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資金庫競賽白熱化:機構囤積ETH掀起資本狂潮,ETH還能漲到多少?

avatar
MarsBit
07-29

加密貨幣市場正見證一場顛覆傳統認知的全新博弈——以太坊資金庫競賽。

以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BMNR) 和SharpLink Gaming (SBET)為代表的新型機構資本操作模式,正通過華爾街工具加速囤積ETH,在為市場注入強大動能的同時,也引發了關於代幣經濟、市值管理乃至風險傳遞的重要思考。這場數字資產與金融工程深度結合的實驗,已開始重塑市場邏輯和生態格局。

市場震盪:BMNR暴跌揭示華爾街加密資本遊戲規則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SBET股價已連續7個交易日下跌近40%

上週美股市場的一則公告引發了加密市場的密切關注:BMNR作為以太坊資金庫競賽的當前領頭羊,其股價遭遇顯著下挫。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深入剖析後發現,這與其早期投資者的代幣解鎖規則直接相關。此前參與配售的投資者和顧問,分別以每股4.5美元、5.4美元和10美元的極低成本價獲得了大量股份,而當前BMNR股價雖經歷調整卻仍維持在35美元左右高位。這意味著即使是本輪調整後的股價,也大幅高於早期投資者的入場成本。

當鎖定期的約束消失,巨大的套利空間自然驅使這批投資者進行大量拋售操作。這種由股權配售機制導致的解鎖拋壓,與公司基本面無關,純粹是資本層面基於時間差和價格差的套利行為,生動揭示了將華爾街傳統資本運作邏輯引入加密資產囤積領域後可能帶來的短期劇烈波動。

BMNR雖然目前以價值21.3億美元的566,800枚ETH持有量傲視群雄,但其股價表現與ETH資產儲備的走勢並非完全同步,凸顯了這類結構下市場複雜性。

與此同時,另一參賽者SBET的操作模式也引發市場的深入探討。根據市場觀察和分析師評估,SBET似乎遵循著一個在部分加密投資者眼中頗具爭議的策略循環:向公開市場持續增發股票(即“向市場派發股票”)獲取增量資金,再將所融到的法幣資本高效地配置於不斷購入並累積以太坊(ETH)資產。

這種做法被部分市場參與者形象地描述為“用美股投資者的資金換取幣圈的繁榮”。其本質是利用合規公開市場的融資便利性來為加密資產提供資金支持。

這種模式,尤其在以ETH為核心資產的運作框架下,讓一些市場觀察者將SBET類比為“以太坊領域的微策略(MicroStrategy)”——後者以持續發債或融資大規模囤積比特幣而聞名。

直面挑戰者:SharpLink Gaming與ConsenSys靈魂人物的激進佈局

在這場機構資金競賽中,SharpLink Gaming(SBET)以其迅猛的增持速度引發市場強烈關注。目前其ETH儲備已達到驚人的360,800枚,以約13.5億美元市值在ETH資金競賽排行榜上排名第二。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SBET的動作引發市場高度關注並非偶然,其背後站著的正是以太坊八位聯合創始人之一、當前區塊鏈基礎設施巨頭ConsenSys的掌舵人喬·魯賓(Joe Lubin)。

魯賓為SharpLink制定了極為激進的資產增持策略。在接受彭博電視臺專訪時,他直截了當地闡述了公司的核心發展目標:“我們堅信,在完全稀釋後每股計算的基礎上,我們將能夠實現比任何其他基於以太坊構建的項目更快速度進行以太坊積累,並且必然領先於那些專注於比特幣的項目。”這一宣言清晰地將其定位為以太坊囤積賽道上雄心勃勃的挑戰者。

為實現這種超越式發展,魯賓確認SharpLink正在通過多元化的資本市場運作模式積極籌備資金。他們不僅每日通過市場交易工具增加ETH持倉規模,同時運用先進的質押策略將其現有儲備資產持續釋放價值以獲取額外收益。這種“資產升值+質押收益”雙輪驅動的模式,旨在通過複合效應加速壯大SBET的儲備規模和市場主導地位。魯賓在採訪中特別強調時間因素的重要性:“SharpLink的核心策略可以概括為:速度制勝,要超越所有競爭對手的速度為股東積累關鍵資產以太坊。”

領先者之戰:BitMine與SharpLink的策略分野與市場角力

魯賓所領導的SharpLink目前所面臨的核心競爭對手,正是由知名華爾街策略分析師湯姆·李(Tom Lee)擔任董事長的BitMine Immersion Tech(BMNR)。

推薦閱讀:以太坊突破3940美元創2025年新高,距歷史高點僅22%,Tom Lee領銜機構押注萬億美元穩定幣紅利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strategicethreserve數據顯示持有以太坊數量前10大公司

StrategicETHReserve 統計顯示當下排名前列的實體皆為機構資金管理公司:

  1.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BMNR)​​:目前持倉量為566,800 ETH,市值約為21.3億美元,牢牢佔據排行榜首位。
  2. ​​SharpLink Gaming (SBET)​​:目前持倉量已達到360,800 ETH,對應價值約為13.5億美元,位居第二。
  3. ​​Ethereum Foundation(以太坊基金會)​​:作為非營利核心支持機構,持倉量23.66萬枚。
  4. ​​Ether Machine​​:同樣是活躍的機構以太坊持倉者。
  5. ​​PulseChain​​:市場高度關注的新型項目及資金庫競爭者。

此外,中心化交易平臺Coinbase、加密礦業公司Bit Digital及致力於分佈式計算發展的非營利機構Golem Foundation亦被證實各自持有超過十萬枚ETH資產,成為榜單之外的重要力量。

面對實力強勁的BMNR,SharpLink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增長路徑。魯賓在採訪中清晰地表明瞭他們對於風險管控原則的高度重視:“SharpLink現階段運營中未使用任何形式的槓桿融資手段。”相較於BMNR可能涉及的複雜衍生品或借貸操作,SharpLink在增持ETH時主要依賴於股權融資或自有現金流作為支撐。這與比特幣領域領軍者MicroStrategy慣用的舉債擴張形成鮮明對比。

然而魯賓也透露,SharpLink正積極研究拓寬融資渠道的可能性,特別是探索“可轉換票據”(一種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轉換為公司股票的債務工具)這一方向。MicroStrategy公司曾反覆運用這一金融工具成功融資數十億美元用於大規模增持比特幣資產。魯賓對此強調:“無論未來我們選擇何種金融工具,公司都將實施極其嚴格的槓桿風險控制措施。”他進一步補充指出:“SharpLink將始終保持審慎態度應對各類風險敞口,因為我們堅信通過穩健而持續的經營策略最終將最大化股東長遠利益。”這一立場清晰地反映出SharpLink試圖在加速擴張和風險控制之間尋找精密平衡點,避免因過度使用槓桿而在市場劇烈波動中陷入系統性風險。

深層解讀:資金庫競賽背後的邏輯與市場共振

這些由美股市場提供充沛彈藥的機構資金庫,為何如此狂熱地競逐以太坊?其行為核心邏輯遠超越單純的囤積居奇,蘊藏著深層次的戰略訴求。

  • ​​搶佔核心數字基礎設施入口:​​ 在Web3技術體系演進中,以太坊憑藉其最為龐大且成熟的去中心化應用生態系統已被廣泛視為未來新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大量具備真實用戶基礎和經濟活力的應用協議構建於以太坊平臺之上。購入並持有ETH,本質上是對這一未來核心數字基礎設施長期價值的股權化配置,目標獲取網絡持續增長帶來的紅利。
  • ​​鎖定有限稀缺資產獲取超額收益:​​ 不同於可無限增發的公司股票,ETH整體供應總量已被算法嚴格限制,其年增發率在機制設計之下趨於極低水平甚至可以進入通縮狀態。資金庫的大規模持續購入行為本身,實際上在加速消耗公開市場流動供給,這種基於硬性稀缺資產的長期儲備策略被視為對抗全球法幣潛在稀釋力量的有效利器。
  • ​​打造合規版加密敞口提供機構級通道:​​ 目前直接投資原生ETH資產仍使傳統大型機構面臨監管合規、託管安全、會計處理等多維複雜挑戰。而這些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公開上市的ETH資金庫企業(如SBET、BMNR)恰恰提供了一種高效替代方案: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只需通過購買標準化股票即等同於獲得相應比例的底層以太坊資產敞口,實現了風險隔離與合規性轉換。

需求噴發:機構FOMO效應驅動ETH價值重估

這場前所未有的機構資金庫競賽已然對以太坊市場的供需平衡狀態產生了立竿見影且相當深遠的影響。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CoinGecko統計數據顯示,在短短九十天內ETH價值增幅高達110%,現報價逼近3800美金關口。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

Coinglass數據顯示,同期以太坊合約持倉量由170億美金激增至當前580億美金。

這一表現已遠遠超越眾多早期領漲的代幣資產如比特幣(BTC)、Solana(SOL)等同期的增長幅度。

尤為關鍵的是,這種超越發生在ETH相較其他競爭性公鏈網絡早期市場熱度稍顯落後的大背景之下,這輪強勢反超更加值得深入分析。

市場已經敏銳地洞察到資金結構的變化:來自專業資金管理者的資本正源源不斷地為ETH注入能量。大量ETH被鎖定在這些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內成為長期戰略儲備(Strategic Reserves),這直接導致二級市場上流通可供交易的現貨ETH供應量快速收縮。這種“有效流通量趨緊”與“機構配置需求膨脹”共同作用,構成了推動ETH進行系統性價值重估的牢固底層邏輯。尤其當這種機制形成正向循環,更多的價值發現又會吸引更為廣泛的新資本關注湧入。

未來展望:通往數字國債與新金融秩序之路

以太坊資金庫競賽,這場由華爾街精密儀器點燃、加密原生靈魂引導的資本盛宴,早已超越了簡單的囤幣競賽。它是一場大型社會實驗,一場關於價值存儲介質嬗變、金融權力重構的實時直播。MicroStrategy在比特幣領域開創的先河,在以太坊的生態裡,被BMNR、SBET們以更復雜、更激烈、更華爾街的方式復刻並升級。

這不再是單兵突進,而是集團軍衝鋒。實驗的核心,是資本這把雙刃劍如何在公開市場的圍欄裡,與被區塊鏈代碼定義的“稀缺性”共舞。它測試著現代金融工程的極限:那些精巧的可轉債、股權增發、市值管理策略,能否成為“搬運”海量資本進入加密世界的高速通道而不翻車?實驗的結果又將如何反哺——是以公司股價的飆升印證代幣價值的堅實,還是代幣價格的奔騰最終托起這些“以太坊控股公司”的估值殿堂?這場實驗的終極判官,是時間,更是背後千絲萬縷、既合作又博弈的股東與代幣持有人,看他們能否在這奇特的嵌套結構裡,尋得那個共振的頻率。

以太坊在此刻展現的強大聚集能力,正加速推動它從單純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向數字經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基礎協議方向躍遷。機構資金庫競賽只是一個起點,其背後真正的終點,指向的是構建一套基於全球協作、開源規則且運行於代碼之上的全新價值秩序。這條路註定充滿博弈與重構,但它已然為加密金融在傳統資本市場找到一處堅實的錨點,一場深遠的價值革命,才剛剛掀起序幕。

無論如何,機構FOMO了;無論如何,以太坊漲了;無論如何,無論如何了。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7
收藏
4
評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