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股市場一波波上市公司宣布轉型為「加密貨幣儲備策略」企業,宣稱將大量買入並持有代幣作為核心財務配置,這股熱潮成功吸引投資人目光。但看似幣圈結合傳統金融的背後,卻潛藏著層層風險,從創辦人的左手換右手到創投 VC 的套現行動,最終仍是一場讓散戶買單的資本遊戲。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拿幣換股票:從創辦人到投資人都在「左手換右手」
昨天,由以太坊元老 Andrew Keys 及 Consensys 成員操盤、Pantera 與 Kraken 等 VC 出資參與的 The Ether Machine, Inc. (NASDAQ: ETHM) 公開亮相,宣稱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以太坊公共投資載體。
(The Ether Machine 宣布上市:獲 Pantera Capital 領投,超過 15 億美元資金加持)
不過細究 ETHM 新股認購融資逾 8 億美元的流程,是以創辦人 Andrew Keys 將早期囤積的 16.9 萬枚 ETH (約 6.45 億美元) 為主,「出資」給自己創辦的該公司,並發行新股票作為交換,同時完成了出資、募資並買入 ETH。
換句話說:「ETH 是自己的,多發的股票也是自己的,最後再對外宣稱完成了募資。」
這跟昨天 Mercurity 與 Solana Ventures 間高達 2 億美元的股權信貸協議亦如出一轍,Solana 官方基金能以優惠價認購股票,而 Mercurity 則能獲得資金或直接配置 SOL。
(美股 Mercurity Fintech 稱與 Solana Ventures 打造 SOL 財庫,Solana Ventures 出面否認)
這種操作似乎不需要躲躲藏藏,甚至已成為近期「美股借殼轉型微策略」熱潮中的默契玩法。
幣股綁定、風險加倍:股價與幣價連動成市場未爆彈
這種加密儲備公司們把股票代碼與加密貨幣緊密綁定,看似能創造出股價會隨著幣價而一同上漲的神話,實則是對市場波動的加倍槓桿,或許兩者並不會明顯掛勾。像是當前市值最大的微策略,其近期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實際上,多家以太坊儲備公司已成下跌重災區,即便多半在一個月內曾經翻倍,但包括 BMNR、SBET、BTBT 與 BTCS,皆已距離高點下跌了 75%、35%、25% 與 27%。

這些跌幅並非來自企業營運的惡化,更與 ETH 近期的亮眼表現沾不上邊。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炒作熱度減弱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與加密風投 (VC) 有著不為人知的隱藏關係。
(不是每家公司都能當微策略:從 Sharplink 暴跌 70% 看加密儲備公司有何風險)
美股市場成 VC 退場好地方:炒作一條龍,套現不手軟
市場觀察員 @_FORAB 發現,這些案例背後常有大型風投機構或做市商的身影。例如 Pantera Capital,不僅出現在 BMNR、SBET 與 ETHM 等多個案例中,更在最新的 Ethena ENA 儲備公司 StablecoinX 收購案 (原 TLGY) 中也有參與。
整個模式似乎已有了一個套現模板:
VC 手上持有許多代幣 (BTC、ETH 或 SOL 等)
併購一間美股上市公司,並以自有代幣「投資並入股」
公司再發行股票,折價給 VC,發佈新聞稿宣布轉型加密儲備公司
市場一波炒作後,在股價高點從美股套現退場
回頭看近期許多加密專案代幣的萎靡表現,這種一條龍的套現策略成了當前 VC 的利潤出口,而真正買單的,便是 Fomo 而看不清真相的美股投資人。
加密儲備企業熱潮只是財富轉移,美股市場能接盤多久?
表面上,這些加密儲備公司試圖為自己注入加密資產來跟上資本敘事,但實際上,這是 VC 與美股企業合作進行的資產轉移行動。他們以近乎零成本入股,透過公司轉型包裝成潛力與價值,再隨著市場炒作與投資人獲利退場。
然而,這場金融遊戲的最後,仍可能是老套的結局。資本玩家選擇從美股退場,一旦市場承接能力不再強盛或遭到監管單位關切,也可以看見泡沫破裂的前奏。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
曾因監管風波而退出美國的鏈上預測市場 Polymarket,如今正準備回歸。該公司近日宣布以 1.12 億美元收購美國持牌衍生品交易所 QCEX,藉此取得監管合法地位,有望再次開放美國用戶參與預測市場交易。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Polymarket 斥資 1.12 億美元收購美國持牌交易所 QCEX
線上博弈平台 Polymarket 發文表示,已斥資 1.12 億美元收購美國持牌衍生品交易所 QCEX,為該公司在中斷兩年多後重返美國市場鋪路。
2022 年,Polymarket 曾因違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規定,未註冊提供二元期權產品,遭罰 140 萬美元並需被要求封鎖美國用戶。上週,美國司法部和 CFTC 在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後,也宣布結束對該平台的調查。
這次透過收購這間總部位於佛州、受 CFTC 監管的衍生品交易所與結算機構 QCEX,Polymarket 也成功重新獲得了美國入場券。
創辦人 Shayne Coplan 表示:「這是讓 Polymarket 回家的第一步。我們將以合法、合規的姿態,讓美國人能用交易表達自己的觀點。」
市場熱戰升溫:Crypto.com 與 Kalshi 率先布局
Polymarket 的重返還得面臨競爭格局,目前預測市場已有兩位玩家搶先卡位,Crypto.com 於 5 月推出預測平台,Kalshi 則與 Robinhood 展開合作,提供涵蓋經濟數據、政治與氣候等題目的預測合約。
(Robinhood 攜手 Kalshi 推出預測市場功能,聚焦政治、經濟與體育)
競爭也反映在資本市場上。Kalshi 於 6 月完成由 Paradigm 領投的 1.85 億美元募資、估值上看 20 億美元;Polymarket 則透過 Peter Thiel 的 Founders Fund 領投募資 2 億美元、估值高達 10 億,顯示預測市場的潛力讓投資者趨之若鶩。
預測市場的潛力與風險:群眾智慧還是擦邊球?
預測市場被稱為「群眾智慧的金融表達工具」,能透過市場定價反映大眾對未來事件的看法,有望被用於政治與經濟走勢的輔助預測。從美國大選到世足賽的數十億美元投注,足見其規模與用戶黏著度。
(預測市場 × Web3:從投機遊戲到真相引擎,社群媒體即將迎來新革命)
然而,這類市場也時常遭遇來自監管機構的質疑,經常暗藏操縱與資訊不對稱風險。
Polymarket 這次回歸美國,更需要思考如何在「預測賭局」與「市場操縱」之間劃清界線。畢竟其第三方預言機協議 UMA 發生多次的事件裁決舞弊爭議,一直都為人詬病。
(賭局還是真相?Polymarket 預測市場遭控受操縱,「UMA 巨鯨」掀起信任危機)
風險提示
加密貨幣投資具有高度風險,其價格可能波動劇烈,您可能損失全部本金。請謹慎評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