國發行美元穩定幣的做法不符合港幣發行的實踐
香港要求有 2500 萬的港幣資本金或等值資產獲得牌照後,就可發行特定的穩定幣,意味著在香港可以發行離岸人民幣或美元穩定幣。與美國法案不同,香港允許符合條件的多種主體發行穩定幣,適應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
其實香港最不需要發的是港幣穩定幣。
港幣本質上就是美元的穩定幣,只是沒有加密貨幣化。港幣的發行水平至今都是主權穩定幣發行的天花板。港幣的發行是三大家:滙豐、渣打和中國銀行。港幣運行良好,香港的團隊是世界唯一有 40 年以上的穩定幣管理經驗的團隊。為什麼不是任意一個香港的銀行都可發鈔?為什麼他們不套用已有的經驗?這裡含義很深,論述需要很多文字,不是本文的範圍。
下面只說結論:
香港發行港幣的經驗說明,美國發行美元穩定幣的做法不符合港幣發行的實踐。只在加密貨幣一個小範圍實驗成功的穩定幣經驗,是否可以幾乎無改變地放到一個更復雜的金融環境裡?
香港製定穩定幣發行規則,發行條件寬鬆,違規條件規定很詳細,屬於嚴監管,各種穩定幣都可以發行。美國追求美元霸權,香港追求金融中心。這是兩個法案的根本區別。
兩者的目的不同,很難說美國就應該採用港幣的模式發行穩定幣,但是美國穩定幣的風險,誰能說清楚?
讓我們想起了索羅斯
是不是穩定幣風險很小?貨幣是計價單位,是一切金融活動的基礎。牽一髮而動全身。當年索羅斯獵擊港幣,是股市、期貨和匯市的聯合行動。如果香港沒有中國政府支持,沒有香港官員的奮鬥,索羅斯就成功了。
歷史記錄這個艱難的時刻:
“強硬的曾蔭權,不想放棄聯繫匯率,苟且偷生。”
“經過艱難的抉擇,曾蔭權做出了一個永載史冊的決定:與其讓香港人民的財富落入投機家手中,還不如政府入市,調用外匯儲備,放手一搏。”
“隨後曾蔭權和任志剛將這一想法,彙報給了時任香港特首的董建華。忐忑不安的兩人沒想到,董建華只花了半個小時就拍板放行。”
“事已至此,曾蔭權心裡很清楚,拿香港人民的血汗錢來搏,贏了還好;萬一輸了,別說引咎辭職,他們幾個就是以死謝罪都是輕的。但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已經沒有其他的路好走。”
“那一晚,曾蔭權哭了一整晚。有些時候,歷史,就是需要一些人,去做一些艱難的決定。雙方的最終對決,如期而來。 ”(引自神禾君、鍊金教授)
這是港幣面臨過的最大挑戰,如果香港當時失敗了,倒退不止10 年。當年的香港人金融素質極高,1998年8月28日是決戰日,偉大的香港人萬眾一心,在股市和匯市配合港府拉盤,銀行業提高短期借款利率;直到下午四時整收盤,恒生指數終於在7829點定格!全天交易額達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790億港元!恒指期貨最終以7851點結算。在上溯總共10個交易日中,港府動用了相當於1200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將恒生指數上拉1169點。香港終於勝利了。
致敬保衛香港的英雄們。
現在比當年索羅斯獵擊港幣時又多了一個幣市,是股市、期貨、匯市和穩定幣四市聯動,會出現什麼結果?我想世界聰明絕頂的金融大投機者已經在想了。尤其是他們控制著很大的金融力量。 況且,穩定幣是一個新事物,制度的漏洞等待發現。
我們看到了川普團隊試圖利用穩定幣增強美元和解決美債問題,這是一個偉大和雄心勃勃的想法。但是隻依據加密貨幣一個小範圍實驗成功的穩定幣經驗,而這個經驗並不含最終救助措施; 況且美聯儲和政府並無隸屬關係;製造障礙的人無處不在;想想真不容易。制度上的漏洞一旦被利用,如果引起金融海嘯,政府必然要花費極大的代價才能彌補。
穩定幣用固定匯率和槓桿問題
我在《利用港幣實現比特幣本位 》一文分析了港幣,根據當時的情況分析港幣代表的香港經濟基本面強過美國。與索羅斯的對決,不取決於基本面,取決於短期的資金面,誰錢多誰贏得勝利。
維持固定匯率是很難的,歷史的經驗決定了港府絕口不提港幣穩定幣。發行港幣穩定幣會對港幣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實際上發行港幣穩定幣是給港幣加槓桿,如果維持港幣不脫錨,並解決了 24 小時兌換,初看風險不大。
如果市場再現了索羅斯式的攻擊,槓桿會放大攻擊的力度。新的形勢下的攻擊會是什麼樣?
我們不知道這個槓桿有多大,金融資產的數量大過貨幣數量,在美國法案中有禁止穩定幣再抵押的條款。其實不用抵押,發行人發出穩定幣時會獲得法幣,法幣再買成短期美債,然後成為儲備資產,再去發行穩定幣。一塊錢可以買兩塊錢的國債,對消化債券大有好處。如果再動動腦筋,是否還可形成三次、四次購買,或者更多?
對於穩定幣發行人來講,儲值資產是有利息的,對穩定幣購買人不用付息,這裡隱含著一種非常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美國是銀行機構發行穩定幣問題不大,但是按照香港《穩定幣條例》,穩定幣發行人主體多樣,非銀機構不受銀行管理規則的合規限制,這無疑放大了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
下面的說法純屬假設。
法幣換穩定幣是合法的,穩定幣沒有利息,法幣購買國債並且有利息也是合法的,對發行人是有利息的。由於不是抵押,發行人循環放大不是不可能。按香港的辦法,如果包含債券類儲備資產基本可以做到多倍的槓桿,如果都是現金儲備資產還可以更多。當公司拿牌照可發穩定幣,如果循環發放穩定幣賺取利息,要不要管?怎麼管?
商業銀行發幣數量應該計入M2(廣義貨幣),穩定幣帶來的槓桿放大,理論上美國應該計入,但是如何計入?這對美國的貨幣管理提出了新課題。香港如果不是港幣穩定幣應該不用計入。
採用固定匯率馬來西亞和泰國的法幣都沒有頂住索羅斯的攻擊,對於想發行穩定幣的國家都是給自己的法幣加槓桿,放大了資金面的風險。主權國家貨幣發行應該根據經濟的基本面,那麼發行穩定幣是不是放大了金融泡沫?
諸如此類,想不清楚和新出現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當然,有利就有弊,要在實踐中去發現,前進就比停滯好。
主權穩定幣的發行,香港金管局是一個例子
穩定幣應該如何發?現在的方式是每一家發一個。世界上的貨幣每個人可以記住多少?記住 30 個就不錯了。千家萬戶發穩定幣,人們記得住嗎?這裡的設計有很大瑕疵。
香港發行的港幣就是美元穩定幣,它用同一個名字:HKD,運行了幾十年沒有出事,說明發行的合理性。 香港有三個發鈔行:滙豐、渣打和中國銀行,並沒有分別發行滙豐幣、渣打幣和中銀幣,發行的貨幣都叫港幣。金管局負責維護港幣的穩定,而不是每家銀行各自維持自己幣值的穩定。香港銀行業共同維護港幣的穩定,總比各家維護各家的風險小得多。這是經過歷史考驗主權聯繫匯率穩定幣正確的發行方法。當然美國除外,因為美元目前是本位幣。
香港聯繫匯率的優秀設計者是彭勵治爵士(Sir John Henry Bremridge) 。
金管局為港幣的穩定兜底,這就是救助的一種方式。每一個穩定幣發行者有能力給自己發行的穩定幣兜底嗎?
現在的穩定幣發行方式明確有三大風險:沒有兜底措施、法幣資產的不透明和發行的穩定幣名字不統一。
兜底措施不是技術問題,後兩個問題是技術可以解決的。
這兩個法案是舊瓶裝新酒
由於為穩定幣背書的法幣部分不透明,美國和香港自然想到了用監管銀行的方法來監管穩定幣。儲備資產透明度不足,必須依靠審計或鑑證方式予以保證,還是引起市場的擔憂。比如國際清算銀行(BIS)對穩定幣背後資產的真實儲備表示擔憂,尤其是對 Tether(USDT) 這樣市佔率高但信息不透明的項目。
比特幣系統要人管嗎?不要!因為它是透明賬本。中本聰在白皮書中引用戴維“賬本需要公開 ”這幾個字就將戴維的文章作為白皮書的第一引文。其實這是中本聰白皮書核心的概念。而去中心化和區塊鏈的概括都比這個概念低一個層次。
賬本透明(Ledger Transparency)重構了銀行等金融中介的責任機制 。傳統金融中介的責任主要依賴信任與合規聲明,而比特幣系統通過透明賬本將“中介責任”轉化為“可驗證的行為責任 ”與“程序結構性責任 ”。這一轉化不只是技術升級,還是對金融中介制度邏輯的深度重塑。中本聰用不可篡改賬本+算力+時間戳 的組合,將賬本通過可信區塊的連接構建了一個不需要信任任何人,也能建立信任的系統。
這個信任系統採用公開透明可驗證的方式,憑空形成了信用根;信用的傳遞是程序邏輯驅動 ,巧妙地實現了過程可信。這一思想比電腦需要用安全計算區(TEE)產生信用根要先進得多。電腦的安全區一般人進不去,對於核心的程序員是敞開的。我們無法驗證必須信任他們。就如要相信銀行不會作惡一樣。當然還有法律的威懾。在傳統的計算機理論和社會實踐產生的信用根都是不完備的,因為存在無法驗證和驗證滯後的問題,這個問題中本聰解決得十分巧妙。
兩個法案都不符合上述特點。沒有利用到加密貨幣的先進思想,有很大的改進餘地。
我們需要低成本的監管系統
香港《穩定幣條例》寫得很細,有每日公示資產的要求。要求有110%的儲備,寫得很好。但是如何判斷材料的真假?加密貨幣交易所老大幣安發表的依據默克樹的儲備金證明,應該說有意義。但是市場不接受,提出很多質疑,因為不符合加密貨幣的思想,也就是幣安信用根產生的方式還不夠可信。同樣,今天的法案也不符合加密貨幣的思想。還不如幣安的可信程度,完全沒有解決信用根的可信。
中本聰思想精髓是利用賬本透明使得監管責任機制嵌入賬本結構中,不再是事後審計或聲明,而是實時存在於數據之中,管理和處理過程為一體。如果我們還需要事後的審計,則與時代發展的進程並不匹配。
一個優秀的監管應該是低成本的,如果不能和Web3團隊規模匹配,就要反思做錯了什麼? 比特幣只有4個維護人員,以太坊基金會30人左右,USDT(Tether)只有100多人。
如果能令穩定幣所對應的法幣儲備資產變透明,將會重構金融中介的監管責任機制,依據賬本透明度進行監管,監管成本將會大幅度降低。國際清算銀行( BIS) 對穩定幣背後資產的真實儲備狀況的擔憂也就解除了。
發行透明穩定幣才是傳統金融的升級
國際清算銀行(BIS) 推動的“共同賬本(Unified Ledger)”設計過於複雜,在多技術架構兼容、跨機構協作、多地域監管適配等方面都面臨諸多挑戰,也就是說採用純區塊鏈和聯盟鏈都不足以構建“可見+可控+可驗證+可升級 ”的賬本透明中介平臺。區塊鏈賬本是一個很好的模板,但是用於傳統金融還有缺項,需要依據中本聰思想對賬本進行再創新。
我們需要解決法幣資產不透明的問題,需讓穩定幣和背後的資產同時透明。將中本聰的透明思想通過技術創新進行信任傳遞,發行透明穩定幣,才是與穩定幣今日發行目的匹配的更優解決方案。
再推進一步,用透明穩定幣其實也可以實現香港金管局的發行港幣邏輯,即所有銀行都用一個名字發行穩定幣。不光大銀行,任何一個小銀行都可以發行同名的透明穩定幣。以銀行發行穩定幣為契機,實現銀行的業務逐步透明化,利用Web3的思想和技術,徹底做到傳統金融業的轉型,避免銀行業的崩潰。
中本聰思想不僅是適用透明穩定幣。將中本聰透明思想擴展開來,我們迎來透明穩定幣、透明銀行、透明合約、透明交易所、透明企業。這是未來金融業發展和企業發展的可選方向。
如前所述,穩定幣發行有三大風險問題,除了救助措施外,利用透明穩定幣可以解決剩下的兩個問題:法幣資產的不透明問題、發行的穩定幣名字不統一問題。根據中本聰思想和比特幣系統實踐所展現的技術潛力可以促成傳統金融行業的技術升級。
順便說一句,銀行的 KYC 和 AML 是成熟的。一般公司KYC 和 AML 這一關不容易過去。 美國法案發行穩定幣的主體是銀行,這一塊會要好一些。
未來的路要首先走好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這一步
法案的發佈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抓住了問題的病根。問題看得準,但是方法還要迭代。
這是一個混亂的世界,舊秩序亂了,新秩序並未建立。法案是為建立新秩序而出現的,帶來機會的同時可能會引起新的混亂。我想美國人對亂是有心理準備的。大亂達到大治,只有偉大的政治家才敢冒此風險。
風險不冒也不行,信用美元的生命週期已經過半,對此可參看我的文章“從自然成長曲線預測美元何時崩潰”,現在世界的種種亂象的根源在法幣,俗話說是“秤不準”。對於這種觀點,法幣的信仰者嗤之以鼻。夏蟲不能與之言冰,如果法幣沒有問題就不會有比特幣的出現。
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穩定幣比比特幣戰略儲備更為重要,優先級更高。其實不是,應該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在先。因為比特幣戰略儲備沒有未知風險,操作資金都不是問題。而穩定幣有未知風險,根本無從防備。
比特幣戰略儲備才是美國當前最該做的。除了自己購入比特幣,美國運用其超級影響力可令民眾跟風購買,將大量美元鎖定到比特幣中。就如中國房地產作為蓄水池鎖定了人民幣,帶給中國四十年的繁榮。只有創造新增的資產需求,才是推動繁榮的根本。
世界經濟繁榮要有新的增長點,如果我們相信比特幣本位會替代美元本位,比特幣是比中國房地產更好的世界經濟增長點,因為比特幣沒有價格頂而房地產有。比特幣還有4個半週期18年的高速成長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看文章《比特幣自然成長曲線》的預測曲線,描述了30個週期比特幣的價格變化。該文描述的第四周期是拐點週期已經實現,第五週期是20萬美元,而高點在22萬-24萬美元。相對人工智能來說,比特幣戰略儲備是普惠的,是推動經濟整體繁榮的新的增長點。
當前穩定幣做的事是推動交易範圍的擴大。交易很複雜,最終使得金融從一個服務部門成了所有行業的老大。我們為此制定的金融法律制度也是最多。交易是為資產需求這一目的服務的,而不是相反。這是問題的一體兩面,互相促進。肯定是經濟增長在先,經濟增長了一俊遮百醜。忽略比特幣戰略儲備,便忽略了經濟增長最大的引擎。
比特幣戰略儲備簡單,應該做簡單的。美國可以通過比特幣戰略儲備從容地在五十年內逐步完成法幣系統到比特幣系統的換錨。即使穩定幣出些問題,由於有比特幣國家戰略儲備對沖,整體給人的觀感,美國加密貨幣戰略還不錯。比特幣戰略儲備是有時機的,越早越好,優先級要更高才對。
有關比特幣戰略儲備參考筆者的文章《實現比特幣美元本位的方案》。這個方案和美國議員盧米斯的方案有類似的地方,此外無鏈網站還有欄目“比特幣美元本位”有16篇文章。這裡不再贅述。
有關比特幣戰略儲備和穩定幣的關係網站也有相關論述,我的主張法幣換錨三步走:比特幣戰略儲備,比特幣美元本位,比特幣本位。美國現在走在第二步,儘管和描寫不一樣,目的是一樣的。但是,美國跳過了第一步。
如果你對加密貨幣不瞭解,我們的無鏈網站可讓你快速理解為什麼法幣必然走向滅亡,加密貨幣為什麼是未來。歷史有它自身的規律,並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
目前來看,穩定幣法案的準備還是不夠充分,美國和香港都如此。穩定幣對市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觸及金融根本,牽一髮動全身。又因為萬事都和穩定幣相關,所以有不可預知的風險。
從不完善的法案的推出就知道,我們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加密貨幣顧問委員會,包括的範圍要廣,當然要包括中本聰。吸收頂級的智慧以減少混亂的發生,我們能夠減少混亂為什麼要冒險?
依據加密貨幣的成果,用流水賬作為基礎,形成可信鏈條,是一個最簡單的透明穩定幣發行方法。在透明穩定幣推出之前都存在巨大的監管漏洞,金融海嘯隨時殺到,政府需要本著審慎態度儘快把漏洞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