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Crypto 來臨後,從股票上鍊到萬物上鍊?

Chainfeeds 導讀:

一夜之間,加密行業的用戶們突然可以用自己的穩定幣買到英偉達、特斯拉的鏈上股票了,彷彿一頭栽進了兔子洞,進入了奇妙的異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YWvjfq2ipETrgOmeUmhaA

文章作者:

支無不言


觀點:

Sherry:我總結幾個比較常見的痛點:首先是資金效率低,傳統證券交易是 T+1、甚至更長的交割週期,資金週轉慢,尤其是跨市場投資時,資金劃轉耗時更久。其次是交易時段限制,美股在夜間開盤,亞洲用戶盯盤很辛苦。很多用戶希望能有 24/7 的交易窗口。最後是投資門檻高,像特斯拉、英偉達這類股票單價高,有小額定投需求的用戶進不去。鏈上股票提供了一個想象空間,比如實時結算、碎片化投資、7×24 小時交易、鏈上抵押借貸等,這些都是傳統金融難以覆蓋的場景。當然,富途其實也在用創新方式解決這些問題:推出統一購買力機制,可以實時計算用戶在多個市場的現金、證券、貨基總資產,實現跨市場交易;推出夜盤交易,覆蓋幾乎 5×24 小時;推出 Fractional Shares(碎股投資),比如最低可以用 5 美元買入特斯拉股票。不過我也要強調一點,儘管我們不斷創新,但底層仍然是中心化架構。區塊鏈的出現確實有可能帶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改變,甚至可能推動整個金融基礎設施的重構。

內容來源

Zixi:我覺得鏈上美股的玩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美國項目方,比如 Dinari 和 Robinhood。Dinari 的合規基礎更好,主要 focus 在美國本土市場;而 Robinhood 因為合規限制,目前只在歐洲市場試水,亞太佈局還很弱。歐洲項目方,比如 Backed Finance。基本上他們是和交易所合作,走 B2B2C 路線,主要聚焦歐洲市場。對於亞洲市場、尤其是亞太地區的 C 端用戶,觸達是比較遠的。我們這類華語創業團隊,從一開始就更熟悉亞太、東南亞和中東這些區域。我們團隊很多成員都在這些地方生活或工作過,自然會更理解當地的用戶、語言、文化和合規路徑。老實說,要進入美國、歐洲市場我們也沒那麼容易。但我們對本地市場非常熟悉,這在對接機構用戶 onboarding、與散戶溝通時就會非常有優勢。比如很多用戶會問你是中國用戶,為什麼不用盈透,要用富途或老虎?這些本地品牌就是信任的錨點。我們的產品從第一天就是一個 broker,散戶把 USDT 打入我們的錢包地址,下單時我們會通過 Coinbase 把資金轉入美國銀行賬戶,然後打入納斯達克,完成交易。成交後,我們根據券商返回的信息,在鏈上給用戶 mint 一份 1:1 的股票 token。整個過程中,信息流和資產流是分離的,我們以信息流為準,確保鏈上映射可信。我們吸引用戶的方式也分為兩個層面:鏈上層面:我們有一個叫 vote 的產品,用戶將 sTSLA、sNVDA 等 token 質押進 vote,我們再將這些 token 提供給不同的 DeFi 協議,如 lending、DEX 做市等。我們和做市商分成,把大部分收益(80-90%)返還給用戶。運營層面:我們主要依賴 Web3 的玩法,比如交易挖礦、流動性挖礦。這些增長方式比較原生,也更能調動加密用戶的熱情。

內容來源

https://chainfeeds.substack.com

來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Followin的任何立場,不構成與Followin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
喜歡
收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