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美國普通人退休儲蓄的資本博弈悄然拉開帷幕,比特幣應聲衝破117,000美元。
美東時間8月7日正午,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正式拆除了美國401(k)退休計劃長達半個世紀的投資壁壘。這項命令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加密世界的夜空,瞬間點燃市場熱情:比特幣15分鐘內飆升2000美元,衝破116000美元關口,以太坊暴漲5%站上3800美元,Solana、狗狗幣等山寨幣集體暴走。
行政令的核心在於強制要求勞工部重新評估《1974年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框架下的投資指引,為加密貨幣、私募股權、房地產等另類資產敞開12.5萬億美元規模的大門。
更值得關注的是跨部門協作機制的建立。特朗普指令勞工部長與財政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機構協作,研判是否需要修改規則以推動這項工作,並特別要求SEC為參與者自主管理的退休計劃提供接觸另類資產的便利通道。這種多機構協同的指示,顯然是為了突破既有監管壁壘,為另類資產大規模進入退休市場掃清障礙。
歷史性突破:401(k)的“安全資產”邊界瓦解
401(k)計劃作為美國最主流的僱主贊助型退休儲蓄工具,自誕生以來就構築了一道堅固的“安全資產”邊界。近半個世紀裡,數千萬美國工薪階層的養老錢被嚴格限制在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等公開市場產品中。這種保守配置的邏輯源於退休資金的本質屬性——保值優先、風險規避。
特朗普的行政令直接衝擊了這套運行數十年的傳統邏輯。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人在401(k)賬戶中合計持有約8.7萬億美元資產,佔所有固定繳款計劃資產的71%。而整個僱主贊助型退休計劃規模高達12.5萬億美元,相當於3.5個蘋果公司市值,7個比特幣總市值。
政策鬆動的信號其實早有徵兆。今年4月,資產管理規模達5.9萬億美元的富達投資率先推出允許配置加密貨幣的退休賬戶;亞利桑那州、威斯康星州等地方退休基金已悄然將數億美元投入加密貨幣市場。
6月,全球最大資管機構貝萊德宣佈,將於2026年上半年推出一隻目標日期型401(k)基金,其中5%–20%的資產將投向私募市場。
市場對潛在資金流入的測算令人震撼:分析機構Dragonfly合夥人指出,只要401(k)資產中的1%配置加密貨幣,即可帶來約900億美元的新資金,相當於當前加密貨幣總市值的近5%。若按401(k)總規模12.5萬億美元計算,1%的配置規模將達到1250億美元。
政治經濟學:特朗普的加密野心與資本聯盟
表面看是退休金投資範圍的拓寬,實則是一場精密設計的政治經濟佈局。特朗普此次政策轉向並非孤立行動,而是其加密戰略組合拳的關鍵一環。
2025年3月,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建立“戰略比特幣儲備”,將美國政府持有的約20萬枚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儘管其策略由計劃的“有序購入”變為“只存不買”。
7月,美國眾議院以308票對122票通過《天才法案》,為穩定幣建立聯邦監管框架,要求發行方必須1:1持有美元資產儲備。同日,《清晰法案》在眾議院過關,明確將數字資產劃分為證券類和商品類,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監管權屬爭議。
更關鍵的人事安排浮出水面:特朗普任命PayPal前COO大衛·薩克斯擔任首任“白宮人工智能和加密貨幣沙皇”。薩克斯公開宣稱:“美元穩定幣能確保美元國際主導權,創造數萬億美元國債需求。”這揭示了政策背後的深層戰略意圖——通過加密貨幣強化美元霸權。
利益鏈條同樣耐人尋味。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統計,特朗普家族推出的多個加密貨幣項目最近幾個月就為其淨資產增值至少6.2億美元。其子女主導的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American Bitcoin等項目,以及特朗普本人創立的Truth Social計劃推出的實用型代幣,均與政策轉向存在微妙的時間關聯。
在政治獻金層面,私募股權和對沖基金作為共和黨傳統金主,對此項政策樂見其成。黑石、貝萊德等巨頭早已將長期增長戰略錨定在承接退休儲蓄資金流入上。政策鬆綁後,12.5萬億美元退休金將成為他們管理費增長的沃土。
風險爭議:養老錢變身“政策實驗的小白鼠”?
伴隨市場狂歡而來的是尖銳的質疑聲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凱里商學院教授傑弗裡·胡克發出警示:“私募資產不僅流動性差、費用高昂,其長期收益能否跑贏股市也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穆迪分析師則擔憂,若資金短期內大量湧入這類低流動性資產,可能埋下系統性風險的隱患。
風險維度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波動性陷阱:比特幣年內振幅超60%,這種劇烈波動與退休資金的保值需求存在本質衝突。批評者直言,將普通民眾的養老錢暴露於估值不透明、價格劇烈波動且監管尚不完善的市場,可能讓數百萬儲戶成為“政策實驗的小白鼠”。
流動性黑洞:私募股權投資往往集中於少數幾家被投資公司,流動性遠低於股票和債券。BCA研究公司首席策略師布萊恩·佩恩指出,如果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上升,並迫使更多人提前動用401(k)賬戶,流動性危機可能爆發。
費用蠶食效應:私募基金普遍收取2%管理費+20%收益分成的費率結構,相比指數基金0.03%的管理費,將大幅蠶食長期收益。假設初始投資10萬美元,30年後2%的年費率將使最終收益減少近50%。
法律風險同樣如影隨形。退休計劃管理人若推薦高波動資產,可能面臨集體訴訟。儘管行政命令要求勞工部澄清受託責任立場,但實際操作中,當儲戶因投資另類資產虧損時,責任界定仍存模糊地帶。
更令人憂慮的是金融素養鴻溝。多數工薪階層缺乏專業投資知識,可能被動接受金融機構打包的“創新產品”。而機構出於利益驅動,可能通過複雜的產品設計掩蓋真實風險。這種信息不對稱將使普通儲戶處於弱勢地位。
實施挑戰:監管迷宮與利益衝突的困局
政策落地仍面臨重重障礙。儘管特朗普的行政命令要求多部門協作掃清障礙,但監管體系的固有矛盾難以輕易化解。
《天才法案》暴露三大監管漏洞:
分級監管套利:法案對小規模發行方(<100億美元)的豁免,為監管套利大開方便之門。發行方可選擇監管寬鬆的州註冊,規避聯邦審查,導致高風險穩定幣氾濫。
儲備金管理隱患:允許商業票據、回購協議等非流動性資產作為儲備金,重現了2008年影子銀行危機的風險——對美元的合成債權遠超實際流動性。
應急機制缺失:與銀行不同,穩定幣發行方無法獲得美聯儲的流動性支持,擠兌風險無法避免。USDC在硅谷銀行事件中的劇烈波動就是前車之鑑。
利益衝突問題同樣棘手。特朗普幣(由World Liberty Financial發行)的推出,使得總統個人利益與公共政策高度交織。監管俘獲風險加劇——特朗普任命加密貨幣友好派保羅·阿特金斯擔任SEC主席,可能導致執法弱化,將行業利潤置於系統穩定之上。
州級層面的協調更為複雜。部分州已將數字資產交易排除在貨幣轉移法之外,而另一些州則建立了專門的數字資產監管制度。這種監管拼圖狀態使全國統一的退休金投資標準難以確立。
勞工部面臨的實操挑戰也不容小覷。六個月內重新評估投資指引的時間表相當緊迫,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
- 是否設置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配置上限
- 如何建立另類資產的公允估值機制
- 怎樣界定計劃管理人的受託責任邊界
資本新秩序:華爾街的機構化洪流
當華盛頓的政策閘門開啟,華爾街的資本機器早已轟鳴啟動。貝萊德、富達等傳統資管巨頭敏銳嗅到商機,競相推出針對退休賬戶的另類資產產品。美國第二大退休計劃服務商Empower宣佈,將與阿波羅等資產管理公司合作,於今年晚些時候在部分賬戶中引入私募資產配置。
市場結構變革已在三個維度顯現:
產品創新加速:貝萊德2026年目標日期基金預留5%-20%私募配置的設計,預示著混合型退休產品將成為主流。這類產品將複雜另類資產包裝成簡單選項,降低普通儲戶參與門檻。
交易通道整合:摩根大通與Coinbase的合作開創先例——信用卡積分可即時兌換為Base鏈上的USDC。傳統銀行與加密交易所的百年高牆正在崩塌,為退休金入市鋪設技術通道。
服務生態重構:獨立投資顧問、第三方精算機構、託管銀行組成的服務鏈正重新洗牌。專注另類資產的盡職調查服務需求激增,催生新的專業服務賽道。
長期資本格局面臨重塑。私募股權資產在截至2023年的十年間增長了一倍多,而美股上市公司數量比1990年代峰值減少40%。退休金流向的轉變,將加速這一趨勢,使私募市場獲得穩定長期資本,公開市場流動性則可能逐步萎縮。
對加密貨幣行業而言,這標誌著野蠻生長時代的終結。當國家退休金這類追求穩健的資本進場,市場將被迫提升透明度、完善託管方案、加強合規建設。比特幣從“投機符號”轉變為美國養老賬戶裡的新儲蓄選項,其市場波動性可能隨著機構佔比提升而逐步收斂。
隨著比特幣在行政令簽署後飆升至117,000美元,空頭24小時內爆倉2.61億美元,9萬投資者一夜歸零。這場資本盛宴的殘酷一面提醒人們:當國家機器為加密世界注入核動力級的流動性,波動與風險也將升級為戰略級別。
特朗普家族加密資產激增6.2億美元的財富效應,與普通教師、卡車司機養老儲蓄的風險暴露形成刺眼對比。監管體系能否在放松管制與投資者保護間找到平衡,將決定這場實驗的終局——是開啟普惠金融的新紀元,還是釀造又一場“退休金危機”。當華爾街的刀叉與鐮刀同時作響,美國普通人畢生積蓄的命運,已然與加密市場的狂野脈搏緊密相連。